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改变历史走向的三大叛将,吕布只能排第三,第一位名字听着很耳熟

海叔说春秋 2023-09-22 14:15:22

在众多的风云人物当中,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喜欢一个叛徒,毕竟作为一名将领,忠诚是一项宝贵而且重要的品质,但是在过去,同样也有改变历史走向的三大叛将,吕布只能排第三,第一名听着耳熟,他们究竟是见利忘义,还是有自己的苦衷?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三名,吕布,叛变对象:董卓

和小说《三国演义》的形象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吕布先是投奔丁原,董卓入京之后,又在他的利益诱惑之下,杀害丁原投奔董卓,两人随即结为父子。董卓自知树敌过多,因此叫臂力过人,被称之为飞将军的吕布作自己的侍卫,守护中阁。

尽管正史上没有貂蝉,但是两人的矛盾却是越来越深,董卓生性多疑,加上吕布又曾经和他侍妾发生私通,因此在王允的唆使下,吕布最终选择了叛变,公元192年,将董卓刺杀在了长安,而吕布因此也获得了奋武将军和温侯的称号。吕布的这次选择,也让长安陷入混乱之中,导致失去约束李傕郭汜等人趁乱劫掠,天下局势进一步混乱。

第二名,英布,叛变对象:项羽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率领的汉军,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示弱的地方,能够从兵多势广,骁勇善战的项羽手中夺取胜利,实属不易,实际上,这和项羽几个反复叛变的手下,也离不开关系,而英布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英布是中国司法始祖皋陶的后裔,年轻时犯法,被处以黥刑,又被称之为黥布,到了后来,英布加入了项梁项羽的起义军,在攻克秦朝期间,英布带领大军,夜袭秦军主力,活埋章邯部下20多万人,攻下函谷关,赢下了决定性胜利,因此被封为九江王,统领寿春庐江一带。

公元前204年,随着项羽彭城之战大败刘邦主力,而韩信又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双方重新回到了对峙的均势,在此期间英布成为了楚汉争相拉拢对象,而他的决定,也就意味着整个战局的走向,最终英布还是选择倒向了汉王,从此胜利天平开始向刘邦倾斜。

第一名,吴三桂,叛变对象,明朝

相比于吕布和英布,他们起到的可能是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吴三桂的决定,却让一个王朝,获得了他们意想不到的成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尽管希望扩充根据地,但是他们怎么也不会料到,子孙后代竟然能够统一九州,而在此期间,吴三桂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1644年,随着起义军的逼近,明朝京师一片慌乱,然而在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手中,依然还有明朝最为精锐的数万兵马在前线,防御着多尔衮的满清部队。

但是李自成不断的推进,明廷开始命令吴三桂回京救援,在勤王中途,吴三桂得到了京城攻破,崇祯自杀的消息,随即回到了山海关,开始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路怎么走,他受到了李自成和多尔衮两边的拉拢,考虑再三,吴三桂还是选择投靠了满清队伍,从而打开了山海关,带领自己的部队,和清军一起向中原进发,吴三桂也获得了平西王的封号。尽管此时南明依然有着不小的势力,还有张献忠等农民军,然而吴三桂积极担任清军的前线指挥,先后攻破多个城池,并在1662年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也为清朝统一打下了基础。

不过以上的三个叛将,结局都不好,吕布被手下背叛,败亡于下邳,英布和吴三桂则是再次反叛,走向了穷途末路,而他们的功过,也只能让后人来评说了。

历史上的吕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怎么评价他?

我们了解历史,只能通过史书的记载和民间的流传,至于有多真实,谁也保证不了。因为史书多多少少都会融进个人的情感和爱憎、多多少少会遭到后人的篡改。所以,要讨论历史上的吕布是怎样的,茶馆选取最接近真实的陈寿《三国志》作为蓝本,从3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吕布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

《三国演义》里,吕布的人生轨迹很简单,原为丁原义子,然为利所动而杀丁原投董卓,因美色杀董卓投王允,投袁绍而险些被杀,投刘备而夺其徐州,得徐州而不能守,最后被曹操所擒,殒命于白门楼。虽然有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赞誉,但说到底只是如张飞所说的?三姓家奴?。

那在《三国志》里的吕布,人生轨迹是否如此?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可见?丁原义子?这一身份,书中未见记载,只是吕布为丁原账下确属无疑,而且很受待见。

?进败,董卓入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觽。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杀丁原投董卓,并成为董卓义子,确有其事。

?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三国演义》里的貂蝉,原型大概就是这里的?侍婢?,而为美色杀董卓也确有此原因。

?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从这里可以看出,董卓被杀并不是王允所用的美人计、反间计和连环计,主意首先出于吕布也终于吕布。

?布自以杀卓为术报雠,欲以德之。术恶其反复,拒而不受。北诣袁绍??布觉其意,从绍求去。绍恐还为己害,遣壮士夜掩杀布,不获??备东击术,布袭取下邳,备还归布。布遣备屯小沛。布自称徐州刺史。?

投靠袁绍而险些被杀,投刘备而夺其徐州,小说与《三国志》具有一致性。

然后就是到最后的殒命白门楼,《三国志》这样记载:太祖堑围之三月??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缢杀布。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吕布的人生轨迹与《三国志》记载并不多大出入,只是小说强行给吕布戴上了?三姓家奴?的帽子。

二、吕布是否无谋?

《三国演义》里的吕布,就是一个莽夫,既不是有谋略的将领,也不是能够指挥军队的统帅,最光辉的事迹大部分是发生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后面还有辕门射戟、濮阳败曹操的事迹),而且体现的也只是在武力方面。

那么,《三国志》里的吕布是否就是这样?反复读了之后发现,小说的描写跟史书的记载相差无几,在谋略、指挥军队方面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事迹,反而凸显其实一个不合格的将领和统帅的记载却非常多。比如对待叛将的处理方式:

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三、吕布真的单挑无敌?

