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名臣朱买臣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也历来被当做励志人物的典范之一。然而世人都只看到了他“小人物逆袭”积极向上的一面,对于其“逼迫前妻自杀”的阴暗面却鲜为人知。
朱买臣落魄的前半生,被逼休妻汉景帝时期有一个叫朱买臣的人,家境十分贫寒。没有地,没有粮,没有牛,没有羊,没有一技之长,唯一的生活经济来源就是上山砍柴,用砍来的柴换取粮食,勉强糊口度日。
这种清贫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朱买臣却丝毫不在意物质上的生活,因为他还有精神食粮—读书。为了更好的读书,每次朱买臣上山砍柴时,他都会一边砍柴一边嘴里大声的背诵。这种“不拘一格”的书呆子形象很快便流传开了,十里八乡都在其背后指指点点,尤其是一些小孩,更是追在朱买臣身后嘻嘻哈哈。对于这样的场景,朱买臣却浑不在意,完全沉浸在读书带来的快乐中。
但朱买臣的妻子却无法长期忍受这种精神、心理上的折磨,对于朱买臣的这种砍柴读书的行为感到十分羞愧难当。她多次劝阻朱买臣,砍柴谋生和读书应该分开来。物质生活上已经十分拮据和困难,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生活上,而不是一味地苦读书,更不应该因为读书的特殊方式而招来他人的非议和嘲笑。
但朱买臣却告诉妻子,算命先生曾给他算过命,在他50岁的时候会富贵发财!此时的朱买臣已经40多岁,对于朱买臣的这些话,他的妻子自然是听不进去的。三番四次下来,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完全无法调节。最终,朱买臣的妻子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铁了心要跟朱买臣一刀两断。朱买臣自知留不住,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最终写下了休书。
朱买臣实现惊天逆袭,前妻自杀
朱买臣的妻子拿着休书,成功摆脱了这种物质、精神双重不满的生活,找到了另外一个男人开始了新生活。而朱买臣却变成了孤家寡人,一如既往地过着他清贫的日子。
或许是冥冥中自由安排,朱买臣迎来了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在朱买臣50岁时,汉武帝公开求贤。而此时的朱买臣是会稽郡的一名普通衙役,在一次陪同会稽郡官员上京时,恰巧遇到了已经混的颇为不错的老乡严助。严助对于朱买臣的学识、才华那是知根知底,便将朱买臣推荐给了汉武帝。
朱买臣苦读诗书几十载,等的就是这么一天。朱买臣把平日里读的《春秋》、《楚辞》全搬了出来,侃侃而谈,如江水一般滔滔不绝,而且还加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听的汉武帝一愣一愣地,频频点头赞许,这是个人才啊!就这样,朱买臣实现了人生大逆转,被汉武帝封为中大夫,并且坐火箭一般开启了他的仕途。
很快,朱买臣便坐上了会稽郡太守的位子。在其衣锦回乡时,会稽郡的官员们为了“讨好”新上任的太守大人,特意修建了一条道路。而朱买臣的前妻和丈夫就是修筑工人之一。当朱买臣看到自己前妻那副凄惨模样后,便召唤她一起回到了衙门,并且好吃好喝好住的招代了她和她的现任丈夫。然而,这样的好日子仅仅过了一个月,朱买臣的前妻便自杀了。
朱买臣前妻真的是羞愧自杀?朱买臣才是幕后凶手!对于朱买臣前妻自杀的原因,大多被理解为是其因为有眼无珠,羞愧难当,无颜面对高官厚禄的前夫朱买臣,最后愤而自杀。包括在很多戏剧舞台上,朱买臣都被塑造成心胸开阔,对糟糠之妻不计前嫌的正义、善良形象,而朱买臣前妻则被塑造成目光短浅、嫌贫爱富、见异思迁的恶妇人。那么,历史上朱买臣前妻真的是因为羞愧难当而自杀吗?或许答案恰恰相反。朱买臣前妻自杀的真正原因是来自于朱买臣虚伪的善意以及无形的羞辱,最终被逼自杀。
