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国学文化 2023-11-02 17:42:40

作者:不有趣灵魂来源:玩你自己(ID:Gosoul624)读懂了鲁迅,说明我们懂了生活,也懂了人性。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上学的时候,我不喜欢鲁迅,因为他讲的故事不好玩,说的话又难懂,考试还容易遇到他。

年轻的时候不喜欢鲁迅,也是因为我不知道他讲的那些东西,跟我有什么关系。

可多年过去,历经生活种种,再读鲁迅,发现他讲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性,他讲的不仅仅是一百年前的社会,更是如今的社会。

之前听说鲁迅的文章被从课本里缓慢移除了之后,只觉得深深的悲哀。

年少的时候读不懂鲁迅,是因为不了解生活,如今读懂了鲁迅才发现:

我们要么就是他笔下的人物,要么就生活在他笔下的社会。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读懂了鲁迅。

01
一百多年前,《新青年》成立之后,钱玄同想拉鲁迅入伙,因为鲁迅的笔如刀,剖析人性够深刻,为此,他频繁拜访鲁迅。
那时候的鲁迅,在教育部工作,闲时就去抄古碑,抄着抄着,觉得人生如古碑一样暗淡。
钱玄同找到鲁迅,和他一起吃饭,聊天,他翻看鲁迅的古碑抄本。

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
没什么用。
那你抄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鲁迅知道钱玄同是想让他加入《新青年》,但他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便问钱玄同: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在鲁迅看来,那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就是这铁笼子里熟睡的人,在清醒的人眼里,很悲哀,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却很正常,他们压根就没有反抗和改变的意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有必要去呐喊吗?
但钱玄同接下来的一句话,让鲁迅沉默了,钱玄同说: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呀,有人开始醒来,就有了希望,所以鲁迅决定,加入呐喊的队伍。


《狂人日记》是他呐喊的开始,他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写了许多文章,这些文章集在一起,就是《呐喊》。
为什么要呐喊?
因为传统在吃人,人在吃人,需要改变;因为麻木,人们只能充当热闹的看客,需要醒来;因为世界病了,需要治疗。

02
《狂人日记》里,昆仲君回到家里,他觉得家里每个人都想吃了他,老子吃儿子,哥哥吃兄弟,几乎没有不吃人的大人。
他翻开历史一查,只见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仔细看了半夜,才发现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
他还发现,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他觉得,人不应该是这样,所以他质问所有人:
从来如此,便对吗?
在那些人看来,从来如此,便是对的,所以昆仲君被当成了疯子,但他还是一直在呐喊,希望身边的人会做出改变。
没有人理他,他只能悲哀地呼唤:“救救孩子。”
鲁迅所说的吃人,当然不是把人煮了吃,而是每个人都活在传统之中,用传统去要求他人,就是吃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个不愿意跟随传统的人,被当成了疯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传统,人就活在这些传统的包围之中。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你要这样做那样做,才让人喜欢,你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在告诉我们:要努力赚钱,钱才是最重要的,你要是不努力赚钱,你就是失败者,会让人不齿,你要和他人保持一致,不然你就是坏孩子。
在我们还从未思考过什么是成功的时候,传统的成功观就充满了我们的脑子,等到我们长大后,要想走出这种传统已经不容易了。
今天看到一句话说,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逼他外向。
可我小的时候,每个人都告诉我,内向不好,在社会上混不下去,就连我的老师也说,你这么内向,就算成绩好又有什么用。
每个人都这么说,所以我也觉得,内向简直是万恶的,所以我一直很痛苦,很自卑。
以前不懂,现在才明白,这其实就是鲁迅所说的吃人的东西。
世俗是一座大山,在这座大山的压迫之下,谁没有被吸过几滴血?谁没有被啃过几块肉?

