古医经方中医经方精品微信号,中医经典传承关注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
“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及循行部位规律
部位 | 阴经 属脏络腑 | 阳经 属腑络脏 | 循行部位 阴经行内侧阳经行外侧 | |
手 | 太阴肺经 | 阳明大肠经 | 上肢 | 前缘 |
厥阴心包经 | 少阳三焦经 | 中线 | ||
少阴心经 | 太阳小肠经 | 后缘 | ||
足 | 太阴脾经 | 阳明胃经 | 下肢 | 前缘 |
厥阴肝经 | 少阳胆经 | 中线 | ||
少阴肾经 | 太阳膀胱经 | 后缘 |
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
手经: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包括属胸中三脏的阴经及互为表里关系的阳经。
足经: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包括属腹中三脏的阴经及互为表里关系的阳经。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均循行分布于四肢内外相对应的位置上(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交叉变换前后位置),并各自属络于相为表里的脏或腑。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足手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图
图中脏腑名称小圆上的刻度表示该经脉当令时辰。如手太阴肺经当令时辰是寅时(3-5点钟),肺的外圆红色刻度位于时钟3-5时位置。
图中以黑色大圆为界,内为阴经(黑圆黑字)外为阳经(红圆红字)内外相邻两经互为表里。箭头代表流注方向,箭头上的文字表示衔接位置。
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循行经过上肢内侧前缘,在胸(肺)部接足厥阴肝经,在食指端交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气管、支气管及喉咙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穴位歌诀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
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与列缺,
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循行经过上肢外侧的前缘,接肺经于食指端,交胃经于鼻翼旁。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部行于上肢伸侧(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穴位歌诀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
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起,
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循行经过下肢外侧前缘,在鼻翼旁接手阳明大肠经,在足大趾端交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从颌下缘(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气冲穴)。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穴位歌诀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
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
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
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
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足太阴脾经从足走腹胸。主要分布于胸腹任脉旁开的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前行下肢内侧正中),在足大趾端接足阳明胃经,在心中交手少阴心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穴位歌诀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
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
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手少阴心经从胸走手。循行经过上肢内侧后缘,在胸部接足太阴脾经,在手小指端交相表里的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腑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极泉穴),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端,出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穴位歌诀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
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走头。循行经过上肢外侧后缘,在手小指端接相表里的手少阴心经,在头部目内眦交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
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歌诀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
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
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
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
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从头走足。循行经过下肢外侧后缘,在目内眦接手太阳小肠经,在足小指端交相表里的足少阴肾经。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脊柱正中旁开1.5寸)下行,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膂),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部(天柱穴)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脊柱正中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髋关节,当环跳穴处),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穴位歌诀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
眉头直上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
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
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
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
魄户膏肓与神堂,譩譆膈关魂门当,
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
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临是委阳,
委中在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
飞扬跗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
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腹胸。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接膀胱经于足小趾端,交心包经于胸部。
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部,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窝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至腰部,属肾,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
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穴位歌诀足少阴肾二十七,涌泉然乖徽海出,
太溪大钟连水泉,复溜交信筑宾立,
阴谷横骨趋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得,
肓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直,
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循行经过上肢内侧中线,接肾经于胸部,交相表里的手少阳三焦经于无名指端。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穴位歌诀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郄门认,
间使内关输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走头。循行经过上肢外侧中线,接心包经于手无名指端,交足少阳胆经于目外眦。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在面颊部与前一支相交,至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穴位歌诀少阳三焦所从经,二十三穴起关冲,
液门中渚阳池立,外关支沟会宗逢,
三阳络入四渎内,注入天井清冷中,
消泺臑会肩髎穴,天髎天牖经翳风,
瘛脉颅息角耳门,和髎上行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循行经过下肢外侧中线,接手少阳三焦经于目外眦,交相表里的肝经于足大趾端。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额角(颔厌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又向后折至风池穴,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入缺盆中。
分支: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于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髋关节(环跳穴)处。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胁,下行至髋关节(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绝骨穴),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足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穴位歌诀足少阳经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
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曰月京门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
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闭。
足厥阴肝经从足走腹胸。循行经过下肢内侧的中间,接胆经于足大趾端,交手太阴肺经于胸部。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地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穴位歌诀足厥阴经一十四,大敦行间太冲是,
中封蠡沟伴中都,膝关曲泉阴包次,
五里阴廉上急脉,章门过后期门至。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提醒所有人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往期热门文章:1.珍藏版《十四经络3D动态循行图》,配歌诀 !请收藏2.道破天机:针灸为什么能治大病!3.民国大医张锡纯:这1个小方子提高免疫力,所有人都能用!久服不伤人!4.10张图打通经络,简简单单祛病痛!如果您支持中医,请多多分享和转发,功德无量!
