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于 1368年正月,正式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建都于南京,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史称明太祖。元末农民大起义,历时十七年之久,遍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最后朱元璋赶走元朝皇帝,翦除群雄,建立了明王朝,这在历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作用。 元王朝是以蒙古贵族为核心所建立的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元王朝为了确保他们的统治地位,实行了残酷的压迫政策。老百姓在 苛捐杂税,无数苦役下民不聊生,终于掀起了 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
元王朝是蒙古贵族所建立的,于是就把他们本民族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强加给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使大量人民沦为驱口,把手工业工人变为工奴,把耕地变为牧场。 这便严重地阻碍和破坏了生产力。元末农民大起义,冲击了这些落后的东西,不少驱口获得了人身自由, 手工业工人也从工奴地位中解放了出来。
元朝末期政治腐朽, 王公贵族、官僚地主、僧道等寄生阶层恶性膨胀,土地高度集中,普通百姓无法生存,于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这众多的起义军中,最为优秀的,无过于朱元璋。
元末大起义,不仅许多蒙古王公贵族被赶跑或杀死, 汉族的士绅也受到了大的冲击,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自丧乱以来,名门巨室往往散落,江南北巨姓右族,不死沟壑,则奔窜散处"。
朱元璋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最后胜出者, 他所走过的胜利之路,艰难而又漫长,不仅仅是把元朝统治者赶出大都,就算结束了,他还经历许多的历程,做了许多的事情,那么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后,为了迅速统一天下,究竟付出了多少?又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翻开明史,就不难发现,朱元璋主要做了下面的 五件事。
第一件事:平定山、陕两地,巩固后方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 它所能够管辖的土地,仅仅是中原、江南和闽广这些地方。其余的地方还都在其他人手中。我们来看一下当时全国的形势。
四川由夏政权统治。
云南由元宗室梁王所控制。
秦、晋、关、陇地区还有一批割据者存在。
元顺帝虽然已从大都(北京)退到上都,但还保存着完整的政府机构和一定的军事力量。
东北地区还有元丞相纳哈出率领二十万元军屯驻在金山一带。
由上面所列,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当时 明王朝已经建立,但是当时的形势却不容乐观,面对着这种割据形势,朱元璋的首要任务,就是继续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 元大都此时已经被徐达率兵攻下了,按照地理位置来讲,最方便的就是让 徐达接着率师西征秦晋。
元顺帝当时北走上都的时候,命当时在山西的扩廓帖木儿"率兵出雁门关,由保安州(河北涿鹿县)经居庸关以攻北平""。按照正常情况,徐达应该回师救援,可是徐达并没有回救北平,而是乘着扩廓率师远出的机会,"乘其不备,直抵太原"。扩廓没有想到徐达会不救援大都,此时的他已经进军到了保安州,听到明军去进攻他的老巢后,就连忙还军救太原,半路上遭到徐达所率明军的夜袭,扩廓大败,仅以十八骑逃到大同,后转到甘肃。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达派副将军常遇春、冯胜渡河攻打陕西。三月,徐达亲率军进占奉元路,明廷改奉元为西安府。 元将张思道、孔兴、脱列伯逃去。常遇春、冯胜人攻下西安之后,没有多做停留,迅速率师自西安进取凤翔, 元将李思齐率所部十余万人西奔临洮,冯胜跟踪追击,李思齐降,立临洮卫。
徐达随后也率军进抵巩昌(今甘肃陇西),至此,秦晋的重要地区大部平定,明朝政府于洪武二年四月置陕西、山西两行省, 以中书参政汪广洋为陕西参政,御史中丞杨宪为山西参政。
第二件事:继续扫清元朝残余势力