首先,朱买臣前妻并不是一个嫌贫爱富的女人,反而是一个三观很正的女子。试问,一个能够跟随落魄书生依靠砍柴谋生数十年的女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嫌贫爱富之人?她肯跟随朱买臣过数十年的苦日子,足以说明她的人品是没有问题的。再者,朱买臣前妻也并不是不让朱买臣不读书,只不过是希望他能够踏踏实实的生活,而不是做出一些贻笑大方的怪异行为。
其次,朱买臣前妻决心离开朱买臣的根本原因,是她与朱买臣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朱买臣前妻只是希望朱买臣能够踏踏实实的过日子,而朱买臣却只想着那个“不靠谱”的算命预言,一心想着荣华富贵,发奋读书。在物质生活拮据的状态下,男人只读书不努力工作,对于一个贫穷家庭来说是一个极重的压力和负担。作为女人的朱买臣前妻,这是多么没有安全感和压迫感的事情。
第三,朱买臣完全没有顾及前妻的感受。或许对于朱买臣来说,不饿肚子还能好好读书,未来的荣华富贵在向他招手,多么惬意潇洒。但他却完全忽略了前妻的感受。作为女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外抛头露面也就罢了,还要长期忍受来自于邻里百姓的指指点点,甚至是孩童们的嘲笑。心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不说,自己的丈夫还摆出一副“世人皆醒我独醉”的姿态,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这是对朱买臣前妻冲击最大,不得不主动提出要求被休的根本原因之一。
再来看看他们落魄时的对比,可以明显发现朱买臣前妻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子,而朱买臣的做法颇有些“杀人诛心不见血”的味道。有一次,朱买臣前妻跟自己的丈夫上坟时,遇到了又冷又饿的朱买臣,便好酒好菜的招待他,为了照顾朱买臣的面子,自己并没有露面,而是让自己的丈夫去招待朱买臣。朱买臣前妻的行为做法可以说十分得体和善良。
在看朱买臣发迹后,不仅将前妻接到府衙中,更是连带着他的丈夫一起在府衙中好吃好喝一个月。表面上来看,这是朱买臣不计前嫌,慷慨大方。实际上,这是朱买臣向前妻炫耀、报复前妻离他而去的做法。
朱买臣太过了解前妻,他知道前妻是一个极为注重精神颜面之人,不然也不会因为忍受不了他人的嘲笑而选择与朱买臣分开。如果朱买臣前妻脸皮够厚,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朱买臣给予的优越生活,又何必去自杀呢?看着朱买臣在她和现任丈夫面前表现出的高人一等,以及自己与丈夫不得不卑躬屈膝的现实状态,不堪这种精神折磨,自杀是结束这种状态唯一的选择。
朱买臣心胸狭隘,自卑又自尊的变态心理朱买臣在成为会稽郡太守后,并没有直接风光还乡,而是依旧穿的破破烂烂,装作依然落魄的模样。邻里乡亲不明所以,对他不理不睬。直到朱买臣故意不经意的露出了自己太守的印绶,那些不搭理他的人立刻变得非常惶恐,好酒好菜的招待他。看到这些人前后截然相反的表现,看到曾经对他嘲笑之人如今对他卑躬屈膝,朱买臣的内心可以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这恰恰表现出了他那卑微可怜的自尊心,同时也是他自卑的一种表现。对于前妻,朱买臣也是同样的心理,用前妻最不能接受的方式来刺激她,从而满足他报复前妻、羞辱前妻的变态心理。
朱买臣依靠读书逆转人生的故事虽然励志,但却掩盖不了他内心阴暗、扭曲的一面。而正是朱买臣的这种阴暗和羞辱,才是造成其前妻自杀的根本原因。
