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中的这个“道”,当然不是道路的道,但若用于 崤 函古道,不仅是妥帖的,而且简直是量身定做的。因为,一是《道德经》诞生于斯、发扬于斯;二是崤函古道“一道壮两京”的辉煌曾承载了中国历史最美的记忆。
10月6日,我们一行29人参加了由锦阳如歌公司策划组织、唐燕生老师带路讲解的“品读河洛之崤函古道”一日游活动,大家先后游览了汉函谷关、两京古道“慈禧太后行宫”、陕县后七里村之千年古槐、世界文化遗产之“崤函古道”遗址、寻访杜甫之石壕村。一路欢歌笑语,一路观点碰撞,厚重的 历史,真实的见证,真切的感悟,美妙的旋律。一天的时间,品读崤函古道,与历史对话,与文化 对悟 ,感受到的是沧桑与浪漫,品读到的是温情与情谊。大家共同的期待是:下次活动再见!
第一站:参访洛阳“八关”之首:汉函谷关。
新安县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秦时设县推算,迄今也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这里曾经是黄帝、炎帝曾在活动之地。因而,人们常称新安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帝之根”。诗圣杜甫《三吏三别》中的《新安吏》,就是写于新安县。
《新安吏 》
唐 ·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品读河洛古道游
文/乾宏
品读河洛古道游,
历史画卷醉中秋。
炎黄二帝故土地,
将兵雄关拱洞楼。
沧桑难掩辙路痕,
岁月长存石壕愁。
劲歌一曲荡中原,
豫西儿女写风流。
2020.10.7.
函谷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新安县城东500米的东关村,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关楼坐西向东,北接陇海线,南连青龙山,西通县城,东临涧水。关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称八特坂或八将山,是着名的古战场遗址。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着名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所言之“汉时关”即为此地。
据《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函谷关为何迁往新安呢?东汉应劭注曰:“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于右任有联道,“送千年客去,移一个关来。”
七绝•函谷关两首
卢秀珍
(一)(新韵)
幽幽函谷似喉咽,
一勇当关 万进 难。
百里峡长双峻耸,
祖先智慧蕴无边。
(二)
太初宫里孕真喧,
道德经书半万言。
倒坐青牛走函谷,
众民朝圣溯根源。
杨仆,西汉名将,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南湾村(今新安县境内)人,其东移函谷关和南下平叛的壮举,千古流传。
《汉书》卷九十 《酷吏传》 杨仆,宜阳人也。以千夫为吏。河南守举为御史,使督盗贼关东,治放尹齐,以敢击行。稍迁至主爵都尉,上以为能。南越反,拜为楼船将军,有功,封将梁侯。东越反,上欲复使将,为其伐前劳,以书敕责之曰:"将军之功,独有先破石门、寻狭,非有斩将骞旗之实也, 乌 足以骄人哉!前破番禺,捕降者以为虏,掘死人以为获,是一过也。建德、吕嘉逆罪不容于天下,将军拥精兵不穷追,超然以东越为援,是二过也。士卒暴露连岁,为朝会不置酒,将军不念其勤劳,而造佞巧,请乘传行塞,因用归家,怀银黄,垂三组,夸乡里,是三过也。失期内顾,以道恶为解,失尊尊之序,是四过也。欲请蜀刀,问君贾几何,对曰率数百,武库日出兵而阳不知,挟伪干君,是五过也。受诏不至兰池宫,明日又不对。假令将军之吏问之不对,令之不从,其罪何如?推此心以在外,江海之间可得信乎!今东越深入,将军能率众以掩过不?"仆惶恐,对曰:"愿尽死赎罪!"与王温舒俱破东越。后复与左将军荀彘俱击朝鲜,为彘所缚,语在《朝鲜传》。还,免为庶人,病死。
汉函谷关不是一座单体关隘,而是依托地形构建的严密防御体系。据分析,汉函谷关的防御体系大体为:北至黄河,南达洛河,总长度约60公里,中间连以散关障,其中关城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
新安函谷关的关址千年不变,虽经狂风骤雨多次侵蚀,金戈铁马几度踏过,历经风雨沧桑仍屹立不倒。