明朝在进军秦晋的同时,于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派遣常遇春等人, 攻克了开平(即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
常遇春原本也是 随着徐达在秦晋前线。四月,朱元璋命常遇春从凤翔回到北平(原来的元大都),与李文忠率步兵八万、骑兵一万,自北平往取开平。常遇春所率部队,骁勇无比, 锦川之战,败元将江文靖;全宁之战,败元丞相也速;大兴之战,更是大破元兵,擒其丞相脱火赤,三战连胜,兵锋直指元上都开平。
常遇春的威名,元顺帝是知道的,三战连捷,直接就打到了上都,更是让元顺帝害怕不已,没有接战就匆匆向北逃跑。明军没有费劲就打下了开平,俘虏了没有来得及逃跑的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人,还俘虏了将士万人,获取了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
元顺帝当然不开心,他像丧家之犬一样,从 大都败逃到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从 大都市跑到了小山村,从 日日笙歌到景况凄凉,他的痛苦可以从传说是他所做的歌中,了解一二。
"失我大都兮,冬无宁处;失我上都兮,夏无以这暑。性予狂惑兮,招此大侮。堕坏先业兮,获罪祖。死而加我恶谥兮,予妥欢帖睦尔奚辞以拒。'歌声甚哀,继之以泣,至今蒙兀人尚能按之"。
这首歌词,可能并不一定是元顺帝所作,但是它也确实反映了当时以元顺帝为代表的蒙古贵族 不甘失去一切但又无可奈何的颓丧情绪。
明朝政府为了进一步扫清蒙古余氛, 彻底将元王朝的残余势力赶到漠北,达到明王朝的北边边境安定,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多次出兵攻打元朝残余势力,其中主要的战役有 三次。
第一次,在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邓愈为左副将军,冯胜、汤和为右副将军,统领大军,往征沙漠。兵分东西两路:西路由徐达率军, "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东路由李文忠率军, "出居庸,入沙漠,以追元主"。四月,徐达军出安定,于沈儿峪口大败王保保,摘元郯王、文济王及国公间思孝、平章韩扎儿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将校士卒八万四千五百余人,获马万四千八百余匹。王保保仅与妻子从宁夏奔和林。李文忠所率东路军,出野狐岭,至开平,破应昌,这时元顺帝已死, 获元主孙买的里八剌并后妃、宫人、诸王、省院鞑官、士卒等,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夺和林旧都。
朱元璋这一次对蒙古的用兵, 取得了较大的胜利迫使元朝残余势力从应昌、定西一线北撤。从此,明朝北边的防御比较稳定,使明朝政府能腾出手来对四川、云南等地用兵。
第二次,是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又命徐达为征北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五万骑,三路出兵"清沙漠"(当时明朝统治者把对蒙古用兵,称为"清沙漠"或"肃清沙漠")。二月,徐达率领中路军出雁门,至野马川败蒙古军队。五月,至岭北,扩廓帖木儿与贺宗哲合兵来战,明中路军战败,死亡数万人,徐达 "敛兵守塞"。冯胜率领西路军于五月至甘肃进至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守将ト颜帖木儿以全城降,又进军至瓜、沙州而还。李文忠所率东路军,出应昌,于六月至口温,进至哈刺莽,胪朐河, "人持二十日粮,兼程而进,至土刺河", "复进至阿鲁浑河",直到称海(今蒙古国西南部)而还。
"宣宁侯曹良臣、骁骑左卫指挥使周显、振武卫指挥同知常荣、神策卫指挥张耀俱战没"。
这次战役,东西两路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 迫使蒙古军后退,但并没有太多的缴获,而明军方面却遭到了不小的损失。李文忠的东路军,死伤很多。尤其是作为主力部队徐达所率的中路军更是遭到了失败,死数万人。所以明朝政府当三路军班师回朝时, "赏罚俱不行"。这一次战役以后,朱元璋感到蒙古军事力量一时难以全部平定, 就改变为以防御为主的战略。
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 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等往山西、北平练兵备边,临行时朱元璋告诚他们说:山西、北平紧邻蒙古, "无事之时,正宜往彼练习军土,修葺城池,严为守备"。"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斯为上策。若专务穷兵,朕所不取,卿等慎之"。