有机会免费获得纸质教材“识别”关注
明天下午3点,精彩继续......《董氏奇穴视频资料》免费下载
针灸减肥针灸甲乙经中医针灸
人体穴位图
/5658793.html
成人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之所以称为“手”是因为:主要以手着力,故统称为“手”。之所以称为“法”是因为:虽然各种手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其区别点就在于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医疗手段,故称为“法”。古人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所谓“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时间。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所谓“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所谓“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所谓“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按摩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
手法是防病、治病、保健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作用层次、手法的特点及手法的注意事项。其次应该细心揣摩练习,达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手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①缓解肌肉痉挛;②放松止痛;③活血祛瘀;④消除肿胀;⑤温通经络;⑥疏通狭窄;⑦分解粘连;⑧滑利关节;⑨整复错位。我们又可把①至④概括为放松作用;⑤可以概括为温通作用;⑥至⑧可概括为助动作用;⑨可概括为整复作用。以下成人按摩推拿手法部分按这四种作用,将手法分为放松类手法、温通类手法、助动类手法、整复类手法共四类,进行论述。
/5773351.html
人体的主要系统有哪些?
答:人体的主要系统有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肌系统、外皮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以及眼睛。在这些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人体才能进行日常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系统,即便是一个看来极为简单的动作都无法完成。均衡的营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确保这些系统的正常运作,维持身体健康。
人体的经络系统在哪里?
经络藏象学说是成书于约2500年前的祖国医学经典 理论文献《黄帝内经》的理论核心。几千年来,它有效 地指导着中医、针灸、按摩各科的临床实践,为我国 古人和今人解除疾病痛苦起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中 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
一、经络是什么?
据古代典籍记载,所谓经络,乃行血气、营阴阳、调虚 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不可不通者也。这就是说,我国 古人发现和概括的经络学说,指的是人体的调节、控制、传输 等系统,是经脉与络脉、经筋与皮部的总称。而“经脉者,伏 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几千年来,中医、针灸、按摩等 各种的大量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沿十四经脉 (十二正经加上任脉、督脉)及各穴位施加物理刺激(砭石、 推拿、针灸、刮痧、电脉冲、激光、微波、毫米波、次声等 等),能对脏腑全身的疾病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在现代人身 上针刺能出现感传沿经传导,当达到患病部位时,往往症状立 即消失或减弱。类似的病例屡见不鲜。
尽管如此,然而当人们采用现代生物医学的方法对人体加 以解剖后,即使是用高倍率的显微镜(包括使用数十万倍的电 子显微镜),在古典经络十二条循行线或经穴位置,从表皮到 深部组织进行广泛搜索,在细胞水平上都没有见到有异于周围 组织的“经络管状结构”,只发现沿经有散在性的细胞特异性 质。也有人从现代生物医学已知的神经、血液、体液等系统及 其功能方面开展研究,其结果也不能圆满地解释所有的经络现 象和经络学说的主体内涵——十四经络循行线及其相关的脏腑 联系途径。这就使人产生了怀疑:
二、人体存在经络系统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两干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经终走行线路的记载。1972 -74年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号墓(约公元前200年)中出土的 医书就是证明。其后在考古中还相继发掘出了竹简和经络木 人。更有意义的是,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的经络研究表明, 针刺经穴“得气”(或练气功“入静”)后,在一些人身上可 以激发出一种纵行沿经络线循行传导的感觉,其传导速度远低 于神经电冲动的传导速度,且可以通过局部机械压迫的手法予 以阻滞。现代人称这种现象为“循经感传”。经70年代对20多 万人的观察,发现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人群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循经感传”现象,感传路线大体与古人描绘的十四经脉走向 一致。
不仅如此,还发现了用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经络可见 现象”,即在某些经络敏感人或先天、后天皮肤病患者的身 上,发现有沿经线出现的皮肤性状变异,竟然也与十四经脉的 走行基本一致。尽管目前国内外只报道了数百例典型或非典型 的病例,但这类小概率事件已经足以证实古人所描述的经络是 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
除此之外,国内不少学者还开展了以客观检测为中心的现 代经络物理研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结果。
(1)电特性检测显示:经络循行线与经穴表面有别于周 围表面组织,呈低阻抗特性与非线性低击穿阈值特性;
(2) 声检测显示:超低频振动波具有沿经络循行线传导的特性;
(3)光检测显示:沿经线与穴位形成串珠冷光放射和高压高 频电磁场下辉光放电;
(4)温度检测显示:针刺经穴“得 气”后,红外热象图呈现沿经线方向增温,且同时伴有两测扩 散,形成逐渐增宽的沿经升温带;
(5)同位素示踪显示:法 国学者用锡99同位素注射十二经脉穴位后,同位素沿古典经络 循行线迁移各达30厘米以上。我国学者用同样方法重复证实, 同位素沿经迁移最远者达1米以上。而且实验还证明,同位素 示踪迁移的轨迹既非神经干走向,亦非血管内扩散,而且与淋 巴系统无关,其轨迹与古典经络循行线基本吻合;
(6)磁特性检测方面:1991年我国首先采用低温超导量子干涉仪在零磁 空间内初步观察到针刺穴位前后,人体经络穴位的磁通量出现 变化,并成功地记录了针刺前后相应的脑磁图、心磁图的变 化,得到了一批可靠的数据;……
这些研究结果都不同程度地证实了经络系统确实存在,可 是解剖人体时又没有发现具体面经络的组织结构,那么。
三、人体的经络系统在哪里呢?