《三国演义》里给吕布的定位就是一个论一对一谁也赢不了他,但除此之外就跟三岁小孩没有多大区别的莽夫猛将。那《三国志》里的吕布真的有这么能打吗?先看看书中的相关记载:

1、骁武给并州。2、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3、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4、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5、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吕布确实是一员猛将,弓马娴熟、膂力过人,但要说单挑无敌,实在找不出有说服力的记载。

综上,历史上真实的吕布是否就是这样,不敢妄下定语,但《三国志》所记载的吕布,就是如此。

吕布是枭雄吗?历史上有哪些枭雄?

本人认为吕布可称为“骁雄”而非“枭雄”,源于陈寿评其为“虓虎之勇”。
枭雄,他们是茫茫历史长河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作风果敢,行事干练,风云崛起,但却都因或这或那的原因最终功亏一篑,壮志未酬。本人在这列举出中国历史上十大枭雄,供大家观赏。NO1.项羽
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军,被后世称之为“中国第一枭雄”,绰号“西楚霸王”。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史书上记载他力能扛鼎,豪气逼人。他二十四岁随叔父项梁发动起义,二十五岁在巨鹿之战中率楚军大败秦军主力,二十六岁成为天下共主。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领袖,中国杰出的军事家数不胜数,但杰出的军事家领袖却是凤毛麟角,在消灭秦朝的巨鹿之战中他以6万楚军大败30万秦军主力,楚汉战争彭城之战中他又以3万楚军大破50万汉军。项羽的神勇可谓千古无二,“霸王”一词,专指项羽。司马迁对其评价道:“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项羽最终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被刘邦打败,自刎于乌江,年仅30岁。
NO2.吕不韦
吕不韦,战国时期卫国商人,秦国丞相,政治家。吕不韦他往来各地,靠贱买贵卖而家累千金,以“奇货可居”经营秦质子异人,帮助他登上王位。秦庄襄王异人登上王位后,任命吕不韦为秦国丞相,封为文信侯。公元前246年秦庄襄王英年早逝,始皇年幼即位,吕不韦成为秦国实际最高掌权者,尊为仲父,任秦相长达十三年。执政时期继续秦国开疆扩土的事业,攻取周、赵、魏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国统一六国事业有重大贡献。其门下养士3000人,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后因嫪毐一事受牵连,被秦王威逼服毒自杀。吕不韦最大的悲哀是他出生在了中国,中国的古代一直都是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作为商人出生的吕不韦,自然受到那些士大夫的轻蔑和打压,所以史书上的记载对其多是贬低的多而褒扬的少。
NO3.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明末辽东女真人,后金政权的建立者,其父为建州都督塔克世。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的父亲死于女真部族之间的内讧之中,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以父亲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发起了统一女真的号角。公元1593年,努尔哈赤在古勒山之战中大败九部联军,之后于1603年收服哈达。1607年收服辉发,1613年征服乌拉,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统一女真后,努尔哈赤便把用兵矛头对准了大明王朝。公元1618年,60岁的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彻底粉碎了明王朝的军事围剿,之后他率领八旗大军攻开原,克铁岭,夺清河,下抚顺,取广宁,破辽阳,占沈阳,横扫辽东。1626年,努尔哈赤发动宁远之战,率领八旗大军进攻明朝将领袁崇焕镇守的宁远城,无往不胜的努尔哈赤却最终败倒在袁崇焕镇守的孤城下,被红夷大炮击中,郁郁而终,终年六十八岁。
NO.4刘裕
刘裕,十六国时期人,南北朝宋朝的建立者,卓越的军事统帅。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的子孙,刘裕自幼丧父,家境贫苦,幼年沦落靠卖草鞋为生。长大后刘裕从军入伍,靠自己的能力升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公元399年,刘裕在跟随刘牢之镇压孙恩、卢循的农民起义过程中因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因功升任将军、太守,刘裕从此起家。公元405年,刘裕击败桓玄,从此掌控东晋政权。刘裕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对内平息战乱,先后击败了孙恩、卢循的海上起义,消灭了桓玄、刘毅等军事集团;对外致力于北伐,取巴蜀、伐南燕、灭后秦,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他在攻下关中后不久,就急于称帝,仅派自己的儿子刘义真坐镇关中,致使关中又得而复失,最终未能问鼎中原,统一天下。
NO5.曹操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缔造者。曹操崛起于汉末黄巾农民起义,早先参与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曹操在消灭黄巾军的战斗中逐步发展壮大了自身势力,之后他北灭袁绍,东灭吕布,南灭袁术,远征乌桓,打遍北方无敌手,迅速统一了北方地区。公元208年,曹操亲统20万大军发动南征战役,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至此统一天下的进程戛然而止,至死没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没能实现建朝改制的宿愿。赤壁之战后,曹操挥师关中,败马超,破汉中,构筑了整个魏国版图的基础。曹操不仅是位军事家,而且还是位诗人。他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其子曹丕篡汉自立后,封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NO6.蒋介石
蒋介石,浙江奉化人,出生于商人家庭,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蒋介石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追随孙中山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孙中山死后,他赶走许崇智,软禁胡汉民,孤立唐生智,枪杀邓演达,排挤汪精卫,迅速掌握了国民党军政大权。之后发动北伐,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蒋介石名义上统一了中国。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之后五次发动军事行动围剿红军,迫使红军万里长征。日军侵华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二战时期任亚洲中国战区司令。抗战胜利后,悍然发动内战,但最终在四年的国共内战中输掉战争,兵败大陆,退守台湾,之后至死也没能重返大陆。
NO.7袁世凯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晚清重臣,窃国大盗。袁世凯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小时侯过继给了叔父袁保庆为嗣子。袁世凯年轻时科场失意,两次乡试都未考中,22岁时决计弃文从军。1881年,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奔其养父生前好友吴长庆军中,后曾随军东渡朝鲜平叛,靠战功荣升为清廷驻朝鲜军务官,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都督朝鲜十二年。甲午战争后,被李鸿章举荐到小站编练新军,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装力量。从此,逐渐为清廷所倚重。戊戌变法中出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的器重和信任,掌握国家大权,辛亥革命时又偷窃革命胜利果实,就任大总统。1916年袁世凯悍然复辟帝制,称洪宪皇帝,激起全国人民的讨伐之声,南方革命军人在原云南都督蔡锷的领导下,组成护国军北上讨袁,袁世凯在四面楚歌之中郁郁而亡。
NO.8李存勖
李存勖,五代十国后唐皇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之子。李克用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叛将刘仁恭,克幽州;二是消灭世敌朱全忠,并梁地;三是征讨契丹,除北威。李存勖即位之后,立即显现出他的才华来,他接连干了两件大事,首先他果断的除掉了威胁自己地位的叔叔李克宁,巩固了政权;然后出奇兵在潞州大败梁军,让朱温慨叹不已。公元913年,李存勖攻破燕地,擒捉刘仁恭;公元922年大败契丹,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公元923年消灭后梁,统一北方,彻底完成了父亲的遗命。李存勖完成父命后,于923年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但李存勖会打天下,却不会治天下,建国后他宠幸伶人,重用宦官,又吝于银钱,不抚恤士卒,最后部下发动兵变被伶人郭从谦所杀。
NO9.李密
李密,隋唐时期人,瓦岗寨后首领,大魏王。李密出生于官宦家庭,是个小知识份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三种职业是最坏事的,一个是屠户,一个是私盐贩子,还有一个就是小知识份子。李密原本是朝廷官员,在宫里当班,但因喜欢窥探皇帝隐私而被隋炀帝逐出宫中。李密出宫后成为杨玄感的谋士,参与了杨玄感的兵变。他曾向杨玄感献上、中、下三策,但因杨玄感不听而导致兵败。公元616年,农民翟让在东郡(河南滑县)发动起义,以韦城瓦岗寨为根据地,号称瓦岗军。李密投奔于翟让军中,有了李密的瓦岗军,夺荥阳,取洛阳,杀隋朝名将张须陀,迅速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瓦岗寨打造成威震天下,其本人也靠着自己的才华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翟让的第二号人物。后因权力之争杀旧主翟让,从而引发瓦岗军内部不稳,瓦岗寨逐步走向下坡路,不久被王世充击败,率残部投降李唐,被唐主李渊设计杀害。
NO10.李自成
李自成,陕西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顺政权的建立者。李自成为人勇猛有识略,早年为朝廷驿卒。明末农民起义后,李自成先为闯王高迎祥的部下,号为“闯将”。高迎祥牺牲后,他接过起义的大旗,继称“闯王”。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三骑突围,隐伏商洛山中。两年后出山再战,1641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而后利益中原灾荒之机,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部队迅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643年称王,同年进占西安,1644年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进入北京后犯了骄傲自满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进攻明朝将领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被清军多尔衮和明军吴三桂联合击败,之后率部撤出北京,一路西逃,在湖北九宫山考察地形时被农民所杀。

