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老子:无为是懦弱吗原来道家的“无为”如此厉害,无为而无不为.png" />
有一种无为,谓之懦弱,而道家的无为,它四通八达,它触类旁通,它无所不包,为无为无不为。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道德经》三十七章)
一、修道就是修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道,所以无处不修心,这就是为什么有一句不知是谁说的至理名言“做什么事用心就好了。”
上善若水,固几于道,一杯浑浊的水,只有不动的时候,杂质才可以沉淀,浑浊的水,无为才可将自己清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有无为,将心灵的小风暴平息,才能看到自己,净化自己,当看到自己,才知道往哪里走呀。
做事业的时候,将名利,将斗争,等等一切小气的情绪无为,留下的就是你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桑在于无为的过程。
做人做事无为掉杂七杂八的心思,将自己与所作的事情合二为一,在公司与事业合一,在家庭与伦理和一,当你真的无为了,也就知道孰重孰轻,自己要走的路,自然水落石出。
也许您每天面对的人多,事多,可这并不影响您无为,越是杂乱您就越要稳住,因为生活即是修行,生活即使修道!
本期小编为您带来一则道家故事,希望您可以通过这则故事体会玄妙。
二、全真七子修道的故事马丹阳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大定七年(1167年)与妻孙不二同拜全真道创立者王重阳祖师为师。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于嘉泰甲子岁(1204)十二月二十七日仙化。
这日,马丹阳离开山东宁海县,在长安境内巧遇同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邱长春,师兄弟二人欣喜无限,共叙别后情景。
马丹阳问道:“邱兄这些年走过哪些地方?不知功夫炼得如何?”邱长春说:“师父坟穴在此,不忍远离;炼性之功,不敢抛荒。”
马丹阳觉得好笑说:“师父是得道的人,怎么会死去呢?所谓死者,不过是他为了断绝那些不肯下苦功修炼,而只妄想凭着师父传那真言口诀就能走捷径入道成仙之人的心思罢了。所谓炼性者,是修内功;炼德行是修外功。师父曾说过应内外兼修,才能够达到玄妙的境界。而你今天却讲未敢抛荒,岂不是荒谬得很吗?”
听了马丹阳这番话,邱长春才恍然大悟,忙向大师兄谢道:“今得一言开悟,解我终身暗昧!”
其实邱长春知道师父王重阳是诈死,因为他曾撞破师父所设之玄机,并挨了师父一顿狠狠的训斥。于是,他将师父托言仙逝之后曾得见师父一面的情景,对马丹阳叙说了一遍。马丹阳叹气说:“师父曾说你不能韬光养晦,而是一味逞乖弄巧,成道当在六人之后。对此,你今后不可不戒啊!”
沉思片刻又说:“你如果能够反躬自省,藏其智巧,敦其朴实,我就将师父传我之道,尽传于你。”自此,师兄弟作伴共游荆襄之地,邱长春深深悔改,不再逞乖弄巧,马丹阳就将道妙玄机细细给他点拔。邱长春勤恳参谛不敢懈怠。
后来,马丹阳见楚地风光繁华,不及陕西朴实,乃同邱长春一道往陕西行去。一日天降大雪,将二人困于冷庙之中。马丹阳此次出门时走得匆忙,只带了几件换洗衣物和数两碎银子,那银子都用完了,所以没有再买蒲团,修行之人本来就不求安逸,于是二人背靠背,共一个蒲团将就着打坐炼功。
一连数日,风雪阻隔,不能外出化食,邱长春不识马丹阳已是得道之人,只顾惜他是富家子弟出身,害怕他经受不住如此寒冷、饥饿。所以身子在蒲团上打坐,心中却总是在想如何去寻一个人家,化得一碗汤粥来给师兄解饥寒。想着想着,便身不由己就下了蒲团。他走出庙门一望,只见雪压秦岭,千山路绝,若想寻得一人家,恐是妄想而已。
谁知这冷庙竟是本境本地祠,邱长春那乱动着的吃粥的念头早惊动了这本境土地神,土地神知道这两位道人将来一定会成为列仙班的真人,如今困于自己的土地祠中,如自己不鼎力相助,恐被道仙责怪。
于是,慌忙到山凹里的住户张老头家中托梦:因风雪之阻,住在他庙里的两位修行人已饿了三日三夜,让张老头快起来弄些饮食送到他庙里。醒后,张老头将梦讲给老婆子听,这老婆子生平最是信神,赶忙煮饭备水。全家欢欢喜喜地将饭送到了土地祠,以供养这两位久困冷庙的修行人。
马丹阳见张老头全家冒雪送饭到冷庙来,以为是邻近之人见他们受困而起恻隐之心,所以连声道谢。
不想,邱长春此时却神秘莫测地对师兄说:“看来修行之人也有感应天地神灵的功能。我昨夜恐师兄难忍饥饿,偶起粥汤解师兄饥渴的念头,今晨就有人送饭来。定是感应吧?”
