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夏至“三和”:天至中和,地至平和,人至清和

国学文化 2023-11-02 17:43:01

作者:儒风君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岁月悠长伴夏鸣,浮华褪尽荷飘香。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

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

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二十四节气解》说:“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

这一天之后,太阳就会从北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阳气逐渐减弱。

所以,古人称之为夏至。
01天至中和古人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夏至之前,太阳高度角直线攀升,像是一条孤高向上的龙。但是亢龙有悔。龙不可能无限攀升,阳气也不可能无限升高。凡事都有一个度。《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没有过度也没有不及就是和。中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达到中与和的境界,万物就可以和谐共生了。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再黑暗的夜里,也会透出光亮,再明亮的白昼,也会有夜幕降下。得意的时候,戒骄戒躁,警惕突然到来的逆境。失意的时候,不必丧气,准备迎接人生的光亮。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世界始终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得意莫嚣张,失意莫沮丧。

02地至平和

人法地,地法天。天时发生变化,物候自然也随之响应,发生改变。不再一味呈现盛阳之态,趋于平和。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古人认为鹿角向前而生,在方位上属于阳,夏至之后,阳气不再攀升,阴气开始显现,所以象征着“阳”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这便是“鹿角解”。夏至之后,蝉鸣的声音开始增加,蝉感受到阴气显现,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抓紧鸣叫求偶,来为自己繁衍后代。背阴的湿地里,半夏等植物反而会开始萌芽,这便是“半夏生”。少则补,过则缺,这才是阴阳轮转的道理。无论如何变动,阴阳始终保持了一份动态平衡。春夏秋冬,四季轮转,严寒会过去,酷暑也不会一直持续。这样的自然法则,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明白了什么是循环往复,什么是生生不息。《尚书》里讲,满招损,谦受益。凡事不走极端,尽量保持平和。一旦走向一个极端,就容易遭受祸患,所以“月未全满,花半开”才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
03人至清和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之后,就是三伏。随着太阳能量的持续注入,地面温度依然会持续攀升。人们会迎来最难熬的三伏天。炎热首先影响的是人的食欲。很多人会在夏季湿热的情况下,胃口欠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苦夏。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切勿吃过辣、过油腻的食物。适当补充瘦肉蛋白,水果维生素。少吃冰激凌等冷饮,防止寒气入侵。除了身体之外,炎热还会影响人的精神。人会变得比往常更暴躁,更烦乱。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听听音乐、散散步,读读书,都是很好的法门。

国学君说:夏至之后,三伏就要到来。漫漫长夏,心清杂念,身清暑热,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

读《中庸》

?朱子版共三十三章,朱熹认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孔子之孙)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第一章是总纲全篇。朱子曰: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眀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充其本然之善。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终本章之意也。
首先、阐明重要概念:性、道、教由此层层推导出结论:“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恒定的),道之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修道即修身)”:
? ?一、性~天命之谓性,天命:上天,大自然赋予万物的禀赋就是天命,这种禀赋为人所承受,就成为性。
? ?二、道~率性之谓道,本性不同,发展途径就不同,遵循天性而动就是道,率即带领指挥,所以率性并非任性,而是依天性禀赋进行针对性的管理,选择性的发挥,好比开跑车的选择在路面平整的柏油高速路上更能发挥优势有所成就,而开悍马越野车的在草原荒漠坑洼泥泞之地的通行力才是亮点,指挥自己到能将天性发挥为优势的地方去的过程就是道,也可以把道理解为~成就自我的路径;
? ?三、教~修道之谓教,道之在人有'时'与'位'之不同,必欲为法于后,不可不修,修养人的行止使之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教化:道由于各人所处的人生阶段和外部环境不尽相同,一定要加以管理,予以修正,如量体裁衣,不可生搬硬套,这种修身和道的行为程序为教。
道本原于性,性由天命,所以道是固定的不可易,因此修道就是修身使自己言行举止符合道所要求的。
其次阐述存养省察之法(慎独)对于休道之重要作用: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以君子小心谨慎那些他看不到的,畏惧那些他听不到的,没见到的暗处,没听到的细微之事,因此君子即便一人独处时也小心谨慎,不放肆,久而久之行为养成习惯。又因在性情谓为中和,于使用为中庸~有俗语“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性发为情,情动为意,意使行动为用,故欲行动中庸,必求性情中和)所以哪怕只有自己独知的生、存于心中之情意也要戒备警惕时刻符合中和,是行为中庸的前提保障。 ?

