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杨本明:兄弟情深家庙并

晒丹凤 2023-09-21 19:24:34

你见过同姓两座家庙并排而立的吗?

如果没有,请到闽西连城杨家坊!

闽西作为客家祖地,各姓祖屋、祖祠、祖墓寻常可见;宗祠作为聚族收众、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遍布四村八乡。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祖屋、祠堂,甚至一个村庄有多座、数十座祠堂。祠堂数量、规模往往体现一个村庄家族实力的雄厚和子孙的蕃衍。如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连城庙前芷溪和宣和培田分别有74座、21座;新泉杨家坊有46座,其中杨氏25座,李氏21座。可见杨家坊这连城第二大古村落的实力了。然而更体现实力的是家庙。芷溪有3座家庙,杨氏2座,黄氏一座;杨家坊也有3座家庙,杨氏2座,李氏1座。其中,两座杨氏家庙紧邻而建,同姓两座家庙并排而立,以至为了便于区别,两座杨氏家庙分别称为大宗祠和三大房。

家庙,即儒教为祖先立的庙,属于中国儒教徒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上古叫宗庙,唐朝始创私庙,宋改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称家庙。《礼记》:“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因此,古代士以上才能建家庙。宋以后,敢建家庙者,至少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开基祖庙;二是须出三品以上官员。《宋史王曙传》载:“请三品以上立家庙,复唐旧制。”王曙(963—1034),北宋宰相。有鉴于此,同姓两座家庙并立,便稀奇又稀奇了。

杨家坊为何有两座杨氏家庙并立呢?

原来,两座家庙始祖是亲兄弟杨氏杼公79世孙九二郎公和九三郎公。话说公元1206年南宋时期,弘农堂杨姓始祖杼公78世孙太一郞公,自将乐县迁往连城县表席里南坑开基,生三子九一郎公、九二郎公、九三郎公,后太一郞公与长子九一郎公移居江西乐安县,现其后裔定居连城县城郊杨屋村、江西省乐安县和新罗区万安镇等地;九二郎公、九三郎公兄弟与母亲白氏酉娘留住连城火烧炉,母卒葬于文亨南坑后,因住房火毁,于公元1295年前后兄弟相依为命,择水而居,同时来到杨家坊。其后兄弟携手,披荆斩棘,踏勘山形水势,团结此地他姓,共同开发,拦坝筑渠引石眠山水倒流,灌溉良田千顷,形成“杨家坊,好村乡,大圳水,倒流上”的奇观,奠定村落繁华基石。元至顺元年1300年前后,于此地同建房屋二座,共门出入,各食井水,九二郎公居左边上屋,前面有园;九三郎公居右边下屋,背后有园;明崇祯三年(1630年)九二郎公、九三郎公裔孙将这二座住宅改造为祠堂,1810年前后重修,规模布局相似,惟地势高低略有差异。于是,代表兄弟手足情深的祠堂便诞生了。

此后,九二郎公、九三郎公裔孙由此地出发,不断繁衍,开枝散叶,人才辈出,文臣武将蔚起,裔孙繁衍各地近四十万人,闽西七个县(市、区)杨氏近四万人绝大部分是其后裔;尤其是杼公84世孙(九三郞公五世孙)德辅公于明洪武登基之1369年迁芷溪背园,85世孙(九二郞公六世孙)仕荣公于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迁居芷溪后,仅在芷溪便繁衍了五千多人,接着又由芷溪迁长汀宣成等闽西各县(市、区)和全国各地及海外,涌现出了“将军之家”、“海军世家”、“七代书香”、“两代三个百万公”等以杨成武上将、杨树庄海军上将和协理两江总督杨簧为代表的望系和显宗名流,于是九二郎公、九三郎公祠堂都挂上杨氏家庙匾,成就了兄弟情深、两座杨氏家庙并立奇观。端的是兄弟同开基,手足共发祥。

此刻,我正虔诚地站在巍峨高耸的大宗祠杨氏家庙前。

家庙座西北向东南,乾山巽向兼戌,远望笔架山逶迤绵延,近绕连南河沽沽滔滔,后倚双螺来龙雄峰,形成山环水抱的风水格局。

家庙(大宗祠)建筑面积352平方米,门前雨坪500余平方米。坪前近门楼处一左一右两只石狮子蹲踞在长方形三叠石础上,脚下踩着绣球,古朴庄严,雄壮威武,左狮头右旋,右狮头左旋,警惕的目光聚焦向杨氏家庙正前方,似在忠诚卫护着杨氏家庙;四柱三开间门廊,中间两根为圆形大石柱,承托着木构雕花斗拱重檐门楼,歇山顶,飞檐翘角;门楼正中间门楣上悬挂一长方形牌匾,阳刻天蓝漆“杨氏家庙”四字,显得端庄肃穆;中间两石柱阴刻墨绿色楹联:迹自镛州发,家从石壁来。镛州即将乐,意为连城杨姓祖先在将乐发祥后迁入,先祖曾经客家大本营宁化石壁中转。相传为清朝道光年间举人杨宾所书,字体雄浑,潇洒遒劲。

迈入大门,但见四根硕大石柱矗立在天井四周,俗称四点金,撑起300平方米的上下厅门廊厅,显得十分宽敞;而大门屏扇板可拆卸铺在天井上,更使大厅显得阔绰;三合土地面,历经数百年岁月风雨而完好;30平方米宽天井,通风采光自然好,冬暖夏凉,更神奇的是祠内从无蜘蛛结网,屋面屋瓦从不滞留树叶杂物。

正厅一对圆石柱,上方正中悬挂裔孙武进士杨彪黑底金字“进士”大牌匾;四点金圆石柱上,墨绿色楹联十分醒目:上厅“宅滋灵宇,鉴我精禋”,寓意为以此灵验地为宅,可鉴祭祀者诚心。前厅“辟地枌榆古,基祥葛藟繁。”寓意为辟地英才荣归故里,开基吉祥子孙盛昌。正堂挂程门立雪的龟山公杨时画像,正下方为弘农郡始祖考杨九二郎公、妣林氏十八娘黑底金字牌位,中堂匾额“清白堂”昭彰。两厢壁上,朱熹体“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焕然。

南边紧邻的杨氏家庙俗称九三郞公房,乾山巽向兼亥,山环水抱的风水格局一如大宗祠。旧祠于1975因建学校被拆除,2010年重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450平方米,门前雨坪700余平方米;赭红色琉璃瓦屋面,牌匾下左右两根硕大的银白色钢筋水泥柱。柱上联道:“祖庙焕新垂万古,孙枝繁衍祝千秋。”大门两侧黑色大理石上刻金色联道:“四知震世,清白传家”横披“清白遗风”。说的当然是耳熟能详的四知拒金故事:

东汉人杨震(杼公35世孙)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他去东莱上任时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任职荆州刺史时举荐过的官员。王密听说杨震路过,为报答当年提携之情,当晚准备了十斤金子想送给杨震。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却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很惭愧。杨震为官清廉,有老朋友、长辈劝他为子孙购置产业,杨震说:“让以后的世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我用这个留给他们,不是也很丰厚吗?”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耳边响起熟悉的弦律,站在手足情深的两座同姓家庙前,看着迹自镛州发,家从石壁来的大石柱联,悬想着本是同根同脉同胞的华夏子孙,该如何共同携手面向未来,才能无愧祖先无愧社稷。

作者简介:杨本明1965年9月出生,连城县人。 1985年6月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 龙岩市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员。 有习作数十篇发于《福建日报》、《厦门文艺》《闽西日报》《文化闽西》《客家文学》等报刊

文章源:微平台树心文苑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