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佩兰 2023-07-24 00:53:19

导读:古人云:“见痰不治痰,见血不治血,识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见病治病,易落于下乘,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明辨气机升降失常,有的放矢才能取得真效,本文讲述为医善治痰者,必善治气而避治痰,补气、化气、理气、降气,灼见真知,明例示范。痰由多种原因而致,但总责之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所以治痰以治气为先,从补气、化气、理气、降气四着手,常可获较好的疗效,临证中诸多验案都说明了此理。

《丹溪心法》云: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这里指出了理气化痰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临证中遇到很多病证与痰有关,所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也就是说,治气是治疗痰证的关键一环。

痰与气关系密切痰是人体内的一种病理性产物,亦是一种致病物质,诸多疑难杂症每责之于痰,故有“怪病责之于痰”,“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类证治裁》云:

“饮唯停蓄肠胃,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也。”

此处较详细地指出了痰饮随气升降引起的诸多病症。其中治气一法,笔者以为能保持或恢复机体正常的气化功能,令全身之津液输布正常,是治痰的重要原则。

痰由多种原因而致,但随气病而生者较多。在人体中,气属功能活动,痰乃水津所化。在正常情况下,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矣”。

若脏腑功能失调,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气失宣,水不布散,则气壅为痰;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气滞成痰;脾失运化,水不转输,则水湿停聚,凝而成痰;肾气虚衰,蒸化失职,则水泛为痰;三焦壅滞,气化失司,则气结生痰。《杂病广要》云:

“人之一身,无非血气周流,痰亦随之。夫痰者,津液之异也,流行于上,则为痰饮。散周于下者,则为津液,其所以使之流行上下者,亦气使之然耳。大抵气滞则痰壅,气行则痰行。”

又云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壅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

可见痰的产生无不与气有关。

气病可生痰,痰亦可阻气,两者互为因果。如肺炎喘嗽患者,由于外邪袭肺,肺气失宣,津液不能敷布,停积为痰,而见咳喘,喉中痰鸣。若痰浊未能及时排除和消散,必内留于肺,遏阻肺气,令壅者愈壅,如此循环,促使喘咳痰鸣加重。由是观之,治痰治气尚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治痰以治气为先临证中诸多验案说明,治痰治气从补气、化气、理气、降气四个方面着手,可获比较好的疗效。

★补气治痰即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亦属治本之法。因痰随气行,亦随气化,气足则津化,气衰则津停,因而成痰。在临床上若属正气不足而兼痰者,每于化痰之中少佐以补气之品,可促使痰液的顺利排除。补气包括补脾气、补肺气二法。

补脾气肺主气而布津液,若肺气虚哀,不能布散津液,则必生痰浊,治宜补肺气以祛痰涎,如生姜甘草汤中取人参、甘草补益肺气,令其排痰有力。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

补肺气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必致痰浊内生而见短气乏力,脘闷痰多,便溏之症,治宜健脾补气以祛痰涎,如六君子汤中取人参、白术、茯苓,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以杜绝生痰之源,故有“脾胃健运自无痰”之说。

★化气治痰即温化阳气。此法属治本之法,其能使体内外阳气升发,促进气机通畅,令全身的气化功能复常。体内阳气不振,水津不化,必内停为痰,故治必以化气为先,化气包括温脾气、暖肾气二法。

温脾气温脾气者,苓桂术甘汤、理气化痰丸是也。二方桂枝、干姜能暖脾胃之气,协助气化,令脾胃温运功能复常。痰饮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暖肾气若肾气虚衰,水不归源,泛而为痰,治当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方法,以《金匮》肾气丸温暖肾气,方中附桂具有生少火而化气行水的作用,此乃“烈日一照,阴霾自散”是也。

★理气治痰即通畅气机。此法有利于使机体气机壅滞的症状改善,令痰浊自动随气的运行而消散和排除。理气包括宣肺气、理脾气、疏肝气等法。

宣肺气肺气主宣,宜通不宜壅,壅则肺气郁而生痰。倘若肺气不宣、痰浊内阻,见咳嗽痰多,胸膈胀满之症,宜选桔梗枳壳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合二陈汤宣肺理气以祛痰,旨取枳壳、桔梗、陈皮宣通肺气,促使肺主气和主治节、通调水道的功能正常发挥,以保持全身的气化功能正常。

