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加大考古发掘力度推动夏文化研究传播

光明网 2023-09-22 07:18:22

9日,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学术座谈会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召开,来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机构、高校及我市的考古专家等参加座谈会,对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及夏文化研究传播建言献策。专家们的精彩言论,咱一起来听听。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

为夏文化研究培养核心人才

“二里头遗址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不容置疑,这些从其规模、都城规划、制度礼仪传承等方面已有证明。”王巍认为,考古学家善于在没有文字资料的情况下通过遗迹遗物来判定一个社会的历史,因此,考古学家在夏代史的研究中应发挥核心作用。

王巍认为,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的下一步工作,迫切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力量扩大考古规模,加大发掘力度,发掘更多夏文化的信息和证据。

他提出具体建议:广泛吸纳年轻人才,为夏文化研究培养核心人才;统一规划和指挥,加快推进二里头考古与夏文化研究;加强考古学与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融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借助“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讲好二里头故事,深化夏文化全方位研究和全球化传播。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

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做好二里头遗址考古规划

“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重要成就可以概括为有很多的中国之最,如中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宫城等。”赵海涛说。

赵海涛认为,一系列的重大发现,确立了二里头文化在中国文明与国家形成史上及夏文化探索方面的核心地位。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辉煌灿烂的都邑建设成就,在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横空出世,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统治网络,对后世的商周文明和周边文明有很强的传承和辐射作用。

他介绍,下一步,考古发掘将进一步抓住能体现二里头遗址价值内涵的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问题展开,按照社会考古学的思路,多学科合作,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做好考古规划工作。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燕明:

优化考古发掘 加强学科融合

“61年的考古发掘基本上探明了二里头遗址是目前中国古代第一座王国都城,结合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二里头遗址应为夏代中晚期都城,这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方燕明说。

方燕明认为,目前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仍有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地方,比如遗址的东半部做的工作多,西半部做的工作少;中心区做的工作多,周边做的工作少;高等级聚落做的工作多,低等级聚落做的工作少;对二里头文化的族属和王朝的属性做的工作多,对二里头文化形成的机制和发展规律做的工作少等。

他建议,考古工作一方面可以加强主动发掘,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多学科融合研究,充分汇总各领域研究成果,更好地揭示夏王朝的完整面貌。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国硕:

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考古圣地

“二里头遗址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遗存之丰富,成就了其在夏文化研究领域独一无二性的地位,被誉为夏文化考古圣地当之无愧。”张国硕说。

张国硕认为,二里头遗址确立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即二里头文化,从而延伸出一个学科分支,即夏代考古,奠定了夏商文化研究的基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特色鲜明、时代性强,从而成为学界判断夏代众多考古学文化发展阶段、年代还有文化属性的参照物和标志;二里头遗址是夏代考古的重要基地,为研究早期都城聚落形态和模式、规划布局、营建方式等提供了难得的根据和条件;二里头文化遗址遗存非常丰富,文明程度非常高,为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夏代文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他建议,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加大考古发掘力度,着重进行二里头聚落早期阶段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密切关注文字资料的发现与研究。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