三国最大冤案吕布为什么会落下“三家仆”的恶名



吕布是一个很熟悉的人。吕布的姓氏是鲁。后拜丁原义父,改姓丁。后来取了董卓,改姓董。于是有了“三家仆”的称号来讽刺他的反复无常。


是一本仁义之书,刘、关、张是作家罗贯中极力推崇的仁义化身。而吕布却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五服。他是刘、关、张的对立面,作家极力鞭挞他。在书中,吕布被反复称为“三姓家奴”。在一个讲究忠孝仁义,崇拜祖先的封建社会,这是最看不起的事情。第三次英伦大战吕布时,张飞带着他的八支蛇矛和飞马出战,说:“三姓家奴都要走了,张翼德这一个燕人来了!”这是对吕布人格的最大羞辱。


再看看正史三国演义怎么说的,人中间有吕布,马中间有赤兔。“三国志卷7三国志注引吕布传。这是三国时期人们对吕布武功的赞美。然而吕布的行为却为后人所不齿。曹瞒传讲了吕布的一些特点。在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叛将中,陈寿评价说,“吕布有杀虎之勇,但不聪明,轻奸诈,唯利是图。自古及今,无此事。”王夫之还在卷九卷三国志中鞭挞吕布,说“吕布不死,天下不乱,天下之乱,只有尽头”。在我看来,陈寿和王夫之的说法有失偏颇,有失公允。首先,吕布不是导致汉末乱局的罪魁祸首。随着吕布的死,天下大乱并没有结束。其次,吕布的“轻奸屡犯”也是事出有因,有时责任不一定由吕布承担。汉魏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的分合是当时社会运行的常态。先说吕布的故事和他的性格。


杀吕布定远投靠董卓,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评论者在这一点上一直揪着吕布的辫子不放,认为吕布忘恩负义。虽然吕布对杀丁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也是必然的。


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的矛盾日益尖锐。皇帝登基之初,大将军何进、袁绍某对宦官进行惩处,太后不服。他何进随后“召四将军豪杰,引兵至京师威胁太后”卷读通鉴论59。何进所称的“四将”,主要包括董卓和丁原控制的凉州、并州两大军事集团。作为并州刺史,丁原利用一些擅长武力的助手,形成了以丁原为首的强大的并州军事集团。吕布是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云:“刺史丁远,为骑队长,在屯河,以布为主书,人见人爱。”董卓虽然带着凉州牧的官职率兵进京,但他所率领的武装是从凉州带到并州的,所以他属于凉州军事集团。