03
小时候,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人,他眼里没有门第之见,没有阶级之差,和老爷家的小公子在一起,他从未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也不觉得自己需要讨好卖乖。
那样子的闰土,真可爱。
他们在雪天设下陷阱,教迅哥儿要怎么才能捉到鸟,闰土展现了他生活丰富的一面。
他们在西瓜地里守猹,闰土像一个勇士,拿着自己的武器,勇往直前,腰挺得那么直,心又是那样的阳光开朗。
他父亲进入迅哥儿家,卑躬屈膝,他不知道为何需要如此,所以对父亲的样子,大概也觉得有些奇怪。
都是人,凭什么要如此讨好别人。
分别那天,闰土伤心不已,他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因为舍不得自己的朋友,鲁迅也急得哭了。
闰土回到家之后,还给鲁迅送过礼物,那是他捡到的漂亮的羽毛和贝壳,这礼物不贵,但心意很美。
小时候的闰土,不知道生活的艰难,他讨厌生活里的那些规矩,他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为了生活低三下四,奴颜婢膝,但他讨厌。
可是多年后,闰土长大了,成了大人,结了婚,有了孩子,他不得不扛起一家人的生活。
他要出去打工,就得在老板面前低着头,拉下脸,他不得不卑躬屈膝,就为了那点能让一家人生活下去的工资。
此时的闰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生活,而他也终于理解了父亲。
童年一别,就是三十载,两人再次相见,鲁迅很开心,他率先向闰土打招呼:
“阿!闰土哥,——你来了?”
童年的那段时光,再次涌现在鲁迅的记忆里,而今,他那时的玩伴就在眼前。
面对鲁迅,闰土脸上也有些欢喜,但这欢喜马上就转变成恭敬和凄凉,他态度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
这一声老爷,让两人之间隔了再也无法靠近的距离。
这距离就是生活,就是规矩,是奴隶和主人之间的距离。
可能他觉得,人穷志短,要是自己不规矩一点,这些有钱人怪罪下来,生活可就完了。
此时的闰土,已经经历了太多生活的磨难,他是六个孩子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受过饥荒的折磨,又经过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在这些面前,他只能低着头,默默忍受。
他不敢再像孩子时那样人性,对世间的规矩嗤之以鼻。
曾几何时,我们也讨厌规矩,也不知道当官的孩子和农民的孩子有什么区别,但后来,我们终于发现,这世间是有规矩的,那规矩就是,有时候你需要低着头、弯着腰才能活下去。
孩子不讲规矩,只讲趣味,成年人却必须讲规矩,因为他本来就是在规矩里生活。
我们都曾是少年的闰土,但那份天真过期了之后,我们就变成了中年的闰土。
有人管这叫成长,我把它叫做悲哀。

04
当闰土长大,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看到了生活没那么天真,甚至很复杂的时候,他肯定也为此感到痛苦。
然而,当他看见,你只有慢慢适应生活,才能活下去的时候,他也只能慢慢改变。
最后,他大概还会安慰自己,生活就是这样,人生在世,难免要如此的,我有六个孩子要养,我还有什么不能忍受的呢。
这时候,他就懂得了精神胜利法的妙处。
以前读阿Q,觉得他活着真是一个悲剧,麻木,欺软怕硬,不思进取,无知,自欺欺人,充满奴性……总之,他身上充满了人性的弱点。
这样的阿Q,简直就是活着浪费空气,死了浪费土地。
他生活在这里,只有两个用处,一个是人们需要他帮忙的时候,另一个就是人们拿他开玩笑的时候。
阿Q地位低下,还不思改变,不思进取,人们嘲笑他,他就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
有人打他,他打不赢,却总是安慰自己说,儿子打老子。
要么就瞪着眼睛说,你还不配。
阿Q有时候也会感受到失败的痛苦,他就使劲打自己几个耳光,然后就任由自己失败了。
阿Q在现实里越是受欺负,活得越是痛苦,精神上就越是懂得安慰自己,只有这样,这生活才能继续下去。
这像极了现实里的很多人,工作明明不喜欢,无数次想要辞职,最后却安慰自己说:这就是生活,接受吧,人人都这样。
无数次想要换一个城市生活,可是最后却不了了之,然后告诉自己:成年人,别那么任性,小孩子才敢任性,成年人都只能忍着。
太多太多的时候,我们都会像阿Q一样,面对生活,总是需要一点精神胜利法的。
很多时候,成年人对生活的态度就是这样,忍受多于改变。
很多人说,这是成熟。
可如果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这是悲哀,因为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05
每个人在这世间,都要自己扛起所有的生活。
在你自己,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已经挺难的了,可是在别人眼里,你是怎么做的,就是一场热闹。
大多数人不会真正关心你活得开不开心,不会在意你活得累不累,他们只是在看你的热闹,说些不痛不痒的话,甚至冷嘲热讽,说些阴阳怪气的话。
鲁迅笔下,看热闹的人很多,祥林嫂身边那一群人是,孔乙己身边那一群人也是。
祥林嫂身世悲惨,命途多舛。
丈夫死后,她跑到鲁镇来做工,勤勤恳恳,也能下力气,可是婆婆为了给儿子结婚,就把绑回去嫁人,因为有较为丰厚的彩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最后也只能认命。
她有了孩子,男人又有些本事,生活过得还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丈夫因一个小感冒,命丧黄泉,留下祥林嫂孤儿寡母,艰难求生。
更大的灾难却又降临了,她的儿子也被狼吃了,她的生活彻底没了希望。
她回到鲁镇,鲁镇的人得知她的悲惨经历,却大多都是在看热闹。
他们拿祥林嫂寻开心,等到她的故事听多了,不新鲜了,就把她丢在一边,祥林嫂死了,他们还抱怨她死的日子不好,因为那时候鲁镇正在“祝福”,祥林嫂的死,是不详的。
毫无疑问,祥林嫂是麻木的,但她周围的那些人,更是冷漠。
然而,人生一世,真正关心你的人其实没多少,大多数人都是看你的热闹而已,他们甚至不会介意你更惨一点,也不建议在你的伤口上撒点盐。
鲁迅年轻的时候,想做医生,可是他发现,医生能医好人的身体,却治不了人的灵魂,一个灵魂麻木的人,只会充当热闹的看客,充当看热闹的材料。
这世间,从不缺少热闹,也从不缺少看热闹的人。
生活就是一场小丑戏,你我都是戏中人。

