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现象:初坐时,体气未纯,心思意念驰散,多妄想,多游思。古人谓:“妄想生于有欲,游思起于散漫。”
因为吾人打坐之际,非不欲摒除尘倩俗念,但因安想方除,游忍忽起,没有止时。
功法:今将心思意念作用,止于脐堂之后,命门之前(古人指肾左右为命门),其中稍下,有个虚无窟子——古称“下丹田”、“玉炉”等名称。将心止于是处而行内视之法。
心照其中,与气相守,古称:维系乎“规矩”之间,来往于“方圆”之内。息息归“根”,合自然之造化,巍巍不动,立洁静之“玄机”。
证证:从此一线“心光”(心思意念之集结效果》,与一缕“真气”(任气体能之集结结果)相接,浑浑灏灏,安安闲闲。
功火纲日:古称此为“炼心养气”之初功也。
评议:本法特点,不必等待“活子时”方可行动。平时 “活子时”皆隐而不显,何时不可静修?先当采白己“六根门头”之大药(生命能),与采“天地真阳之气”(宇宙能),尽量收敛,使“二气”交结,此“筑基”之始基也。未炼时,”心”与“气”是二,炼了为一。实际功法,宜更向下。男子守睾丸(阴蹻),女子守卵巢(阴蹻),以求复起生机(编者按:亦可守会阴)。
第二层衔接情形:前此一线"心光”与一缕“真气”相接,若能直造“杏冥”,自当透出“玄窍”。奈何“定心”不固,每为“识神”所迁,”心”与“气”离,仍不能见“本来面目”——生命本体。
功法:“心”——意念知觉等作用,“息”——呼吸,相依之时,即把知觉——”心”泯去——于是“归神从息”。
注意:前节功夫,“心”攀缘于“丹田”。
本节功夫,“心”先系缘于“息”。
此时,将“心”泯去。”心”如复起,当“泯心从息。”
功法标准:“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 亦不晓“二气”之氤氤氲氲,打成一片。
功夫纲目:此古称“炼心合气”之法。
评议:此为“完全集中”状态,古人称“定境”,非另有功夫。本节以“二气”交结为重,“心”无旁缘,非以 “心斋坐忘”为极。故功夫中有“活气象”非“死气象”, 此中育“生机”而灭“死机”。
第三层衔接情况:前此”心”与“气”氤氤氲氲,打成一片。
重阴——“元气”之下,一阳——“元精”(有时为性欲兴奋现象,不可固执)来复,是名“天地之心”,即是 “玄关一窍”——生机现象。
注意:此刻“精气神”,都在“先天”,鸿潦初判(言三者混一),便可当下“采取运行”。
故若“心”动“气”驰,“精”散,还落在“后天”, 遂分为“精”、“气”、“神”三物矣!
功法:“玄关”初现之时(生机初动之际),即刻“踏”住“火云”——暖流,走到“尾间”,坚其”心”,柔其 “息”,敲铁鼓(喻强毅精神),而过“三关”(尾阎、夹脊、玉枕),休息于“昆仑”——泥丸(即顶门)焉!
功火纲目:古称此为:“炼心近气”之功也,实为“炼心运气”之实事也。
分辨:前节所谓“心息相依”,实则“从息不从心”。本节“舍息”而“从气”。“气”为有形有象之暖流状态之体能活动,或神经反射,使之运动。本节运动,为循“督脉”而行,复起上行,与“还精补脑”法同。唯不待“活子时”。但有“人工,活子”,生机时有。如此行动,可称活泼。
第四层街接悄况:前此“踏火云”——从“气”,“过三关”, 心”与“气”相随,固已入于“泥丸”矣,然在“泥丸宫”——脑腔内,或有“识神”―意念作用行动,则气”寒”而”凝”(此实为古人遣词之讹,实为“涣”而"散", 希注意!)必不能化为“真水”,洒灌“三宫”——重楼、绛宫州(在两乳头之间内一寸三分处)、黄庭(在下丹田之上)——下入丹田。
功法:在“昆仑”顶上,“息心主静”,“与气交融”, “气”乃化为美液,从上腭落下,卷舌承露,吞而送之, “注心”即运“真意”于“绛宫”,“注心”于“黄庭”, “注心”于“元海” ——丹田。一路响声,直送到底,又待“玄关”之现焉(注意:可行不必待):
功夫纲目:古人称此“炼心得气”之功也。
注释:学者问:如何化“气”为“水”?
