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名将辈出,其中白起凶名赫赫,其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五万,可以说在当时中外战争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秦国一时间风头无两。然而后来李牧对秦却屡战屡胜,在此时李牧对秦国的胜利我们可以从秦赵两国当时的情况来看。
首先从当时的时间来看,李牧与秦国交战的时期,已经处于战国末期,秦国一统天下的野心早已路人皆知,因此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秦国是有亡国灭种威胁的敌人,所以自然会竭尽全力的抵抗。试问如果有人想要杀你,难道你不会竭尽全力的抵抗吗?
东方六国的国君们在面对秦国威胁的时候,国君们自然会鼓起最大的勇气,做最大的动员来抵抗秦国,这也为李牧能够抵抗秦军做了前期准备,使得赵王能够与李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作,不得不给予李牧独立性和便宜行事权,使李牧能够大展手脚,不必处处受限。毕竟不怕猪一般的队友,就怕猪一般的教练,蒋介石同志坚持处处微操,结果硬是把顺风局打成了逆风局。如果赵王对于李牧没有一定的信任,那李牧就算是姜子牙再世也无能为力。
其次秦国的行事作风导致了李牧能够最大限度的团结下层民众。商鞅变法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是军功爵制度,在这个制度里,你杀的敌人越多,收获越多,带来的一个影响是秦国的军队手段往往十分残忍,经常不留活口,对于俘虏大肆屠杀。
比较有名的有白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五万赵军,而距离李牧比较近的有秦大将桓齮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是想如果一支军队对待俘虏的唯一手段就是大肆屠杀,像德国对待投降的苏军一样,全部送进集中营,我想投降也不会是比战死更好的选项。可以说秦国对赵国有着血海深仇,而且秦军的残忍作风更是使得赵军士卒知道投降是没有活路的,只有奋力一战方能求生,使得赵军的斗志高昂,而双方的仇怨也使得李牧能够得到下层士兵的支持。
再次是由于当时李牧能够调动的国内资源与之前的赵国所能调动的资源是有着明显区别的。据史记记载,李牧于北方消灭了十余万匈奴军队,接连又灭掉蟾褴,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李牧在北方取得了胜利,有效地解除了游牧民族对于赵国北方边境的边防压力,使得赵国能够全力以赴的应对秦国的攻击。
这一点对于赵国的国防具有重要的意义,毕竟我们都看到了双线作战,往往难以取得胜利,就好像一、二战的德国单挑无敌,但是耐不住被群殴。对于赵国来说也一样,在解除了北方的边防压力后,就变成了赵国与秦国的单挑。在此之前赵国就需要大量的物资来维持北方的防线,防止被匈奴偷了家,现在不必担心匈奴的偷家以后,赵国则表示限制我发挥的因素已经消失了,尔等是否准备好迎接挑战?
最后是李牧本人擅长练兵,并且尽力争取民众对于军事活动的支持与配合。军队作战,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配合。而欲达此目的,必须禁绝抢掠民财、奸人妻女、毁民田苗、乱占民间房舍等扰民行为,切实保护民众利益。史书中对此虽没有专门论述,但其驻守过的地区的民众在其遇害后纷纷建祠祭奠,足以表明其没有扰民,保护了民众利益,深受民众爱戴。
而他本人也不急于求战,急于求胜,而是认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后能攻,虽然最终目的是击败敌军,但是在一开始往往里目专注防守,不轻易出战,当准备就绪后方才出击,以确保胜利与效率最大化。在官兵关系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关系。
作战中,军官是指挥者,士兵则是直接冲锋陷阵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挥正确,将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战胜强敌;否则就会兵将离心,士不用命,导致作战失败。李牧对此有深刻认识,故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结果赢得了士兵的深情爱戴,甘为自己冲锋陷阵。
因此李牧从整体实力来说无愧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地位,可以说若不是后来赵王听信谗言,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杀害了李牧,否则秦国要统一天下,不知还要再流多少血。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平之战是规模最大,最彻底的歼灭战。赵国经过此战后元气大伤,损失了数10万的大军。但是一直坚持到公元前222年,才被秦国所灭。为什么赵国还能坚持38年之久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长平之战中,秦军先后歼敌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也给其他诸侯国带来了震撼。但是赵国全军覆没,秦国也死伤过半。为取得胜利秦国付出了惨重的伤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秦国在进攻赵国上再也没有办法拿出军队了,这也成为赵国得以坚持30多年的原因之一。