06
我们可能都是热闹,也可能都是看热闹的人。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看热闹时,也在用道德去攻击人,用偏见去吃人。
前段时间,一个母亲自杀的事情,让我震惊不已。
这位武汉的母亲,儿子车祸死亡,她赶到现场,想为孩子讨回公道。
可网友却觉得,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应该哭天抢地,应该蓬头垢面,而这位母亲,妆容精致,画了眉毛,涂了口红,穿着也很讲究。
看热闹的人就说,孩子都死了,还有心情这么打扮自己,说明她不在乎孩子。
还有人觉得,她赶到现场,竟然不是哭得语无伦次,而是情绪克制,理智地为孩子讨回公道,这不应该。
看热闹的人就说,孩子都死了,竟还能如此从容,她肯定不爱自己的孩子。
她在事故现场,说话有逻辑,条分缕析,言谈举止沉着冷静,有人又觉得,不应该是这样。
那些看热闹的人就说,换我早崩溃了,这个女人不简单,像表演一样,是不是想借机成为网红?
谁说悲伤就一定要哭天抢地?就一定要撒泼打诨?
阮籍的母亲死的时候,阮籍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却悲伤得吐血。
这些看热闹的人,杀死了这位失去孩子的可怜的母亲,不知道他们有没有那么一丝内疚?
还是像祥林嫂死时一样,大家都觉得晦气,觉得心灵真是脆弱,经不起打击。
这就是阿伦特说的“平庸之恶”,他们没法思考,他们服从自己的偏见,无法看到真实,甚至他们做了恶,却连自己都不知道。
时代变了,没有狼来吃祥林嫂的孩子,可还有车子来撞,孔乙己们没有打断双腿,最后却也可能死在看热闹的人的冷漠和偏见里。
看热闹的人依旧是看热闹的人,生活依旧是那样的生活,这就是最大的悲哀。

07
一百多年了,人间早已换了样子,可人性依旧如此。
鲁迅的呐喊,是想叫醒他那个时代灵魂沉睡着的人,而今,他的呐喊,却也应该响在我们的时代,只是那声音,已经越来越弱,宛如在耳边低吟。
一个朋友说,一把年纪了,开始喜欢鲁迅,喜欢读他的文章,这时候能看懂了。
我们读懂了鲁迅,说明我们懂了生活,也懂了人性。
小时候,我们都是天真的闰土,觉得生活有无数种可能,而自己就是主宰,充满希望。
成年后,是挑着一身重担的闰土,为了生活,拼尽全力,谈梦想还不如多挣几块钱。
我们也许曾反抗过生活,但一万次反抗无果,最后也只能像阿Q,自我安慰说,这就是命,这就是生活。
我们睁开眼睛,外面是高楼大厦,人来人往,可回到屋里一想,人还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生活还是一百多年前的那样,看热闹不怕事大,人与人之间充满距离与隔阂。
我们需要悲哀中的呐喊,需要有人去打破那隔阂,去叫醒已麻木的心灵。

成年人的悲哀!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谁又能逃得过?

