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北宋王希孟绘《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末画院山水画中的精品。原画绢本,重青绿设色,画崇山峻岭、江天浩渺之景,其中点缀以屋宇寺观、桥梁舟船、气势雄壮开阔,一气呵成,笔墨工致,傅色艳丽,反映了宋代青绿工笔山水画的最高水平。
从画中表现了大片竹林和江干平野之景来看,所反映的应是江南景色,和常见的北宋画中多画北地风光者颇为不同。画本身无款,据后隔水上蔡京题字,可知王希孟是画院学生,年十八岁,经过徽宗赵佶指点,有了进步,用不到一年时间画成此画,赵佶很赞赏,把它赐给蔡京。蔡京题于政和三年(1113年)则此图当在此年画成,是有确切的作者和作者年代,并且画得极出色的作品,在绘画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除了在绘画史上的价值之外,从另一角度衡量,画中所表现的大量建筑物如住宅、园林、寺观、酒店、桥梁、水磨以及舟船等都描绘得非常细致,尤其是画中的住宅,数量多,类型丰富,对于了解宋代建筑,特别是建筑布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画中表现的建筑物可分住宅与园林、寺观、桥梁、水磨坊等四类。分述如下:
▲ 蔡京的题跋
住宅及园林
画中所表现的住宅从小到大不下数十幢,布置方式有的自由灵活,因地制宜,有的规整方正,近于程式化,内容相当丰富。现依由小到大的顺序,择其不重复者,归纳介绍如下:
1.较小而简单的住宅:
这类住宅在画中表现最多,其形式有散列式、一字形、丁字形、曲尺形等简单形式及其组合体。这种住宅较小,便于利用地形,多画于山间水畔的隙地上。
一字形住宅:主要是两椽建筑,参阅现存农村旧住宅,一般房屋一椽的深度多在1一1.5米左右。故两椽进深只有2.5一3米, 是很小的建筑。其布置方式或散列,或串连,有的沿山形叠降,有的兼营酒店。
▲ 沿山形叠降的一字型住宅
▲ 兼营酒店的一字型住宅
曲尺形住宅:两房屋相连成曲尺形,一为瓦顶,一为草顶,可能是相当简陋的农 民住宅。
▲ 曲尺形住宅
▲ 曲尺形住宅兼酒店:其曲尺部分为住宅,所加一翼做为酒店。
丁字形住宅:图7、9、10、11、16都是丁字形住宅。其中10在丁字的一横上开门,7、9在丁字的一竖上开门,也都是较小的住宅。其中11、16由多幢组成庭院。
▲图 7 丁字形住宅
▲ 图 9 丁字形住宅
▲ 图 10 丁字形住宅
▲ 图 11 丁字形住宅
▲ 图 16 丁字形住宅
总的看来,这类住宅形式简单,布置灵活,可以随地形改变。这些形式在近代农村传统住宅中都还可以看到,除了梁架和门窗装修已有某些改进外,没有很大变化。
2.工字形住宅 :
这种住宅在画中表现得很多,都是前堂后室中间连以主廊,体型比前述各种形式都大些,也比较规整。
▲ 简单形式的工字厅,一般前堂后室均面阔三间
▲ 工字形住宅通常由篱笆围绕
大部分工字厅却一部兼用草顶,只有少量大型宅院才全部为瓦顶。
▲ 屋顶全部为瓦顶的工字厅
在大型住宅中,都是以工字厅为主体, 在其周围加建辅助建筑,组成群组或庭院。画中所示有在堂、室两侧加耳房(宋式叫“挟屋”)、在堂前加两厢及大门组成四合院 、在主廊左右建厢房等几种方式。更大的住宅还把这些方式综合起来,或把工字厅的一部分做成楼。
▲ 挟屋
▲ 四合院
▲ 左右两边的厢房
▲ 将挟屋、四合院和厢房都组合在一起的大宅子
▲ 将工字的一部分做成楼
3.其他大型住宅 :
画中除上述二类外,还有一些形式比较特殊或不大规则的大型住宅。这些住宅有的以楼阁为主体,有的以工字厅的变体为主体,周围不规则地布置一些辅助房屋和园林建筑。一般的住宅有一重门,个别大住宅有二重门。
▲ 其他大型住宅
▲ 以阁楼为主的大型住宅
▲ 其他大型住宅
此外,还有两组建筑形式比较特殊,其中一组的主体为十字形平面,前有二亭,左右后三面迥廊,后有五间歇山顶的后堂,庭中植柏,颇不类居住建筑; 另一组在堂后有草庐,建于中轴线上,草庐右侧有一亭,堂中二人对坐,应是住宅,但形式古怪,也许是仿所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高士、隐士之居?姑存臆说再考之。
▲ 特殊建筑之一,主体为十字形平面
▲ 特殊建筑之二
关于园林部分,已经散见于前举各宅中,把这些现象归纳起来,还可以多少窥知一些当时园林布置的特点。
一个特点是在宅畔建亭,这在全画中有四例,有可能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
▲ 宅畔建亭
另一个特点是在住宅正堂中轴线上前方建临水亭榭,这在全画中有三例。证以其他宋元画中所见,可能也是当时通行的布置方式。
▲ 正堂中轴线上前方建临水亭榭
此外,还有些随地形布置的例子,基本上是较简单的有轴线的布置方式。
▲ 随地形布置
图中也表现了一些村落,一般是背山面水,或以林木为屏障,一组组住宅沿山坡、水滨、路旁自由布置,杂以一些亭阁和朱栏小桥。这类村镇形式恐未必可信,很可能是因为此画是画给皇帝看的,粉饰太平,把所有大小住宅都和谐地画在山水之间,尽量烘托园林化的气氛,没有表现出任何堡、寨、门墙等防御设施,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有相当大的不同。
▲ 理想中的村落
寺观
画中寺观共二处,其一在远景中,仅微露塔尖,模糊难辨。另一座平面布局看不清楚,但建筑形式尚可辨别。其中主要建筑都是二层楼阁,一般都是上层面阔五间,进深三到四间,均为歇山顶,檐口平直,屋角不起翘,屋顶用鸥尾,其中两座中间连以二层高的廊子,形成工字殿。
