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志亮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前两天,有位家长留言:
“国学君,看您的文章总是强调陪伴孩子,可是我怎么越陪孩子反而矛盾越多,和孩子的关系更差了。好迷茫······”
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陪伴的重要性,但是真正陪孩子时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导致陪伴的效果不尽人意。
比如,不少家长认为,和孩子一起待在家里就是陪伴、带孩子去吃顿大餐看个电影就是陪伴。
其实,陪伴的关键,在于家长有没有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亲子关系有没有变得更加紧密。
如果出现下面4种情况,意味着你可能在“无效陪伴”:
01
没有用心,陪伴只是陪着父母陪伴孩子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不用心:
家长在一边玩手机、追剧,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
孩子问问题、找家长说话、表现出开心等情绪的时候,家长置之不理,或者敷衍过去······
陪孩子时,由于家长沉迷玩手机,导致孩子发生危险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襄阳一位妈妈带孩子出门玩耍,只顾低头玩手机,孩子走丢了还浑然不知。
直到下午3点半,当地一名巡防特警“捡”到一名走失的3岁男童,通过朋友圈发动寻找家长。
3个小时后,孩子家长才来将孩子领回。
长期不用心的陪伴,带给孩子的是一种情感忽视,孩子会怀疑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渐渐变得不自信。
家长看似和孩子待在一起,但没有真正和孩子处在同一时空,缺少从语言到情绪的互动交流,亲子之间也没有产生情感连接。
“虽然爸爸妈妈在身边,可我还是觉得孤单”,是那些被忽视的孩子的心声。
事实上,有效陪伴,不在时间长短,在于家长是否用心,有没有把爱和关注给到孩子。
在陪孩子的那段时间里,应当全身心投入,专注地和孩子互动;当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在一旁安静地观察,留心孩子的特点和成长变化。
不要当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父母,俯身进入孩子的世界,转换视角,耐心倾听孩子说的话、表达的感受,做出及时回应。
这样的陪伴,才能拉近亲子关系,孩子会感受到爱和关注,内心充满安全感,确认自己的重要性,无形中增强了自我价值感。
02
过度的干涉和控制相比渴望父母陪伴的孩子,还有的孩子非常排斥父母的陪伴,每当和父母在一起时,他更多的感觉是紧张、压力大,想要逃离。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家长在陪伴孩子时管得太多,对孩子指手画脚、命令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比如:带孩子出去玩时,严密看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这里脏不能去、那里高不能爬,过度的担心和保护,孩子感觉自己被束缚;
陪写作业时,盯着孩子的字、坐姿、小动作,哪里不满意就拎出来敲打一番,发现错误就赶紧指出来让孩子改正;
带孩子去乐高店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拼,家长非要“热心”指导,“你不能这样,应该这样”,“我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这样一来,陪伴就变成了监视、控制,带给孩子的更多是紧张和焦虑,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不接纳、不满意,自信心受到损伤。
这样的相处模式,孩子无法安心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也容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破坏亲子关系。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育儿专家苏珊•施蒂费尔曼在《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中指出:
“我们之所以难以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原因在于,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完美孩子,于眼前这个有血有肉的孩子区别很大。”
有效的陪伴,不是做监工,时刻纠错、控制孩子,而是看见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
安全范围内,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探索和体验,除非孩子需要帮助,否则不多加干涉;减少自己的控制欲,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做事。
03
打断和干扰,破坏孩子注意力有一次,同事的先生和孩子来办公室等她一起下班,等待的过程中,孩子翻起了书架上的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
过了一会,同事的先生准备喊孩子放下书回家,却被同事拦住了,她说:
“孩子正在专注地看书,我们不要打断他吧,等等他。”
于是他们也从书架上取出两本书,静静看了起来。
同事的做法是智慧的,因为她知道在孩子集中注意力做事的时候,不应该随意打断。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经常在陪伴孩子时不注意这一点:随意干扰、打断孩子,长此以往,破坏了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孩子在认真写作业、阅读的时候,家长时不时“嘘寒问暖”,问孩子冷不冷、饿不饿、给孩子送吃的。
孩子在学习上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磨蹭拖延,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何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其实,孩子天生是具备专注力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家长在无意之间破坏了。
比起提高注意力,懂得保护孩子的注意力才是最紧要的事情。
因此,家长在陪伴时,如果发现孩子正在专心做事,尽量不要去打扰他,可以在一旁安静地看书、工作,家长专注的样子,也会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
04
陪伴者的情绪、状态不稳定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情绪和状态也很重要。
如果家长悲观消极、爱抱怨诉苦,孩子往往敏感自卑、内心压抑;
家长爱发脾气、摆脸色,孩子容易变得胆小内向、形成讨好型人格,或是同样爱发脾气。
带着这样的情绪、状态陪伴孩子,孩子成了家长情绪的垃圾桶或拯救者,不利于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
有位爸爸,平时工作忙,难得有时间陪孩子,好不容易闲下来,和孩子相处时,却表现得十分严厉,总是看孩子不顺眼,动不动朝孩子发火。
孩子对爸爸又爱又怕,在爸爸面前总是小心翼翼,看脸色做事,卑微得让人心疼。一个和谐温暖的氛围,是陪伴的基础。好的陪伴,应该是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冷静平和的沟通模式,给孩子带来正能量和正确的引导。
对家长来说,要做好情绪管理、调整好状态,再去陪伴孩子。
更进一步,是成为孩子情绪教育的引导者,当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表示接纳和理解,并教孩子认识情绪、学会管理情绪。
这样的陪伴,孩子才会从中受益,亲子之间的情感也会愈加深厚。
就像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所说: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陪伴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正因陪伴如此珍贵,我们才要学习正确的方式,让每一次陪伴都能成为亲子之间美好的回忆,双方都得到滋养和成长。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78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