鲁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们都学过鲁迅的文章,我们中学的时候背过的“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可以说是我们中学时代的记忆,我们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祝福》等等,在里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在旧社会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孔乙己。

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孔乙己》是鲁迅所写的短篇小说,发表于《新青年》,我们学习这篇小说是在上中学的时候,那时候年纪还小,在看到这么一篇文章的时候,看到的也只是故事的表面所传达的东西,对于一些深度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深刻的思考。

这篇文章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自诩知识分子的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社会环境下,仍固守清高、不知变通,在人们的嘲笑中胡乱度日,最后被封建思想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是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侵害以及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意义。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并没能很深的感受到里面的情感,更多的是对孔乙己的身世感到惋惜和悲凉。

如今重读《孔乙己》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也更能感受到鲁迅的语言的魅力,文章在开头的时候有描绘这个酒馆整体的格局,有提到里面喝酒的人的描述“只有穿长衫的,才躲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后面强调的是慢慢坐着喝,而镜头转向孔乙己的时候,对他的描述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

这里的孔乙己是穿着长衫的,说明他本身应该和店里坐着的人是一样的,但他确是站着喝酒,这里表明了他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这两个形象截然相反的词语运用到孔乙己身上,更突出了孔乙己这个人的矛盾所在。

他这个人很穷,却也放不下自己“读书人”的架子,遇到穿短衫的劳动者还偏偏看不起他们,觉得自己满腹经纶不能与他们为伍。

文章中也有描述他见人都会说一些别人的听不懂古文,满口都是之乎者也,身上的长衫都已经破旧不堪也不愿脱下,更能体现他特别重视“读书人”这个身份,死要面子,深受封建文化教育思想的毒害。而周围人对待孔乙己的态度确实出奇的一致,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次大的“笑”。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酒店掌柜的笑,从本文“我”的角度叙述中我们得知掌柜的是不爱笑的,“一副凶脸孔”。

可每当孔乙己来的时候,这掌柜的才会笑几声,连文中的“我”笑他也不责备,不仅仅是掌柜的会笑话孔乙己,在这个酒馆里喝酒的人看到孔乙己都会嘲笑几声,再说几句嘲讽的话。从这些人的“笑”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下的人们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吃人”的本质,更突出了封建社会对孔乙己的毒害。

究竟是社会的压迫还是自我放任

使孔乙己变成悲惨人物的不仅仅是封建社会的压迫,更多的还是孔乙己自身的原因。他自命清高,即使已经很穷困潦倒也不愿脱去长衫去劳动,苦苦守着自己“读书人”的架势。孔乙己确实是个读书人,科举考试没有通过,但却写的一手好字,即使没有高中,自己辛苦辛苦动手写字赚钱也是可以养活自己的。

可是他却“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就这样一直端着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付出劳动,没有经济来源,日子只能是越过越穷。

最后却走上了盗窃的道路,但孔乙己却不认为这个是盗窃,在别人都嘲笑他偷书的时候,他却为自己辩解“窃书不算偷”,读书偷书不能算偷,这多么可笑的歪理,这足以看出当时的孔乙己有多么的穷酸迂腐。现在再来看当时的孔乙己,许多人对他由原先的同情他的遭遇转为对他这种无所作为的惋惜。

如果孔乙己能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能够改变自己这种固执又迂腐的想法,拿起笔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赚钱,不再受他人嘲笑也不致力于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如果他能这么改变或许他会有不一样的生活。所以,放弃他的不仅仅是这个封建社会的压迫,更多的是孔乙己自己的对自己的放任散漫。

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现实版的“孔乙己”