第二,秦国错失了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机。长平之战后,赵国受到重创,其他诸侯国也被秦国实力所震慑。
在此背景下,按照白起的计谋,应该拿着长平之战的威力,以雷霆之势一举灭赵。但是当时的秦国丞相却因为种种原因,提出了不宜连续进攻,而应该休养生息的战略,并得到了采纳。由此错过了消灭赵国的最佳时期,当然这一点也和上面的因素有关,当时的秦国的确需要休养生息。
第三,长平之战后,由于李牧将领还在,也是赵国存活30多年的支撑。李牧毕竟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是维持赵国苟延残喘的唯一依靠。所以有着李牧死,赵国亡的说法。长平之战后,李牧率军抵抗秦国的大军,但是因为秦国使用了反间计,李牧最终惨遭杀害。在李牧被杀后的第7年,秦始皇嬴政最终消灭了赵国。
赵国在长平之战战败后,损失了45万大军。秦军包围了邯郸城,就在即将破城的时候,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带着一帮人马前来救援,加上秦昭襄王此刻听信了范睢的谗言,所以赵国得以捡回一条命。
这个时候的赵国再也不具备跟秦国进行一场生死大战的资本,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面对秦国都是以防守为主。其实秦国在长平之战也没有讨到多少好处,很多人认为白起之所以坑杀40万降卒,是因为秦军损失也在数十万之多,白起这么做是为了给那些死去的秦军将士们报仇。
那么赵国是如何重新崛起的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件事,促使赵国有了短暂的崛起迹象,当然只是短暂的。
第一,赵国对趁火打劫的燕国,进行了毁灭性的报复。
燕国真的是无耻啊,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燕国就打算前来分一杯羹。长平之战结束后,燕国大军便长驱直入,打算占领赵国的领土,这分明就是想要趁火打劫。赵国当时虽然缺兵少将,但是每个人都是斗志昂扬,他们认为燕国是打算灭亡赵国来的,所以战斗力当然爆表。
而且带领士卒进攻燕国的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的作战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所以廉颇带着赵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燕国国都。不过赵国当时并不具备灭亡燕国的能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赵军选择退兵。
但是这场灭燕之战,打出了长平战败后赵国的士气,也让各路诸侯国都不敢小瞧赵国。而且打下的燕国城池,都将成为赵军重要的补给站,这是赵国短暂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赵国派李牧和庞煖连续进攻燕国,燕国成了赵国的续命池。
赵国要想重新强盛起来,必须要等待至少二十年时间,等到少年们长大成人了,他们才能拿起武器保卫家国。可是赵国当时四面都是敌人,压根就等不了那么久。这个时候前来找死的燕国被廉颇击败以后,赵国尝到了甜头。
赵王认为虽然不能灭亡燕国,但是可以利用燕国的资源,不断壮大自己。所以赵王先后派遣了名将李牧和老将军庞煖对燕国发起了掠夺之战。赵国对燕国的战争,直接消耗了燕国的整体国力,抢掠来的男子可以充当士兵,财宝可以充做军粮,燕国的衰败使得赵国不断充血。
此外赵王还命令廉颇进攻魏国,夺取了魏国一些城池,这也是帮助赵国强盛的部分原因。当时的赵国想要自己造血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他们必须要通过侵略战争才能让自己恢复元气,在战略上赵国做得对。
第三,李牧痛击秦军,战败齐国,打出了赵国的声威。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赵国到了即将灭亡之前,居然还出现了一位旷世名将,那便是李牧了。李牧过去一直在北方抗击匈奴,以少量的步兵,全歼了大量的匈奴骑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步兵战胜骑兵的奇迹。
等到廉颇击败乐乘逃到魏国以后,李牧便成为了赵国的核心战将。他带领军队两次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强大秦国,为赵国长平之战后雪耻。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一直不敢触碰秦国这个老对手,因为内心都被打怕了,就连廉颇都不敢跟秦军正面交锋。
所以李牧这个时候能够跟秦军正面交锋并且击败秦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且也让赵国人看到了复兴的希望。此外李牧与此同时,也击败了东边的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土地,为赵国带来了重振声威的大好机会。
总结:奈何赵悼王不信廉颇,赵王迁怀疑李牧,赵国终究灭亡。
赵国到了末期,连续出现了两个昏君,这才是赵国真正灭亡的原因。其实通过廉颇、李牧这些将领们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足以将危亡的赵国重新拯救回来。
可是赵悼王不相信廉颇,想要用乐乘代替廉颇,结果导致廉颇带兵逃往魏国。随后赵王迁更是听信谗言,认为连年为赵国立下战功的李牧,会带兵反叛,结果杀掉了李牧,真的是自毁长城。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33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