洪武八年,元将王保保卒于哈剌那海之衙庭,蒙古南犯的势力也渐趋衰弱。所以, 从明朝第二次大规模对蒙古用兵以后,在北方边境,明朝中央政府与蒙古地方割据势力虽仍有战争,但规模都不大。
洪武二十年(1387年), 冯胜、蓝玉、傅友德平定了盘踞在金山的纳哈出后,朱元璋再次对塞外的元朝残存势力用兵, 这就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对蒙元残余势力用兵。当年九月,朱元璋命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唐胜宗和郭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兵 "肃清沙漠"。第二年四月,蓝玉率师自大宁至庆州(今内蒙古林西),直至捕鱼儿海(今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西南即今贝尔湖)杀元太尉以下数千人, 元主脱古思帖木儿逃跑(元太子爱款识理达腊于洪武十一年死,弟脱古思帖木儿继立)。这一次用兵,明王朝收获巨大。
获其次子地保奴、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将相官校三千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余口,马四万七千余匹,牛羊十万头。
这是一次大胜利,从此以后,蒙古势力益趋衰微。脱古思帖木儿自捕鱼儿海遭明朝蓝玉所率军队的袭击后, 退往和林,行至土刺河,为其部将也速迭儿所缢杀。从此之后,蒙古内部混乱,互相争权夺利,无暇南下。
朱元璋在对蒙古用兵时,并不是一味的剿杀, 而是竭力的去争取蒙古各部的归附,对蒙古族的上层人物也根据不同情况予以任用。
"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
元朝崩溃时,顺帝北走,由于走的匆匆忙忙,有大量的蒙古人和色目人留居在中原广大地区。 《蒙古源流》中记载"方大乱时,各处转战蒙古人等四十万内,惟脱出六万,其三十四万俱陷于敌。"
这些人都是留在了内地。当时的景象,就是 "避乱自北而南者,多聚于京师"。对于这些蒙古军民,明王朝采取的是分别安置的方法。有的安排在南京附近,有的安排到 荆州、黄州、常德、岳州、沅州、蕲州、武昌等地。
明王朝把原来编籍为民的蒙古族人, 和当地的汉人编在一起,从事耕种,互通婚姻。对于蒙古军人,则在洪武六年(1373年), "简其壮勇者为驾前先锋",或"分补待卫"。也有的授为 "蒙古卫所百户镇抚"等官职。
朱元璋对蒙古族的上层人土, 更是竭力争取,任用他们为各级官吏。这样的例子在史书中记载了很多,我们简单举几个。
洪武六年,任答禄舆权为秦王府纪善,后调任中央监察御史。
洪武九年,"以火你赤为输林蒙古编修,更其姓名日霍庄"。
洪武九年任乃儿不花、阿鲁帖木儿等为指挥使。
明朝政府采用这些政策, 对招抚和分化蒙古势力起了不小作用。这对于后来招抚蒙古残余势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我们来举两个。
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被部将也速迭儿镒杀时,知院捏怯来和丞相失烈门就投向明朝。
冯胜、蓝玉等人征金山时,派遣原所俘获的元将乃剌吾前往劝降,说服了来降。
纳哈出的部属有二十万之众,也没有经过大的战争就投降了明朝。
以上这些事例,说明了明王朝 优待元朝故臣,优待来不及逃走的元朝军民, 妥善安置不擅杀的一系列政策,还是起到了招抚的作用的。
第三件事:平定四川
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政府对蒙古用兵取得了胜利,稳定了北方形势,就着手消灭四川的夏政权。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部署南北两路大军向四川进军。南路军由汤和、周德兴、廖永忠率领 "率京卫,荆、湘舟师,由瞿塘趋重庆"。北路军由傅友德、顾时、何文辉 "率河南、陕西步骑,由秦陇趋成都"。并派遣邓愈往襄阳训练军马、运粮饷以给征蜀军士。
当时割据踞四川的是明玉珍,他原籍随州(治随县,今属湖北), "家世务农",蕲黄红巾起义,明玉珍"与里中父老团结千余人,屯青山"。后来参加了徐寿辉的起义军, "授元帅,隶倪文俊麾下,镇沔阳",经常驾船掠粮川峡间。后乘元兵空虚袭据重庆, 徐寿辉就授明玉珍为陇蜀行省右丞。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称帝,即位于重庆, 国号夏,建元天统。天统五年(1366年)明玉珍病死,其子明昇嗣立。
明朝的两路大军开向四川之后, 夏君臣面对强敌压境,有的主战,有的主降。主降派认为蜀中力弱,不如投降。
"以王保保、李思齐之强,犹莫能与明抗,况吾蜀乎!一旦有惊,计安出?"