文章中的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在封建社会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的悲凉,一面是他悲惨的遭遇和环境,一面是对他的同情和辛酸,周围人的冷漠和嘲讽更说明孔乙己在当时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如今我们重读《孔乙己》,会发现其实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我们虽没有处在孔乙己生活的环境中,但我们多多少少拥有孔乙己的性格。

我们总是想着自己高人一等,在面对很基层的工作的时候,并不是很想去完成,觉得这些事情完成了也是高不成的低不就的,没有什么意义。

有些人也是会在工作中端着架子,就像文章中的孔乙己一样不愿与劳动人民来往,说着各种之乎者也,也融不进集体,固守着自己独有的一份清高和傲慢,觉得自己天生就该大富大贵,殊不知想着天生掉馅饼的时候自己已经变成了现实版的孔乙己,真是少年不懂孔乙己,再读已成书中人。

没有人愿意最后活成孔乙己的样子,那我们就要为此做出改变。我们不要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学会适应当代的社会生活,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容不得我们犹犹豫豫,优柔寡断,只有真正的融入进去才能更好的去迎接美好的生活。

或许我们还不是很懂得,也没有意识到我们身上的这种“孔乙己”的精神,这是我们的悲哀,所以,真正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不断向前奋进,保持一颗良好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琐事,让自己远离“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鲁迅是如何怼人的?

鲁迅先生的牛脾气从他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看得一清二楚。他的怼人能力也是很厉害的,还曾经有人戏言说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为了更有内涵地怼人。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新的进步。——鲁迅

文学的开始

革命初期,外国人在中国销售鸦片妄想控制国人,有的国人不惜倾家荡产,也要吸食鸦片,使自己活在整日的幻想里。远在日本的鲁迅先生看着国人日渐麻木,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却不以为然。

鲁迅先生深深地觉得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还要可怕,鲁迅先生便暗暗下定决心回国叫醒那些麻木无知的人。那时本应该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先生不顾一切阻挠执意要回国,不再进修医学。

在所有人觉得费解的时候,鲁迅先生说:"一个国家想要强大起来就必须要有一定思想觉悟。否则就算再强壮,也只能落得像牛一样被奴役的命运。"

从此再无周树人,只有那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这是鲁迅文学开始的地方,也是国人精神获得自由的希望。

风花雪月的战争

徐志摩在当时也是小有名气的诗人,还是个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但当时他组织的新月社在战争时期就有些不合时宜,未免太风花雪月了。

鲁迅先生说;"总有一些旷男怨女,巴不得除了自己和所爱的人都死干净了,当然还得留个卖大饼的,还有一些人总喜欢在秋天病怏怏地扶着侍女出去看秋海棠,然后在手绢里吐半口血。注:只能是半口,否则吐多了一次吐半升,还有好几次好吐呢!"

仔细读读注释里的,形容得也是惟妙惟肖了,多吐一次血都不行,要不下次就没得吐了。想象一下那几位大小姐读了可能还会气急败坏地多吐几口,鲁迅先生的高级黑任务也是圆满完成了。

毕竟在那个战争的时代,徐志摩先生组织的风花雪月是真的有点不合时宜了,鲁迅先生怼完也就拂拂衣袖,扬长而去了。

鲁迅先生的爱国之心天地可鉴,他做了许多别的作家都不敢做的事情,他发表言论从来都不考虑后果,一心想要唤醒国人,使中国崛起。

鲁、梁的一针见血

鲁迅先生和梁实秋先生的论战可谓是史无前例,从1980年开始,长达八年的论战之中发表了100多篇的文章,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实秋先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顶帽子也是在那个时候留下的。梁实秋先生受他英国老师的影响,文风中不禁流露出精英主义的贵族气息。也在这场论战中略显下风。

梁秋实先生先是自黑一下,称自己是资本主义的走狗,不知道主人是谁,也不像那谁谁不知道跟谁去领卢布币了。

紧接着'补刀手'鲁迅先生也来了,就说有些走狗,因为资本家养过,但是没有家,饿得精瘦,成了没人要的野狗,依旧见到穷人就吠,见到那些资本家就高兴地摇尾巴。

因为梁实秋先生的精英主义略显严重,普罗大众便更多地偏向鲁迅先生,这也使他的帽子扣得更加地顺其自然。这场战争也因梁实秋先生贴上了'资本家的走狗'标签而结束。两个人的感情也受到了伤害,也是给彼此一个教训,但是他们在对外上还是很统一的。