邱长春若不讲,马丹阳尚蒙在鼓里;这一点破,马丹阳勃然变色,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你不思进道之功,却贪于饮食。一念不印,怎能悟道?我今天不再与你同行,就此分开吧!”邱长春自悔错起念头,请求师兄不要走。
说来凑巧,这时,庙外走来一名樵夫。马丹阳即借过他的柴刀,将蒲团砍作两半,对邱长春说:“一只蒲团分两半,从此各自炼功打坐,勿始勤终怠,自误前程!”说完竟头也不回地走出庙门。邱长春追出庙门,哪里还有人影?原来马丹阳已成道果,为使邱长春自修自炼,用遁身之法去了。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 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 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 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 化。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1、方向上的不同:
《老子》的无为从历史经验来,主要讲政治上怎样“无为而治”,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无不为”恰恰是最大的有为。
庄子主要讲人生上的无为。在上面所引的关于浑沌的寓言中,倏忽是很快的意思,暗指人为造作;浑沌是指混合不分的状态,暗喻自然无为。寓言通过倏与忽出自好心而做了坏事,来强调天道自然无为,反对把人的意志强加给天地万物。
2、目标不同:
《老子》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事事、消极懒惰,更不是装呆,而是试图通过无为达到天下大治。《老子》以“无为”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要放纵自己的贪欲而压榨人民、役使人民,提醒社会成员之间也不能因自己的贪欲而你争我夺、损人利己,这样才能社会清净安宁。
在庄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庄子形象地说,牛马生来就长了四只脚,这就叫天然;而用绳索套住马头,拴住牛鼻子,这就叫人为。庄子要人们不要以人为去毁天然,不要以造作去损害性命,不要以有限之得去殉无穷之名。
然而,世人往往违背其本性,偏要认为造作,卖弄机巧聪明,迷恋繁文缛节,追求浮躁虚华,不仅使物的真性丧失了,而且也使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然的本性丧失殆尽。
按照庄子的看法,道德、智慧、典章制度、财货、音乐、工艺等等构成人类文明生活内容的社会现象,都是对自然和人的本性的破坏,都是对安宁的天下的扰乱。
因而,都是应当取缔的对象。庄子认为,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去除一切人为造作。
庄子的无为生当乱世,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他认为,无为才无害,无为才能免害,螳臂当车的结果只能是粉身碎骨。
3、思想不同:
但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政治上也有流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从阴谋权术的角度来改造《老子》无为思想。他说,统治者应该居于深宫之中,表面上清虚无为,实际上无所不为,臣下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在韩非子看来,厉害的君主都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这叫“居阴为阳”,主张统治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让老百姓感到莫测高深、不胜恐惧。
在庄子的“无为”论里面,我们看到能动的、社会的“人”完全被寂静的、自然的“天”所吞没,荀子曾经批评他“蔽于天而不知人”。
但也应该看到,在庄子的时代,文明所带来的快乐享受,只会被统治者占有,而创造文明所需要付出的艰苦的体力和智力劳动,只能落在劳动者身上。
庄子憎恶这种现象,所以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用无为理论对之作了批判。而如果从更广阔的天人关系上看,现代社会人类以科学技术征服自然。
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庄子的无为思想对我们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为我们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扩展资料:
“无为而治”的光辉历史
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被统治者用于治世,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比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和唐代的“贞观之治”就是有力的证明。
据史载,文帝犹有亲民近民之美、慈恕恭俭之德。以百姓之心为心,而与民休养生息。汉惠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囿、车马和服饰,在刘邦为帝的基础上一点都没有增加,凡是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
有一次汉文帝想建造一座露台,找来工匠一计算,需要上百斤黄金。汉文帝说:“这相当于十户人家的产业,实在是太贵了”,就没有动工修建。每当有天灾人祸、边境不宁的时候,文帝就反思自己的道德心性,进行忏悔祈祷。
他废止了肉刑和诽谤朝廷的罪名,招贤纳谏。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
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文帝还下诏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
文帝修建陵墓,殉葬品不用金、银、铜、锡,只用瓦器;没有高大坟茔,保持山川原貌。文帝的遗诏说:百姓只需服丧三天,不得禁止婚嫁、酒肉、祭祀诸事。后宫眷属,夫人以下的宫女全部都遣散安置回家。