最终、描绘圣神功化之极“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焉。”
? 一、“中”的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未引发喜怒哀乐之感情就是中,意即无动于中之中,(鲁迅《而已集》用“无动于中”;《聊斋志异》用无动于衷,);
? ? 二、 和的定义: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不偏倚节制,合乎法度)和:和谐,不乖戾,发皆中节,情之正也,谓之和,合乎法度的有节制的抒发感情是和谐的,不乖戾的我的理解是和即合理,符合普遍逻辑规律。
三、中的重要:中也,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的重要根本,中就是万物各安其位;
? 四、“和的意义”:和也,天下之达道也:达(共通),道(循天性而动,规律),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当喜则喜,当怒则怒,适时适度的生发和表达喜怒哀乐,合乎情节,无过无不及。
? ? 五、中和~物静则守其本在其位,动则符合逻辑,遵循客观规律,则影响可估计,结果可预测,对结果有合理预期,考虑后果,不妄想妄动,乃动静相宜,行止有度也。
六、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焉。:能把中和推而极之发挥到圆满,性情收放自如,天地万物都各安其本位,万物也就好生长繁育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蓬勃繁茂。

第二章、引孔子言:君子中庸,时中;小人无忌惮,反中庸。君子时刻行中庸之道;小人不知天命无所忌惮,无知无畏,反中庸之道而行。
程子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中庸就是不走极端力求稳定不变的一种人生态度。

第三章引孔子言:“中庸是至高的品德,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子曰:“中庸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孔子言中庸难久之因(道不行,道不行明)~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被实行,原因是:聪明人自以为是,认识过度了;蠢笨的人又理解不了它。中庸之道不被彰明的原因是贤能的人做的过多,不贤的人又做的不够。就像人人都在吃喝,但真正知道其中滋味的有几个呢?”

第六章回答上章提出的问题~中庸之道如此之难还能行吗?以舜为例答如何行中庸之道。一则他好问且善于省察浅近的话;二则他会隐恶扬善;三则他能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有大智慧他喜欢询问别人的意见,宣扬别人的优点,将大家的意见去掉极端的,折中使用。

第七章引孔子言人常自以为知而落入罟檴而不知避,类比自以为知者择乎中庸不能期月守也,选择中庸却不能持久坚守,犯这种错误人,如同落入陷阱不自知。

第八章孔子赞颜回坚持中庸,得一善能久持。

第九章引孔子言中庸之难能更盛于智仁勇。

第十章述孔子与子路论强,南方之强宽柔以教,君子居之;北方之强刚猛勇武,强者居,孔子认为二者都不是真强,南有不及北有余。

第十一章孔子以三种人举例说明过与不及者以及持中庸者:一者,索隐行怪,求一鸣惊人,有过;二者,半途而废,有不及;三者,依乎中庸默默而行,无闻而不悔圣者也。

第十二章论述道之费而隐:一方面道之博大无所不包,连匹夫匹妇日常生活都知道,行道,费也,普遍性: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即,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另一方面道之精深,连圣人都有不知之道,未行之道,隐也,局限性 ,: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 。

第十三章首先孔子指出道不远人,无需远求。并且引诗经中《伐柯伐柯》类比说明:君子之道应 以人治人,改而止。 因此相继提出: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所不愿,亦勿施于人。 所以提出与中庸之道很接近的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推出君子之道四:孝悌忠信。最终称: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在依德行事和谨慎言辞方面,有做的不够的不敢不努力加强,有做的过份的多余的不能都用尽。力求言行一致,忠厚老实。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不愿乎其外。正己不求人则无怨。君子居易挨命;小人行险檄幸。并举例说明: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不论在富贵或贫贱,还是处于夷狄或患难时,都能因其所处之位而行其所当为,做好本职,不做非份之想,不越礼制(在其位谋其政)。能端正自己不苛求别人就不会有怨念。君子会安守本位做好自己本分以等候机会;小人则寄望于侥幸行险路挑战幸运。如同射箭不中,君子会在自身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射术,怨天尤人不解决问题。

