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他仍都长安,改名常安,称西都京兆尹,又拟迁都洛阳,改河南郡为保忠信乡。在这里周围设左、右、前、后、祈、北六个尉郡,西都周围则设立京、师、列、扶、翊〔yi义〕、光六个尉郡,不过未到迁都时,新朝即被推翻。
新莽的地方政区仍采用郡县二级制,不过改变极大,并且一地又常有多次变换。顾颉刚先生等编的《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中说:“诸郡县罢置更易,靡有定规,即当时之吏民已痛感其繁琐,不能复记其名称。《莽传》(按即《汉书·王莽传》)中言其时郡之改易,岁有更变,一郡且有五易其名而还复其故者,可谓极复杂之能事矣;……往往有诸郡属县互易,县已尽,郡已废尚不知……诚滑稽之事也。”
有些郡名虽然仍在沿用,但却不是原来地方,例如新莽时期的常山郡是西汉时的中山国(今河北定县一带),而汉代的常山郡,在新莽时已经改称为井关郡(今河北元氏县一带)。又如新莽时的九江郡为西汉时豫章郡(今江西省地),而西汉时的九江郡则是新莽时延平郡地(今安徽寿县与合肥市一带)。
县名改变的频率也很高,西汉朔方郡(辖10个县)在新莽改称为沟搜郡后,有七个县改了名称。西汉的雁门郡在新莽时改为填狄郡,所辖14个县中有12个改了县名,从中可以看出其更改的幅度之大。
在王莽所更改的地名中,对边疆地区居民使用很多不友好的用词,例如厌戎(西汉陇西,以下括弧内皆西汉郡名),威戎(北地)、填戎(天水)、填夷(琅玡)、填蛮(长沙国)、获降(五原)、受降(云中)、得降(定襄)、填狄(雁门)、厌狄(代郡),这里的填字即是镇字,厌字即是压字,都是一些不友好的用词,当然会引起边地居民的憎恨与反抗。王莽在即帝位以前认为中国既有东海、北海、南海,也还应有西海,所以使人多持金币诱惑今青海湖附近羌酋献地内属,设置了西海郡,但不久又失去,反而使临近郡县也不得安宁。新莽政权仅维持10多年,就在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的浪涛中被推翻,但大起义的果实却又落入汉高祖后裔刘秀手中,刘秀以洛阳为首都,历史上称为东汉或后汉。
1、王莽的新朝全国是统一的。新朝(8年—23年),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公元8年腊月,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史称新莽。
2、原因:
新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禅让称帝成功的先河,因为传统史观相对于通过战争革命取得政权,比较鄙弃禅位这种移转政权的方式,所以王莽一直被中国史学家误认为是“伪君子”。
中国古代史学家对新朝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尤其是《汉书》视王莽为逆臣贼子。后世亦是按汉书观点评价王莽,直到清末之后,评价才有所改变。
扩展资料:
新朝王莽在地方上的行政区划大致与西汉末年相同,最大的特点是王莽为复古改制,改了许多地名。王莽同时将中国先改为十二州,后改为九州,且将某些州改为部。新设了西海郡(郡治龙耆城,今青海民和县)而已。辽东地区撤消了真番、临屯二郡。
在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部分西南夷成半独立状态,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西域诸王与新朝中断关系,使得新朝势力退出西域。这些疆域直到东汉前期才陆续收复领土。
新朝的行政区划大致与西汉后期相同,但由郡县制上加州牧,并且与分封制结合。王莽推行复古改制,乱设行政区划,改了许多新地名。并且网罗汉宗室功臣后裔、封建官僚,改郡封国。
在设置行政区划方面,王莽修改西汉十三部,据《尧典》分成十二州,裁撤朔方、司隶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又据《禹贡》改为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后又恢复旧称。地名的混乱,十分困扰人民。9年更改地方官制的名称为古称。
14年后大规模更动,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郡县首长与受有茅土的诸侯二合一,将郡太守(新朝称大尹)分成卒正(侯爵)、连率(伯爵)与大尹等。地方军事单位的都尉,分成属令(子爵)、属长(男爵)等。
在官职的部分,14年设立州牧、部监以监督地方各郡,地位等同三公。设监,地位同上大夫,监督五郡事务。更置牧监副,秩元士,冠法冠,行事如汉刺史。
随着六队、六尉等的建立,新朝也派出监察官员对这些队、尉进行监察。17年,王莽选用能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队,如汉刺史,与三公士郡一人从事。
—新朝
新王朝,即新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出现的朝代,为西汉外戚王莽所建。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新朝代的一些资料,欢迎大家来参考!