汉后数百年,汉关一直是各朝统治者的重要军事要塞,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同时,历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常有题咏。东汉光武帝曾在关内设大驾宫,唐高宗和武则天也曾在此建合碧宫。南北朝时期,这里曾置州郡、州治。隋大业年间,新安县治也随之东迁到汉关城。唐宋之后,随着国家的长期统一,汉关渐渐失去防御的功用而被冷落,并历经战乱的破坏和风雨的侵蚀。汉函谷关在三国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被废,从那时起,至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为了恢复雄关昔日的风貌,历代多有修葺,如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都曾修整过。据《新安县志》载,最后一次大型修复是1923年。修复后的关楼高八十三米,分上中下三层,顶部为四角亭阁,飞檐画栋,高耸云天。中部为方形阁楼,襟怀涧水, 臂 倚青山。楼中的十字通道各有一门,皆有楹联镶嵌。底部为城门,城垛错落,巍巍壮观。城楼正中有一拱形门洞,宽约四米,可供东西交通之用。
重修的关城在1958年“大炼钢铁”中被严重毁坏。现在人们只能看到下面的两层。中层为砖石结构,砾石沙灰填充,边长各10米,高8米,四周门洞十字交叉。最底层为平垛,是三层中保存最好的一层,中有拱形门洞可供东西交通。
2014年6月22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偶遇一女士陪96岁老父亲游览新安汉函谷关,登上关楼。
返回
景区随拍:劳作者与游客。
第二站:寻访两京古道“慈禧太后行宫”。
新安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区西南2公里新区街道办事处二十里铺社区,东、南两面分别与石河、涧河相邻,陇海铁路沿故城遗址南侧穿过,两京(长安、洛阳)古道(又称周秦古道、 崤 渑 古道)沿遗址东西方向穿过。新安故城遗址地势中西部高,东南部较低,南北长约690米,东西宽约500米,面积3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采集的标本有:陶质下水管道、简瓦、板瓦、瓦当及陶盆等陶片。
2019年10月7日,新安故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读罢美篇信口诌
康柏渠
巴图君,你真牛!
鸿篇巨制出你手。
美图配美文,
作品更出秀。
浏览长知识,
如同随君游。
品读洛阳古道行,
一路风景一路走。
历史长河故事多,
喜怒哀乐文中留。
中华文明发祥地,
天翻地覆换春秋。
2020.10.07
儿子陪80岁老母亲参加品读河洛活动,老太太挺高兴。
义马市廿十里铺下石河村,26岁小姑娘给我们带路,寻找慈禧行宫。
慈禧行宫位于义马市二十里铺下石河村,据《渑池县志》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携部分大臣在重兵护卫下逃往西安。次年从西安返回北京,东出潼关,路经此地所修建。行宫为前院后宫,建筑宏伟,解放后当过教室,2000年遭遇火焚后废弃。
后宫原有上房9间,东西各有厢房两间,皆出前檐。前后院中间有影壁墙,两侧各有月亮门一个。据老人口传,后宫为慈禧和光绪帝住所,前院为内侍近臣所居。行宫两侧均为臣僚所住的深宅大院。据史书记载,当年慈禧太后只在此吃一顿午饭及饭后小憩,下午即离此地东行,晚上住铁门行宫。
慈禧进入河南之前,曾经多次发布旨意:尽量不扰民,不给地方添麻烦。但实际上,这种故作姿态只是表面文章,从慈禧在三门峡这段行程来看,可谓扰民不断。
10月17日,慈禧一行赶到灵宝,由于这一天随行的王爷你争我抢,既堵车又堵心,慈禧就想在灵宝多待两天。这一天,京城传来好消息,北京的议和已经接近尾声,庆王奕匡已经抽出身来,准备到开封迎接銮驾,这让慈禧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看来回京再也无忧了。
10月19日,慈禧一行从灵宝出发,走了六十里,到达陕州(今河南陕县)。慈禧异常迷信,从西安出来后,每到一地,基本都是从南门进,然后从东门走,这次也不例外。在陕州,给慈禧一行预备的原本有两处院子,一个是河陕汝道署,一个是陕州州署,但因为河陕汝道署署内“有园有圃,颇具亭台池榭之胜”,而州署中“亦小有园林,但多株荒废尤甚”,所以慈禧一下子相中了河陕汝道署的院子。由于第二天是九九重阳节,慈禧就在陕州又多待了一天,赏菊插花,饮酒。
第二天慈禧一行从陕州出发,出东门,走到陕州辖区内的张茅镇驻跸,虽然当地官员提前为慈禧建好了行宫,但张茅镇太小,只给老佛爷准备了下榻的地方,随行的官员没了睡觉的地方,有的官员只好赶往下一个歇脚的地方——英豪镇。由于夜晚突下大雨,有的官员干脆在车上过夜,冻饿交迫,苦不堪言。
其实官员们受这点苦不算什么,更苦的是英豪镇的老百姓。慈禧到张茅镇后,恰逢大雨,第二天走得很迟,而英豪镇的官员早就接到消息,说慈禧马上就到,那年头既没手机,也没电话,不知道这个马上究竟是什么时候,若误了时机,恐怕谁也吃罪不起。于是,地方官员一大早就让镇上百姓一街两行站在雨地里候驾,人人淋得像落汤鸡,又不敢离开避雨、吃饭、喝水,直到中午时分才迎来老佛爷的銮驾。