第十五章论述行中庸之道应从身边做起先齐家,同“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之理,妻子和睦,兄弟融洽,父母舒畅安乐



第十六章孔子以鬼神喻道:鬼神视之弗见,听之不闻,比喻道之隐;又能使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比喻道之费。

第十七章以舜秉持中庸之道为例,说明有此大德者,即可得位禄名寿。

第十八章称颂文武之功,周公之德。

第十九章赞颂武王、周公之孝,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遗志,能很好的继续先人未竟的事业。
?第二十章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分七节论述:
第一节 谈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是以为政在人,而取人以身,故不可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意,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为政主要在选用人才,人才在于休养自身,修身要遵循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以仁为本,所谓仁就是亲爱自己的亲人,所谓义即凡事做到适宜,主要是要尊敬贤人。亲爱亲人要有亲疏远近之分;尊敬贤者要有等级差别,这就产生了礼。所以君子修身必先侍奉父母亲人,要侍奉父母亲人,不能不了解人,想了解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第二节首先论述五达道,三达德:

五达道: 是君臣道,父子道,夫妇道,昆弟道,朋友道,五条普遍通用的路径;

三达德为智仁勇;

其次说明想实行这些道德要落实在“诚”上。

然后指出虽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实践这些道理,只要能成功就一样了。

最后孔子指出:培养三达德的方法是~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一旦具备三达德进而可以修身、治人、平治天下。

第三节论述治理国家的九条大纲和其作用:

修身也,亲亲也,尊贤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第四节论述实施九纲的方法:斋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去馋远色,贱货贵德,所以劝贤;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饻廪称事,所以劝百工;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

第五节凡事应预先做准备,只有做到“诚”才有可能做好准备工作。预则立,不预则废。

第六节论述“诚身明善”是治身之本:若要治民,先得获得上级信任,要获得上级的信任,就需取得朋友的信任;想得到朋友的信任,就要孝敬父母;要孝敬父母就得“诚身明善”,所以说“诚身明善”是“治民”之本。

第七节讨论“诚者”~圣人,天之道,是天生就诚的人,自然而然的合乎道的要求;和“诚之者”~贤人,人之道,是后天知道诚,实践诚的人,先要选择善,然后坚定的追求,这需要五种功夫: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有弗学,学所弗能,有弗问,问之弗知,有弗思,思之弗得,有弗辨,辨之弗明,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能明,虽弱能强。 如能坚持不懈,也能达到诚的境界。

第二十一章阐释诚与明的关系:“自诚明”说的是诚者,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心诚的由心诚而明白道理;“自明诚”是指诚之者,这样的人是通过学习,由明白道理到心诚。只要成功,诚与明二者就合一了。

第二十二章讨论天下至诚的圣人尽其性,可尽人之性,可尽物之性,可赞天地之化育,可与天地叁矣。

第二十三章讨论次于圣人的贤人,至曲(致力某个方面的善端)能有诚,诚能有形(形式表露),形则著(显著),著则明(彰明发扬),明则动(感动,动心),动则变(改变),变则化(化育万物),唯天下至诚能化。

第二十四章论述至诚之道的功用,如神灵般可预知未来,国将兴亡,福祸将至,皆有征兆可察以预知。掌握正确的规律,依据前提条件判断结果,知其因矣可知其果,这并非封建迷信,最好的例证是现代科学对天气的预报,岂不是如同神灵般,可以化育万物。

第二十五章

论述诚与自身和物的关系:诚是自我完善的道是自我运行的。诚贯穿万物发展始终,所以君子很看重诚,诚不只完善它自身,还成就万物,能成就自身是仁;能成就事物是智,仁和智都是本性之徳行,合内外之道,宜时措之。夫诚之体为仁,诚之用为智,诚之实理可据曰德,诚之实理可用曰道。朱子曰: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诚是从心的角度来说的,是本。

二十六章分三节阐述至诚的功用和意义:

? ? ?第一节、 做到至诚,人就可以经久不息进而悠远、厚博、高明。如此可负载万物成就万物,与天地并立为三。

第二节从天地的角度讲至诚。天地同样具有悠久、厚博、高明的品质,天地山水都是由微小积累起来的最终汇聚成无限的宇宙,这和至诚无息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三节 赞美天命运行不息和文王纯德不息,说明天道和人道是相通的,彰显至诚无息之理

第二十七章第一节赞美圣人之道体大而用广道体大而用广,待圣贤来行

第二节如何追求圣人之道和入德之门欲行道需修德勤学,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

第三节君子居上不骄,居下不悖,明且哲兴国保身。

第二十八章承居下不悖而言第一节孔子指出三种会招至灾难的情况:一者愚而好自用;二是者贱而好自专;三者生乎今世反返古道。第二节论述议礼,、制度、考文,三件大事是有德无位和有位无德之人都没资格做的。

第二十九章承居上不骄而言提出君子之道的六条原则:本诸身,征诸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不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六条涉及自身和他人,过去和未来,天地和鬼神,君子如果能遵循之,那么语言和行动都会成为天下的法则他也会成为世人瞻仰尊敬的对象。

第三十章子思赞孔子德佩天地。

第三十一章提出至圣的五种美德:聪明睿智,足以有临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齐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第三十三章 与首章之意相首尾,总结全篇:

? ? 第一节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 第二节 君子善慎独。

? 第三节 君子以德示范,坐至太平。

? ?第四节 学者须为己不求人知。

? ? 第五节不待言说而人自化之。

? ? 第六节 治民应以德为本戒厉声厉色。

? ? 第七节 最好的教化是无声无臭的。

综上所述以我浅薄见识中庸就是中用,凡事适度为标准,够用就好,不及则困(困于难,解决不了难题,跨不过障碍),过之则累(累赘,不可强求完美),适度的标准要要审时度势,因人而议,原则是要诚,方法是修身以慎独,致知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步;处事以忠恕之道;治人以絜矩之道,我辈当好学、力行、知耻以修习智、仁、勇,待到义精仁熟由明入诚,致诚可预知,可赞天地化育,成己达人,可与天地叁。这是一整套个人成长和社会实践从为人到处事多维度,全角度的人生指南,既有目标也有方法,先贤往圣可敬也,圣人已明道,余笃行之无疑。

幼学琼林?卷一?岁时原文及翻译,幼学琼林?卷一?岁时原文及翻译

幼学琼林·卷一·岁时原文及翻译

卷一·岁时

作者:程登吉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履端是初一元旦,人日是初七灵辰。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疠疫。新岁曰王春,去年曰客岁。

火树银花合,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调元夕金吾之不禁。二月朔为中和节,三月三为上巳辰。冬至百六是清明,立春五戊为春社。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四月乃是麦秋,端午却为蒲节。

六月六日,节名天贶;五月五日,序号天中。端阳竞渡,吊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五戊鸡豚宴社,处处饮治聋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针。中秋月朗,明皇亲游于月殿;九日风高,孟嘉帽落于龙山。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放至今以十二月为腊;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读正月为征。

东方之神曰太,乘震而司春,甲乙属本,木则旺于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南方之神曰祝融,居高而司夏,丙丁属火,火则旺于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西方之神曰蓐收,当兑而司秋,庚辛属金,金则旺于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北方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属水,水则旺于冬,其色黑,放冬帝曰黑帝。中央戊己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

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冬至到而葭灰飞,立秋至而梧叶落。上弦谓月圆其半,系初八、九;下弦谓月缺其半,系廿二、三。月光都尽谓之晦,三十日之名;月光复苏谓之朔,初一日之号;月与日对谓之望,十五日之称。初一是死魄,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始生魄。

翌日、诘朝,言皆明日;旦、吉旦,悉是良辰。片晌即谓片时,日曛乃云日暮。畴昔、曩者,俱前日之谓;黎明、昧爽,皆将曙之时。月有三浣: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为中浣,下旬十日为下浣;学足三馀:夜春日之馀,冬春岁之馀,雨者睛之馀。