新朝简介
新朝(8年—23年),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公元8年腊月,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史称新莽。
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为国有,无土地者由国家分配,一夫百亩,目的是解决西汉后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但是完全无法执行;禁赏奴婢;推广国营事业;改革币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琐,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终失败,导致新朝急速灭亡。
地皇四年(23年),新朝被绿林军推翻;共1帝、15年国祚。历农民战争后,刘玄建立玄汉政权。
国号
汉朝初年刘邦根据五德终始说,定正朔为水德,至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篡政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因此汉朝又被称为“炎汉”、“炎刘”和“刘汉”。
王莽所创的朝代 国号“新”的含义:新的本义是改旧、更新。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学说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汉为火德,为赤帝,王莽为土德,自称是“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传黄帝,天命授之。
疆域
新朝王莽在地方上的行政区划大致与西汉末年相同,最大的特点是王莽为复古改制,改了许多地名。王莽同时将中国先改为十二州,后改为九州,且将某些州改为部。新设了西海郡(郡治龙耆城,今青海民和县)而已。辽东地区撤消了真番、临屯二郡。在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部分西南夷成半独立状态,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西域诸王与新朝中断关系,使得新朝势力退出西域。这些疆域直到东汉前期才陆续收复领土
新朝的行政区划大致与西汉后期相同,但由郡县制上加州牧,并且与分封制结合。王莽推行复古改制,乱设行政区划,改了许多新地名。并且网罗汉宗室功臣后裔、封建官僚,改郡封国。在设置行政区划方面,王莽修改西汉十三部,据《尧典》分成十二州,裁撤朔方、司隶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又据《禹贡》改为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后又恢复旧称。地名的混乱,十分困扰人民。9年更改地方官制的.名称为古称。 ?14年后大规模更动,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郡县首长与受有茅土的诸侯二合一,将郡太守(新朝称大尹)分成卒正(侯爵)、连率(伯爵)与大尹等。地方军事单位的都尉,分成属令(子爵)、属长(男爵)等。
在官职的部分,14年设立州牧、部监以监督地方各郡,地位等同三公。设监,地位同上大夫,监督五郡事务。 ?更置牧监副,秩元士,冠法冠,行事如汉刺史。 ?随着六队、六尉等的建立,新朝也派出监察官员对这些队、尉进行监察。17年,王莽选用能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队,如汉刺史,与三公士郡一人从事。
政治
爵位
始建国二年(10年)十一月,立国将军孙建鉴于原汉朝刘氏在各地作乱,建议“诸刘为诸侯者,以户多少就五等之差;其为吏者皆罢,待除于家。”王莽曰:“可。嘉新公国师以符命为予四辅,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唯国师以女配莽子,故不赐姓。改定安太后号曰黄皇室主,绝之于汉也。”
始建国二年(10年),更始将军甄丰之子甄寻(时为侍中京兆大尹、茂德侯)因为不满父亲封赏过低,“即作符命,言新室当分陕,立二伯。以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如周召故事。” ?王莽即从之,拜甄丰为右伯;随即因甄寻作符命妄称黄皇室主为其妻而收捕甄寻,符命案爆发,甄寻逃亡,甄丰自杀。 寻随方士入华山,岁余捕得,辞连国师公歆子侍中东通灵将、五司大夫隆威侯棻,棻弟右曹长水校尉伐虏侯泳,大司空邑弟左关将军堂威侯奇,及歆门人侍中骑都尉丁隆等,牵引公卿党亲列侯以下,死者数百人。”《尚书·舜典》说: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王莽仿照舜罚共工等的旧例,“流棻于幽州,放寻于三危,殛隆于羽山,皆驿车载其尸传致云。”该年“以初睦侯姚恂为宁始将军”,而已自杀的甄丰的更始将军一职则无人接替。
官制
参见:新朝官制
由于新朝正值王莽改制,而官制亦为改制的重点,故新朝官制多变,官名及职责也十分复杂。新朝官制上承西汉官制,下启东汉官制。
禅让帝位、改元易号以更始等主张在西汉由来已久。眭弘早在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便曾借泰山大石自立及上林苑卧地枯柳自立生而附会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冝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汉成帝时,又有“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说的是“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 ?忠可以教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中垒校尉刘向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众,下狱治服,未断病死。”到了汉哀帝时,甘忠可弟子夏贺良等陈说“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成帝不应天命,故绝嗣。今陛下乆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冝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将出,灾火且起,涤荡民人。”于是汉哀帝改元太初元将,“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后因无嘉应,汉哀帝遂诛杀夏贺良等。从这些主张可知,王莽建立新朝时所依靠的理论其来有自,非王莽时的新说。
王莽乱政
西汉末年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字巨君,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在位。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公元9年,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在位共15年,死时69岁,而新朝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中文名:王莽国籍:中国(汉、新)民族:汉族出生地: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出生日期:公元前45年逝世日期:公元23年政权:新朝在位:8年-23年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目录王莽简介 权臣之路 代汉建新 王莽改制 失败被杀人物年表 周礼改制 主要内容 失败原因遍布全国的反莽浪潮 后妃子女 皇后 子女 称帝年号史籍记载 历史评价 班固 夏言 霍韬 杨慎王莽简介 权臣之路 代汉建新 王莽改制 失败被杀人物年表 周礼改制 主要内容 失败原因遍布全国的反莽浪潮 后妃子女 皇后 子女 称帝年号史籍记载 历史评价 班固 夏言 霍韬 杨慎展开编辑本段王莽简介权臣之路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祖籍龙山镇平陵城古址,西汉孝 王莽画像元皇后的侄儿,建立新朝。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氏家族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是西汉一代中最显贵的家族。