▲ 寺观
桥梁
画中表现桥梁有五六处,均梁式桥,仅用材及大小规模不同,分述于下:
1.长桥:图中画一座巨大的木构梁柱式亭桥,其做法是桥身以三根柱子并列,上架横梁,为一组构架,全桥有三十三组构架,共三十二跨。每跨架木梁,铺木板,连成桥面,两侧加木栏干。桥面自两端向中央逐渐升高,中间建桥亭。亭为重檐攒尖顶,四面出龟头屋,构成十字形平面。亭下近水面处加建一层,有楼梯与上层亭子相通,使中央桥亭成为一座平面十字形的二层楼阁。
▲ 长桥
2.小型亭桥:图中画一座小型亭桥,横跨山溪上,下面以砖为基,上立木柱,架梁铺板,周以栏杆。桥面上建四坡顶的小亭子,亭四角有短墙,上部编植物为之,呈黄色,屋顶四周出引檐,亦黄色,应是蓆、箔之类加木骨做成,整个亭桥具有较浓的园林建筑色彩,可能不是一般交通用的桥梁。
▲ 小型亭桥
3.用竹(或木)笼装卵石做桥墩的梁式桥:梁式桥的桥墩画成垂直线间加曲线横道,可能表示用竹蔑条编成的笼子,也可能垂直线表示木栅,横曲线表示编栅的竹蔑,构成木笼,中间实以卵石,做成桥墩。桥面架梁铺板,上铺土路面。
此外,图中还有一些简单的桥,如桥面微微隆起的单跨施朱栏的梁式桥,和一种两端低而宽,中央高而窄,无栏杆的多跨桥。这些桥构造一般,无须详述。
▲ 梁式桥
水磨
图中画有一座横跨山溪上的水磨,其做法是先在溪上建砖砌的拦水坝,坝上建屋,下设水轮,引水冲击水轮转动,带动水磨。磨房周围建有附属建筑、大门和篱笆。磨房之后的溪上有水闸,是储水和导水冲水轮用的,从画中还可以看到水闸的金口柱和闸板。
▲ 水磨坊
通过对《千里江山图》卷中所表现的建筑物的分析,有下面几点粗浅体会:
一、这幅画提供了大量的建筑史料,特别是有关宋代居住建筑的史料,这是极可宝贵的。由总的方面看,首先可以看到,由宋至清近千年来,建筑的发展是很缓慢的,这一点在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方面尤为明显。
二、我们衡量建筑的发展,衡量一个时代的建筑水平,应当从两方面着眼。一方面,要看当时统治阶级占有的宫殿、坛庙、衙署、大住宅等大型建筑物,因为它们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在各方面综合体现了劳动人民多方面的技艺和智慧,较能反映当时的先进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看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居住条件,这是更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筑发展水平的。(图片来自“中华珍宝馆”)
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类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它已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和传承积淀文化深处,并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也决定了人们选择人居环境的导向。
古人也早已给出“天人合一”的答案,“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山水画的思想中。
1、山水画卷,体现大众生理上的庇护:人为了生存需要取食、繁衍后代,所以,靠安全的栖息地以及防御庇护的手段获取生存有利的资源。长此以往,人的生存发展对人居环境的选择做出优劣评价,并创造出适宜人居住的良好环境。选择可庇护、捍卫的领地,安全、稳定的生产条件是建造聚居环境考虑的原则。
2、山水画卷,体现心理上的可游可居: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山水观、环境观、审美观与中国山水画不谋而合、相辅相成、互为体系,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考虑。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在山水组合间充分展现了“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居——游”在构图中的画中视线、“线性的画面结构”;“高远”、“平远”、“深远”的空间;“以大观小”的山水法则;以亭台、楼阁、茅屋和人意象化的符号(如塔、庙等)。
扩展资料
构图
《千里江山图》画卷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主题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
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
《千里江山图》在构图上,取平远之势。此外,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画面气象恢宏壮观,江山千里,苍苍莽莽,浩浩无涯,可谓名实相符。画中千山万壑,星罗棋布,大小高平,争雄竞秀,重重叠叠,俱浸于大江之中。山间高崖万丈瀑布直下,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