汉文帝在治国方略中采取德信宽容,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
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减轻了笞刑,废除了秘密监视,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
当惠文帝听说祝祷官在祭祀的时候只为他祈求而不为百姓祈求时,他气愤地说:这不是加重我的罪过吗?昔日先王献祭从来不求自己的福份。今后祭祀上天,不得为我祈福。
文帝之子景帝继位之后,在窦太后的督责下,依然持守黄老学说规范心身而治国。当时人心纯朴,天下丰裕。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时,社会和国家都已经比较富庶。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由此可见。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确实称得上是太平盛世。因此,史家称这段以黄老学说治世而带来的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为“文景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尊崇老子的“无为”思想治理国家,创造了“大唐盛世”。一部《贞观政要》,记下了李世民尊天顺道、大治天下的宝贵经验。
有一次,魏征上奏李世民:“君王被神所器重,掌国中之大权,受到极天一般的尊崇,所以一定要居安思危,远离奢侈,以简朴为本。君臣无事,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引《老子》)。
何必劳神苦思,生很多事,管很多事,用尽聪明能事,却背离了无为之大道呢?”。李世民答曰:“真是好啊!我读你的奏章,通宵达旦,忘了疲倦。”(《贞观政要·君道》)
李世民问大臣王珪:“后来的帝王不如先前的帝王,这是为什么?”王珪说:“古代的帝王一心崇尚清静,以百姓心为心(引自《老子》),后来的帝王则不顾损害百姓,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李世民回答说:
“是啊,我日夜孜孜以求的,就是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五谷丰年,百姓安乐。治理国家就像栽树一样,不去摇晃树根,枝叶才会生长茂盛。君王清静了,百姓怎么会不安乐呢?”(《贞观政要·为政》)
唐太宗贞观二年,有公卿启奏说:“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陛下为自己建一楼阁以居之。”太宗回答说:“朕的身体确实不宜居住在卑湿之地,但是若是答应了你们的请求。
花费又太大了。当年汉文帝要起露台之时,因珍惜物力而没有动工,朕的德行不如汉文帝,而花费却比他还多,我看还是算了吧。”公卿启奏再三,唐太宗最终还是没有答应。
贞观二年,关中遇到旱灾。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我听说有卖儿女的,朕很怜悯他们”。于是派遣御史大夫,用皇宫内的金宝赎回所卖的儿女,还其父母。
贞观初年,太宗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我除了需要一些人帮我做些洒扫之事,要那么多妇女有什么用呢?”于是将后宫及掖庭前后三千余人放出宫外,为他们择偶。
据史所载,当时:“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最为历史家所称赞。西方的汉学家对中国的皇帝从来批评的多,但对于唐太宗李世民,几乎都是一致地褒扬。633年,纵狱囚应死者390人归家。
命令他们秋后自来就死,至期皆至,如是全部赦免。白居易曾写诗歌颂太宗德政:“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杜甫也有诗曰:“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
-老子
-庄子
-无为
老子的无为是指要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众,不妄为的意思。
老子的无为,并非要君主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君主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君主违反“天时、地性、人心”,不能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老子的“无为”,并非要君主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说,“无为”并非要君主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要君主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君主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扩展资料
道家并不是出世的,也不是消极的。它里面产生了许多积极入世有所作为的人物,而且也有鼓励人们张扬个性大有作为的精神。只不过人们对其充满了道听途说的认识和想当然的理解,所以才让道家背负了“消极 ”的坏名声。
历史上的许多道家人物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大有作为,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关头,他们的作用更为明显,只不过他们功成而不居,躲在巨人的影子下面,因此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什么显赫的名字,或者是留下了名字,但由于其功业的神奇,在民间就有了种种传说 。
但道家无为却被“有心”的儒家学者、佛教徒以及某些受佛教影响的道教徒解释得面目全非;无为被僵化为“什么都不做”;道家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和思维方法完全被视而不见;道家的积极思想没有得到更多的张扬,而消极思想却在滋生蔓延。
-无为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84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