明昇当然不愿意投降,所以就听取了太尉吴友仁的建议, "吾蜀襟山带江,非中原比,莫若外交好而内修备。"一边和朱元璋通使修好,同时又派了平章莫仁寿,用铁索横断瞿塘峡口。还增派了戴寿、吴友仁、邹兴等人率兵到瞿塘峡扼守。
明昇的这些准备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汤 和所率领的南路军于闰三月抵夔之大溪口,进攻瞿塘,就被夏军顽强的抵挡住了。
"俱被夏兵拒阻战不利,退还归州"。
汤和这边被阻挡在了瞿塘峡,而傅友德所率领的北路军却进展顺利。四月,连破阶州(治福津,今甘肃武都)、文州(治曲水,今甘肃文县), 从文州迅速向蜀中进军,下江油、彰明二县及绵州(治绵阳,今属四川)。接着就向汉州(治雒县,今四川广汉)进发。
傅友德不但仗打的好,操纵心理战更是一流的高手,他为了支援南路军和瓦解夏人斗志,派人用"木牌数千,书克阶、文、绵州日月,投于江水,顺流而下,重庆守者见之,为解体"。
瞿塘峡的夏将戴寿、吴友仁,听到阶、文州被明军攻克的消息,就由瞿塘率兵前来救援,但都被明军所败。六月汉州被明军攻克。汤和所率的南路军, 在大溪口屯兵三月,不得前进一步,汤和想等到长江水落时再进军。
朱元璋得到北路军的捷报, 就下诏切责汤和,督促其配合北路军加速进军。舟师廖永忠选精兵数百,抬着小舟逾山度关,到达夏军上游,再乘船顺流而下, 上下夹击,大败夏军,攻人夔州,突破了瞿塘天险。于是汤和率骑兵,廖永忠率舟师, 约会于重庆。
六月十八日,廖永忠舟师抵铜锣峡。明昇大惧,右丞刘仁劝明昇奔成都,明昇之母彭氏说 :"事势如此,纵往成都,不过延旦夕命,何益?不如早降。"
二十ニ日,汤和至重庆,受明昇降。七月初十日,傅友德围成都,城中守将戴寿闻明昇已降,遂无斗志, "乃籍府库仓廪","率其属降"。接着汤和、傅友德两路明军又攻克了其他州县,平定了四川。
第四件事:平定云南
明军平定了四川,平定云南就指日可待。而此时的云南,是在元梁王的手中。元顺帝退出大都以后, 世代盘踞云南的元朝宗室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仍奉元朝正朔,仍然服从退据在蒙古沙漠地区元朝残余势力的命令,不断派人前往联络。
云南除了元朝的梁王以外,在大理一带地区,还有着 "土酋"段氏。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虽然打败了段氏所建的大理王国,但是为了保持大理的安定, 仍然保留了大理段氏子孙对大理的管辖权。
"设大理都元帅府,仍录段氏子姓,世守其土"。
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时候,是由 "十一代总管信苴段明"袭职。大理地区虽然直属于元朝管辖,也设有路府州县,但是 却属于半独立的状态,而且和元王朝的梁王之间不时发生战争。
朱元璋本想采用和平方式解决云南问题。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他派遣翰林院待制王袆去云南, "谕以奉版图,归职方"。这是要梁王自行归附明朝,但是梁王不听,而且 还拘杀了明朝的使者王祎。
洪武八年九月,朱元璋 再次命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出使云南,这一次出使云南的队伍里,还有一些特殊人物, 他们是梁王派往漠北联络的使者铁知院,和他的随从二十余人,这些人被徐达所擒后,答应一起回去劝降梁王的。吴云等人走到云南沙塘口的时候, 铁知院等人叛乱,攻击使者队伍,吴云等人不备,就被铁知院等人所杀。
朱元璋得到这个消息后大为震怒,就下决心用武力平定云南。洪武十四年九月,命傅友德、蓝玉、沐英帅师征云南。朱元璋对进兵云南早已有所准备,他仔细观察过云南地图,并经常询问熟悉云南情况的人们。因此,他对云南山川形势了解的都比较清楚,亲自制订了进军云南的战略部署,这个部署相当的周密,几乎预见了明军攻打云南的所有情况。
"取之之计,当自永宁,先遗骁将别率一军以向乌撒,大军继自辰、沅以人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曲靖,云南之襟喉,彼必并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既下曲靖,三将军以一人提兵向乌撒,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彼此牵制,使疲于奔命,破之必矣。云南既克,宜分兵径趋大理,先声已振,势将瓦解。其余部落,可遣使招谕,不烦兵而下也。"
明军主攻云南的领兵将领是傅友德,他率兵至湖广,根据朱元璋的战略部暑署从东、北两方面进攻云南。一路从四川南下,分遣都督郭英、胡海洋等帅师五万由永宁(今天的四川叙永)趋乌撒(今天的云南镇雄)。 乌撒是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为当时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明军的另外一路是从湖广西进,由传友德亲自率领,和蓝玉、沐英 由辰、沅趋贵州,进攻普定、普安,这一路基本没有遇到什么有力的阻挡,傅友德就轻松拿下普定。