理脾气脾主升运而化精微。若脾胃气滞,升运失调,精微不行,留而化痰,致脘闷痰多,头重身困,可以顺气化痰汤(《时病论》)、平陈汤(《汤头歌诀白话解》)等理气健脾以消痰。其中苍术、陈皮、厚朴、木香等能调畅脾胃气机,令其升降复常,精微运化。

疏肝气肝主疏泄而恶抑郁,郁则气机不通,水津必随气结而为痰。若见脘胁胀闷痰多,或身起痰核等症,宜选越鞠丸、二陈汤加柴胡、郁金或加香附、白芥子等疏理气以祛痰,方以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促使痰的消散,此所谓“气顺则痰自消”。

★降气治痰是引痰下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因“痰之为物,随气而行,无处不到”。若气机上逆,往往痰随气上而为病。故凡痰在上部的病变可用降气祛痰法治之。降气包括降肝气、降肺气、降胃气等法。

降肝气若肝郁侮肺,气机不利,津聚成痰,痰搏气结,逆于咽喉,见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之症,可投香苏散合半夏厚朴汤加旋覆花、代赭石等理气宣肺、降逆祛痰,旨在痰随气降。

降肺气肺主宣肃而通调水道,若素有留饮,聚胃关肺,阻碍肺气下降,见上气喘逆,胸痞痰多等症,宜以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治之,取苏子、莱菔子降肺气以强攻涎。

降胃气胃气主降,若中焦痰盛,痰随胃气上逆而致眩晕呕吐,痰涎清稀,宜选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泽泻汤,以降逆和胃以祛痰。

临证中,气病生痰有虚实寒热之分,虚则湿运无力,津聚成痰,实则气机壅滞,津停为痰,

“苟气失其清肃而过于热,则津液受邪火煎熬,转为稠浊,或气失其温和而过于寒,则津液因寒积滞,渐至凝结,斯成痰矣”。

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还须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求气之虚实寒热而治之。总之,治痰宜以治气为先,在治气的同时,还须依据痰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药。若治痰与治气二者配伍得当,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古今医家皆重视痰饮治本的问题,意识到攻伐虽有一时之效,但也流弊不少,何况一旦滥用,正气削弱,难以恢复,患者因此而不起。《临证指南医案》指出:

“古人不究标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

行气、理气应视为治痰的基础,如严用和指出:

“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所以朱丹溪指出: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其中“不治痰而治气”一语,实为治痰之妙谛。

推荐艾灸工具煴煴灸

煴煴灸

优点:悬灸微烟、渗透性强、易操作、随时随地灸、多穴位同时灸

燃烧时间:30分钟左右

方便指数:★★★★★

效果指数:★★★★★

推荐指数:★★★★★

点击查看

火爆招商中煴煴灸

健康中国 传煴百年

【每日灸一灸】 牙痛艾灸视频学习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五味古法中医}

民间中医网

华夏中医网

原始点论坛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

(撰稿支持)

| 上古传承 经典中医 |

已入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今日头条、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悦读、ZAKER、鲜果阅读等客户端

原始点公益联盟成员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

『 五味古法中医 』

传统中医,专家团队

健康养生之术、膳食调理之法

高质量健康生活养成计划请长按此QR码: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QQ:40304452

嗓子里总有痰,痰多吐不完?3个小方法,教你切断生痰之源-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经常感觉自己的嗓子眼里, 总有一口痰卡在那儿,可任凭怎么吐,总也吐不完,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又该如何调理呢

首先,中医治病,讲究“治本求源”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虽然你清清楚楚地看到,从自己口中吐出来的确实是一口痰,但是中医调理,不会就紧盯着你这口痰不放,像是之前就有篇文章专门给大家介绍过,四种最基本的“顺气治痰” 的方法,根据痰停留在每个人身体上的状态不同,那我们就需要采用不同的调理方法,比如:理气化痰法、降气化痰法、补气治痰法、化气治痰法 等等。但这也只是 治痰之标,有这种问题的朋友,可以先翻翻看看。

痰多难除?中医: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4种方法,气顺痰出

怎么找原因呢?

