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如
第528期
一、生平事迹比较
1、程灵洗生平
程灵洗生于南朝梁陈时代,年少时就表现出超人的力气和号召力,深受乡人的拥戴。梁末,海宁、黟、歙等县及鄱阳、宣城郡多盗贼,百姓深受其害。程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他召募少年,逐捕劫盗。侯景之乱时,南方多地血流成河,生灵涂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灵洗聚徒据黟歙以拒景。景军据有新安。太守湘西侯萧隐奔依灵洗,灵洗奉以主盟。景不得而陆梁也”。后陈受梁禅事,程灵洗又率众南征北战,先后平徐嗣徽,破王琳、走周迪、降元定、擒裴宽、败华皎,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立下一系列赫赫战功,成为陈的开国功臣,陈朝给予他“赠镇西将军,封重安县公,食邑二千户,开府仪同三司,谥忠壮,配享高祖庙庭”⑴等高规格待遇,其事迹被载入陈朝正史,是徽州地区载入正史第一人。
2、汪华生平
汪华生于隋唐。当时的徽州(歙州)正面临着北方士族移民与地方土着的冲突之中,国家则处于群雄逐鹿的战乱年代。汪华以勇而侠闻名,先以歙州刺史统领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后在众将士拥戴下自立为“吴王”。但他表明,称王并不反隋,只是非常时期保卫家乡的权宜之计。他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抵御外敌和休养生息的政策,其统辖地十多年不见兵革,政清人和,被百姓称为“太平之主”。由于他的小王国是保境安民的强有力保障,大大缓解了徽州土着与外来移民的矛盾冲突,他也因此受到双方共同拥戴。
唐朝建立之后,他审时度势,主动归顺了唐朝,使徽州人民免遭屠戮,唐高祖嘉其义,颁诏曰:“返授双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军事,任歙州刺史,上柱国,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 ⑵。
汪华自立为王,以及后来归顺唐朝,使徽州人民十多年内免遭战乱之苦,这在朝代更迭时期显得尤为珍贵,受到了徽州人民的热烈拥护。但奇怪的是史书对他的记载却语焉不详,前后矛盾,有的甚至冠以“贼”字。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徽州离长安很远,不管他是主降还是迫降,对于这支威震一方的偏远地区的割据力量,朝廷表面上很赏识,但内心一定有所提防。“武德五年,汪华朝于京师。贞观二年(628)奉命进京,统军事,掌禁兵;贞观十年改任左卫白渠府折冲果毅都尉;贞观十七年升任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贞观十九年太宗伐辽东,诏为九成宫留守” ⑶。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唐太宗表面将他提拔到京师,其实是怕他在地方上尾大不掉,是一种明升暗降调虎离山之举,这是许多帝王对付地方势力的惯用手段。笔者以为,当时朝廷的态度,是导致后世史书负面记载汪华的重要原因。
其二,汪华九月送降书,王雄诞十一月向他开战,并对朝廷称“破华于歙州”,后世以讹传讹。据南宋学者罗愿考证,这是“淮阴击已降之类”,汪华的冤案才得以平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汪华的主动归顺唐朝,是对徽州人民极端负责任的行为,并没有给他个人带来多少好处。这一点,当时的徽州人民一定心中有数,所以才会更加爱戴他。
二、一千四百年祭祀情况比较
1、程灵洗的祭祀情况
程灵洗被陈朝拜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食邑二千户,死后谥忠壮,诏配高祖庙庭,也因此成了新安的神祗。家乡人民纷纷露天筑坛,祭奠心目中的保护神。
