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爱情与诗词,除了项羽和虞姬,古代凄惨爱情故事主角大部分是诗人

史海魅影 2023-09-21 14:42:17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不知把多少绝美的爱情故事泯灭在时间的长河里。其中一个,就是霸王别姬。楚汉之争是历史上着名的战争,项羽有勇无谋,是赫赫有名的西楚举鼎霸王,却愿为一女子变得柔情,身边也有范增一直不离不弃,出谋划策。

刘邦,自古小人多奸诈,刘邦即是如此。哪怕他后来登上皇位,要不能改变他以前就是一个不上进的街头混混,后来勉强当上了空有虚名的亭长,也没有任何建树和成就留在沛县。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刘邦阴险狡诈,且为人处世圆滑,爱占小便宜,他唯一的优点,怕就是情商高,知人善用,如果身边没有那些为他铺路的人,或许刘邦早就身首异处。还有一个女人,对刘邦的上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他的夫人吕雉。

乌江自刎,虞姬舞剑,霸王别姬,一首悲壮苍凉的《垓下歌》,西楚霸王最后的下场,竟然如此凄凉!留到最后的,只有虞姬和一匹乌骓马还陪着他,那夜四面楚歌声,留下来陪项羽作战的士兵,只有不到八百了。

可悲可叹,一代意气风发的将门之子,有霸王之称,人人都敬畏,他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只是历史无情,总有那么多因素,让那些将门之子,千古美人,变成历史的一颗点缀,留下来让世人细品。然后车轮再不断的向前滚动,永不停歇,永无止息。有人说这是他见过的,历史上最凄美的爱情故事,自古英雄配美人,霸王别姬,未能免俗,却仍是千古绝唱。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首《钗头凤》,古今着诗最多的一位诗人,陆游。人们只知道陆游爱国,哪怕僵卧孤村,也依然想着为国家驰骋沙场,听见那些风吹雨打的声音,却联想到战场时的杀伐。可见陆游到底有多爱国,然而如果不是那首《钗头凤》,或许好多人都不知道陆游个人感情生活的事情,《钗头凤》笔锋婉转哀伤,空灵秀气,一对真爱,最后被拆散,陆游看见自己心爱的女子抑郁致死,却无能为力。这首诗和他以往的诗词不一样,这首诗没有爱国的报复,也没有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的雅趣。有的,只是陆游爱而不得有情人不能厮守的痛苦和难过。后来,后人给他们的爱情故事取了一个特别唯美的名字,叫美待白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人都知道李清照是旷世才女,她是婉约派的最佳代表人,一代女子,才华横溢到在那个社会男子都自愧不如。她前半生和丈夫一起举案齐眉,一起经营两人共同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收藏金石,并且还整理了好多金石和书画。可是,因为满是硝烟的战乱,他们被迫离开二人世界,去外面颠沛流离。这些不算什么,国家战乱,家没了至少还有赵明诚陪在她身边。然而赵明诚也在途中意外去世了,这沉重的给了李清照致命一击,让她不能自已。也因此李清照写下来流传千古的悼念亡夫的诗词,让人读了悲从中来,对李清照的命运感慨不已,一代文人,还是女子,竟然这么凄苦。经历了亡国战乱,又经历了家破人亡,连自己的毕生挚爱,都走了,只剩下她一个人,在宋朝这个并不安定的时代里苟延残喘,了却残生。

悼念亡妻的,最经典的莫过于苏轼和元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这句千古绝词,道遍古今多少丧失自己真爱的人的内心的凄凉,有人说这是古今悼念亡妻最经典的一首诗。苏轼与他的妻子早年琴瑟和鸣,举案齐眉,可是苏轼的妻子在二十七岁的时候,就过早的离开苏轼了,哪怕此去经年以后,苏轼也仍然为亡妻为过去的美好而心痛。一首经典的绝妙好词,不仅仅是因为词人是一位天纵大才,更多的,还是因为苏轼对王弗的深深眷念,还有到老都没有改变的爱。

还有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因为我曾经见过了沧海,以至于后来再见的弱水三千,都不及我眼。因为见过巫山的云,之后再见其他地方的云就不再有感觉了。这种专一和坚持,这句绝美的诗词,出自于元稹。既然真的要修道,却是半道修缘半缘君。一半把心放在修道上 一半心还是属于你。如果说苏轼的这首词苍凉悲壮,那么元稹的这首,则是意境深远,韵味悠长。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世间万物,哪怕最后只是一场梦罢了,可我也甘心只对你情有独钟。那些历史上凄美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文人的爱情更是浪漫而有故事。有温度的历史,那必然有文学造诣在里面,那些绝妙的情诗,那么唯美的爱情故事,浪漫凄美,是里面最生动的画卷之一,任时光如何打磨雕刻,都崭新明亮。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你所知道的历史上最好的爱情是谁和谁?