10月22日,慈禧一行到达观音堂。观音堂为陕县东部一个小镇,这里至今仍流传着慈禧冒雨住民宅的故事。
据说慈禧到了观音堂后,一看行宫坐南向北,有背运之嫌,当即怒不可遏,拒不入住。幸好观音堂的大户周家之宅是坐北朝南,且青砖瓦舍,五脊六兽,照壁回廊,也算体面之宅。慈禧冒雨视察后,也顾不得那么多,就点头答应住周宅。
慈禧回銮,六十里要建一行宫,沿途要黄土铺成御道,扰民不断,正因如此,慈禧所过之处,不断留下人们对慈禧窘迫的奚落、嘲讽故事。
如今,后宫的房子已经破损,很多只剩下残垣断壁,但从厚厚的夯土和整齐排列的条石构造来看,房屋的修建尽管仓促,但颇为细致。在慈禧行宫的遗址上四处转悠,由于年代久远,除了屋内大梁上的花纹和屋角青石上的纹理透露出当年修建时的精心与细致外,人们很难将其与当年叱咤政坛的慈禧太后联系起来。但耗费无数银两,只是为了区区一顿饭和一次觉,实在是太奢侈了。
第三站:敬拜两京古道之重要标志:陕县后七里村之千年古槐。
千年古槐在陕县东观音堂镇七里村,距三门峡市43公里。树高24.4米,树围8米,树形奇特,挺拔苍劲,群众称其为龙头凤尾。据专家取古槐枯枝上的横断纹进行研究,推断其树龄已有两千多年。这棵古槐已被载入《河南古树志》。古槐旁边的小河两岸,有龙山和商周文化遗址。由于它地处古代交通要道,传说唐朝商大将尉迟敬德勒马观古槐,欣赏赞叹古槐的雄姿,长时间不愿离去。
近几十年来,很多人从外地来到这儿,除了欣赏古槐外,还给槐树的干枝上挂着自己带来的红绸布,以为古槐是神赐之物,保佑世间风调雨顺、物阜民丰。一些人到此对着槐树祈福,还有人生病后,到槐树下求药方。也有些信命的人,把婴儿抱到树下,把孩子 认 给槐树,以示孩子不但能够结结实实地成长,而且将来活得长寿。
为保护古槐,当地干部群众多方筹资复修文化古迹,立碑志,并在古槐旁围设栅栏,越来越多的游人至此驻足观赏、摄影留念。
据说,唐朝的开国将领尉迟敬德有一天乘马路过,见槐树旁边的河边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妇女在专注地洗衣服。尉迟将军只扫了一眼,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下马,站在不远处忘情地观看女人洗衣的一举一动。身后随从不解其意,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徘徊不走,尉迟将军顿觉失态,赶紧撒谎说:“我在看这棵古槐树。”
我们瞻仰着古槐,以特别虔诚之心,其树状奇特苍老道劲,貌似龙首凤尾,实在神奇,我们不知道围着树身盘旋了多少圈。这古槐是一座大山,一堵墙,一座城堡……我为那树上的疙瘩郁结,我掉入那树上深深浅浅的空洞,正如作家梁文所写:“你盯不到半分钟就眼花缭乱,面前是一片连绵的山峰,来去的云朵。你一时又像掉进了波涛翻滚的大海,或者乱石穿空的天坑。都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槐树身上的疙瘩根本就无法数,永远也没有个数。而且树身是圆形的,你边走边数,转一圈回来,已经找不到起点,扑朔迷离,如在雾中。我们已坠入一个奇离古怪的方阵,一个从未经过的时空系统。”
82岁的何老师仔细地研究碑文。碑文曰:古槐位于陕县观音堂镇七里村故而得名。七里古槐树高二十四米,有余围八米。树状奇特苍老道劲,貌似龙首凤尾。北方有植槐种槐之俗,且传说颇多。七里古槐亦有敬德勒马看古槐之说。七里村环境优美文化沉淀丰厚,在七里村的小河台岸上发现有龙山商周文化遗址,古槐周围亦有秦汉砖瓦的残片。古槐于斯更增奇景。一九一八年陇海铁路修到此地曾有法国、荷兰人士到此摄影作画;一九二七年冯玉祥将军也曾在此歇息演讲,向部下和当地群众阐述革命道理。为保护古槐,观音堂镇干部群众多方筹资复修文化古迹,特立此碑以志—。行石壕忆石壕吏,观古槐龙头凤尾。
经唐燕生老师提议,大家向古槐行礼。
第四站:参观世界文化遗产之“崤函古道”遗址。
《 渑池道中》
[明] 刘威
渡济迢迢接渑池,岚浮黛眉欲侵衣。
周桓遗冢王风降,赵惠盟台霸业微。
涧水波光凝宿雾,石门树色映斜晖。
从容更上韶山望,只见金乌玉兔飞。
七绝.崤函古道
卢秀珍
杜甫遗诗《石壕吏》,
忧民忧国痛心中。
秦关四百汉关到,
今日还能与史通。
古代东、西方文明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二者的交往开始于西汉和罗马帝国时期。它们之间的纽带就是“丝绸之路”。崤函古道,东起洛阳西到潼关,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在《世界遗产名录》里,它被定性为“丝路”唯一的道路遗产。
崤函古道,为历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位堪比现今的310国道。 崤 函古道最险处有二,其一为今陕州区十里庙至甘壕段,历史上着名的秦晋“崤之战”就发生在此地段。