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曼德勃罗特(B. B. Mandelbrot)为了更好地研究自然界中非线性过程中的内在随 机性所具有的特殊规律性,揭示隐藏在这些复杂现象背后的规律 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提出了一种分形(Fractal)理 论。分形论与耗散结构论、混沌论被人们并称为本世纪70年代科 学上的三大理论,它揭示了非线性系统中有序与无序的统一,确 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已被广泛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 多领域。
现代生物医学认为,细胞是表现生命现象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单位。由许多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了各有一定的形态结 构和生理功能的“组织”;而由多种组织组成了能行使一定功能 的器官;再由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 官,就组成了不同的系统;这不同的系统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生命个体。在这里,细胞成了最基本的“生命之砖”。
但是现代分形理论提示我们:任何形式的组织结构都不可 能全团占据三维空间,总有一个分数维的空间作为间隙维存 在。依据这种理论,人体的结构也不能例外。可以这样设想, 构成人体的万亿个细胞之间存在着间隙,这些间隙彼此互相联 通,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贯通全身的间隙维网络,而在间隙维 中,无疑应以有序流动着的体液来填充,但体液并非仅仅是间 隙中流动的填充物。这方面的最新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结果。
(1)武汉大学一实验室发现针刺穴位时,有液晶性质的 纳米级颗粒在间隙体液中有序排列;
(2)美国奥克兰大学一 实验室发现人体体液中有10倍于红细胞数量的纳米级非蛋白质 生命小体在间隙体液中做自主运动;
(3)复旦大学、天津中 医学院的实验室分别发现针刺穴位处体液中恰是人体“第二信 使”钙离子的富集区;
(4)南通医学院一实验室发现穴位药 物注射所显示的低量优效特性竟与体液中的血药浓度无关;
(5)北京医科大学一实验室证实细胞间隙通讯具有沿经脉传 导的特性;
(6)中国中医研究院一实验室发现并证实,沿经 脉同位素优势扩散线、低电击穿阂值线、低声阻线,竟是同一 条体液低流阻间隙通道;……
上述这些结果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有理由使人相信,在人 体的分数维间隙空间中,很可能存在着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物 质、能量、信息生动地进行着的有序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正 是中医所论的“决死生、处百病”的经络系统——十四经脉的 所在。只是它超出了组织解剖学的视野而未被观察到,或者是 在解剖刀将生命休切割成标本时,被破坏殆尽了。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人体的经络系统究竟在哪里,还是 个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中医要实现 自身理论的现代化,必须重组研究队伍,再建知识结构,冲破 认识障碍,在经络实质的研究方面,我们既不能拘泥于古籍的 叙说依旧“含混”下去,更不能受“解剖镜下见者为真,不见 为伪”的束缚,在认识人类自身的过程中,应当从细胞水平向 更微观(分子、原子、粒子)和宏观(系统论、场论)两个方 向发展,紧紧握住现代物理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向中医伸 出的热情之手,毅然决然地把中医理论研究直接推向现代科学 的前沿。我们深信,如果这种跨越大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得以 实现,必将为21世纪的生命科学带来再度辉煌。
http://61.191.208.246/kych/kjx/_private/%BE%AD%C2%E7/%BE%AD%C2%E7%B5%C4%D1%D0%BE%BF/%C8%CB%CC%E5%B5%C4%BE%AD%C2%E7%CF%B5%CD%B3%D4%DA%C4%C4%C0%EF.htm
《图解人体经络穴位养生大全(彩图版)(套装共3卷)》讲述了人体内有一套运转、修复系统,它无时无刻不在护卫着我们的健康。平常的日子,它维护着我们脏腑器官的正常运行;当疾病来袭时,它又会整装待阵地与疾病展开厮杀。这套修复系统就是我们身体里的经络。敲敲经络,保健无忧,经络是我们身体里的灵丹妙药,是一分钱不用花,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健康养生大法。身体是否健壮及寿命的长短都与它息息相关。平时我们走路时间过长或者感到双腿发沉时,经常会用手捶捶腿,其实这就是无意识地敲经络,从而让自己的肌肉与神经放松下来。当我们的身体内部出现问题时,就会在身体表面产生异常,用手触摸会有压痛及硬块,这时就需要我们找准病因,及时敲打经络,防病治病。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90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