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人生有尺,需要有度

慈怀读书会 2023-09-29 00:58:23

慈怀君说

春秋是一个盛产霸主的时代,我们大部分人认为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其实,在他前面还有一个霸主,他就是被后人称为“春秋三小霸之首”的郑庄公。

因此,郑庄公还被认定为开创春秋霸业的“争霸鼻祖”。

那么,在这位争霸鼻祖的身上,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呢?

包容有度

公元前757年,郑庄公出生在一个世袭贵族的家庭里。

他的祖父郑桓公、父亲郑武公先后担任过周朝的卿士,是周王的左膀右臂。

出生在这样一个富足而又显赫的家庭中,庄公从小就受到了重德崇礼的良好教育,这也为他日后的君王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庄公的君王之路走得也并非一路坦途,反而走得格外艰难。

谁又能想到,这个在人前风光无限,贵气十足的郑国贵公子,自小却是一个被母亲冷落、厌恶的孩子。

母亲在生庄公时,由于难产,迟迟生不出来。

经历了生产之痛的母亲不仅给他起名“寤生”,还对他厌恶不已,既不亲也不爱。

三年后母亲顺利生下小儿共叔段后,便把母亲对孩子的宠爱全部给了共叔段。

为了小儿子,母亲还多次请求郑武公废了长子庄公的世子位置,改立小儿子共叔段为世子。

庆幸的是,郑武公并不糊涂,为了郑国的稳定,坚决不同意废长立幼,这才保住了庄公的世子之位。

公元前743年,郑武公去世,才14岁的郑庄公继承了君位,成为春秋初期郑国的第三位国君。

原本还有父亲对庄公护佑有加,现在父亲没了,母亲又一直不喜欢他,虽然当上了国君,但庄公的日子并不好过。

刚即位不久,母亲就跑来找庄公,要求他把最好的封地“制”给共叔段。

14岁的庄公面对母亲的无理要求,思来想去,只好以该地的环境过于险要,且先王不允为由委婉拒绝了。

可是母亲并不甘心,又选出富庶的京邑要求庄公给小儿子。无奈之下,庄公只好顺从了母亲,让弟弟前往京邑生活。

有了母亲的袒护与宠爱,弟弟共叔段的野心日益膨胀,不仅跑马圈地,扩大地盘,还招兵买马,积蓄军事装备,妄图取代哥哥的国君之位。

面对这样的情况,郑国的大夫们心急如焚,希望庄公能尽早采取措施,防范于未然。

可是,庄公却认为:“既然母亲要这样做,我又怎能避免呢?”

因为他相信“多行不义必自毙,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面对至亲的不义和他人的不理解,庄公选择默默地忍让,希望给对方留出时间和机会来改过,同样也是在给自己留出时间和机会。

庄公这一忍,就忍了二十多年。

公元前722年,他的忍耐换来的却是:弟弟要来偷袭,母亲要当内应的消息。

此时,他已忍无可忍了,一旦母亲和弟弟里应外合,郑国可就要大乱了。

为了避免与弟弟正面对抗,郑庄公亲率军队,直接进攻弟弟的封地京邑,一举粉碎了母亲和弟弟的阴谋。

顺利地解决了“家庭”内部问题后,郑国的内乱也随之平息了。

这时,来自外部的危机也正在一步步地向庄公逼近。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免费美文

进退有度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开始走向衰落。为了重新恢复周天子往日的统治地位,自周平王起,开始不断打压日益强大的郑国。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就想把郑庄公作为“卿士”的权力一分为二,这个想法却让庄公非常不满意,因为“卿士”的权力是维护郑国安全的重要筹码。

为了让郑庄公放心,重获信任,周平王自降身份,通过与郑国交换人质来缓解矛盾。庄公暂时保住了卿士的身份,也就暂时保住了郑国的安全。

公元前715年夏,即位不久的周桓王正式将郑庄公的卿士权力一分为二了,从此结束了郑庄公独自把持周朝政的局面。

人们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郑庄公作为一国之君,为了自己身后的郑国子民,在面对内忧外患时,庄公清醒地知道自己唯有忍辱方能负重前行。