梁王听到明军已攻下普定,就 "遣司徒平章达里麻将精兵十万屯曲靖",希图阻扼明军。十二月,傅友德师至曲靖, 大败达里麻兵于白石江,生擒达里麻。
曲靖为云南东部门户,此处水陆交通四达。明军占领曲靖后,就等于是扼住了云南的咽喉。此时的 明军已经占据了主动权,蓝玉、沐英率军直趋云南,而傅友德则率军向乌撒地区接援被阻挡在那里的郭英、胡海洋。
梁王闻明军逼近,遂逃入罗佐山,又逃到普宁州忽纳寨,最后在草舍中自杀。同月, 蓝玉、沐英军进人昆明。傅友德所率的明军也攻下乌撒。后面就是势如破竹了,各部纷纷望风而降。
"于是东川(今天的云南会泽)、乌蒙(今天的云南昭通)、芒部(今天的云南镇雄),诸部震,皆望风降附"。
明军拿下昆明之后,就立刻向大理进军,洪武十五年闰二月,攻下大理,将大理彻底平定, 结束了段氏从五代开始,一直到明初的统治大理的历史。
"擒段明,分兵取鹤庆,略丽江,破石门关,下金齿,由是车里平缅等成降,诸夷悉平"。
傅友德从洪武十四年九月,在京师受命出征,十二月攻下昆明, 用时仅百余日,到十五年闰二月攻下大理, 用时也不过半年。至此,云南被全境平定。
明朝政府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建立了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冲要地区设置卫所,屯兵守御。但是当地的土司和少数族人民不时起来反抗。
明朝政府为了加强对 乌撒、乌蒙、芒部的管辖,于洪武十六年三月, 把这三府划归四川。而且让傅友德、蓝玉等征滇大军留在云南,镇压当地反抗,直到洪武十七年三月,才班师回朝。 沐英则被留在了云南,一直统兵镇守云南。此后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达二百六十余年,直到明朝灭亡。
第五件事:平定东北
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立了辽阳行中书省(简称辽阳行省)进行管辖,当时在行省之下设有 辽阳、沈阳、广宁、大宁、东宁、开元、水达达等七路。其中水达达路和开元路管辖地区在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的部队攻打太平的战争中,抓到了 元万户纳哈出,后放其北归,仍仕于元。朱元璋攻下大都,元顺帝北走后, 纳哈出聚兵金山(今辽宁开原),畜牧蕃盛,仍奉元朝正朔,和元顺帝、扩廓帖木儿等形成东中西三条战线,向刚占领北平的明朝军队反攻。
朱元璋在攻占了北平以后,就派人到辽阳行省去招抚,洪武四年(1371年)"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以辽东州郡地图并籍其钱粮兵马之数"投向明朝。明朝就以此为基础,置立辽东卫指挥使司,以刘益为指挥同知。同年七月,"置定辽都指挥使司,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总辽东诸卫兵"。洪武八年改称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下设定辽等二十五卫。辽东都司建立以后,那些曾经元分封的官吏,纷纷投向明朝。
"故元鲸海千户速哥帖木儿,木答哈千户完者帖木儿,牙兰千户皂化,自女真来归"。
"故元海西右丞阿鲁灰,遣人至辽东,愿内附"。
这些都是当时迫切来投降的元朝官吏,但是 曾经被朱元璋抓了又放,现在盘踞在金山地区,颇有实力的纳哈出,却不肯投降,而且还不断引兵进攻辽阳、辽东等明朝的地方。
朱元璋此时的四川、云南都还没有平定,他不能两线作战,所以就一直没有理会纳哈出,等到四川、云南先后平定之后, 朱元璋就腾出了手,准备着手一次性解决东北问题。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二十万北伐纳哈出。三月,冯胜等师出松亭关,筑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宽河(今河北宽城)、会州(今河北平泉)、富岭(今河北平泉之北)四城,冯胜留兵五万守大宁,自率大军直趋金山(今内蒙古哲里木盟东境,西辽河南岸),六月,明军主力自金山西面深入到金山东北,包围了纳哈出。被明军四面包围的纳哈出,孤军无援,计无所出,只得投降了明朝。纳哈出部二十余万人,陆续降明,牛羊马驼辎重亘百余里。到此为止,元朝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被消灭,明朝政府初步统一了东北,明王朝也基本统一了全国。