我们要记住中医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叫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意思就是说,我们很多人,日常总是觉得自己痰多是因为肺不好,但这在中医上讲,其实它的源头还是来源于脾。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中医里面,脾是主运化水湿的,它要负责把胃腐熟之后的食糜接过来,然后进行进一步加工,进而转化成水谷精微再输送至全身各处、五脏六腑等等,所以,如果你的 脾太虚了,运化不动了,这些水谷精微就会停聚下来,慢慢的堆积起来就会聚湿生痰,紧接着,痰湿再向上游走到肺,肺气受到影响,不能宣发肃降 ,由此,你便会出现这种,总是嗓子有痰,总是咳嗽,咳痰特别多的情况。

一、所以说要想治痰,我们 首先第一步,就需要健脾、祛湿、化痰。怎么做呢?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辩证,教你正确的健脾祛湿化痰。

1、吐出来的痰以白色的、清晰的痰为主

2、咳痰+咳痰

3、嗓子难受有痰,总是要时不时清清嗓子

二、就是肺气虚也会引起多痰的情况,这样的痰也多是清稀的

三、肾虚也会引起多痰

痰多一症,在肾,为肾阳虚衰,气化不行,水邪上泛;在脾,为中运不及,气不摄纳,液痰上逆,在肺,为肺气虚衰,津液失于疏布,而内生痰浊。

?痰乃五脏六腑俱生

有云「痰随气行,无处不到」,故临床各种原因皆可产生痰病。中医痰病理论,经古代医家从不同角度不断地补充完善,整理提高,经历代临床应用,使其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检验。
痰的产生,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中医认为:痰、饮、水都是人体水谷精微的病理产物。根据其稠和稀分辨病症及发病部位之不同而有所别。水肿多发于四肢肌肤,饮邪多留于胸腔、肠胃之中,而痰随气行,无处不到,遍及周身上下各个组织器官,均可发生痰病。一般认为,痰病发生与肺、脾、肾三脏水液代谢失常有关。但中医有「五脏六腑俱能生痰」之论。由此可见,痰的生成与脏腑功能有密切关系。
脾与痰:脾气散精主运化,为人体水液代谢之枢纽,脾功能失常,则水湿聚而成痰。《医宗必读》云:「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何痰之有」,「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故也有「痰者涎液结聚」之说,其多由于「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饮也」。
明张介宾也云:「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中虚实指脾虚升降失常,故他又云:「果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水谷随食随化,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在治疗上,古人提出:「治痰先治脾,脾复健运正常,而痰自化也。」后世医家总结脾与痰的关系,概而括之「脾为生痰之源」。
肺与痰: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通过其宣发肃降功能,使津液敷布全身,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称。若肺失肃降,治节无权,则津液也可聚而为痰。临床感邪,肺气不宣,六淫化火,或肺阴不足,均可煎熬津液为痰。古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说明痰出于肺,有其一定机理。
肾与痰:肾藏元阳,主水,可调节水液代谢,故称「水之下源」,若肾阳不足,开合失度,则水液代谢失常,波及脾肺,而生成痰病或饮症。故中医认为,「肾为痰之本」。肾之虚火,也常可炼液成痰,医云:「肾生痰,多虚痰,久病多痰,切不可作脾虚生痰论。善病久不愈,未有不肾水亏损者,非肾水上泛为痰,此久病之痰也。」并在治疗上提出,实痰易治,「其来也骤,其去也速」。然虚痰难愈,「其来也渐,其去也迟」。治痰之原则在于「使痰不生」,实则指久病之顽痰,用温补肾阳,「补火生土」,可化散痰结。
肝与痰:肝体阴用阳,藏泄并用,具刚柔曲直之性。《内经》云:「在气为柔,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中医有「肝为万病之贼」的比喻,肝生痰就是其病变因素。朱丹溪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治痰治气主要指肝气,肝气的舒畅条达与否,是津液凝滞为痰的主要原因。
心与痰:心生痰是因心气虚弱,痰浊因虚乘心,心阳不振,血行迟缓则自身生痰。《灵枢》指出:「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若心脉瘀阻,则聚而为痰,发为胸痛,这也是心生痰。故临床治疗心痛,不仅活血化瘀,化痰通阳,也是其治疗的重要手段。
正如医家有云:「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虚,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聚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心生痰也有「痰迷心窍」之说,从而产生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这也实乃心生痰之意也。
三焦与痰:三焦生痰为中医学独特内容,故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之论。如果三焦气化失常或气脉闭塞,水液无法正常运化,不能行使「决渎」的功能,因而津液不通,停聚而为痰。故临床上的温通三焦,治疗痰湿及水湿停留痰病,均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关于痰病的学说,是建立在中医脏象学说的理论基础上。临床治痰,一定要注重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