张自忠和李敏慧

秦邦宪和刘群先

何孟雄和缪伯英

李富春和蔡畅

周文雍和陈铁军

彭述之和陈碧兰

陈觉和赵云霄

彭咏梧和江竹筠

周恩来和邓颖超

李达和王会悟

陈潭秋和徐全直

赵世炎和夏之栩

陆沉和庄有义

历史 上最好的爱情是谁和谁 ?我认为,应首推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他俩虽然是 才子配佳人 ,但因门不当户不对,两人私奔后被老丈人折磨到推死。司马相如进京求得功名后,又心生变意,虽致信一封与卓文君: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一看,全部是数字,知道司马相如的意思是 我们的“数”已到尽头 ,分手吧。

卓文君无限悲痛,提笔回信:“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子不可转,九连环从中折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九九重阳登高处,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也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收到信后,回想起当初的遭遇,后悔不迭、羞愧难当。立马安排人员将卓文君接到京城。 从此,夫妻二人朝夕相处、相敬如宾,直到白头终老。

周总理爷爷与邓颖超奶奶的爱情故事。

历史 上的爱情故事非常多,也有很多爱情故事传说,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等,但是毕竟中国古代的封建礼数严格,对女性不平等,所以大多数爱情都是悲剧的结局。

进入近代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爱情逐渐开放,周总理与邓颖超同志的爱情可谓是一个时代楷模。

周总理与邓颖超同志相识于“五四”运动,当时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总理风度翩翩、意气风发,在天津学生界已很有名气;而邓颖超同志是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并且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就是在一次演讲中,周总理第一次认识到了邓颖超。

此次相识邓颖超给周总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多年后有一次在西花厅,邓奶奶问周总理为什么会追求自己,周总理说到:“还记得当年在天津开大会吗?你第一个登台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两人相识后不久周总理就赴法勤工俭学,邓奶奶则到北京师大附小当了教员,两人鸿雁往来,直到1923年,邓突然收到周总理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周总理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1925年,周总理与邓奶奶在广东结婚。当时周总理正好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得知此事后,大家纷纷嚷着要他们请客,于是他们请了两桌,其中包括张治中、何应钦、邓演达、陈赓、李富春与蔡畅等人。酒席间张治中将军要邓奶奶介绍恋爱经过,因为邓奶奶个子矮,他们还让邓奶奶站在板凳上讲述,邓奶奶就站在板凳上把她和周总理相识、相爱的经过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还把周总理写在明信片上的一首诗背了出来。”

1925年结婚后不久,邓奶奶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当时是何香凝的秘书,她为了一心一意要把工作做好,所以自己跑到街上买了一些中成药,把孩子偷偷打掉,结果一个人痛得在床上直打滚。周总理后来知道此事后,发了很大的火,对邓奶奶说:“你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我们两个人的后代,你应该跟我商量,这是我们两个的大事,你为什么不跟我商量?”这是邓奶奶是第一次看到周总理发那么大的火。没多久,邓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预产期在1927年3月,之前周总理已赴上海工作, 3月21日邓颖超同志生产,但因为胎儿过大又是难产,生了三天三夜也没生下来。最后医生动用了产钳把孩子夹了出来,婴儿的头颅受了伤,刚生下来就夭折了。此后,邓奶奶同志再没有怀上过孩子,但邓奶奶的内心仍有做母亲的渴望。

此后不久邓奶奶就到上海同周总理会面,好景不长,相聚甚短,不久周总理便根据党的决定去了武汉。虽然6月间邓奶奶也奉命调武汉工作,他们又得以短暂聚首,但6月间周总理又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去领导、指挥南昌起义。周总理仅在要离开武汉之时,才简单地告诉邓奶奶他将去九江,其他什么都没有讲。邓奶奶也什么都没有问,他们自觉严格遵守党的保密纪律,即便在死别生离之际也是如此。