综上所述,朱元璋虽然起自微末,作为元末众多的起义军中的小小一卒,但是经过本人的不懈努力,终于脱颖而出,建立了明王朝。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成功之路是艰难的,经历了无数的坎坷,许多声望和实力比他强的人,都被他抛在了身后。朱元璋在起义过程中重用知识分子,团结各阶层的力量,所率军队纪律严明,每攻克一地不杀不掠,对待元人没有一味的残杀,而是区别对待,为我所用,这种胸襟和见识,都是其他起义军头领所没有的,所以朱元璋能平定天下,在当时也是显而易见的。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
朱元璋(1328年—1398年),今安徽凤阳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是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
世人熟知,朱元璋是乞丐皇帝,做过和尚,那他有什么人生际遇致使他最终能够飞黄腾达,成为开国皇帝。
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勉强度日。
1351年朱元璋25岁,在得知濠州正在招募义军,他决定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受到义军首领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 金银分给士兵。很快,朱元璋在部队中的义名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自己的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征求他的看法。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郭子兴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有抱负,深感此子前途远大,于是便把养女马氏(也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大脚马皇后-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上下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至此朱元璋一跃成为成为义军领袖郭子兴的女婿,也奠定了他走向成功最关键的第一步。
当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后来在矛盾冲突中,朱元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让郭子兴对他称赞不已。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决定回乡募兵扩充义军队伍,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郭元帅的女婿,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至正十六年(1355年),朱元璋帅军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
同年,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跟朱元璋出生入死或者直接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
后朱元璋在浙西驻扎6年,借助秘密明教总舵扩充力量,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不断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已经从内心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其远大抱负不言而喻。
后来朱元璋在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以及刘伯温的辅佐下,经过不懈努力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江南割据势力,基本统一南方。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仓皇逃出大都,逃奔元上都。迫于明军压力,元顺帝一行最终全部逃回老家蒙古草原。
元朝在中原98年的统治随即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同时自五代十国时期丢失四百年的北方要塞燕云十六州也被明军收回。
元朝为什么被朱元璋打败?