在何进的号召下,丁原和董卓各自率领自己的地方武装到了北京,得到了干预中央的机会。但董卓把丁原打到北京,把皇帝和太后控制在自己手里,占据了政治主动权。然而董卓初入京师,兵力有限。据注资治通鉴,引自吕布传,“卓初入洛阳,骑不过三千尺。他以为自己是小夜曲,所以对距离不服气。”可见董卓在军事上并不具备与其他地方武装抗衡的优势。虽然在何进被宦官杀死后,何进和何苗兄弟二府的士兵都是董卓的部下,但毕竟不是董卓的嫡系。由于地缘政治的影响,董卓不一定很相信他们。董卓要想扩大军力,必须拉拢或者合并并州军事集团。虽然以丁渊为首的并州军和以董卓为首的凉州军分属不同的集团,但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地区都是“小家子气”,而凉州和凉州在东汉末年是胡强人和汉人长期杂居的地区,习惯了蛮夷,所以比学术更勇猛。在人们的眼中,何冰和凉州的士兵属于“勇者居天下之权”,一直为人们所敬畏。董卓传卷十六九州春秋注引三国志。这两个群体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习俗和军事实力。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董卓为什么要杀丁渊,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董卓很可能是因为丁渊不愿意合作或者臣服而杀了丁渊。但董卓兵力有限,与同样是强大力量的并州兵团一战没有胜算。如果两败俱伤,对关东军事集团有利,这是董卓不愿意看到的。于是,董卓决定杀掉丁原,用阴谋控制其武装力量。董卓能否铲除丁原,就看吕布了。因为吕布是“萧武,他弓马,臂力超群,名曰蒋菲”郑浑传卷7张_汉纪。是并州军事集团中首屈一指的猛将。同时,吕布深得丁原信任,丁原“以布为主书,相见恨晚”。董卓如何诱导吕布杀了丁原,史书记载很简略。“卓信原以布,诱布杀原,而布杀原”三国志卷7吕布传。问题的关键是探究史记中没有披露的内容,即吕布为什么要叛逃丁原,投奔董卓。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董卓拜当时的前将军,封乡并州牧,丁原一开始是骑队长,后移掌吴金。就官职而言,董卓在丁原之上。而且董卓入京后,很快就抓住了少帝和太后,控制了中央,有了政治优势。董卓命令吕布惩罚丁原,吕布不能违抗。因为吕布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三部曲,而是汉官。事实上,归顺董卓的不止吕布一人。史记和不属于谁,都是卓一”,卷三国志,卷6,吕布传。


第二,如前所述,董卓入京时兵力有限,丁原凭借并州兵力,得以与之抗衡。然而,董卓采取了欺骗手段。又过了四五日,夜出四门,明日入关,奏云西兵再进。"。不知不觉,意思是卓冰不能算。”卷三国志,卷6,董卓传,注三国志。吕布等并州兵。大概是被迷惑了,被凉州军的力量压倒了。吕布投董卓之后,“卓以布为骑队长”同。丁原在河内的时候是骑队长,董卓和吕布都是骑队长,大概是为了让他接手丁原的旧部。我怀疑这可能是董卓引诱吕布叛变的条件。


第三,吕布投靠董卓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吕布和董卓所在的两州,即合纵和凉州,是东汉末年羌族传播的主战场。从并州迁徙过来的匈奴人很多,后来又有大量的胡强人进入并州。羌汉杂居已久,董卓和吕布都“习以为常”了。史书记载“卓有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臂力不大,有两个箭头,左右射”。第六卷董卓传。可见董卓和吕布都是以骁勇善战著称的。起初,他担任初级军官。吕布和董卓早年有相似的经历,所以两人语言相通并非偶然。此外,董卓在并州作战,担任并州刺史。吕布是婺源、九原人,婺源郡属并州。所以,很可能他们不仅认识,而且关系密切。不然董卓为什么会“信吕布,誓为父子”?董卓连徒以布衣防身九州春秋卷七三国志。应该是他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托付给吕布的最好证明。


第四,董卓初入洛阳,其暴政恶行并未立即显现。反倒是董卓来北京后做的头几件事名声挺好的。据云董卓传,“卓雍是一批士子,包括汉阳周弼、吏部尚书吴琼、郑、吏部尚书何志等。而处士的荀爽,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陈济和的追随者,都是党的负责人,都被列为清。很多萎靡不振的人明显是被拉出来的。亲爱的卓索,她并不在显要的位置,只是在上学。”董卓选的人,基本都是名人,名人。他们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相当受欢迎。而他自己的下属都被任命为低级职位。卷59,说:“董卓率诸君上书陈蕃、窦武等党羽,得知他们已被恢复爵位,遣使臣挂宗祠,起用子孙。”陈凡和窦武都是世界名人,威望很高。他们在党亡之际被宦官白白杀害。当时天下士人百姓都是冤屈,天下这么大的冤屈,现在都在董卓手里。


大学者蔡邕,因得罪权贵而逃亡十余年。董卓入京后立即受到重用。蔡邕进京后“祭酒,德高望重”,后又“补谏,后转书谏,迁史书。三日之间,有三周历,知府迁巴郡,留为仆役。”这时候的董卓看起来是个好大臣,不仅能文能武,还能执教“勇也存其利”,卷三国志,卷60,吕布传。谁能知道他以后会这么暴虐?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董卓的到来甚至让一些人产生了政治革新的错觉。所以当时吕布反叛丁原投董卓,未必是玩世不恭的行为。


投靠董卓后,吕布陷入了复杂的政治漩涡。因为吕布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所以经常被人利用作为工具。曰:“允素轻布,迎之为剑客。”云:“司徒王允强于布州,收之宽厚。”说明在最著名的家族代表王允眼里,吕布不过是个“剑客”,而他之所以大方接受,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图谋,就是利用吕布刺杀董卓。


吕布杀董卓得民心,因此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但也得罪了凉州军事集团。“布自刎卓后,对凉州人又怕又恨,凉州人无不怨声载道,于是等人喜结连理,攻打长安。布无法拒绝,我们就进长安。”第七卷后汉书董卓传。