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水磨长桥各依地势,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或见乱冈如积,岛屿相叠;或见汀渚绵延,群峰耸立;又或大江旷远,水天相接,长桥如带,峦岫冈势;
或低坡远处,淡岭遥设;或秀岩崚嶒,映带不绝。其山间岭上,有竹篱茅舍,庄园寺观,道路相通,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其间人物如蚁,不可胜数。论山河壮观雄伟之表现,前无古人。
-千里江山图
《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98年1月。
《傅熹年书画鉴定集》,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月。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
《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 优秀的古典建筑之一——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筑学报》1957年01期)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02期)
福建的几座宋代建筑及其与日本鎌仓“大佛样”建筑的关系(《建筑学报》1981年04期)
中国古代住宅建筑发展概论(与刘致平合撰,《华中建筑》1984年03、04期,1985年01—04期)
隋唐长安洛阳城规划手法的探讨(《文物》1995年03期)
浅谈做书画鉴定工作的体会(《文物》1996年11期)
记顾铁符先生复原的马王堆三号墓帛书中的小城图(《文物》1996年06期)
中国古代的建筑画(《文物》1998年03期)
对含元殿遗址及原状的再探讨(《文物》1998年04期)
中国古代院落布置手法初探(《文物》1999年03期)
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文物》1999年10期)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设计手法初探(《文物》2001年01期)
中国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面面观(《小城镇建设》2002年08期)
关于唐宋时期建筑物平面尺度用“分”还是用尺来表示的问题(《古建园林技术》2004年03期) 弘扬华夏古建筑文化的鸿篇巨制——《中国古建筑大系》评介(《中国图书评论》1996年04期)
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庆祝启功先生书画集出版(《中国文物报》2001年12月12日)
推动典藏图书之风——《中国藏书通史》评介(《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5月16日) 傅增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藏书家、清代翰林。曾任民国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我国著名的大收藏家。傅增湘一生共有四位妻子,只有第二位妻子王氏生育三子二女,其中长子傅忠谟留下了五个子女,三子傅定谟留下了四个子女。
1971年11月29日开始,西城区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清退傅家的财物,到1989年8月3日全部清退完毕,共发还傅家财物17885件24箱13捆1匣,其中不仅有古书、古家具还有古玉近1000块,大部分财物有名称有编号。
此案的原告是傅增湘三子傅定谟的子女,以傅定谟的女儿傅钰年为首;被告是傅增湘长子傅忠谟的儿子傅熹年,傅钰年等人认为正是堂兄傅熹年的“文字游戏”剥夺他们对于祖产的继承权。
案件终结 纷争并未平息
继承案还是析产案,双方各摆龙门,但是每一方都不能够有足够的证据形成证据链条来支持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姚欢庆教授接受央视《今日说法》栏目采访,姚欢庆教授认为,傅家祖辈们留下的是巨额遗产成为傅家后辈人的争论焦点。巨大的财富面前,怎么样来解决后辈人的纷争,最简单的办法遗嘱,也就是通过遗嘱的方式来解决身后事情的分配问题。当然如果傅增湘留有遗嘱,也不可能细致到处理每一块玉,大家应互谅互让。
这场持续了30多年的遗产纠纷硝烟仍没有散尽,因为傅钰年和傅延年还打算继续申诉下去,我们也不知道这场官司会打多久,也不知道这个家庭的纠纷会不会持续到下一辈人身上,当傅增湘收藏这些物品的时候,恐怕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后辈会因此产生巨大的纠纷。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50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犹太战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