答:用一“凝”字,“凝”于顶,作“面对神明,恭敬屏息状”,频频下咽,自然化“气”为“水”。
注意:“河车”运转,前后弦有别。后弦上行时”气” 运行。前弦下行时“水”运行。吞津时,如有一路响声,此仍是“气化下降”。现代人谓:瓦斯现象。此为修气循环变化之一环也。
第五层目标:“筑基”——前四节功夫之合称与不断实行。
衔接情况:前比入“泥丸”而归“气穴”,已有“河车”路径,从此一心做去,日夜不休,“基”或何待百日乎(另有一年之说)!
或有懈心,有冲动,作辍频频,丹墓难固。
夫“筑基”所以“聚精合神”也,功夫不勤,体气不能归一,仍散乱易病多病,何以延年?
功法:行凭子午——按时行功,逐日抽添——逐日用功
取“坎”填“离”——以体壮神,移精实腹——以体壮体。
功夫纲目:古人称此“炼心累(积)气”之功也。
评议:古人文字游戏,取“九层”暗喻“九天”,本层无功夫,实综合前四节而言。前四节可以分别用功,亦可一起川功。先前分别用功,功夫纯热后,再行一起用功。再功日久,分别与一起,交互错用,功夫精进,体气旺盛,补气充足,此是“筑基”正义。
《吕祖百字碑》中功夫主眼在首句:“养气忘言守”, 着重“守”字。句句相承,功夫衔接,一气勿辍。
其中“宗祖"、"谁"、“真常”、“性”、“气”、“丹”,是一物,勿作二物看,在功法中乃有实“守”事物。
“坎”、“离”、“阴”、“阳”,是二象,喻运用。
“白云朝顶七”是第三层“炼心运气”功夫。
“甘露洒须弥”是第四层“炼心得气”功夫。
“普化一声雷”是第四层功夫征象。
“自饮长生洒”等一联,是颂第四层,或作颂全部功夫看。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仍与首句“守气——听息”相应。
第六层衔接情况:前此“河车”转动,“聚精合神”,则“灵根”充实矣!从此“心(化液)气”下降,"肾(精化)气”上升,是为“坎离交”。
“杳冥”中有信,浩浩如潮,一半水气,"濛濛如雾,一半云气,是名“金水”初动,方修“玉液还丹”。
倘用心不专,则尽性之事难了。尽性所以立命,此命非凡俗之命,为长生之命也。
功法:“金水”初生之日,由“丹田”分下“涌泉”(在两足心),霎时回到“尾闻”,调停“真息”,鼓之舞之,乃能滔滔逆上至于“天谷”(即泥丸),涓涓咽下,落于“黄庭”。
验证:如此朝朝灌溉,心地清凉,血化为膏(喻迟缓新陈代谢活动,即迟缓老化);意凝为“土”(喻心意常在定中)。土中生汞(真性或真灵),汞性圆明,遇物不迁,灵剑在手。
旁证:盂子所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功夫纲目:仙家名为“阴丹”,“内丹”。
古人又称此为“炼心明性”之功,但亦有肉体效果。
评议:本法乃上古“工液炼形法”,经系统化后,投于此处,但仍可独立修为。
此处较前“筑基”之法较扩大活动。“筑基”法“真意”循行区,即体气活动区域,理想上仅限于前后身躯之中央线。本法则及于四肢,所谓“无远勿届”也。
修本法,坐相宜相应变更,以平常端坐即可,不宜盘坐。或用立式练之,更为相宜。
详细功法:先行气,照在“玄膺”(在舌下)一窍,《黄庭经》所谓:“玄膺气管受精符”,少顷津满口,如泉水然,微嗽数遍,徐徐以意引下“重楼”、“剑尾”、“中脘”、“气阙”,至“气海”而止(皆在前身任脉线上)。再从“气海”(在脐下四横指,亦称“丹田”)分开两路,至左右大腿,从膝至“足三里”(犊鼻下四横指)下脚背,及大足指,又转“涌泉”(前足心)。再由脚踵,膝弯,循大腿而上,至“尾闾”合在一处。
再过“肾堂”、“夹脊”,分送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手掌,一齐旋回,过手腕,山胸膀历腮,从后脑灌顶,复下“明堂”上腭,以舌迎之至“玄膺”而止,此为一转。毕,稍停,又照前行功。
效果:雍滞之处,渐次疏通,不惟贯穿诸经,亦能通达诸窍,《心印经》谓:“七窍相通,窍窍光明”,亦可借喻于此。
盖吾人灵明一窍(精神本体),六合而内,六合而外,本无不同,本无不照,其不能然者,为“形”所碍耳,直要炼到形神俱妙,方才与道合道。
功法背景:古说一。木法实在“行气”,行气之受益,施肩吾谓:“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能神气住,便是得仙人。”
古说二。行气宜用眼,古人谓:“目之所至,心亦在称,心之所至,气亦至焉!"