军在元初的时候叱咤风云,势若雷霆,天底下没有军队可以阻挡。在元末的时候却显得不堪一击。朱元璋虽然前后经过了八次北伐。但是,基本上元军都不是朱元璋的对手。那么,蒙古军队面对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的时候,为什么会不堪一击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元军自身已经腐朽,战斗力十分有限。
蒙古人的军队是以蒙古草原为生存土壤的。蒙古帝国时期及元朝初年,蒙古人的军队之所以战无不胜,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支军队是从草原上生长起来的。他们在草原上学习骑射,排兵布阵,与战马弓箭有天然的亲和力。就相当于巴西足球之所以厉害,是他们的孩子从小就玩足球,在沙滩上玩,在街头玩,习以为常了。
二是这支军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从成吉思汗崛起到元帝国建立,蒙古军差不多一直都在发动着重大的战役,这些重大战役,不仅让蒙古军打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地盘,而且也让他们的军队在战场上得到锻炼。
但是,元帝国建立以后,蒙古军就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而且在中原及江南舒服的气候与丰富的物质条件下,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蒙古军,他们就与一般的汉人军队没有什么区别。而且,由于他们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他们更加不思进取,因此其战斗力急剧下降,可以说,比作为汉人朝代的常规军队还不如。
第二,朝廷内部矛盾尖锐,指挥系统紊乱。
元朝末年,元朝朝廷十分腐朽,内部矛盾非常尖锐。先是丞相伯颜乱政,架空元顺帝,并且取消科举考试,还试图把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杀光。接着元顺帝联合伯颜的侄儿脱脱,干掉伯颜,脱脱当宰相。脱脱当宰相后,为了解决天下灾荒及各种社会矛盾,乱发行纸币,造成天下大乱,同时又想当权臣。结果元顺帝又把脱脱相位拿下并把他杀害。
再接着,元顺帝的奇皇后又和太子联合起来,想把元顺帝推翻,让太子上位当皇帝。太子失败逃掉,但从此,整个元朝形成太子和皇帝两个中心,多头指挥。可以说,元朝在最高层上就混乱和腐朽,指挥系统紊乱,在和朱元璋的军队作战的时候,力量严重分散。
第三,元朝主力军已瓦解,依靠地方地主武装强撑。
在朱元璋举行北伐之前,北方的刘福通红巾军,以及张士诚的军队,已经给予了元军以沉重的打击。由于当元朝军队多次被红巾军打垮。后来,宰相脱脱组织了百万主力大军与张士诚决战,把张士诚围困起来,张士诚本来就要投降了。可是元顺帝害怕脱脱做大,把他的兵权解除了,这样一来,这百万军队一下都散了。
到了后来,元朝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主力军,只能依靠王保保、李思齐等地方武装,对抗红巾军,对抗朱元璋的北伐军。但是,这些地方武装,又并不团结,经常互相打仗攻击,再加上他们又被中央多头指挥,因此其战斗力极为有限。
第四,朱元璋在统一南方后,战斗力十分强大。
元朝一直对南方的掌控能力就比较弱,天下大乱以后,他们很快就失去了对南方的控制。南方成为各地诸侯,拥兵互相比拼的战场。后来,朱元璋逐渐打败了各路人马,尤其是消灭了陈友谅以后,他基本实现了南方的统一。
那时候,朱元璋已经建立了明朝,兵强马壮,人多势众,战斗力十分强劲。而在这时候,朱元璋又以驱逐异族的口号,发出了讨伐元朝的战斗檄文,这使得他的战斗在老百姓看来,充满正义性,因此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由此,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下,元朝自然不是朱元璋的对手。
在元朝末年,有很多人都想去推翻元朝的统一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权霸业,但是在最后成功的却是只有一个朱元璋。而朱元璋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向北打,通过北伐最终成功统一天下的人。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他能成为最后那个可以成功统一天下、打败元朝的人呢?这是因为朱元璋他的北伐谋略相比他人是很有说道的。
当年龙凤政权的北伐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他们下属的各部门并没有很好的配合在一起。如果他们能配合起来,那么他们的结局也是尚未可知的,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无法统一配合在一起,所以他们各部分的势力是没有办法去合在一起,去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的。因此这也是导致了龙凤政权最后那十分严重的内斗。
而朱元璋他最后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朱元璋他的对手元朝在当时已经是不堪再战的元朝了。毕竟元朝末年,天下起义不断,元朝再强也被长时间的战斗拖跨掉了。而且之前的那些起义者其中是很少有人有正确的谋略的,但朱元璋却是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谋略,他以徐州为出口,轻易的集结起了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力量。
后来在朱元璋使用了闪击战去打山东的计划,在短短4个月之间就取得了成功,而自己一方却是只是稍有损失。再之后朱元璋更是一路坦途,很快的就打到了山西。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朱元璋他在战略上听了他下属的一个策略,而最著名的一句便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4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霜降吃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