李珏只用了十天就打败了吕布,占领了长安。吕布被迫东行。吕布投奔袁术,被袁术拒绝,于是投靠袁绍。袁绍带着吕布去对付布拉克山的军队张炎。吕布英勇作战,帮助袁绍击破张炎。而“内外嫉妒”的袁绍却嫉妒吕布的勇猛,怕他日后难以驾驭。吕布察觉后“恳求去”,袁绍却“派壮士夜杀布”。资治通鉴注后汉书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布罗,少傅布令为校尉。外面说话,里面就想杀布。明日时,邵遣三十兵来送布。使布止于帐边,假装使人鼓筝于帐中。绍撒谎,布出了帐,但士兵们并不觉得。半宿兵,乱砍布床被子,即死。明天,邵会审问他。知道卜还在,就关城门引他走。”吕布向袁绍立功,袁绍如此对待他,孰是孰非,不言而喻。


离开袁绍后,吕布去了张杨。张杨曾经是丁原的老朋友。邦军吕布、张杨、张辽联合起来,当然是对凉州军李珏、郭汜的严重威胁。李珏试图分裂和引诱张杨和他的将军们去杀吕布。蔡邕传注引用后汉书王允传的话说:“及其作品的所有将领都是诺和司所购所养,都有一幅图。”在张杨看来,这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因为既可以暂时与凉州军和解,又可以合并吕布军,扩大军力。知道这一点后,吕布下了一盘相当巧妙的棋。他对张杨说:“卜,也在青州。青杀布,于青弱。还不如卖布的,不过人气极旺。”吕布的言论指出,他和张杨同属并州军中,唇齿相依。如果发生内部冲突,吕布被杀,张杨必然会被孤立,无疑会被凉州军所灭。权衡轻重,张杨不得不放弃这个如意算盘。“杨与许思,外傩,内护布衣。纪、宪深受其害,连诏下诏,立卜为颍川太守。”表面上,张杨敷衍李珏、郭汜,实际上却大力保护吕布。在这种情况下,李珏和郭汜只好轮流笼络吕布,任命他为颍川太守。经常说吕布“勇无谋”“勇无谋”,其实也不尽然。吕布在对付袁绍的谋杀,以及拉拢张杨的策略上,算是勇者吗?

三国演义里关羽和典维谁厉害?我感觉关羽可以说仅次于吕布?

在《三国演义》中,谁的武艺是第一,一直是个极有争议的话题,有的说是吕布、有的说是赵云、有的说是马超、有的说是关羽、也还有人说是许褚……,好多人在网上谈说了看法,本人同意一些,但也有不同的观点,现仅以《三国演义》书中的事例谈谈:谁是当时武艺最高的“天下第一武人”

---------特别说明,本文不以什么“三国志”“三国传说”“三国游戏”等的说法。

根据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能争当时天下第一武艺的,只有数人也,即:吕布、关羽、赵云、马超、张飞等人;其余的如许褚、颜良、黄忠、张辽、张郃、孙策、太史慈、王双、典韦、庞德等都只能是第一流的武艺高手,均却无资格争“天下第一”的武艺最高荣誉。

评选当时的天下第一武艺,只能以《三国演义》书中描写的事件比对,武艺排名,在彼此没有交手或决出胜负的前提下,用被以斩杀大将的武艺级别和击退对手的回合来评判高下,是最客观的。

如:谁与战胜过同级高手、谁战胜谁用了多少时间回合、谁在重要时刻能够成功等等。

吕布是当时“天下第一”武艺人的当然竞争者,此人在书中历述的证战中,确是威武高强,所向无敌。

但是细看《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吕布并非如此,吕布所杀的对手中无一人是一等高手,如:在虎牢关会战十八路诸侯时,吕布杀得众诸侯的军队将领们谈虎变色、但文人诸侯孔融的部将武安国却敢与交战,打了十余合,吕一戟杀断了武安国的手、并未将武杀死;

武安国受伤残……等,被吕布所杀的将领里,却没有一人是三国里的顶尖一流高手,仅是书中述说是名将而已,但未在书中见此这些人有英雄的壮举;

十八路诸侯之一的公孙瓒与之吕布交战,也战有十余回合,才抵不住退走,张飞才迎上去了的。

吕布与张飞在小沛城下交战,一对一、大战一百余回合也未能取胜;

吕布在被曹操围城时带小女儿突围去袁术处,其事非常重要,若能成功,就可能与袁术连姻,联合抗曹,也就可能改写历史,但吕布未能突围成功、是被杀退回城的。

有很多人对此有不少的挽惜,说什么不是吕布的杀不出去、不是武艺不行,是被包围后心情不好,身体被酒色所伤等等,然而,失败就是失败、不行就是不行的。讲任何理由都是无用的。

以《三国演义》书中的情节比对、分析,吕布的武功算是第一流的,曾经威不可挡,也有极重要的表现;

但,张飞却能与之一对一大战到一百余回合,吕布也不能力胜,夏侯敦也与吕单独大战过(只不过未战到张飞的程度)、吕布所杀对手中,没有一人是书中的顶级高手,而且,吕布还在极重要的拚战中多次不能成功,所以,不能算不是当时的武艺绝顶的“天下第一”。

问三国武艺谁第一人?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之说,小儿皆言吕布,成人皆言关羽。果真如此吗!--------为何小儿和成人看问题有如此出入?原因是儿童单纯,看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而成人功利,看问题也带有功利的色彩。

那么,关羽是不是武艺的天下第一人呢?多看《三国演义》就知道了!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确实很抢眼,武功超群、战迹卓越,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身在曹营心在汉,忠于刘备汉室,很是了不得。

但是,关将军却有太多次的打不过、走不脱的事。

关羽率军在土山被曹军包围,无法回城,使刘备家小被俘,为保刘大哥的家小,关被迫投降曹操;

