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元帅朱德的一生中,曾与两位湖南人友好合作,第一位是比他小7岁的毛泽东同志,第二位是比他大四岁的蔡锷。
蔡锷是近代军神,一生殊勋盖世,宇宙垂名,虽天不假年,可生平事迹瞩目,不失为湖南代言人中的“尖子生”。
蔡锷的聪颖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
他十三岁中秀才,十五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后留学日本。
清末至民国年间,普通老百姓不以读书为出路,更多的是重耕织、话农桑。
但当地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数百年间,出了王船山、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等饱学之士,因仕学气氛浓厚,即使是衣食无着的人家,也想让孩子接受教育,生于贫寒裁缝家庭的蔡锷,才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说蔡锷聪颖,不是毫无根据。
唐代人讲,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30岁考到了明经,已经算是年龄大的那一批了,50岁考到了进士,却属于年轻进士。
此番言论说明,科举的难度还是很高的。
科举制始于隋,终于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
1882年出生的蔡锷赶上了末班车,考中了秀才。
13岁考中秀才什么概念?清末人民平均年龄33岁,到了民国有所提升,35岁。
不管是在年龄还是在学识上,都赢在了起跑线。
作为一枚学霸,蔡锷的成功来自于天赋和努力。
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过目不忘的本领,还因文思敏捷,被乡里人称赞为“神童”,这倒有点方仲永那味儿了。
不过,蔡锷的父母比仲永的父母聪明,懂得加以教育。
如今,去到邵阳,坊间不难听到蔡锷孩童时期所作的对联。
小蔡锷下河洗澡,名士樊雉调侃他“千年柳树作衣架”,蔡锷回曰:“万里山河当澡盆。”
小蔡锷坐在父亲肩头去应“童子试”,考官见状出上联:子将父作马,蔡锷当即对下联:父望子成龙。
小蔡锷放风筝,风筝跌落太守府,惹来府中人调笑——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他以太守二千石,唯有公……的最后一个字相要挟,要回了风筝。
你们猜那最后一个字是什么?
除了对联,蔡锷还留下了很多重要的军事着作,比方说,他自己撰写的《军国民篇》以及辑录的《曾胡治兵语录》。
他把军国民主义传入中国,还强调官兵需注重德行培养,要与士兵同心。
土地革命时期,我军打游击战,抗战时也强调少打阵地战,其实多多少少受了蔡锷的影响。
蔡锷是“红军之父”朱德的老师,两人相识七年,共事四五年,互相敦促。
蔡锷的《曾胡治兵语录》里提到,敌人如果打来,我们就不妨用“波亚战术”与之周旋。
波亚战术是什么?就是分散游击。
毛泽东、朱德在对付国民党围剿和日军入侵时,即借鉴采用此种战术。
1924年,黄埔军校创立之初,蒋介石把这本书列为了必修教材。
抗战时,我军还在此书的基础上做了补充,取名为《增补曾胡治兵语录白话句解》,发布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供广大军民学习。
如果说,古代兵书有武经七书,孙武的《孙子兵法》打头阵。
那么,近代兵书,以《曾胡治兵语录》的影响力,那也必须有姓名。
由此可见,蔡锷的聪颖并不只是绣花枕头一包草,是真材实料的。
蔡锷的霸蛮
蔡锷的生命终结在34岁那年,他的一生短暂,概括下来,无非是生于邵阳、求学长沙、留洋日本、练兵广西、举义云南、蛰居北京、鏖战西南、经略蜀中、病逝东瀛、国葬岳麓。
前面我也说了,蔡锷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怎就走上了驰骋疆场的道路了?
与戊戌变法后两年,在武汉发起的一场起义有关。
蔡锷赴日本求学的第二年,校友纷纷回国参与此次起义,蔡锷也乘船去往起义地点。
负责人唐才常、清朝新军将领黄忠浩两人,都很欣赏蔡锷,对于起义能否成功存疑,不想断送了一颗好苗子,找了诸多的借口,把蔡锷困在了公寓里。
正如他们所料,起义失败,大批青年学子被捕,蔡锷的五位同学就义。
无奈之下,蔡锷在黄忠浩的秘密护送下返回日本。
如果说,生在风云际会、鼎革动荡的近代不是蔡锷能够选择的,那么亲眼目睹师友遇难,想要投笔从戎挽中华于危难,就是他所能选择的。
读的书越多,无力感越重,报国的理想越热烈,起义只是一根导火索,把蔡锷推到了革命浪潮里浮沉。
劫后余生,不全力以赴,愧对慷慨赴死的同胞。
自此事后,当一名优秀的军人,成了蔡锷后半生的追求。
刚认识蔡锷的人,看他体弱面白,脸颊瘦削,两眼相距甚宽,都会觉得他温文尔雅,沉默寡言,可接触久了,就能够发现他骨子里湖南人的性格特点。
湖南人的基因里就带着不信邪不怕压不畏难,把这些缩成一个词,就是霸蛮。
1907年,广西创办陆军小学,蔡锷出任总办。
他带的一帮毛头学生里,有不少成了近代史中的风云人物。
就拿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个人来说,都是日后的新桂系巨头。
打从决定革命的那天起,蔡锷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身体素质是打仗之根本。
他教学生时极其注重这一点,经常率领学生练习器械体操,到了夏天,还带学生去河塘里游泳。
而他自己深谙其道,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锻炼,不仅可以游的老远,还能在水下潜伏。
他生病了,吃药不见好,就纵马奔腾数十里,把汗出出来,人就精神了。
他下棋,不下赢不停,棋艺不精但贵在衡,总能让对手自叹不如。
他生前先后任监督、总教习、擢协统、就都督、居参议、做司令、领督军,推翻帝制,倡导共和,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集军事才能与政治韬略于一身,不止是一介武夫,更是一世人杰。
1916年11月8日,蔡锷逝世。孙中山先生书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国父用民族英雄班超和马援来比喻蔡锷,一位是平定西域的有功之臣,一位是愿意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足以说明蔡锷的地位。
蔡锷逝世时,马克思主义尚未传播到中国,中国共产党也未诞生,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人,无不扼腕叹息,大家写文的写文,写诗的写诗,写挽联的写挽联,以表自己的悲恸之情。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湖南人十分骠悍,《隋书》中,又谓湖南人“劲悍决裂”,蔡锷用自己的故事证明,说的没错,湖南人确实既聪明又勇敢,看看我,你就明白了。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8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