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别离,对周总理与邓奶奶象是家常事,在上海、在苏区,都是如此,即便是长征途中,他们也分别编在各自的队伍里。有几回毛主席和周总理走过干部休养连,周围的同志看到了叫唤:“毛主席和胡公来了!”(“胡公”是大家对胡须既长且黑的周总理的美称)周总理走到邓身边,只能谈上三言两语又走了。处于当时的境地,周总理和邓奶奶互相能看上几眼就心满意足了。

在长征的日子里,周总理常常整夜不睡,到毛尔盖后,粮食缺乏,周总理同大家一起吃野菜,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了,一连几天发高烧,不能进食,肝部肿大。邓奶奶也赶到了总理身边,仔细端详着自己的爱人,只见他昏迷不醒,皮肤蜡黄,躺在木板床上,邓奶奶禁不住潸然泪下。此后三天三夜,邓奶奶一直守护在周总理身边,本来苍白的脸更见瘦削,眼窝深深陷了进去。周总理在医生的抢救和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下,三天后终于清醒过来,睁开眼睛,这才发现憔悴的邓奶奶在他身边,周总理满含深情地看她,怜惜地叹了口气。

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瑞士举行的日内瓦会议。这时国内家中的庭院里,娇艳的海棠花正值盛开,海棠是周总理最喜欢的花。邓奶奶赶紧压了一枝,连同原来医好的一片红叶,一同装在信封里寄去,信里还写道:"红叶一片,寄上想念",表示了真挚的思念之情。周总理则托人带回了压制好的日内瓦出名的芍药花与玫瑰花,作为回很亲人的礼物。

1969年,越南共和国主席胡志明逝世,周总理率代表团前往吊唁。当时的越南正处于战火之中,邓奶奶在家中一直非常担心周总理。周总理回来后,刚进门邓奶奶就走上前跟他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和好多越南的女孩子拥抱,你得抱抱我,亲亲我!”周总理就非常自然地把她搂入怀里,在她脸上留下一个甜蜜的吻。

1976年周总理病危时对邓奶奶说:“我肚子里有很多很多话没给你讲。”邓奶奶看看他说:“我也有很多话没给你讲。”两人只是心有灵犀地深情对视着。最后,还是邓奶奶说:“只好都带走嘛!”周总理沉默无言。16年后,邓奶奶也追随周总理而去,骨灰如愿地放在了周总理曾用过的骨灰盒里,并且被抛洒到了同一个地方。

周总理与邓奶奶的爱情是不是 历史 上最好的爱情,我说不了,但是他们的爱情正如邓奶奶曾经说过的那样“是深长的,是永恒的”。

周恩来和邓颖超

我所知道的 历史 上最好的爱情就是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 相逢于韶华正好时,你爱的人恰好也爱你,不早不晚,先生找到了爱情,收获了今生最大的幸福。

杨绛是幸福的。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钱钟书一眼,这一眼就是万年。一生只爱这一次,一次就是这个人。 难怪连杨绛的家人都慨叹:阿季的脚下拴着月老的红丝呢? 的确幸福得让人羡慕,就连女儿钱瑗的到来都那么合夫妻二人的心意,真的是锦上添花。 拒绝暧昧,没有绯闻。杨绛和钱钟书的世界里除了创作,只容彼此。单纯、直接得活成了世人羡慕的神仙眷侣。 感情浓醇,志趣相投,相互理解,彼此成就。 这是我神往一生的最好的爱情,也是最美的爱情。 你中有我,我中生你,我们又是我们自己!

武大郎和潘金莲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并非小说上的那么入目不堪。武大郎在史上的相关资料是一位非常英俊的少年郎,而且身高达到一米八几。 历史 上的潘金莲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

历史 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是一对恩爱夫妻。 经过诸多的 历史 学者和相关的专家研究考证。武大郎并非是卖烧饼的,武大郎在明朝初期作过阳谷县的知县。而潘金莲是富家的小姐,她家住在清河县黄金庄人士。潘金莲和武大郎两人所居住的地点仅相差一点五公里。原本武大郎在潘金莲家中只是一位任职的陪读生而已。

武大郎在潘金莲家中勤奋刻苦的学习和工作,让潘金莲家中的长辈对武大郎的行为和作风很是看好,所以潘家的长辈们觉得武大郎是有一个有责任感又有上进心的大男孩,就把家中的潘金莲许配给了武大郎,武大郎也非常努力刻苦地学习并考取了功名。然后两人双双对对,过上了恩爱美满的生活。

