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训俭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陕西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名臣。
司马光的父亲叫司马池,也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司马池在光州光山县做官时,将刚出生的儿子唤作司马光,既是为了纪念孩子的出生地,也是希望他将来做人光明磊落,做官光明正大,能够光宗耀祖。司马光自小接受知识的熏陶,古人“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故事,深深打动着他的幼小心灵,激发了他浓厚的学习兴趣。
某年鬼节,司马光随同母亲回夏县拜访亲人,在叔父司马沂的床头,他看到了一块三寸厚的木板。婶母告诉他那是叔父的枕头,为了早点下地,不睡懒觉,他总是将木板侧枕着,木板侧翻时惊醒自己,便起床下地。叔父侧板而卧、辛勤劳作的行为深深感动了司马光,也启发了他。回家后,他让人将一截圆木做成枕头,夜读十分困倦后便枕着圆木而卧,圆木滚动被惊醒后,又接着读书。从此,“警枕”陪伴着司马光度过了勤奋的一生。
依靠自己的努力,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十九岁的司马光中进士,授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从此踏入仕途。
司马光被派到地方任职后,别人常常看到他或深夜或清晨在衙内散步沉思。别人问他这是在干什么?他说:“我身为朝廷之臣,不能不认真思考朝中之事啊!”
除了做好恭身行政,司马光的节俭和淳朴亦同样令人敬佩。
司马光在洛阳时,好友范镇从许州来看他。走进屋内,范镇除见到四壁的书架上摆满书籍之外,别无他物。床上的被服更让人感到寒酸,布料早已褪色,补丁连补丁。范镇深感司马光太清苦,返回许州后,让夫人做了一床被子,托人捎给司马光。司马光非常感动,在被头上用隶书端端正正地写上“此物为好友范镇所赠”,一直盖到去世。
司马光担任国子直讲时,开封街市繁华,物价很高,司马光入不敷出,生活窘迫。临近入冬,有个“梁上君子”以为司马光身居高官,肯定有不少金银财宝,夜晚悄悄潜入司马光家里,四处找遍也没翻出值钱的东西,只好扛走一个竹编衣箱,拿走了他和妻子仅有的衣服和被子。以至于失盗后的司马光连见客人都没有衣服穿,睡觉不能御寒,十分窘迫。
司马光为官40余载,大部分时间是在朝中任职,位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官职不低,俸禄也不少,本可以拥有万贯家财,富甲天下,但他一生戒奢戒侈,清俭廉洁,日常生活“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平时布衣素食,十分俭朴。除了薪俸之外,他从不收取非分之财。
熙宁元丰年间,司马光离开京都,身居洛阳,潜心着书,后来完成了光辉着作《资治通鉴》。
洛阳为北宋西京,王公贵族在这里住的很多,因此到处可以见到深宅大院,亭台楼阁。有的园宅建得富丽堂皇,气势恢宏,飞檐斗兽,华丽无比。而司马光住在洛阳西北数十里处的一个陋巷中,只有几间避风雨的茅檐草舍。一到三九寒天,北风呼啸,茅檐多被风卷去,室内冷气袭人;盛夏又酷热难熬。
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一般有钱人家都得生火取暖,而司马光家竟连一盆炭火也没有,屋里寒气逼人。这时,一位东京来的客人慕名拜访司马光,在“客厅”里,宾主落座,热情交谈。谈了一会儿,因室内寒冷,冻得客人瑟瑟发抖。司马光很抱歉,只好吩咐熬碗栗子姜汤给客人祛寒。客人喝了姜汤,自然身体暖和了一些,又叙谈一阵,起身告辞。
后来,这位客人又去拜访范镇。范镇家中,不仅有炭火取暖,而且摆上丰盛的酒菜,宾主频频交杯,消寒祛冷。前后对比,客人便提起了拜访司马光的事,感到司马光对人冷淡。范镇听了,认真地说:“不,你不了解他。他一向崇尚俭朴,不喜欢奢华。不是对你冷淡,我到他家也一样。平日他自己连一杯栗子姜汤也不喝呢!”客人听了十分感动。
为解决房屋“夏不避暑,冬不避寒”的问题,司马光便想了个办法:在家中挖地丈余,以砖砌成地下室以避寒暑。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房子最气派,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上面还刻着龙凤等各种图案,屋檐向上飞耸,更显得气势宏伟。因此,当时的西京洛阳流传这样一句话:“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本来官高势显,如果去处心积虑地积累万贯家财,富甲天下是完全可以办到的,然而,他却如此清贫自守。
司马光为官正派,一生忧国忧民,他看到百姓卖儿卖女、无以为生,而宗亲贵臣之家却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十分憎恶,认为:“府库之财,民之膏血”,必须节用开支,以舒民力。嘉佑八年(1063年),宋仁宗要赏赐司马光等大臣一批金银财宝。大臣们看到皇上赏赐的金银珠宝、丝绸绢帛,光彩夺目,个个乐不可支,有的还觉得皇上给得少。司马光见此情景,十分反感,于是上疏皇上,指出,国家正处多事之秋,“民穷国困,中外窘迫”,表示不愿接受赏赐。仁宗皇帝深知司马光生活俭朴,几次都未批准上疏,最后司马光只好将赏赐自己的一份财物交给谏院,充作公费。