以术愚人,曰朝三暮四;为学求益,曰日就月将。焚膏继晷,日夜辛勤;俾昼作夜,晨昏颠倒。自愧无成,曰虚延岁月;与人共语,曰少叙寒暄。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周末无寒年,因东周之懦弱;秦亡无燠岁,由嬴氏之凶残。泰阶星平曰泰平,时序调和曰玉烛。岁歉曰饥馑之岁,年丰曰大有之年。唐德宗之饥年,醉人为瑞;梁惠王之凶岁,野莩堪怜。

丰年玉,荒年谷,言人品之可珍;薪如桂,食如玉,言薪米之腾贵。春祈秋报,农夫之常规;夜寐夙兴,吾人之勤事。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日月其除,志士正宜待旦。

译文

爆竹一声除旧岁,新的一年又来临了;门上换上了新的桃符,以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日是元旦称为首祚;正月初七日是人日称作灵辰。元旦将椒花酒献给君王,是借此祝颂他长寿。请乡邻朋友喝屠苏酒,可以驱除瘟疫百病。

新正别名首春,去年则称客岁;火树银花合,是形容元宵节的灿烂辉煌;星桥铁锁开是说元宵节这一天开禁,放下吊桥听任城内外游人自由往来观赏灯火。

二月初一是中和节,三月初三日为上巳春浴之时。冬至后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节,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叫做春社;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初伏日则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四月麦熟所以称为麦秋;端午日饮菖蒲酒所以又称为蒲节;六月初六日是天贶节;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

端午节龙舟竞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阳节登高山插茱萸饮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灾的故事。

春秋二社日,家家户户杀猪宰鸡祭祀土地公神,大家争饮可以医治耳聋的酒。七月初七牛郎织女渡河相会,妇女在庭院摆上香案,祭拜织女乞求得到织布绣花的巧技术。

中秋之夜月光分外清朗,唐明皇梦游月宫;重阳节登龙山,山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上。

秦人每年岁终祭神称为腊,因此至今日皆称十二月为腊月。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秦人避讳读正为征,后世便沿用此例读正月为征月。

掌管东方的神称做太,乘震位而司春令,震属木而木旺于春色青,故又名青帝;掌管南方的神称做祝融,居离位而司夏令,离属火而火旺于夏色赤,故又称为赤帝;掌管西方的神称做蓐收,当兑位而司秋令,兑属金而金旺于秋色白,故又称为白帝;掌管北方的神称做颛顼,乘坎位而司冬令,坎属水而水旺于冬色黑,故又称为黑帝;四方的中央属土,土旺于四时色黄,所以中央属于黄帝当权。

夏至节气一过,阴气就启动了,白天的时间渐渐短了;冬至节气一到,阳气就动了起来,太阳的影子慢慢地长了起来。

一到冬至阳气初动,葭灰就会飞了起来;立秋一到梧桐树上的叶子,才会纷纷飘落下来。

完全没有月亮叫做晦,月光从无到有叫做朔,月亮一半圆一半缺叫做弦,月亮和太阳每到十五日便遥遥相对,彼此都能看得见对方,所以称为望。初一的月亮像死灰一样,所以叫做死魄;初二的月亮稍微有一点微光,所以叫做旁死魄;初三的月亮才生出光来,所以叫做哉生明;十六的月亮开始有了残缺,所以叫做哉生魄。

翌日、诘朝都是明天的别称;谷旦、吉时都是好时辰吉祥的日子。

片晌是说片刻的时候,日曛是说天将要晚的样子。畴昔、曩者都是前日的别称,黎明、昧爽都是天将破晓的时候。

一个月的时光分为三浣: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称为中浣,下旬十日称为下浣;做好学问要充分利用三余的时间,夜晚是白昼之余,冬季是一年之余,下雨天是晴天之余。

诈术可以欺人,譬如狙公饲狙的朝三暮四;为学要求日益进步,须如诗经上说的日就月将。

点起了灯来继续日间尚未完成的工作,形容日夜辛劳。俾昼作夜是说把白天和夜晚的作息弄颠倒了。

一事无成而自觉惭愧,可以说成虚延岁月。与人交谈讲一些客套话,则称为少叙寒暄。

趋炎附势羡富嫌贫,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这是最可憎的表现。东周末年政治宽松,周王室太懦弱了,人民感觉不到寒冷的年份。秦始皇太凶残了,人民感觉不到温暖的岁月。