汉朝名臣朱买臣生于西汉景帝时,四五十岁才在武帝朝中做上官,可谓大器晚成。有一个成语叫"覆水难收",正讲的是他和他妻子的故事: 朱买臣年轻时生活清苦,以砍柴打猎为生,而他的妻子崔氏却渐渐无法忍受清贫,逼着朱买臣寒冬腊月去砍柴,而朱买臣为了让妻子开心就去了,结果一回来发现妻子却要他写休书,还物色好了家道殷实的新丈夫。 朱买臣一番恳求、崔氏一番誓死不归以后,休书签了,崔氏改嫁;然而之后朱买臣却因为才华被汉武帝欣赏,一下让赋闲在家的朱买臣做了太守。结果崔氏闻之,悔不当初,跑到朱买臣马下求回到朱家,朱买臣便让人泼一盆清水在马前,告诉崔氏,如果地上的水能收回盆中就让她回来。崔氏闻言知道缘分已尽,又受如此之羞,不久以后羞愧自尽。 这个故事虽然富于趣味,讲起来形象鲜明,但其实应该已是后人进行艺术创作改编的故事了,如评剧《朱买臣休妻》。 故事和原本史实有所出入并不奇怪,我们可以将之对比一番,便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最初,朱买臣虽然确实年轻清苦,四十岁仍未立功,然而可没有那么苦情:《汉书》记载朱买臣: "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 所以妻子走了。 但事实上在汉朝,而且还是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的西汉早期,读书人地位本就不高,远远不同于评剧流行时代所谓"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俗。汉朝生产力低下,继承了先秦重视耕、战的传统,而朱买臣本是贫寒之家,不劳动就连基本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 然而他"不置产业",莫说妻子,恐怕四邻也不太瞧得起他,处境可参见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只不过两人的出路不一样罢了。原本就已经家徒四壁,朱买臣还一边背着柴一边高声背书,当时的朱买臣一介市井之徒,即便放在今日,一个一边干苦力一边吟诗作赋的人,路人见到难道就不会奇怪吗? 所以"妻羞之",但朱买臣还越唱越响,完全不管别人的看法;自然,朱买臣不是池中物,然而当时谁也不知道,或是都没看出来,他的妻子从后来看,也不是个文化程度高、能理解他才华何处的人。非凡之人不拘小节,但不可否认地说,朱买臣也不算尽好了人夫之责。 当妻子跟朱买臣吃了二十多年苦以后,在她眼里,朱买臣说的五十而富贵就是在画饼充饥,都是鬼话,所以走的时候"买臣不能留",确实应该是毫不留恋地走了。 后世故事中的妻子还要更薄情寡义,见利忘义,不过,《汉书》载: "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她再嫁后,遇到行歌担柴的朱买臣,还做了饭叫他来吃。可见这就是一个女人被生活逼得没了耐心,怀着希望日子好过些的想法做了选择,并不是多么可鄙的事。事实上,汉朝的女性也尚处在不被那么多道德教条约束的时代,上至掌权的女性,如宫中的太后、公主,下至田间劳作的妇女,改嫁、再嫁十分平常,甚至私奔都不算多么惊世骇俗。 "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几年以后朱买臣终于做了小官,在当地又想法子结识了汉武帝跟前说得上话的人,被引荐给武帝,一番讲谈以后才被拜为中大夫,可绝非一介布衣在家里被武帝请来做官。 而汉朝的察举制本就是官员发掘人才向上举荐,朱买臣是自己抓住机会,不同于评剧流行时文人楷模总是要被朝廷"请"出去才显得有排面的心理。 朱买臣提武帝办好了事,又犯了罪待诏,之后又趁东越动乱向上出谋划策。他的计策一次成效,可谓又抓住了机会,是相当灵活见机之人,故武帝把他封到家乡为太守。 