?从肺论治顽固便秘

顽固便秘病因复杂,中医古有「阳结」、「阴结」之分,阳结为热证、实证,阴结为寒证、虚证,可因多种疾病引起,究其病机多责之枢机不转,运传失常所致。有中气不足,推运无力或寒邪痼闭而秘;有津伤血耗,肠燥失润而秘;有胃失和降,腑气不通而秘;有湿热阻滞或食积气滞而秘;更有肝郁或木气之体,肝失疏泄条达致秘等。朱师治疗便秘,首分寒、热、虚、实、郁,精选廉验古方,或自创丸散,每收廉验之效,今选析如下,以飨同道。
虚不胜攻理中通
塞因塞用屡效宏
顽固便秘时如多用泻下攻伐之剂,多见初用有效,继用无效,久用则便秘更甚。长期依赖泻药或 *** 通便的患者,病延日久,中气大伤,身体更加虚弱。吾师朱良春教授常用塞因塞用之法,即用补法治疗顽固便秘,或选仲景理中丸(汤)加味,或选局方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弱、不任攻伐,气机逆乱、运化失权,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之证,每收佳效。
笔者历年仿用多能应手,曾治黄姓妇,40岁,便秘8年,平素依赖果导、双醋芬汀或牛黄解毒片等维持,若不用药,五六日不排大便,腹部胀满,因久用泻下攻伐之剂,脾胃大伤,纳食不馨,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胃虚寒,升降失常,运传无力,又久服泻下之剂,中气大伤,肠中津液匮乏。治当温中醒脾,益胃生津。方用仲景「理中丸」加味改汤。处方:党参15克,生白术50克,干姜、炒枳实、葛根各10克,炙甘草6克,药服5剂,胀满好转,大便3日一次,纳食增加,续服5剂,腹胀消失,大便两日一行,减白术量为30克,守方又10剂,大便每日一次,诸症全除,嘱以香砂六君丸善后,追访两年无复发。
《侣山堂类辨》谓此方(指理中丸)大生津液,乃从方注渴欲饮水者加术悟出。临床体会此方不但治中焦虚寒、气不化津、运传失常为合拍,且证见中气颓废、腹胀不食便闭(如肝硬化腹水误治重症)用之,亦可挽其中气,救其津液,使腹胀便闭消失,但必须重视舌脉无阳明燥化之象。理中丸(汤)乃仲景平调脾胃之方,盖阴阳错乱失衡,中气败坏,当用人参益胃,以干姜之辛温,鼓舞参术之健运,行甘草之迂缓,奠定中土,恢复机能,益胃醒脾,而又鼓舞中气。方中加枳实乃取「枳术丸」之意,重用白术滋脾液、健脾运,伍枳实既能补中行滞,又有降中寓升之妙,使健脾助运之功大增。加葛根升阳生津与枳实升降相因,更助清升浊降。此方药简效宏,剂量的灵活变通,寓于其中。此乃补中求通,塞因塞用之一也。
体肥便秘痰浊因
皂角牵牛疗效神
肥人便秘多属痰证,滋润攻伐,清泻外导均不对证。此证多见便秘不爽,欲便难解,甚至时有后重及腹胀心烦、坐卧不安之象,当属中医之「痰秘」、「风秘」之说,多因饮食不节,嗜食油腻或静多动少,体内积湿生痰,痰阻气机,或湿痰化热,湿热胶结,遏阻腑气,亦有脾胃气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遏阻腑气。盖痰为阴邪,攻伐滋补愈益其疾,故治不对证,便秘久延不已。朱师治疗此证,取《金匮》 「皂荚丸」合危亦林「皂角丸」之意,自拟「皂角牵牛丸」。取炙皂荚子、炒枳壳、砂仁、广木香、牵牛子、莱菔子等份为末,炼蜜为丸,每丸约重3克,早晚饭前枣汤或米饮送吞一丸,每治肥人风秘、痰秘、气秘,取效甚速,久用无副作用,减其量或据大便增减药量,治疗老年形体丰腴者便秘疗效亦佳。
皂荚子润燥通便,祛风消肿,逐秽涤垢,治大便燥结。李时珍谓其「治风热大肠虚秘、瘰疬、肿毒、疮癣」,又云「能通大肠阳明燥金,乃辛以润之之义」,李东垣谓能「和血润肠」。皂荚、皂荚子均含皂甙,虽均有 *** 燥悍之性,但入丸量微少,服后反有调中健脾之功,牵牛少用亦有调中健脾之妙。笔者历年治疗小儿疳疾均选用此两药配伍,疗效理想。皂荚合牵牛子能刮垢、能涤瑕、能促助分泌、能融释秽浊痰黏。用枣汤或米饮送服,乃取「十枣汤」之意,在峻悍药中寓润沃缓和之法。方中用砂仁平调脾胃,乃取仲景「大半夏汤」之意,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方安,砂仁得白蜜,两扼其要,可润阳明之燥,可降太阴之逆。方中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助砂仁通脾肾之元气,痰郁可开也。且有「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之意。此方峻药轻投,缓缓斡旋,故治痰秘、风秘或老年性便秘无副作用,笔者历年使用疗效满意。
