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崩逝后,载垣等赞襄政务八大臣颁发咸丰遗诏,并为小皇帝载淳拟定了“祺祥”的新年号。“祺祥”二字出自《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所谓“不涸”,即河流通畅;所谓“不童”,即草木繁盛。“不涸不童,诞降祺祥”,呈现的是“欣欣向荣、吉祥如意”的景象,这个年号应该说是不错的。
(图)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zhǔ)(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即咸丰帝。
早在咸丰避走热河时,民间就传闻大清皇帝快不行了,随时可能病死,而咸丰在热河过完春节后久不回銮更是证明了这点。对于,咸丰何尝不是心知肚明,但他认为自己还年轻,怎么也没想到竟然会走得那么的快。直到过31岁生日的庆典上,咸丰突然倒下,他终于明白他已是时日无多,不得不考虑大清未来的命运了。
奇怪的是,和康乾盛世人口剧增情况相反,爱新觉罗皇族的子嗣却一直在走下坡路。清军入主中原后,顺治虽然只活了24岁,但生下8子6女;康熙是清朝皇帝里子嗣最多的,有35子20女;雍正有10子4女;乾隆有16子8女;嘉庆有5子9女;道光有9子(其中前三子夭亡)10女;而到了咸丰这,只有2子(次子夭折)1女(到了同治、光绪和宣统,这最后三个皇帝在已经成年的情况下,竟然都没有一个子女)。
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基本不用考虑,因为咸丰当时只有一子,也就是慈禧生下的载淳。如此一来,自雍正朝设立的秘密建储既无实施的必要,实际上也没有这种可能性。在此问题上,咸丰不能像他的祖父嘉庆那样从容挑选皇储,也没有了父亲道光当年立储时的左右为难,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其他选择。咸丰死时31岁却子嗣不旺,这或许预示了大清帝国已经走上了穷途末路。
(图)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
咸丰当时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的是,载淳当时只有6岁,即使最乐观,也得在10年后才能亲政。在这未来的10年中,如何才能保证大清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儿子手中,而不旁落他人呢?
为此,咸丰在临终前的数十天里反复思索,左右掂量,他将朝中的主要政治力量在自己的脑海中过了一遍又一遍,真是辗转反侧,彻夜无眠,一时间难以拿定主意。
咸丰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六弟奕欣。奕欣从小和咸丰一起长大,一起玩耍,曾经是亲密无间的兄弟,也是一同读书求知的学伴。但是,咸丰最后做了皇帝,而奕欣只是封了亲王。咸丰知道,自己的这个弟弟是有能力的,能力甚至远超过自己,如果让他以皇叔的名义来给小皇帝辅政,固然名正言顺,足以让大清帝国危木独撑,渡过难关,但是……
这时,咸丰又想起了先朝的故事。清朝第二代皇帝皇太极死后,顺治年幼继位,皇叔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大权独揽,妄称“皇父”,要不是孝庄太后在背后暗中操控,委曲求全,这顺治的江山险些就成了多尔衮子孙的家产。三岁看老,咸丰心里清楚,自己的这个儿子自小就喜好玩乐,即使他不是刘阿斗,但也决没有成为康熙的可能。如果把辅政权交给奕欣,能放心吗?
咸丰摇了摇头,将奕欣先否决了。
(图)年幼的同治帝写字
在咸丰病重之时,奕欣正在北京主持和局,当听说咸丰的身体越来越坏并多次吐血之后,作为弟弟的奕欣也是心急火燎,他多次上奏请求前往热河向咸丰“问疾请安”,其情甚殷。奕欣之所以急于前往热河,固然是出于兄弟间的手足之情,但也不乏对未来政局安排的关注。奕欣也知道,咸丰的日子可能真的不多了,他也希望能够赶在咸丰去世前面见兄长,将此前兄弟之间的疙瘩解开,免得留下终身遗憾。
看了奕欣的奏折后,咸丰何尝不是百感交集。他想起了和奕欣一起渡过的年少时光,又想起了当年竞争皇储的尴尬和自己即位后兄弟间的种种猜疑和抵牾。想到这里,咸丰强挣着坐起身,并亲笔给奕欣回信:
自从去年秋天一别后,转瞬已是半年有余,我也时时刻刻都想与你“握手而谈,稍慰廑念”。
但是,最近我的身体实在是不行了,经常咳嗽不止,有时还出红痰(痰中含血)。我怕与你相见后,回思往事,徒增伤感,岂能无感于怀,对我的病实在无甚好处。现在也没有什么事情必须要来热河禀报,你姑且在京中好好办事,等我病好回銮后,再叙兄弟之情。
从“徒增伤感”四个字中,似乎可以看出咸丰当时心境的凄凉。或许,要强的咸丰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亲弟弟、昔日的竞争者看到自己临终时的衰状。毕竟,在皇位竞争中,咸丰是胜利者,但老天爷又是那么公平,身为皇帝的他天年不永,将不久于人世,而“落榜的皇帝”奕欣却仍旧身体健康,可以安享岁月。
来源:中国江西网
后来奕欣当了摄政王,没有获得王位,因为晚清皇帝给人的印象太弱了,特别是道光一开始,清朝皇帝就无法实现中兴。换句话说,当道光皇帝晚年选择继承人时,他也产生了一些纠结,因为当时有两位更适合当皇帝的王子,一位是四兄弟,另一位不是真正喜欢道光的,但西亚的母亲是当时道光皇帝最喜欢的孝道皇后。
而另一位则叫奕詝,文武双全聪明,其实这两位王子都想把王位传给六兄弟,把奕詝作为传位继承人的诏书写下偷偷地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然而,道光皇帝即使这样做了,仍然觉得奕欣对自己的心更感兴趣,觉得欠了他,所以他又把奕詝加封了。他虽然在皇位上没有成功,但他是晚清官场中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成为了摄政王。
我们应该对"洋务运动"有一些了解。我们应该记住,易在推动这场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事实上,这件事已经在这里发生了,但历史上有一个未知的故事。换句话说,在牌匾后面的皇旨中,最初写的是六阿哥的名字,而不是那个时候的四阿哥,那么为什么后来的咸丰皇帝?有人暗中改变了皇位的内容吗?还有人想篡夺王位吗?
其实都没有,其实不是别人改的,是道光皇帝自己改的,为什么要改皇旨呢?六哥也没有失宠啊,也没有出什么差错,为什么好王子改变了主人,其实这个过程很简单,当时道光皇帝写皇旨的时候,一边有一个小太监,因为小太监受人指使,所有偷偷的换了圣旨。
同治是慈禧和咸丰帝的儿子。光绪皇帝父亲是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所以同治和慈禧是母子关系,光绪和同治是兄弟关系,慈禧是光绪的姨,光绪是慈禧的侄子。
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但却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抵触,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同治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满八位大臣专权,联合东宫慈安皇太后和恭亲王奕?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废除八名顾命大臣所拟定的年号“祺祥”,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朝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出生之后未命名就夭折了(同治帝即位追封悯郡王),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即位时,只有六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
-光绪
-同治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4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杨本明:兄弟情深家庙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