关羽在与袁术的第一战将纪灵交手,力战三十余回合、却不能取胜;

后来,纪灵与张飞交战,仅战十余回合,就被张飞杀死,从此点看,关羽的武艺低于张飞。

关羽在长沙城下大战黄忠,大战一百余回合,关羽不能取胜;黄忠此时50多岁(在三国时期已进入老年),关羽约40余岁,相差近10多岁。力量上对比上黄忠已处于下风,但关羽不能取胜、侧面说明黄忠的武艺约高于关将军。

后来,关羽不能胜庞德,是因庞德比关年青得多,力远大于关,所以,关将军不能取胜;

而关羽与徐晃大战不能取胜,更是因关将军的手臂被庞德射伤后,恢复不到以前的状态、力量不够,在冷兵器时代要靠力量的条件下,力量少了自然无法取胜。

如此说来,关羽凭什么横跨天下的,杀死两个一等高手(颜良、文丑)和众多勇将又是如何成功的呢!

------仔细看《三国演义》就会知道,关将军有很好的运气:

如:杀颜良时,颜良见关羽一人飞奔而来,这般模样,正欲发问,被关一刀宰了;

杀文丑时,关将军与文大战,仅战几合,因曹军其它将领夹击文丑的军队,文丑见军队已乱,心怯后退,为关羽马快追上杀死。

此两大高手被关羽所杀,都不是关与他们的一对一拚战、关的武艺强于对方而取胜;而是胜于出其不意(杀颜良)、而文丑则是与关交战时,其部队它被曹军攻打产生混乱,文见势妙而不心怯后退。被追上杀了。

若关将军真的与颜良、文丑单独一对一交战,以书中对关将军武艺的描述,极有可能是打平。

而关羽在过五关杀六将时,其六将中除了蔡阳武艺高一点外。其余五将皆是无名小辈、武艺平平。

“三国演义”书中写清楚:关羽的武艺为曹军众多将领折服,唯为蔡阳不服,可见蔡也看清了关的“杀颜良诛文丑”有运气好的成份,所以不服关羽,才敢与关叫板,要来追杀关羽。

在关羽的江东的单刀赴会中,关羽在危险关头拉住了鲁肃,强拉着鲁陪他到江边,江东诸将是怕伤了鲁肃,才不敢动手,并不是江东诸将惧怕关羽的武功。

关羽后在走麦城中失败,力衰被俘,与吕布被部下叛乱趁睡所俘是两码子事了。

虽然如此、书中对关将军的记叙,说关羽的武艺是超群绝伦,我们现在看关确实也是第一流的武艺高人,但,真不是“天下第一”

张飞在与袁术首席战将纪灵对抗中,展现了他的武艺,是比关二哥高一截的,那他是不是“天下第一”呢?

张飞在虎牢关时勇挡吕布,独自一人与吕布大战五十回合,关羽才出马帮助的,可见张的武艺勇猛,若关羽不出马,张飞也可能与吕布战至一百合,极可能在那一战里一举成名。

后来在徐州的小沛城下,张飞果然大战吕布一百多合未见胜负,刘备大概是一次见到张飞如此勇猛(这一战应是张飞武艺的最大极限发挥),刘想及吕布之威名、恐张飞失手,在一百回合后,就收军回城防守。

对张飞武艺评价最有利事件,是十余回合戳死袁术的首席大将纪灵。张飞当时32、33岁,正处于武艺巅峰期。关健的是一年前,纪灵曾经与关羽战了三十回合不分胜负!虽然,那时的纪灵已经抵敌不住了,说要歇一会再打,回营后就找了个偏将替死鬼给关羽砍杀,自己躲着不战了。但三十与十多回合相比,张飞的武艺是明显高于关羽的。

张飞战马超,张飞是被孔明激将刘备巧安排,鼓勇出战的;而刘备又大玩战术,劝住要张飞休息好,让他以逸待劳。一直到远道而来的超在城外叫骂得人困马乏了,刘备才让飞上阵,张、马二人大战,打几百回合,难解难分,难评高低。

张飞的武艺肯定是三国中的第一流的顶级水平,张飞一生征战恶斗无数、杀小将小兵数不胜数、无败绩(在徐州喝醉酒后遇吕布不战而逃不算),但未杀死著名大将的辉煌业绩;但其一百回合战平吕布、战平马超,杀死纪灵、杀伤醉酒的许褚(在汉中的曹军粮道上)、杀退张郃、俘虏严颜、一人在长坂桥边独退曹军等,就是武勇的证明。

在长坂坡灞桥上,张飞单矛匹马喝退百万曹兵却是一个极大的奇迹,张飞在那里装模作样,而赵云刚从百万曹军的突围出来,曹军兵将们刮创诱栽频暮岢逯贝场⑺?蛭薜小⒄渡辈芫0多员的那一幕恐慌中清醒过来,又遇上一位被关羽在曹军时吹神了的张飞。

关羽在曹军杀死颜良、文丑时,别人向他庆贺,关将军巧妙地借吹张飞而搞高了自己,说:“这有什么,我弟翼德在百万军中取上将脑袋就象在自己衣包里取东西,我弟弟都如此能耐,当哥哥的自然还要高一截了”。

------这一神吹因关羽诛杀颜、文两大顶级高手,变得神乎其神,而当赵云在百万曹军中威武绝伦表演后。曹军中人人都信服了关羽吹的神话,曹军兵将们大概认为:刘备军中名不见经传的赵云都如此神勇,被关羽吹神过的张飞可能真的是不得的,加上张飞的突然大吼如晴天霹雳、吓死了一个被赵云的绝杀表演震憾得惊魂已失的夏侯子弟将,曹操自慌便先行撤逃。

但是,张飞在瓦口关交战张郃,战至四、五十回合时,张郃才败阵退走;从这一点上看,比马超、赵云战胜张郃多了十多二十回合,相比而言,张飞的武艺应低于马、赵二人,所以,不能算“天下第一”。

.