族中之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师事沛郡陈参学习《礼经》。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这个世家大族中的另类,几乎都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建始十一年(前22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后其叔父王商上书表示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当时朝中的许多知名人士都为王莽说好话,汉成帝于是以为王莽很贤能。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王莽身居高位,却从不以自己为尊,总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朝野的名流都称赞歌颂王莽,他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权在握的叔伯。 王莽的表兄、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长发迹在先,地位超过了王莽,而且他善于阿谀奉承,又曾为汉成帝立赵飞燕为后出过力,深受汉成帝信任,很快升为卫尉,掌管皇宫的禁卫,成为九卿之一。这时大司马王根准备退休,很多人认为淳于长应继任大司马。王莽为了扳到他仕途上的竞争对手,秘密地搜集了淳于长的罪行。然后王莽利用探望的机会告诉王根,淳于长暗中为接替担任大司马已做好了准备,他已经给不少人封官许愿了;同时又说出淳于长与被废皇后许氏私通之事。王根大怒,要他赶快向太后汇报,王太后让成帝罢免了淳于长,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狱中将其杀死。 绥和元年(前8年),大司马王根请求退休,推荐王莽将接替自己,于是王莽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王莽执政后,克已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次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后,他的祖母定陶国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只得卸职隐居于新都封国。遂闭门不出,安分谨慎,其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地责罚他,且逼王获自杀,得到世人好评。王莽隐居封国期间,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汉哀帝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元寿二年(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听说皇帝驾崩,当天就起驾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王太后于是下诏,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群臣会意,于是纷纷举荐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与左将军公孙禄表示反对。两人于是互相推举对方,以示对王氏外戚专权的不满。不久后,王太后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其后拥立九岁的汉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拥戴。此后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渐暴露。他开始排斥异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赶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后拔擢依附顺从他的人,诛灭触犯怨恨他的人。王莽知道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强化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于是他主动巴结当时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为人胆小怕事,过于谨慎。王莽于是一边主动接近和拉拢他,引荐他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兼奉车都尉,一边以王太后的名义逼迫孔光为自己宣传造势,利用孔光上奏的影响力充当自己排斥异己的工具。于是上奏弹劾何武与公孙禄,将他们免去官职。后又以各种罪名陆续罢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将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内太守赵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剥夺了高昌侯董武、关内侯张由等的爵位。与此同时,王莽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党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为腹心,用自己的亲信甄丰、甄邯主管纠察弹劾,平晏管理机事事务。王莽平时表情严肃一本正经,当想要有所获取利益的时候,只须略微示意,他的党羽就会按他意思纷纷上奏,然后王莽就磕头哭泣,坚决推辞,从而对上以迷惑太后,对下向平民百姓掩盖自己的野心。 元始一年(1年),大臣们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王莽得知后,上书表示,他是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奖励他们四人,以后再考虑他,并不顾太后多次诏令,坚决推辞。大臣们不断向太后建议,王莽在假意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始终拒绝接受封给他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此外,王莽与其三大亲信升任“四辅”之位:王莽为太傅,领四辅之事;孔光为太师、王舜为太保、甄丰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 王莽为了继续获取民心,先是建言应该首先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带头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充分抚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陈崇为宣传王莽,于是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代汉建新 新朝大司空王邑王莽担心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家族会瓜分他的权力,于是将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禁止他们回到京师。王莽长子王宇怕平帝日后会怨恨报复,因此极力反对此事,但王莽又不听劝谏。王宇与其师吴章商议后,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变主意,于是命其妻舅吕宽持血酒王莽的住宅大门,然后想以此为异像,劝说王莽将权力交给卫氏。但在实行程中被发觉,王莽一怒之下,把儿子王宇逮捕入狱后将其毒杀。然后借此机会诬陷罪名诛杀了外戚卫氏一族,牵连治罪地方上反对自己的豪强,逼杀了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等朝中政敌。事件中被杀者数以百计,海内震动。王莽为了消除负面影响,又令人把此事宣传为王莽“大义灭亲、奉公忘私”的壮举,甚至写成赞颂文章分发各地,让官吏百姓都能背诵这些文章,然后登记入官府档案,把这些文章当作《孝经》一样来教导世人。 元始三年(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汉平帝的皇后。