南宋鄂州知事罗愿在《世忠庙碑记》中写道:“将士之出身,用武以立功,显名于时者,世常有之,然能使其乡百世思之者鲜矣……。若吾州程公则不然。公讳灵洗……论其功烈,固以定配高祖之庙,而乡人追思其义,变相与祠之不怠……去今六百余年矣……,然益相与崇奉以坛,为不足昉于此乎!立庙是非其道有 者乎!”⑷由此可见,程灵洗在南宋以前的六百多年里,一直是罕见的“使其乡思之者”。这一阶段祭祀活动以在其官宅、墓室边露天祭祀或垒坛祭祀为主。
直至南宋,有一方姓进士觉得露天祭祀无以遮风挡雨,便倡议在原祭坛处兴建仪同庙,这是徽州地区第一座忠壮公庙。之后,篁墩一带逐渐欣起程灵洗崇拜的热潮。其民间流传着关于他的三个神话传说:一是向忠壮公求雨至灵:“淳熙庚子辛丑年间,旱魃为虐,民不聊生,遍告群祠之余,里社祷于忠壮公祠下,雨即随至,槁而复苏。”二是忠壮公驱蝗佑民:“嘉定戊辰己巳年间,蝗虫之来蔽空满野,公私扑灭几于无策。里社群祷忠壮公祠下,随即蝗虫退,不留于境数百里。”三是忠壮公呼风唤雨:“甲戍乙亥,旱伤最甚,物无生意,民不遑居,群祷公祠,指挥云风,滂沛雨泽,其应如答,黎庶人民,悉蒙厚惠。”后来还传忠壮公可以抵瘟疫、去疾病等等,程灵洗成了无所不能的神。
徽州地方官员纷纷上表状,陈乞体究忠壮公事迹,乞奏庙额等事。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南宋的历代帝王或许为了顺应民意,也或许深感当代忠君爱民之士太少吧,竟一而再,再而三地颁布诏令,对程灵洗追封,由二字侯升至四字、六字、八字侯,继而又从四字公升为六字、八字公。元泰定四年正月,程灵洗还被追封为“忠烈王”。已去世六七百年的程灵洗的官阶由此节节攀升。其长子文季,也受到南宋朝廷的两次追封。文季少年随父出征,勇猛非凡,人称“程虎”。后不幸被北周所囚,逝于北周都城长安。灵洗妻董氏,被封为惠懿夫人。南宋及元两朝一共给予程灵洗及其家族十一次追封,成了徽州地区除汪华外受追封最多的人和家族。
宋孝宗于淳熙十四年六月十九日亲赐“世忠庙”匾额。以“世忠”为庙号,是对从远古时代程婴智救赵氏孤儿,到晋时程普东渡,再到程元谭持节任新安太守,以及灵洗长子程文季为了国家埋魂异域,程姓代有忠良的肯定。匾额到达篁墩的那天,世忠庙里金碧辉煌,碑文林立,世忠庙前人山人海,盛况空前。“黄牢(篁墩附近的一座山名)之下,牲升于堂,乐作于庑,以斋以肃,以拜以俯”。程灵洗崇拜现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那时起,“有八十余社,自夏及冬,或喧鼓吹,备鞍马以请,或设牲醴,立牌位以祭祀,委是显赫,着人耳目”。⑸
朝廷每岁春秋二仲,郡守县令祭山川毕,率僚属诣庙致祭,春二月,秋八月,鼓乐旗伞,迎请祈赛,厥有常规。
徽州各地每年都到篁墩世忠庙来迎请神灵回居住地祭祀。这种迎神的方法让人感觉很不方便,于是有的地方就地创办了“忠壮会”或“世忠会”。“岁轮一人为首,以孟春望前二日,忠壮始生之辰,合族人位于家,行奠献礼。”元至正十二年,篁墩世忠庙毁于兵燹。至元朝,徽州各地又纷纷在居住地兴建世忠行祠。
歙县槐塘的世忠祠建于元至元十四年。
婺源龙山世忠祠建于至顺四年。金竹世忠祠建于至元二年,环溪世忠祠建于至正年间,彰睦世忠祠建于宋,延佑巳未年重茸,至元丁丑年迁至南桥之滨。港源行祠不以世忠之名,而是以“庆生堂”为名,意为“庆忠壮公生辰也”。
休宁汊口乾龙山世忠祠建于元末,后毁于兵燹,明成化年间重建。
率口行祠建于明正统十二年,内有三祖容像,依次为程婴、程元谭、程灵洗。山斗世忠祠建于明景泰五年,荪溪行祠稍晚于山斗⑹。
随着明代徽州祀典的确立,程灵洗成为国家祀典中的神祗,篁墩庙也于洪武十七年得到重建。
一些移民外地的程氏子孙居住地,也建有世忠行祠,祭祀这位赫赫有名的显主。
2、汪华的祭祀情况
越国公汪华保境安民深得民心,不管史书如何记载,徽州人民对这位太平之主,靖民之神始终都抱以崇高的敬意。汪华入朝后的十多年里,百姓即为他在歙县乌卿山建生祠“忠烈庙”供奉他,以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唐昭宗天佑三年(906),以汪华晋封追尊,同时追溯其祖,其子孙在城东练江岩边的吴青山建汪氏祖祠,供奉汪华33世祖汪澈、36世祖汪道献,并以汪华配享,共称“三祖像”。