结语: 其实 历史 上的潘金莲和小说上的潘金莲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而《水浒传》中的文学创作主要来源于武大郎的一个拜把兄弟对于武大郎的误会,然后将误会扩大化以讹传讹成为了坊间的一种笑谈,最后被写进了小说里面,也让后世的很多人误以为水浒传中的文学形象是真实的。其实《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只是坊间传闻的艺术再加工。

我认为最好的爱情,是来自三千年前,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的爱情。

妇好原本是商朝周边一个部落的公主,在一次聚会上和商王武丁相遇,就是这一面之缘,她成了王的女人,他们婚后的生活非常幸福,柔情蜜意,如胶似漆。如果仅仅是这样,这也不过是个俗套的故事。

妇好不想仅仅做王的红颜。

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连年征战自然是少不了的。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了大规模的入侵,派出去的将领一个一个都以失败告终,武丁决心亲自出征,妇好却极力反对,并央求夫君让自己代为征战,武丁十分不乐意爱妻出征,然而在卜卦的指引下,不得不同意这一请求,结果妇好大胜而归。这一战震惊朝野,骁勇的妇好被任命为最高军事统帅,所有将领都听她指挥。从此后,她率领将士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了北土方、南夷国、南巴方、鬼方等等20多个部族,让他们乖乖归顺,为商朝的稳定与壮大立下了赫赫战功,也赢得了战神的美名。

他们经常并肩作战,一起面见部落首领,他还任命她为主祭司与占卜官,让她拥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她把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条,抓生产,抓经济,不仅自己成了女富豪,还定期向丈夫纳税。这样一个女人,没有把结婚作为不再前进的理由,而是借助婚姻完成了军事家、政治家、女富翁的蜕变,在家柔顺,在外英武,放到现代,肯怕也没有几个女人能做到。于是,在武丁的心中,她不仅是他的王后,更是他倾心的爱人,她生病,她生育,她出征,都牵动着他的心,甲骨文上记载,这样的时候,他总是不停地占卜问卦,担心她的安危。

什么是爱情?

蔡垒磊在《爱情的逻辑》里说,最好的 爱情 ,是有“利”可图

首先得对对方有好感。这种好感可能是外貌上、气质上的一见钟情,可能是性格上的吸引,也可能是某个让你心动的瞬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个点,那就是你不反对跟眼前的人至少就这个好感部分有进一步的接触。再挖得深一点,为什么你不反对就这个好感部分有进一步的接触?答案是 “必定有利可图” ——或许是荷尔蒙带来的冲动,或许是物质上的收益,或许是能有面子,又或许是单纯心里感到舒服——凡吸引,必有利。

爱情始于“利益”,这才是爱情的本质,这种利益是广义上的利益,不仅是金钱,就像做慈善也是获得了受人尊敬或遵从内心道德感的心理利益一样,它还有情绪上的价值。然而,这还是爱情的初级阶段,就像武丁和妇好的一见钟情,仅仅是关系能获得发展的前提,一段关系要牢不可破,得始终让对方有“利”可图。

多数人的爱 情感 觉会随着相处时间的拉长而逐渐减弱,这是因为利益渐渐消失了,无论是性欲减退还是审美疲劳,又或者是物质上“你的成了我的,我的成了你的”,两个人在一起时,如果对对方的“企图”慢慢减少,爱情的感觉就必然会慢慢减弱。

保持双方的企图非常重要,就像武丁和妇好一样,妇好能征战,能外交,能主祭,能管理封地,这些既是创造自我价值,也是替商王朝,也就是武丁带来利益,与此同时,武丁能给妇好职位、封地,让她更好地发展自我。 最终,他们因为互相成就而拥有了共同利益,那就是商王朝的繁荣富强,这个利益将他们捆绑在一起,密不可分,感情自然也就坚不可摧。这就是“双赢”,一段关系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必然能走得很远。

也因此,妇好走后,武丁痛彻心扉,非要把她的墓室修在自己的办公室下面,能得到这样的爱情,夫复何求?

感谢您阅读,我是 @沂溪风,您的关注和点赞评论是我最大的动力!