而马超与张飞、赵云相比,战胜张郃用的回合数最少,看起来很象是“天下第一”。

马超17岁出道(公元192年),随父战李催、郭汜,即擒将陷阵,勇冠三军。后反出西凉,与韩遂共伐曹操为父、弟报仇,连败曹营多名上将,后与曹操的卫将许褚大战百余回合,未能退许,许因而被曹操封为虎痴将。

马超以二十回合击败名将张郃最为世人瞩目。而张郃,河间名将,在后三国时期更是达到举世无敌的境界,竟在壮年时仅区区二十合惨败于马超!那差了简直不止一个等级!

张郃与马超对战时,是马超率大军在潼关与曹军对阵,马超第一次见到曹军阵上的杀害父亲和弟弟的仇敌曹操,立马冲杀过来,气盛力旺,曹军首先出阵的于禁仅与马超战了七、八回合就大败退阵,而第二个上阵的就是张郃,张郃与马超战了二十回合就大败下去;曹军第三上阵的是李通,与超战有十合为马超所杀,随后马超招呼西凉军一起冲入曹军阵中,追杀曹操。此战乃是马超超水平发挥的一战。

张郃与马超对阵时,马超的精力正旺,张郃只能抵挡二十回合。但是,马超在精力消耗很大后,就没有这样凶狠了,就在此次战斗中,马超追杀曹操,曹操飞马逃奔、当马超追逼渐渐逼近曹操时,曹洪突然杀出救驾,与马超拚死交战,力战四十多回合、马超也不能取胜,后来夏侯敦又带了几个骑兵来,马超只得回马退走,眼睁睁地看着仇敌曹操逃跑了。

曹洪的武艺不如张郃,可在同一战中张郃与马超交战只有二十回合,而曹洪就能与马超交战四、五十回合呢?这实际上说明了一个问题:在马超精力旺盛时,张郃只能与他交战二十回合,而曹洪与马超交战,马超经过战阵上的冲杀,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所以与曹洪才能与马超大战四、五十回合,并挡住马超、救了曹操。

马超虽勇,但有几次与曹操临面的机会都无法将曹操杀倒、不能为父、弟报仇,这里有曹操的命大、也有马超的武艺不够、和超最大级限发挥只有这个程度有关。

而且,马超对极重要的机会也不能把握,如:

马超对韩遂、中了曹操的奸计,使韩遂走向了曹操一方,马超虽发现了此,杀断了韩的手腕、但韩遂却跑掉保住性命。

马超对杨阜,马超用杨阜(其它人都劝不要用杨阜),而杨阜心恨马超,后杨阜反叛马超,马超的妻子儿女均死于叛乱之中,马超也因此败失去地盘。

而杨阜追杀马超、与马超对战,这是马超复仇的最好机会,马超虽大展神威、杀死与杨阜与共同上阵的杨家几个兄弟,杨阜也被马超刺中五枪,但杨却仍奋力与马超死拚;马超面对有杀妻灭子之恨的仇敌、居然无法杀死杨为妻子儿女报仇。

综上所述,马超武艺不能征服同级高手(张飞、许褚),斩杀的战将中无第一流的高手、而且,在关健时的超水平发挥、也不能把握机会杀敌报仇,不能算武艺上“天下第一”。

本文最后说说赵云,赵云在三国上的表现是不是可以冠冕当时的“天下第一”呢?

赵云出道是首战文丑、救了公孙瓒,赵云与文战有约四十回合,公孙救军到文退走,两人未见高下。但赵在磐河大战中的显露水平。

其战时,公孙瓒的前军败,后赵云率军杀到后,斩杀了袁军一员大将,反击成功公孙瓒军胜,赵云率军直杀到袁绍的中军指挥部前,袁绍指挥所有主力反攻,颜良、文丑等袁军名将们全力攻击,公孙瓒军败阵,赵云保护着公孙瓒退走,并血战杀过磐河。保护主将在强大敌军阵容里突出重围、显露英雄在危险时刻的超一流水平。

赵云在长坂坡救少主,几进几出,杀死曹军著名战将五十余员,是他巅峰水平的真实反映。此战的惨烈、艰难,令后世人们不可想象。就在“三国演义”中,当赵云七旬出征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时,曹军都督夏侯琳等晚辈根本不信长坂坡之事,直到亲眼到赵云之神勇后,才信长坂坡之事。

刘备在长坂坡大败,事情是必然的,率老百姓如此慢行,曹军追不上才怪,刘备张飞他们趁夜混乱杀出了,而赵云负责保护刘的家小就很难办了,在徐州时,关羽张飞都为保护刘的家小、吃了刘夫人们拖累的亏,这次是赵云背起包袱。在百万虎狼之师的曹军阵中,要想杀出去,谈何容易!

是赵云的神勇拚杀,引起了曹操的感慨,曹见过关羽神勇、听过张飞的神话,但从未见过能在他的百万雄军中横冲直闯、所向无敌的虎将,产生了要生擒来为己所用的爱才心理,也多亏曹丞相爱才,命令不得放箭,必须活捉;也幸马匹耐力不错,赵云才有机会奋力厮杀、透围而出。

这一仗,赵云表现堪称完美。但君见否?赵云只遇张郃一员虎将,此时,与赵云在汝南交过手的许褚、于禁、李典到哪去了?还有与赵云交过战的夏侯敦、徐晃到哪去了?张辽、夏侯渊、乐进、曹仁等都不上前迎战,而且,曹洪骑马下山到赵云血战的附近处,问了赵的姓名后,只顾回曹操所在的景山回话,也不参加战斗,他们似乎也都极欲成全赵云透围的好事、躲着不战。这就奇怪了。