后世的朝廷为树立忠君爱民的典范,也不厌其烦地褒奖他。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三月三日,追封为“惠灵公”。
徽宗政和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敕赐乌卿山忠烈庙为“忠显庙”。
徽宗至恭宗五位皇帝先后追封其为英济王、广惠王、威信王、英烈王、英圣王等。
元顺帝至正元年,改封“昭烈广仁武烈英显王”
明太祖洪武四年,颁布“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祠”榜文,保护祠庙,追封“广惠王,续敕封“汪公圣主洞渊大帝”。
汪华夫人钱氏,在宋乾道年间被追封为灵惠夫人。⑺
历代朝廷对汪华及其家族共有十二次追封(有说十五次、十九次的,我所掌握的资料是十二次),是徽州地区受追封最多的人和家族。
相传汪华有九子,分九支繁衍,其后裔遍及江南数省及海外,真所谓 “古徽州之族汪为巨”。在徽州有汪氏子孙居住的地方,都有祭祀汪华及其儿子的祠庙,以及祭祀的民俗活动。民间尊其为“太阳菩萨”“汪公大帝”,每年多次举行“游太阳”“迎汪公”“嬉菩萨”等纪念汪华父子的活动。一些移民地,比如安庆、杭州、贵州安顺地区的汪氏居住地,也曾建有汪公祠和“游太阳”“嬉菩萨”的活动。
3、绩溪的祭祀情况
汪华的家乡在绩溪的登源河畔汪村。而绩溪的仁里村是以篁墩程氏后裔为主的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两村仅一河之隔。千百年来,登源河两岸的绩溪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程汪二神。
绩溪仁里村的世忠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祠堂长44米,宽16米,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享堂正中置放忠壮公像,高大如真人,手脚灵活,可以屈伸,坐在椅子上,十分威武。挂有祖容丝织品,图案十分精美。
清乾隆时期, 仁里村徽商鼎盛,巨贾们出资扩建宗祠。咸丰年间,世忠祠不幸毁于太平军的一场大火。清光绪十六年(1890),族人程秉钊考中进士。喜报传来,举族欢庆,当即决定重建世忠祠。⑻
据仁里村的一个老人回忆,他小时候曾参加过抬忠壮公像以求雨的活动。
1962年粮食喜获丰收,这对刚刚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人们来说,内心的喜悦之情无法言说。仁里村的村民认为这是忠壮公的护佑之功,于是重塑忠壮公像,并开光游行,场面热闹非凡。可是不久后的“四清”运动,认定这是迷信活动,是借尸还魂,复辟封建主义,忠壮公塑像被焚烧于戏台下。
2007年,仁里村重修了世忠祠。
仁里村不远的长塘坞村,现存有一座世忠庙。老人们说,文革前每年都举行祭祀活动。
太平兴国五年(980),家乡人民在汪华的出生地建了一座豪华的“忠烈庙”,俗称“汪公大庙”“汪王庙”,庙旁附建园林,占地达2万多平米,是绩溪境内最大的庙宇。从那时起,每年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都要在庙前举行花朝会。
绩溪《千年仁里》一书中有“八社花朝”的记载:明末,登源河下游的杨树坑、半茶、云龙岗、周村、扁榨坦、埸头、梧村、王村、庙头、南川、忠周、仁里、辛田、七塔、猫儿岱、耿川、闾坑、上马石、长塘坞等十九个村庄,曾自动组织了八个社,在汪王庙奉祀唯谨,香火不断,并不时迎接神像,保安保苗,以祈人寿年丰。⑨
祭祀活动有闹花灯、抬会猪、摆供献、诵祭词、敲锣鼓、放花炮、燃香烛,拜汪会等程序。
届时,家家户户用最好的手艺烹饪出最好的食品,置于同一大长条桌上,敬奉汪公老爷,俗称“赛琼碗”。一般有288碗,规模最大时达一千多碗。