我国古代差不多都将儒家思想作正统思想,男女之间的交往颇受限制。所谓的“青梅竹马”也止于童稚时代的七岁以前,此后“男女七岁不同席”。婚姻则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有违背,千夫所指。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爱情人们又充满向往。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西厢记》(讲张生和崔莺莺)等等爱情主题的传说和戏剧流传市井乡村,就是证明。

或者可以说,正如德国作家歌德在其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诗所吟唱: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郎哪个不善怀春?/这是人世间的至洁致纯,/为什么此中有惨痛飞迸?……”

歌德的诗是对是书主题的总结,也是对天下爱情悲剧的惋叹。在中国,爱情有更多的“惨痛飞迸”。但是仍有许多爱情之花在暗地里屏放,虽然悲剧也接蹱而至。

在青史留下记载,虽然着墨不多,却足够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当是楚霸王项羽和虞姬的故事——霸王别姬。

话说公元前203年,发生在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刘邦几乎以绝对优势掌控了局面。项羽屯兵垓下,刘邦的军事指挥韩信布下十面埋伏,让土兵高喊:“人人都背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围垓下,要斩霸王头。”项羽心生恼火,带着兵马左拼右拼,仍不能撕破包围圈,只好退回帐营。妃子虞姬安慰他:“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何必烦恼?”项羽不由拥着虞姬的双肩:“你跟我在军中这么多年,没享过福,唉!”虞姬打断他的话:“大王别说这些,喝几杯,休息吧。”项羽喝了几杯酒,休息了,虞姬却听见帐外阵阵楚歌,忙叫醒项羽同听。原来是汉兵唱楚歌,目的是牵动项羽手下楚国士兵的乡愁。不少士兵听得热泪盈眶,悄悄开小差离开了营地。

看来不拼命突围,将有更多的士兵走掉,更没有与刘邦相争的资本,自己多年奋斗来的基业也会毁于一旦,但突围,却不能保护虞姬。

项羽用最伤心的调子唱起歌来:

“力拨山河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可奈何?”(林汉达先生译文:“力气拨得起一座山,气魄压倒了天下好汉,时运不利乌骓不走,可叹哪,可叹!乌骓不走由他去,虞姬呀虞姬,你可怎么办?”)

左右将士都哭得抬不起头,虞姬更哭成泪人,项羽不愿离开虞姬。虞姬指指项羽身后说:“大王快走吧,看,那是谁?”项羽回头看,虞姬很快拨出佩剑,自刎而死。

处理了虞姬后事,项羽带八百兵士杀退汉兵,他本可以坐船渡过乌江,回江东,重振旗鼓,但想自己当年带八千子弟离开江东打天下,如今却非但没打下天下,形单影只落败而归,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边上。

项羽同虞姬,他们的魂魄又归一体。

项羽同虞姬的爱情,是最悲壮的爱情,却不是最好的爱情。最好的爱情,只不过是相濡以沫过一生。

我所知道 历史 上最好的爱情是邓颖超和周恩来。

遥念海棠花

在朋友圈里,看到了祝姐姐的微信动态,她发了一组九张海棠艳丽无比的图片,还在旁边提醒: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称,苏轼“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写尽对海棠花的喜爱。

很欣喜地想起那句“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特别想重读邓颖超同志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而写的有关美丽海棠花的优美散文《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就赶紧上网猛搜。

盛开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里的海棠花曾经是周恩来总理最喜爱的花,邓颖超同志深情倾吐“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重情回忆他们并肩欣赏共同喜爱的花棠花,让我忍不住潸然泪下,他们的爱岂只是身形上的相依相伴,根本就是精神灵魂上的相亲相爱!仿佛看到了“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真像花果山……”

谈爱很容易,说爱也很简单,可惜游刃有余地相处、当金当宝地珍惜爱太难。怎样爱?最重要的还是得要学会准确的表达。怎样才能心有灵犀地心领神会?真的也是一门学问,邓颖超同志在周恩来总理因参加日内瓦会议未能亲见家里盛放的海棠花,很用心地剪下、极用情地寄往的那一枝,多么深切的表达!真挚的爱,跨越了千山万水……

我知道的 历史 上最好的爱情(不扯近代),是 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两人从相识、相知到相互扶持, 一路走来共同养育了七个孩子 ,平凡中透露出来的是让人羡慕的爱情。