郑庄公的权力已经减半,但周桓王仍对郑国不放心,终于在公元前707年索性正式宣布剥夺了郑庄公“卿士”的身份,这也意味着“卿士”的权力被剥夺了。

如此咄咄逼人的周天子,终于把郑庄公激怒了。

庄公不仅派人抢收了周王室的麦子和稻谷,还拒绝朝见周王。

这样一来,周桓王以为找到了出兵讨伐郑国的借口,也找到了重振周天子威望的机会。

于是,周桓王兴冲冲地带着周军和其他四个诸侯国来讨伐郑国,双方发生了有名的“繻葛之战”。

结果周桓王不仅大败,还被郑庄公的将士射中了肩膀,一路狼狈地逃出了重围。

当郑庄公的手下请求追击活捉周桓王时,庄公却制止了。

他认为君子不应逼人太甚,现在郑国出于自卫,已达到免于亡国的目的就足够了。

为了表示对周天子的尊敬,他还派遣大臣前去慰问受伤的周桓王。

面对周天子的猜忌,郑庄公应对有度,有礼有节,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声望,还为郑国赢得了安定的生存环境。

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郑庄公也俨然成了当时的诸侯霸主。

有进有退,能屈能伸,得饶人处且饶人。

在那种形势下,身为一国之君,庄公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隐忍,有度,不逾矩。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免费美文

孝悌有度

从小就不被母亲待见的庄公,对于母亲的要求,除了一次拒绝外,庄公都做到任由自己的母亲选择,竭力地做到了为子尊母。

当不懂慈爱,不知进退的母亲,甚至还要做出当内应,帮小儿子推翻大儿子的荒唐事时,庄公这才伤心欲绝。

他一怒之下把母亲赶出宫,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与母亲见面。

然而说完这种狠话没过多久,庄公就后悔了,却又不知该如何办才能见到母亲。

而在宴会上,郑国大夫颍考叔把肉留着没有吃。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

颍考叔起身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一定让我带回去给老娘尝尝。”

闻听此言的郑庄公不无感慨地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只是我就没有!”

颍考叔连忙追问:“到底怎么回事呀?”

庄公这才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他也想念自己的母亲,却又不能违背誓言,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呢?

颍考叔一听,就给庄公出了主意:“这好办啊!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在地道中相见,您就不违背誓言了。”

于是郑庄公真的就挖了地道去见了母亲,母亲也走出了地道,此后母子的关系也大大地改善了。

母亲能做出伤害庄公的事情,可庄公却做不出伤害母亲的事来。对于母亲,庄公一直是尊重有加,对这世间最为狠毒的母亲算是尽到大孝了。

孟子说过: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亲,事之本也。

当初弟弟叛乱后,要穿过郑国逃往卫国,庄公没有阻拦,而是放走了弟弟,并没有赶尽杀绝。

因为他平叛内乱的目的已经达到。

庄公在为人子为人兄的同时,他又是一位国君。当国家的安危受到威胁时,他选择不惜以武力对抗亲情,以保国家安宁,人民安全。

面对国与家,孰重孰轻,庄公心中自有分寸。

虽然他生活在亲不慈、弟不恭的家庭中,但他已竭尽所能地守住了孝悌之道。

点击图片发现更多免费美文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临死前,他无奈地哀叹道:“郑国自此多事矣!”

果然,就在庄公死后不久,郑国便进入了近20年的内乱时代。

作为一代霸主,郑庄公极具政治远见,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使小小的郑国在春秋初期率先崛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

属于郑庄公的霸主之路走到了尽头,而属于春秋的霸主之路才刚刚开启……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作者:迦勒,一个喜爱历史的文字书写者。本文首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因书明理,以慈怀道,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下期人物」

【春秋霸主的那些事儿】系列

正在连载中…

明天我们一起来读

齐桓公的故事

记录丰盈人物,品味温暖人间

推荐您关注人物公众号——拾录人

读人如读书,阅人亦阅己。

在他人的故事里,感悟自己的人生

大家好,我是兹心,最近很多读者说收不到慈怀读书会的推送,那是因为公众号改了推送规则,时间线被打乱啦!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6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