司马光为人心地善良,经常用俸禄周济穷困的亲戚朋友。有一个叫庞籍的人,死后遗下孤儿寡母,生活无着落,非常可怜,司马光便将他们接到家中,待他们如同自己的父母兄弟,使周围的人深受感动。不久,司马光的妻子因病去世了。因为他平时把钱都周济给了穷困的亲戚,所以家里没一点儿积蓄,连给妻子买一口薄棺材的钱也没有。他只好卖了家里的三顷薄田,买了棺椁,薄葬了妻子。他儿子见母亲辛劳一生,死后又这样清寒,痛哭着对父亲说:“母亲含辛茹苦一生,这样做是不是太对不起母亲了?”司马光眼含着泪说:“你母亲跟我一辈子,没穿过绸缎,没吃过鱼虾,我是愧对她。可这是咱家的家风,这种清俭的美德不能断在我们手里。你母亲是理解我的。既然生是如此,死后又奢求什么呢?”
妻子死后,司马光个人的生活有了很多困难,他朋友劝他买个奴婢,也可照顾一下他的生活,可司马光始终不肯,仍一个人过着俭朴的生活。这就是人们传颂的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以其高尚品德赢得了崇高的威信,被誉为“真宰相”。田夫野老、妇人孺子,都知道有个司马相公。宋哲公继位以后,司马光被召回京师,听说司马相公要从洛阳回来了,人们几乎倾城出动,都要亲眼看一看这位“大人”。史书记载当时的情景是:“都人叠足聚观,致马不能行。有登楼骑屋者,瓦为之碎,树枝为之折。”人们都以亲眼看到司马光尊容为一生荣幸。
司马光晚年体弱多病。他的好友刘贤良要用50万钱买个女婢供他使唤,司马光当即复信谢绝,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司马光去世后,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至于对其像祭奠的“天下皆是,家家挂像,饭食必视”。司马光能编写出被称为“历史的镜子”的《资治通鉴》,正是因为他一生都用廉洁的镜子照看自己。
司马光不仅自己一生节俭,他还特别重视教育子女勤俭,他写一篇《训俭示康》教育儿子司马康,必须养成俭朴习惯。
北宋时期,礼尚往来、奢侈浪费之风愈演愈烈,一些人过分贪恋钱财,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节俭倒成为官场和士族中令人不齿的行为,这在北宋时期成了一种通病。面对朝中这种弊端,看到社会上不以奢为耻、反以奢为荣的种种行为,司马光痛心之余想了很多:春秋时代,宋国的上卿正考父生活节俭,每天只吃浓粥饱肚子,鲁国的贵族孟僖子由此知道他的后代定会出显达高洁的人,后来果然有孔子。宰相李文靖公厅堂狭隘,居室俭约;参政鲁公家无器皿、肴果待客;张文节公地位变了,节俭作风未变,“富贵不改贫贱时操守”……“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不可奢侈,谨身节俭。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破书页时,非常生气,特别是儿子司马康见他生活太清苦想造一所住宅时,司马光决定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材的主要内容。
一天晚上,司马光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为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起身来到书房,一边研墨一边思考:“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他以家书的形式,以己为例,现身说法,并引家风和先公事迹,写给儿子司马康一篇着名的论俭约的训诫文章《训俭示康》。
写完训诫,天已大亮。司马光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唤来儿子司马康,将这篇训诫书信送给他。司马康看完父亲大人为自己写下的训诫,深为自己过去一些想随波逐流的奢侈念头和行为而感到羞愧,也被父亲那清廉的品格感动了。他跪下为父亲请安后,恭恭敬敬地从父亲手中接过训诫家书,向父亲表示要坚决改正和杜绝自己的不良之念和不端之行,从此再也不提钱财、房子之类的事了。
据《宋史》记载:“[司马]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初,光立神道碑,帝遣使赐白金两千两,康以费皆官给,辞不受。”司马光的俭朴德行对后辈影响很大。受父亲的影响,司马康做官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以父亲和先辈为表率,继承廉洁、朴素、节俭的家风,一生诚信节俭,终于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品行高洁的人,被称为“为人清廉,口不言财”的一代廉士。
地下有知,司马光可以含笑九泉了。(供稿:虞城县纪委)
来源:网信商丘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2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程灵洗崇拜与汪华崇拜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