公元前613年, 年仅13岁的长孙皇后就嫁给了当时16岁的李世民。 两人之间是标准的古代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两人自幼订婚,也称得上青梅竹马。

这两人之间的爱情,我无论是写出来还是说出来,总是感觉太过平淡,独自思考时,又觉得这才是爱情该有的样子。

只能通过一些冲击力比较强的事情,来说一下两人之间的感情。 武德九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两人为了皇位,矛盾越来越深。

在太子李建成的步步紧逼之下,李世民决定带着秦王府八百勇士埋伏在玄武门,发动兵变。

长孙皇后这位从来都是站在李世民身后,默默付出的女人,第一次走到了李世民身边。 她从容的鼓励将士,看不出一点紧张或者迫切,就是平平淡淡。

但是其中透露出的却是与丈夫生死与共,不离不弃的决心!

李世民当皇帝之后,曾有一次病重,很长时间都是在床上躺着。

长孙皇后不仅每天悉心照顾,不离左右。 还时刻带着一份毒药在自己身上,这是她给自己准备的。若是李世民有什么不测,她就准备服毒跟随。

贞观八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一起在九成宫避暑,当时长孙皇后身体已经不太好。一天半夜,柴绍突然扣门觐见告急。

李世民顶盔带甲而出,做好要战斗的准备。当时和李世民同寝的长孙皇后, 不顾身体不听劝阻,毅然站在李世民身边,亦是要共同面对。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虽没有惊心动魄,却表现的也很直接。1、李世民登基后,对长孙皇后的家族是爱屋及乌,无论是对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还是哥哥长孙无忌,都是信任有加,一用再用。

并且还把最喜欢的女儿,嫁给了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

长孙皇后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曾在贞观初年参与谋反,在长孙皇后的求情下,不仅免除了死罪,甚至最后还官拜兵部尚书。

2、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重,已经到了药石无法压制的地步。

李世民这位英明的帝王,为了救妻子,竟然把希望寄托在了佛家, 下令修复天下名胜古寺392座为皇后祈福。

3、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不仅亲自为她写了碑文, 还开创性的让人在元宫外栈道上修建了宅舍,让宫人居住其中,如同伺候活人一样伺候去世的长孙。

4、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的思念也没有停止,甚至为了缓解思忆之苦, 让人在宫中建起了楼台,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

古代有“夫不祭妻”的规矩,李世民不顾别人看法,以一位帝王的身份祭奠长孙皇后,这番表现可见感情深厚。

别的朝代都是母凭子贵,可是到了长孙皇后这,却是子以母贵。 长孙皇后的儿女,尤其是李承乾、李泰、李治,均非常受李世民的喜爱,甚至李承乾造反都没被杀。

最后选择李治继承皇位,还是因为李治性格软弱,不会杀掉被贬的李承乾和李泰两人。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对长孙皇后表达思念的方式还有很多,包括造像、谱曲等等, 最重要是自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世民再没有立皇后。

这些都是两人感情升华之后才有的爆发,能握住一位皇帝的心其实并不容易,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长孙皇后这个人,或者回忆一下你了解的长孙皇后。那些她平时的表现,才更能体现感情,只是没有这种来的有冲击力。

我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爱情,对长孙皇后来说,能一起面对危险,不离不弃,你需要的我都知道。对李世民来说,时间越久思念越浓,你在乎的就是我所在意的。

虞姬自刎凄惨的爱情故事真实度到底有多高?

《史记》、《资治通鉴》载,项梁杀人避祸携项羽由下相奔吴中,即今日苏州地。虞氏为会稽郡{秦末置春秋吴、越地域为会稽郡,以吴(今苏州)为郡治吴中望族。项梁叔侄在此结交江东子弟。虞姬,吴中虞氏美女,慕项羽英名,嫁与项羽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说是项羽有幸淂识虞姬,得此佳人 公元前202年十月,项羽引军东撤,刘邦率军紧追不舍。十二月,楚军被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意志,韩信要汉军在夜幕里唱起楚歌。楚军听了无不泪下,项羽也大吃一惊,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楚地。他—面饮酒、一边激昂慷慨地唱起歌来,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而死今安徽灵璧县城东15华里、303省道南侧有虞姬坟。如果没有这个人,那今天在虞姬坟里睡觉的会是谁?古人没必要编故事来骗我们这些小朋友?

虞美人(李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如下: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词句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扩展资料: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7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