泰阶的星宿平正,象征国泰民安称为泰平。四时平和风调雨顺则称为玉烛。年岁荒歉叫做饥馑之岁,年岁丰收叫做大有之年。

唐德宗时遇荒年,路上看见一个醉汉,人们便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梁惠王时遇大荒灾,城郊野外到处都是饿死的人,实在很可怜。丰年玉、荒年谷都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品德的珍贵。柴薪贵如桂树,食物的价钱贵如白玉,则用来比喻物价涨到了极点。

春耕时祭神是祈求农作物能丰收,秋收后祭神是报答神明的庇佑,这是农民一定要做的习俗。夜深了才去睡觉,一大早就爬起来,是说读书之人应当勤勉做事。

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再回头,读书人理当珍惜光阴;日月时光容易流逝,有志之士应该及时努力。

注释

桃符: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避祸。后来人们为了图省事,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这就是最早的门神。

履端:开端。人日:传说天地初开时,第一日为鸡日,之后依次为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灵辰:人日的别称,意为吉祥的时刻。

椒花颂:《晋书·列女传·刘臻妻陈氏》:“刘臻妻陈氏者,亦聪辨能属文,尝正旦献《椒花颂》。其词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阳散辉,澄景载焕,标美灵葩,爰采爰献,圣容映之,永寿于万。’”后用椒花颂来指新年祝词。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以中药入酒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疠疫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

王春:孔子编的《春秋》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春”是指鲁隐公元年的春天,“王正月”是指周王室制定的历法的正月。春秋时,诸侯并起,周室孱弱,不同诸侯国和周王室是可以有不同的纪年方式的,比如鲁隐公元年同时也是周平王四十九年,但是纪月方式只能根据王室历法。这就是所谓的“正朔”,也就是正统。因此用王春代表新的一年,有尊重正统君主的意思。客岁:旧的一年。

火树银花合: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中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句。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且因其为春节的最后一个 *** ,家家户户皆张灯结彩,热闹庆祝,火树银花合就是形容烟花灯火灿烂辉煌的情景。金吾:汉代禁止夜行的官。古代通常在城中实行宵禁,这里的星桥铁锁开,指元宵节时取消了夜禁。

朔:农历每月初一称朔。中和节: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制定,本来在二月初一,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改为二月初二,人们在这天互相赠送瓜果百谷。上巳辰:即上巳节,三月上旬的巳日,称上巳。后来定为三月三日。

百六:一百零六天。五戊:戊是天干的第五位,五戊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春社: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寒食: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从晋文公流亡国外,助晋文公复国有功,但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时,没有赏到他。因此他与母亲隐于山中。晋文公纵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但介子推抱树不出,被烧死。晋文公命令百姓每年在这一天禁火,故名寒食。初伏:第一个伏日,按中国古代历法,这是夏天的开始。庚:天干的第七位。

麦秋:小麦成熟的时候。蒲节:古人端午节时在门上挂菖蒲叶,可以避邪;或在端午节时将菖蒲泡在酒中,饮之可以避瘟疫,所以端午节又称蒲节。

天贶:澶渊之盟后,宋真宗想在泰山封禅,以洗刷城下之盟,彰显自己的功业,于是诈称有天书降下,改元大中祥符,并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在泰山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封禅祭祀仪式。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六月六日,宋真宗下诏称天书再降,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贶,赏赐之意。天中: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正是中夏,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端阳竞渡:屈原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而死,楚人为祭奠他,在这天将粽子投入江中,并进行划龙舟竞赛,表示当时抢救屈原的迫切之情。后来吃粽子和赛龙舟成为传统风俗。重九登高:相传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难,只有全家人插着茱萸登山饮菊花酒,才能避祸,桓景听从了他的话。晚上回家一看,家中的鸡犬牛羊都死了。后来重九登高就成为一种风俗。