元始四年(4年)王莽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王莽奏请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和市(市场)、常满仓(国家仓库),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几千人至长安,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先是四十八万余民众,以及诸侯、王公、宗室上奏请求加赏于安汉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请求为王莽加九锡。于是朝廷赐予王莽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命之锡。接着,王莽为了制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风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后大加赞颂天下太平,彰显王莽宣扬教化之功。其次通过重金引诱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来归顺朝贺,王莽遂成为人们心中治国平天下的贤良圣人。5年,汉平帝亡故(据说是王莽毒杀),王莽为了避免年长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纵政局,于是拥立年仅两岁的刘婴(孺子婴)为皇太子,太后王政君命王莽暂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代理皇帝)。 王莽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几乎等同于皇帝,这引起了以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派的反弹。首先是发难安众侯刘祟,居摄元年(6年)刘祟率领百余人进攻宛城,连城门也没有攻入就失败了。第二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严乡侯刘信为皇帝,通告各地,长安以西二十三个县的“盗贼”赵明等也起来造反。王莽十分恐惧,饭也吃不下,日夜抱着孺子婴在宗庙祷告,又模仿《大浩》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自己摄位是临时的,将来一定要将皇位归还孺子婴。同时王莽不断调动大军镇压,攻灭翟义的部队。 待王莽扫清了这些障碍,各种符命样瑞纷至沓来,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8年)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在朝野广泛的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权位,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 王莽改制 由于汉末以来,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王莽执政以来,为了获取民心,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政策,但也始终未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其后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但由于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豪强和平民的不满。 第一、王莽不切实际地废除了五铢钱,盲目推行各种新币制,使货币的流通和信用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使财政经济陷于瘫痪。王莽的币制改革本意是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但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造成了民间物价的不稳定。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 第二、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汉末土地兼并带来的的危机,但严重损害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使他们开始厌恶王莽的统治。由于没有切实的强制措施,地主豪强多余的土地大多没有交出来,所以朝廷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应该受田的无地、少地农民,使他们也失去了信心。侥幸分到土地的人也不满意仅仅得到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王田”。 始建国四年(12年),王莽在朝野的压力下,宣布恢复土地自由买卖。 第三、禁止买卖奴婢并没有改变奴婢的身份,也未获得民众支持。实际上官僚地主暗中进行的土地和奴婢买卖并未停止,因而被处以重罪者的不计其数,更引起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三年后,王莽只得让步,于是土地和奴婢买卖合法恢复。 第四、为了抑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改善财政,王莽在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实行五均六管(管通管)。所谓五均,即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城市设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各城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工商各业,向市中申报经营,由钱府按时征税。每季度的中月由司市官评定本地物价,称为市平。物价高于市平,司市官照市平出售;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由司市官按本价收买。百姓因祭祀或丧葬无钱时,可向钱府借贷,不收利息,但分别应在十天或三个月内归还。因生产需要也可贷款,年利不超过十分之一。所谓六管,是由国家对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实行管制,不许私人经营;控制名山大泽,对采集者征税。 从五均六管政策的内容看,如果认真推行是可以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的。但五均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商品和货币,并且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由于没有这两方面的条件,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反而给了他们搜刮百姓的机会,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性经营。由国营对盐铁等实行统管统制,早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再次实施自然不会有好结果,而由国家控制名山大泽,实际只是给主管官员增加了财源。最终,国家没有增加收人,百姓却加重了负担,正当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受到打击。 第五、王莽食古不化,认为改制后-切都要符合古义。于是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几乎都进行了修改,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此后仍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官吏和百姓难以记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频繁的改名给正常的行政工作和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604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铸在青铜器上的地名
下一篇: 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