古说三。行气用液为何?谓:液中有气,气中有液,液气相生,日充月盛,为金液之基,作润身之宝,况能穿透关节,无处不到。
古说四。古歌云:“华池神水濒吞咽,紫府元君直上奔,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神满谷存。”
古说五。夫玄膺一窍,乃是津液之海,生死之源,灌溉一身,皆本于此。有谓:“舌上玄膺生死岸,子若遇之升天汉。”
古说六。此一宗法门,彻首彻尾,易行有效。心身交结,既可却病延年,又可超凡入圣。
第七层衔接意旨:前此金水河车,仙家名为“内炼”,到此还有“外炼”功夫。以“外”合“内”,“真性”乃聚而不散。
盖内休虽明,好飞者“汞性”,内修虽具,易坏者"阴丹”。设或保养不纯,则心性复灭矣。
功法:甲,先行观念。功夫分“主”“宾”,行功分 “彼”“我”。以“性”为“主体”,以“命”为客体。“性”为“先天”,“命”为“后天”。
乙,功法喻言。以虚明之"心”,妙有之理,“和砂拌土”,“种在彼家”。彼家虚而由我实之,彼家无而由我有之。
以“有”投“无”,以“实”入“虚”。那边吐出一弦“真气”,共喻为“虎”,向“水”中生,这边落下一点“玄光”,其喻为“龙”,从“火”里出,两只“龙” “虎”,会合“性”、“情”,“交感”一场大战,名为 “天地晦冥”,“身心两忘”矣。
功法要妙:以先天制后天,性命合而为一。
术语又叫做:以“铅”制“汞”,其心常明。
验证:俄而三阳发动,其象为“乾”,如潮如火,如雾如烟,如云如霜,如雪如花,透“三关” ,而上“泥丸” ,一身毛窍皆开。
功夫纲目:古称此为“炼心成神”之功也。
又称:“大还丹”。
又以性属火,其数七,命属金,其数九,返本还原,故名“七返九还金液大丹”。
评议:木法为“金丹”正法,已舍去身心浅象,专就身心已受训练之表现,互为统合之作用。
第八层目标:出神。
衔接意旨:前此“七返九还”、“以铅制汞”,已获更高精神能力,但还要“温”之“养”之,要使身中之生命潜力,化为能收能放之“神”。
功法:行“温养”功夫。以“无为”为功夫,以“放松”为原则,似仍须坐修“杳冥”。
参考:古说,“服”1年12月“气”,除卯酉(农历2 月、10月)2月为“沐浴”,余10月为进退,故名“10月温养”。
注意:如不行温养之功,则潜力虽聚而不灵,故放松功夫,使其屈后求伸,乃能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于是“出神”,出神有象,幸勿为物情所迷。
功夫纲目:此“炼心成神”之功也。
评议:炼了“筑基”,筑基有成,接炼“玉液炼形”, 炼了“玉液”,接炼“金丹”,尔后炼“出神”,下接“还虚归真”,这是制式步聚,理想秩序。
若求“终南捷径”、“筑基”、“玉液”、“金丹”三种功夫,修成一种,皆可得“出神”及“归真”之效。
温养期中,精神福度,伸张很大,须自重前程。
上代原则,到最后一著,重做最初一著,使修炼与一生相终始.在有主宰中顺从自然,“种其正因,得其正果为则”,不稍狂暴将事。
第九层目标:炼神还归太虚,太虚又称太极,万有之源也.天地之主宰,真阳之实境也。
衔接意旨:前此温养神胎出而不惑,随心所欲,无往不宜。但灵心不虚,不能包含万有,此所以有炼虚一着也。
功法:炼虚者,心胸浩荡,万有皆化,晴空一体。到此,天地是我非我,是空不空,世界有坏,源头不坏,乾坤有爵,直性无碍。所以充满太虚,周行不滞,生生不息,此所以为世界,此所以为我也。
功夫纲目:此“炼神还虚”,“与道合真”之功也,为修炼之终始。
评议:功夫走到前节,肉体的路便算走完。精神是能力表现一面,更可上越。故千修万炼,如为保持一个“人格化”的我,犹为此所滞,则不能永生永有。一旦化除此限,则得与道合真。自身是宇宙,宇宙是自身,毫无间隔,作主天地,得真长生。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74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