鲁迅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里说:"做了人类想成仙,生在地上想上天。"这句话形容那些不知天高地厚,自大妄为的人再合适不过了,语言犀利不留一丝的情面。

鲁迅先生虽然喜欢批判别人,但是他还是很受人尊重,这些也只不过是他们文学界图一些乐子罢了。毕竟在国难面前人人都得团结一致对外。

怼人文化

鲁迅先生如果在这个时代,真的可以成为一个优秀"段子手"。在微博上就有许多以鲁迅先生为原型的漫画,也是很带有讽刺意义的。有一则漫画就是怼一些'杠精'的,现在网络发达人们的言论也是越来越不负责任。鲁迅便说:"无刺的蔷薇是没有的,然而没有蔷薇的刺却很多。"

鲁迅先生有一句话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这是他在写《战士终究是战士》时写下的。

现在有些大人对小孩子太过放纵、包容,一句"小孩子他懂什么"把他犯的错误全包庇了。那小孩子需要什么时候懂呢?难道要等到他步入社会让这个社会教会他吗?

大人的作用就是在这个孩子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教会她一些正确的事情,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念。

对于鲁迅先生的异议很多,有的人说鲁迅先生只会在文章里批评别人现实中便不敢了;有人说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忽然读懂了鲁迅。

每个人的少年都怀揣着很多的梦想,生活是很残酷的,有多少人在寻找梦想的途中失去了自己的梦想。他们被生活打压磨平了棱角,后来就变得敢怒不敢言默默忍受。

后来才发觉,很羡慕鲁迅先生,他把自己的愤怒,对社会的不满都说了出来。他不怕世俗的眼光,不怕流言蜚语,我们则慢慢变成了他笔下的阿Q,变成了孔乙己,变成了那个疯掉的祥林嫂。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鲁迅

童年的迅哥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他有着少年的闰土,有着祖母,有着一起看社戏的小伙伴。有着美好的回忆,这也是鲁迅先生在日后写作中为数不多的温柔,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他也曾彷徨过,当他看见中年的闰土眼睛里都是对生活的麻木,对他叫了一声老爷之后,他当时也是很心痛的,他又何尝不怀念那个脖子上挂着长命锁和他在月光下捉猹的少年啊!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为文学操劳,艰苦环境没有让他放弃写作,战争的威胁也没有让他停下书写的笔,就连生命最后的时间他也一直在为唤醒国人努力。

成年最大的悲哀就是突然发现自己活成了鲁迅笔下的人

? ? ? 鲁迅老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圣人,他是一位为了革命而革命的战士,他为救国人之心弃医从文。曾以为老先生的笔只是为了戳破晦暗的现实,可现在再看却发现自己渐渐成了书中的孔乙己,狂人昆仲,闰土。