据说,绩溪汪氏是汪华九子献之后,其民间建有九相公庙祀之,并有“太子会”等民俗活动。
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这样写道:又去城十里,名曰仁里,有花果会,十二年一举。每举各出盆花为赛,余在绩溪,适逢其会,欣然欲往。┅┅至其地,有庙,不知供何神?⑩《千年仁里》一书的编者在注中写道:“即汪华庙”。笔者认为这里有误。因为沈复明明白白写的是仁里,仁里村与汪华的家乡汪村仅一河之隔。汪村有汪公大庙。仁里作为程姓大村,村民若要去汪村祭祀汪华也很方便,没理由在本村建汪公庙,也没有史料证明仁里村有汪公庙。故沈复所写的庙,应是程灵洗的世忠祠。而且他所写的是“花果会”,摆放的是盆花,而不是摆放食品的花朝会。要不然,就是沈复误将汪村当作了仁里。如果不是沈复有误的话,由此可以断定,仁里村有祭祀程灵洗的、与祭祀汪华的花朝会相类似的“花果会”。
仁里不远有个小村庄叫七塔,也是以程姓为主的村庄。也经常举办花朝会。《千年仁里•七塔花朝盛会远名扬》一文中写道:“七塔程氏支祠门口偌大的空场上,旗幡如林,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此时,接来的花朝老爷汪公大帝,端坐在祠堂上首的龙椅上┅┅游行队伍经┅┅回到七塔程氏支祠而止。当日,程氏支祠做祭开始。由48名礼生、8名鼓手、1名大赞(司仪)、1名陪赞,主持祭祀仪式。
绩溪还有一些程姓为主的村庄,比如西坑、大谷等,史料记载,这些村庄都建有程氏宗祠,族人经常在此举办花朝会,情况与七塔村相似。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程汪二神在绩溪乡村有着非凡的影响力,其许多民俗活动的产生和传承,以及祠庙的建造,都与祭祀二神有着直接关系。
三、结论
1、程灵洗和汪华都为保卫古徽州作出过重大贡献,二人对徽州地区的影响重大而又深远。
2、程、汪二人都是先由民间祭祀,后被载入国家正式祀典的神祗。
3、程灵洗是徽州地区载入正史第一人,也是受徽州人民祭祀时间最久的一个地方神祗。汪华是徽州地区级别最高的地方神祗,他和他的家族也是徽州地区死后受追封最多的人和家族。从程汪二神受朝廷追封的时代背景看,二神都是许多帝王在国难当头时就会想起的,可以呼唤民众忠君爱民的榜样。
4、徽州地区为了纪念二神,建造了无数祠庙,这些祠庙是徽派建筑和三雕艺术的主要载体;由此诞生的许多民俗活动,比如花朝会和赛琼碗,是徽州人民的主要精神活动,同时也促成了徽菜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5、一千四百多年来,徽州人民始终对二神充满敬意,祭祀程、汪二神是千百年来徽州人民的重要信仰。
参考文献:⑴民国版《程里程叙伦堂世谱》第十一卷 22页 《陈书灵洗公本传⑵www.longxushan.com 2009-6-14 汪华——古徽州的太阳⑶www.longxushan.com 2009-6-14 汪华——古徽州的太阳⑷民国版《程里程叙伦堂世谱》第十一卷 罗愿《世忠庙碑记》25页⑸民国版《程里程叙伦堂世谱》第十一卷 罗愿《世忠庙碑记》25页⑹章毅《安徽史学》2009第四期《宋明时期徽州的程灵洗崇拜》113页⑺www.longxushan.com 2009-6-14 汪华——古徽州的太阳⑻绩溪仁里村委会编《千年仁里》29页 程干展《仁里的宗祠及支祠》⑼绩溪仁里村委会编《千年仁里》181页 程卓山《八社花朝》⑽绩溪仁里村委会编《千年仁里》182页 程卓山《八社花朝》附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作者系绩溪县血防站退休工作人员,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2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司马光训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