这里有一个“三国演义”书中未说出的话题:“大凡是武功极高的人,对武力拚搏是很精通的,两相交手武艺的高与低,很快就知道了,即是自己不战,看别人战也会知晓其人的武艺高矮”;就如同《水浒传》上的林冲在柴进家,看见洪教头那样的气质举止,就知这洪教头的水平不高,才敢与之比武。

赵云在曹军中突来突去的拚命搏杀,其曹军其他未参战的一流高手们,并不是不知,而是都发现赵云此时是拚命搏杀突围,赵此时的武艺发挥到了极致,自己要上去能否挡得住、很难说,万一阵上失误被赵云斩杀或杀伤,丢命受伤名誉俱损不合算,到不如让那此懂不到此理的热血将领去、死伤何该,等到你赵云杀累了,精气神都下降了,自己再来捡落地桃子岂不妙哉。

-------“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写的,赵云在曹军阵中拚杀时,曹军的许褚、夏侯敦、夏侯渊、张辽、曹洪、徐晃、于禁等等一线高手们全都不敢出战,并是有意成全赵云,而是他们已将自己的武功与赵云作比较对后,认为自己打不赢,只有在赵云累了后,才有机会;当赵云突出重围后,已经很累了,曹军的一线高手们看到机会来了,于是纷纷出场,个个穷追,好捡落地桃子呀!反正你赵云跑不掉。殊不知他们都没有这个机会。

那么,赵云与马超的武艺如何呢?谈到赵云与马超的武艺,必须要谈张郃。

张郃生平仅三败:20多岁时(公元200年)在汝南三十余合负于赵云,30多岁时(公元211年)在潼关战前以二十合负于马超。后在刘备出兵争夺汉中的瓦口关前,张郃又被张飞击败。从张郃对蜀汉三大高手对战中,与马超战二十回合被打败,与赵云战至三十回合被打败,而与张飞则战至四、五十回合才退败。

看到这些“明堂”,有不少人就籍此排了一二三,说马超强于赵云。赵云强于张飞。单从对战的回合数上看是这样的,但细看“三国演义”,就可以发现,张郃与这三人对战时,其张、马、赵三人的情况各有巨大的不同。

张飞与张郃在瓦口关交战,是张郃施的计,苦苦死顶张飞,想等待夹击张飞的两路援军到来,想籍此一举将张飞部队击败,张郃时为此战的主将、若夹击援军未来到时,自己被张飞击败,其主将的颜面何在,张郃此时不知援军已被魏延等击败,加上张郃的武艺本身就与张飞差一截,虽然张郃尽全力死打苦挡了四、五十回合(这实际上张郃武艺的最大极限发挥)、实在是抵挡不住了,只好撤退;

张郃与马超对战时,是马超率大军在潼关与曹军对阵,马超第一次见到曹军阵上的杀害父亲和弟弟的仇敌曹操,立马冲杀过来,气盛力旺,曹军首先出阵的于禁仅与马超战了七、八回合就大败退阵,而第二个上阵的就是张郃,张郃与马超战了二十回合就大败下去;曹军第三上阵的是李通,与超战有十合为马超所杀,马超是在精力最旺盛时击败张郃的。

然而,赵云与张郃交战则是另一番情景,当时刘备在汝南退兵,被许褚、于禁、李典等军队包围,赵云与许褚、于禁、李典等力战抵挡,掩护刘备突围、待刘备突围走远了,自己才杀出来追赶刘备;而刘备撤军几十里地后又被张郃、高览的两军包围,赵云为救刘备,从高览军队的外面猛烈冲杀进去,将高览军队的部队杀乱,一直杀到高览军的前面,并与高览交战,一枪将高览杀死,赵云才冲向另一方,与挡住刘备去路的张郃交战,这就是说,赵云在与张郃前交战前,已是力战许褚、于禁、李典等众多曹军兵将交战后突出重围,消耗了很多体力后,又重新杀入曹军高览部队中,一人奋力将高览部杀乱,还将与张郃齐名的高览杀死,在其精力已经消耗极大的情况下,才与张郃交战的,但赵云也只用了三十回合,就将张郃击败,由此可见,赵云与马超、张飞击败张郃情况大不一样。

赵云是在精力消耗极大的情况下击败张郃的;而马超几乎是在精力最盛的情况击败张郃的。可见赵云比马超的武艺还是高一些的。

之后,在汉中争夺战时,张郃在夏侯渊处为副将,与赵云有过一次照面,张郃根本不敢与赵云交战,只顾逃跑;

在汉水边,张郃与徐晃两军包围四更夜去烧曹军粮草的黄忠部队,大战至次日中午,赵云率军来救黄忠,张郃与徐晃大概因围困黄忠作战消耗了体力(可黄忠60多岁,支撑了那么久),在赵云的勇猛冲杀下。吓得胆战心惊、不敢交锋,仓皇撤逃。

赵云在精力损耗极大的情况下,能击败张郃;而张郃与徐晃在精力消耗下降时,见了赵云吓得胆战心惊,此二将是曹军中的两大勇猛名将,一流高手,怕什么呢?

-------实际上,他们非常明白,在自身体力下降后,根本就不是赵云的对手,大概怕赵云冲杀到他们面前一枪就要了他们的命吧!也就是躲都躲不及,哪里还敢来上前交锋。

赵云一生,勇猛无敌,冲锋陷阵、杀将无数、从未受伤,多次在危难时救主成功。并多次与当时的超一流名将、虎将交战,没有输过;

在一对一交战的情况下,斩杀与颜良、文丑、张郃、齐名的超一流勇将高览(此人在袁曹大战时、与许褚打成平手);

任何与他一对一交战的将军(不论是一流或所谓超一流)都未能与他战到一百回合。

而且,很多与他交过战的将军,包括文丑、许褚、徐晃、张郃、夏侯敦、于禁、李典、周仓、姜维等,都对与有敬畏感,不敢对他乱出狂言。

所以,本人认为赵云才是“三国演义”中武艺盖顶的“天下第一人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0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