?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以笔代枪,对封建的旧社会,以及想要荼毒国人思想的恶人们口诛笔伐。他犀利的笔下树立了一个个以当代社会底层为原型的人物,为的就是以此唤醒人们心中的那一丝倔强。即便到了当今社会老先生故事中的人也还存在着吗?
? ? 我想对于这段话大家都不陌生,这篇文章是课本中就可以看到的。多年前初看孔乙己之时觉得他就是一个笑话,读书不成,穷困潦倒最后做了小偷,被抓住打断了腿郁郁而终。故事以小伙计的视角回忆了孔乙己,也是讽刺,只有这个小伙计才会回忆起他。
? ?可过了多年以后回过头来,再看这段话是否会有新的感触,或许有的人成了孔乙己,只不过破长褂变成了西服衬衫,背后有人对我们指指点点,说着我们的笑话。同时在别人的背后我们也是一样的,也看着别人的笑话。现代的大都市中,人员流通量巨大,有可能今天你还和他打招呼,而下班以后就再也不会见到了,然后你的生活继续如往常一样。
? ? 文中孔乙己只能买几颗茴香豆却还会分给一旁的小孩,是因为他还保留着读书人的清高,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虽然他是在外面站着喝酒的人,但他却还心存善念,他和那掌柜的冷漠自私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利欲熏心造假害人,赚着黑心的钱,对旁人冷眼相对,眼里只有利益。
? ? 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也可以说是五千年的奴隶史。《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似是有迫害症,他觉得每个人都想害他,而老先生正是借这狂人之口说出了“吃人”的历史,揭露了封建思想的丑恶。赵家的狗代表的是另一种动物——狼,狼吃人不足为奇吧,更为嘲讽的是有一群人作为与狼相同的事。从另一个角度看,文中狂人也是一个与传统思想作斗争的人,疯癫的状态是被封建制度压迫所致,而更可怕的是当时的人还都没有发觉,文中只有狂人一人反抗,更是讽刺那些看似正常的人还不如一个疯子清醒。而文中最后狂人也变成了“吃人”的人,且有着四千多年的“吃人”履历。
? ? 需要看病的从来都不是狂人,而是那些逼迫他“吃人”的人,是那时旧社会的当权之人。病的不是狂人,而是当时的社会啊。当时社会需要的不正是狂人这种敢于反抗的人吗,狂人只是一个开始,鲁迅先生相信世人心中的勇敢终将被唤醒。
? ? 时至今日,我们将狂人代入当今社会中,深思之后,狂人的经历是否像极了我们反抗生活无果之后,选择了妥协。在当今这个思想自由的时代之下,又有多少狂人?我们警惕着周围的人,害怕别人在背后算计自己,说话都变的小心翼翼,害怕别人的闲言碎语。“人吃人”还存在着,也许永远不会停下。人生下来就是有阶级,生来不等,有的人就是生下来就在你要努力一辈子都不一定可以达到的高度。这个时代不缺狂人,他们努力的去改变“人吃人”,可当他们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却也有了四千多年的“吃人”履历。
?月下在瓜田中刺猹时,幼年闰土活泼开朗,机敏能干,他讲的故事填充着迅哥的童年生活,而后笔锋一转,中年的闰土变成了一个麻木又无趣的中年人,岁月在他的脸上雕刻了无数的沟壑,也将他的手变得粗糙,他已经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了。他眼神呆滞,看上去已经被周遭世界压垮了。本是儿时玩伴,可一声‘老爷’却让两个人的关系一下远了,也让老友见面变成了贫下中农来拜见地主老爷的景象。对闰土的陌生感从迅哥的心中油然而生。
? ?如今再反观我们的生活,或许我们再某个片刻也与中年闰土摩肩接踵,我们沉默且自怨自艾,生活对我们施加重压之际,想要学习新的东西,但却又因懒散而只能一次次刷着短视频抱怨生活不给我们机会。也许我们生活中也有像迅哥这种朋友,贫富差异之下,我们渐行渐远,再见面只是客套的寒暄两句。而在工作中你的老板可能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二世祖,但由于出身他就是可以把文案摔在你的面前臭骂你一顿。一开始你不忿,但后来你变得习惯了,麻木了,你可以做到听完难听的话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继续工作。
? ?可能我们最大的悲哀就是用孩提时代的纯真换来了承认之后的懂事。岁月无情,不知不觉我们都变了,变得市侩,尖酸刻薄,我们变得像极了《故乡》中杨二嫂。有人说这就是成长,但这些又不是出自自己的意愿,如果可以的话,我们都愿意做幼年的闰土,可是事实是我们正渐渐变成中年闰土。
? ? 鲁迅老先生笔锋总是带着寒芒,这寒芒曾划破过去晦暗无光的旧社会,老先生心眼通明,洞悉人性本源后,以文字为光照亮了世人的生活。这也使得放在当今社会,再读老先生的著作亦是如一柄利刃高悬于世人头顶,警醒着世人切勿如过去一般麻木不仁。
? ? 对于当代成人来讲,也许最大的悲哀并不是成为书中的人,而是那些明明知道成了书中之人,却还选择碌碌无为,放任自流的庸庸之辈。
? ? 如果说过去的时代是在蹒跚学步之中慢慢前行,方至如今的时代。那么现在的时代则是在奔跑中的,一旦慢下来便会被时代的大浪吞没。而我们都是激流勇进的逐浪之人,我们奋力的冲向山峰,那是因为我们想看到远方的风景。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7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