木气之体多便秘
平肝和胃多效验
木气之体多见儿童,小儿稚阴稚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临床多见肝强脾胃弱,肝木气旺,木旺侮土,升降逆乱,运传失常,糟粕不能顺降而滞于肠道,加之饮食不节,喂养无方,脾胃更伤,土虚木贼,遂渐成郁秘,长期便秘。戴元礼云:「郁者,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传化者不得传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如木气条达,肝能正常疏泄,脾升胃降,则糟粕顺降不滞,大便畅通也。故朱师常以平肝和胃之法治疗小儿便秘屡收满意疗效。笔者仿朱师之法,自拟「平肝和胃散」。处方:生大黄10克,生甘草30克,茯苓60克,陈皮30克,制半夏10克,麦冬100克,共研粉为8岁小儿一月量,每次服3~5克,一日两次,随年龄和大便燥溏增减,蜜水调服。
此方取仲景「大黄甘草汤」、「麦门冬汤」,局方「二陈汤」合方之意。方中微用大黄、半夏意在和胃降逆,微量大黄合甘草,甘苦化阴,调中健胃,缓缓斡旋,微微导利。二陈为平调脾胃、除痰安中之方,李土材云:「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重用麦冬之意,乃因麦冬不但沃燥增液,且能荣枯起朽,以滋培肺脏 *** 生化之源。方中微用苦寒,恐益其燥,不投泄泻,恐损其液,不用重坠,恐耗其气。吾历年使用此方治疗小儿各种便秘(包括习惯性便秘,巨结肠症、肠梗阻等),尤其是儿疳便秘,均收廉验之效。小儿疳积症,多由脾虚食滞,肝火气郁,积久而成。古分五疳,但均须补脾、消积、平肝、开郁为主。临床实践证明儿疳症多有便秘,前贤有「壮人无积,虚则有之」之说,可见小儿疳积便秘的治疗亦应本「便秘为虚之标,虚为秘之本」之旨,勿过于攻伐清泻,以损生生之气。
笔者选析朱师从虚、寒、痰、郁等论治顽固便秘的廉验特色,颇有体会的是,治顽固便秘必须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舒肺达肝」之法,盖肺气宣降,肝气才能条达,则胃肠运传正常。肺失宣降,枢机不转,则气机升降失常,无气推运,致糟粕滞留肠道,即生便秘。百病生于气,又以气郁为多,气郁诸病,又以肝郁不达者为多,肝郁不达又以肺气不畅者为常见,欲开肺气,必须补肺,欲达肝气,必先舒肺,补肺才能制肝,舒肺才能达肝,故首案用塞因塞用之补法,重用参术以补肺气,尾案重用麦冬以补肺阴而制肝。药贵轻灵,轻可去实,治病要寻其机窍,特别是舒展肺肝气机,用药尤宜轻灵。所谓肺主治节在于气机之升降出入,肺肾吸纳相召,脾肺升降相因,肝肺左升右降此其一也;肺主治节在于营运血液,肺气变生血液,气为血帅,肺为之敷布血液此其二也;肺主宣降,其治节在于通调水道此其三也。肺为水之上源,主气而布散津液,倘肺气宣降失常,津液失于敷布,肠腑乏于濡润,即便燥成秘,故有下病治上、腑病治脏之说。叶天士精通开肺气、通大肠之法,常用紫菀、杏仁、瓜蒌、枇杷叶等药。《宋人医方三种》载蔡元长苦大肠秘,医不能通,用紫菀研末(即一味紫菀散)服之,须臾遂通。元长大惊,问其说,曰大肠,肺之传送也。此补肺制肝、舒肺达肝之理,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975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