崤函古道遗迹位于河南省陕县硖石乡车壕村西南约2000米,距三门峡市36公里,为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东至洛阳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古丝绸之路上一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是其唯一道路遗产。2019年10月,崤函古道石壕段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古道遗迹长约150米,路面宽3米至6米,车辙宽约1.06米,辙痕深0.05米至0.3米不等,呈西北、东南向。辙痕系车轮在原自然石灰石质山坡上长期碾轧而形成,印痕清晰。除辙痕外,局部尚留有人工钢钎凿刻的痕迹。因以后新修的道路改线绕行,这段古道被遗留在一条马鞍形的山梁两侧,虽经风雨剥蚀,依然如初。加之周边原始、自然的环境风貌,其真实性、完整性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对文物本体的要求。据专家考证,此处确系崤陵古道之北崤道。
在崤函古道的西端是关中平原,东端是河洛平原,北边是晋南平原。这个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至少从2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到宋代之间的4000多年间,都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因此,不管是豫、秦、晋三个文明核心区之间还是长安与洛阳两京之间的一切交流与流通,崤函古道势必成了必经之地和唯一通道。特别是两周和汉、唐时期实行的“两京制”,崤函古道成了一条名符其实的京畿大道。
崤函古道的修筑,并非一个朝代所能完成的,它起源于先人拓荒的新石器时代,兴盛在我国古代最为称羡的周、秦、汉、唐诸王朝。西周时,在镐京(今西安地区)和洛邑(今洛阳)之间,修建了一条大道,号称“周道”,又称“王道”,《诗经·大东》描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大道平坦似磨石,笔直像箭杆。这条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在西周至北宋的3000年间,历尽繁华与战争,勾勒出西安与洛阳“双都轴心”间的关系,被称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且最具有政治、军事魅力的干道。
七绝· 崤 函古道游(通 韵)
毛利民
悠悠函谷汉关存,
阵阵铃声荡远音。
今日寻踪情所寄,
文明厚重抖精神。
第五站:寻访杜甫之石壕村
石壕村位于河南陕县观音堂镇。石壕村依山傍水,安静中蕴藏着繁华,喧嚣中又透出一种天籁之音,310国道就从村南经过。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石壕村夹在南北两座大山中间,东西一条沟又是崤函古道的必经之路,人们依着道路建房,小村既像小街又像驿站。相传,古时经商或去京城赶考的学子,夜行至此便会投宿。石壕村地处崤函古道,是洛阳通往西安、咸阳的必经之路。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战乱不断,沿途百姓民不聊生,深受其苦。石壕村更是古道中多灾多难的村庄之一,也是封建社会战乱的一个缩影。
许多人听到石壕村是源自于唐代杜甫的《石壕村》。“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杜甫千古流传的名篇《石壕村》诗中的句子。为了纪念杜甫,村里重修了《石壕村》的石碑。当年,杜甫在战乱中从洛阳西行,日暮时分来到石壕村,就近投宿在村东的一个老翁家,恰又遇到乡吏抓丁拉夫,于是就写下了《石壕村》。村名叫石壕倒是名副其实,除了村子西南山坡上有条石壕沟外,村子里到处可见石头、石房、石窑、石墙、石桥等。石壕村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七绝·访 石 壕 村
通 韵
洛夫
依山傍水是名村,
诗圣雄文耀古今。
觅迹殷殷情自醉,
太平盛世满园春。
唐燕生老师讲:
如果杜甫没有杜撰
石壕村是真的;
如果雷村长说他家窑洞
是村里最古老的
唐以前就存在的;
那么
“石壕吏”是真的
…………
唐燕生与雷村长,商量如何开发石壕村,让其既有听头,又有看头,让村民和游客都受益。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我也入镜啦!
品,古建筑和人文景观带给我们的历史情怀;读,河洛文明五千年历史流传的不老传说。欢迎参加品读河洛活动,期待下次活动再见!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0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