五戊: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人以此为春社、秋社之日。治聋之酒:传说在社日饮酒可以治耳聋。乞巧:七夕的传统活动,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七夕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女孩子们就在这天晚上向织女乞巧,传统的乞巧方式有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等。

明皇亲游于月殿:明皇即唐玄宗。传说道士罗公远以杖为桥,引明皇到月宫一游,明皇觉得月宫的音乐很好听,就凭记忆谱写了一首《霓裳羽衣曲》。孟嘉帽落于龙山:晋代孟嘉任桓温的参军时,桓温在龙山宴请幕僚,忽然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于地,而孟嘉并未发觉。在他去厕所时,桓温命把帽子放到他原来坐处,并让人写了几句嘲笑他的诗文。孟嘉回来后看见,当即以文应对,文辞优美,四座皆服。见《晋书·桓温传》。

腊:古代阴历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祀众神。御讳曰政:古时农历一月是天子召集大臣议政的月份,所以名“政月”。秦始皇名嬴政,秦时为避讳,改“政月”为正月,并沿用至今。

古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季节和方位,将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东西南北中及春夏秋冬相配,又和八卦及天干对应,它们的对应关系是:中央:戊己,黄色,属土;春:东方,甲乙,青色,震位,属木;夏:南方,丙丁,红色,离位,属火;秋:西方,庚辛,白色,兑位,属金;冬:北方,壬癸,黑色,坎位,属水。

日晷:又称“日规”,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葭灰:葭莩(芦苇里的白色薄膜)烧成的灰。古人用葭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时,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晦,月尽也。”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苏也。”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即月满之日。此时日在东方升起,月在西方落下,遥遥相望,故称望日。

魄:这里指月出或月没时的微光。初一是月亮无光,故曰“死魄”。初二时月亮大部分还是无光,所以说“旁死魄”,旁是大的意思。初三时月亮有了光,所以说“哉生明”,哉是开始的意思。始生魄:开始生月魄。《尚书·康诰》:“惟三月哉生魄。”孔传:“月十六日明消而魄生。”

诘朝:指次日早晨。谷旦:良辰,晴朗美好的日子,古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

曛:日落时的余光。

畴昔:往昔,以前。曩者:以往,以前。昧爽:指黎明。昧,昏暗不明。爽,明亮。

三浣:古代官员每十天发一次俸禄,休息一次,洗衣洗澡,称为一浣。三余:汉末董遇好学,曾对人说:“学者当利用三余,夜者日之余,冬者岁之余,雨者晴之余。”

朝三暮四:古时有个养猴的人,发栗子喂猴,说:“早上三个,傍晚四个。”众猴皆怒。又说:“早上四个,傍晚三个。”众猴皆喜。见《庄子·齐物论》。亦载于《列子·黄帝》。后以朝三暮四指用诈术行骗,也指经常变卦,反复无常。日就月将:每天都有些成就,每月都有所前进。形容积少成多。

焚膏继晷:点上灯烛,接续日光。形容日夜不停,非常勤奋地工作或读书。膏,油脂,这里借指灯烛。晷,日光。俾昼作夜:把夜晚当做白昼一般利用,形容夜以继日地工作或学习。俾,使,把。

虚延:虚度。寒暄:问寒问暖。

寒年:寒冷的年份。燠岁:暖热的年份。按照古人天人相应的观念,寒年和燠岁都是不正常的年景。

泰阶星:古代的星座名,又名三台星,共六颗星,两两并排,如阶梯状。古人认为这些星分别代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泰阶星平正,天下就大治,称泰平,后来写做太平;泰阶星斜,则天下大乱。玉烛:指四时之气和畅,时序调和。

醉人为瑞:唐德宗时,连年战乱,饥荒频仍,几乎无人酿酒,如果偶尔有人喝醉,大家都认为是祥瑞之兆。野莩:野外有饿死的人。

桂:木名。《说文解字》:“江南木,百药之长。”腾:形容物价上涨很快。

祈:向上天或神明求福。报:这里指祭祀。夙兴:意为天不亮就起来做事情。

除:这里指岁月的流逝。待旦:等待天明。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涉务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及翻译

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及翻译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71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