朱买臣想来也不是全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必定还记得当年许多人轻视自己,才故意搞了个回归事件。 据《汉书》载,朱买臣是穿着曾经的破布衣服进了郡邸,和一群官吏吃过饭,其中不乏过去乃至现在都轻视他的人。饭吃过,他才掏出官印来,把一群人吓愣了,最后看这些人相互拥挤拜谒,伏拜在他身前,算是借此开了个不大的玩笑讥讽了一下这群有眼无珠之人,过了把瘾。 另说,他还召见所有以前曾经给过他粮食以及对他有恩的朋友旧相识们,并一一回报他们。看来,朱买臣并不是个海纳百川,忘性大的人,而是对人情冷暖有一笔账记着。 也正是在这段任期内,他上任后看见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车叫人载上他们,送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供给食物。 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朱买臣给她丈夫银两,让他安葬。 朱买臣既然是个聪明人,肯定也记得妻子帮助扶他的恩情,也记得妻子离他而去的绝情,那么以恩报恩,以情还情,也不奇怪。 买臣之妻当年就因为他遭人轻视、讥笑而已之为羞,可见是个很要体面,有几分要强的女人。从前文得知,妻子是因为以他为羞才引发了"要走"的请求,临走时说他早晚饿死,应该是这些年早就心知肚明忍下去的事了。 可忍饥寒而不可忍嘲讽,当她寄身在昔日觉得迟早会饿死的前夫府邸之下,恐怕心里确实过不去。她想不到朱买臣为什么能做官,当然她如果能明白当时应该也不会以他为羞耻;如今打了自己的脸,更是让现在的丈夫难堪。 说来说去,她大概还是迈不过这个坎。没有那么高的学识和理解力,但又性烈不堪受羞辱,上吊而死。 其实细想她也并未做错什么,她的死源于此二人的性格和行事罢了。如果她纯粹是势利之辈,大可赖活在太守府,甚至找机会和朱买臣叙叙旧情;如果朱买臣真的那么潇洒,又何必把别人找来搞这一出? 朱买臣此后既位高到过九卿,又因为犯法被免官;再返政局,又再度因争斗获罪,最终受诛。不过是性情中人罢了。
人们将夫妻比作同林鸟,希望他们能够荣辱与共、风雨同舟。但事事总与愿违,男人们往往会在富贵时抛弃糟糠之妻,而女人们常常受不了患难,等不到富贵之时。
汉朝的朱买臣年轻时家里很穷,只能上山砍些柴火维持生计,他每次一边走着一边读书,一边担着柴嘴里还念叨着诗文,朱买臣的邻里同乡都是些庄稼汉,每次看到朱买臣做着农活还念着诗都在背后发笑,朱买臣对乡亲们的举动也并不在意,但是他的妻子却受不了这些嘲弄。
他的妻子好面子,屡次劝他:“你一个砍柴的农家汉,不好好砍柴养家读什么书哩,被人当成笑柄。”但朱买臣没有听她的,照样砍柴诵书。
他老婆见劝不了朱买臣,听着周围人的嘲笑实在是觉得脸上无光,再加上日子过得穷苦,一怒之下就向朱买臣提出了离婚。朱买臣安慰着妻子:“我五十岁就会大富大贵,现在我已经四十多岁了,你现在离开我,我将来怎么报答你啦?”
他老婆听了更是愤怒,大骂他这种人只可能会饿死,还是执意要离开他,朱买臣怎么劝都没用,最后只能写了休书。
没了妻子,朱买臣的生活过的更加困难,他前妻重新嫁人后看到他过得艰难,念着夫妻情分一场,还多次给予他吃食。
几年后,朱买臣当上了一名差役,虽然官职不高,但也算是国家公务人员了。有一年,朱买臣奉命进京公干,在京城里结识了同乡人严助,严助当时是汉武帝的宠臣,他见朱买臣谈吐不凡又是同乡便帮了他一把。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3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地下12000米以下是什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