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着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字昌硕,别号老缶、大聋、石尊者等。其中,“大聋”这一别号引起不少人的疑惑。
为什么叫大聋呢?这还要从他的从军经历讲起。《吴昌硕年谱》中写到:“1894年甲午51岁在北京以诗及印谱赠翁同龢。中日战争爆发,参佐吴大澂戎幕,北上抗日。”
史料记载,吴昌硕参加了甲午战争,而且甲午战争给他带来了终身之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淮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溃不成军,朝野舆论哗然,建议应启用湘系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以代淮军,时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奏请从军。
吴大澂督师北上御敌,“奏调先生(吴昌硕)赞画军事”。其时吴昌硕51岁,他不顾亲友劝阻,毅然答应吴大澂之邀,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
吴大澂(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
其实吴昌硕与吴大澂只是诗文雅交,1890年吴昌硕得识吴大澂,吴昌硕在吴大澂寓中有幸遍览了大量古代文物、碑帖及历代名家手迹,眼界大开,获益非浅;而吴大澂又极为欣赏吴昌硕的孜孜求索的好学精神,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吴昌硕并无战争经验,也未表现出过军事才能,所谓“赞画军事”不过只是虚托之词,吴昌硕此举主要还是爱国情绪和报答知己。
然而,战争的发展很快使吴昌硕的美梦化为泡影。
当时集中在海城附近的清军共100余营,6万余众,兵力虽多,但因系统复杂,有湘军、楚军、淮军和东北军队,互不统属,缺乏统一指挥。吴大澂名义上为帮办军务,但却不能指挥全军。而他所率领出关的湘军将领又多系庸劣无能之徒,不熟悉近代化战争。加之吴大澂过高估计自己,低估了敌人,对战争全局缺乏认真布署。
正当吴大澂等集中兵力会攻海城之际,日军利用清军的弱点,采取“佯攻辽阳,实取牛庄”的声东击西战术,接连进犯牛庄,攻占营口,攻陷田庄台。吴大澂愤湘军尽覆,欲拔剑自裁,幸被王同愈等人力劝夺剑,方才阻止。后被清廷撤去帮办军务,1898年,复降旨革职,永不叙用。
那么,甲午战争中吴昌硕在哪呢?
从青年时自号“剑侯”可以看出,吴昌硕是一个热血沸腾、勇于担当之人。甲午从军后,吴昌硕从未直面杀敌,只是用笔写些对敌劝降的露布,草拟吴大澂的战报文稿。
虽没有亲身上战场杀敌,但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导致吴昌硕的耳朵不幸被炮声震聋,其后遂有“大聋”之号。
印文:吴俊卿信印大利长寿
战场上的动乱并没有使吴昌硕忘记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写诗、作画、临帖、治印一日不停,其在旅途中所刻的“俊卿大利”一印,表达了对胜利的期望。
从吴昌硕从军时所创作的书画篆刻及诗文来看,他立马古榆关时,正是甲午年的九月,而正在此时,吴昌硕的家中却来了急函,告知继母杨氏病重。百事孝为先,吴昌硕只得向吴大澂告假。体恤下情的吴大帅马上准假,并拨了一匹快马给吴昌硕,吴昌硕就此离开了军营。
清 吴昌硕刻“澹堪居士”石章 2.7×2.7厘米 通高6.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最终甲午战败,吴大澂被革职,吴昌硕由于参加时间短,又仅仅是个参佐戎幕之人,虽没有受到追究,但这次挫折,对其仕途理想、济世之梦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幸运的是,吴昌硕这次从戎虽然时间很短,但北国江山的奇丽景色,风云激荡的战事氛围,开阔了他的胸襟,激励着他的豪气,对其浑厚雄健画风的形成大有裨益。他在旅途中的写生作品《乱石松树图》,老笔纷披,乱头粗服,极尽苍莽之致。
清·吴昌硕 松石图 纸本,177.5×93.5厘米
对这段从戎岁月,吴昌硕终生难忘,他曾让好友任伯年作《山海关从军图》纪念。战后多年,吴昌硕对甲午之痛耿耿于怀,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写了一首题画诗,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
石头奇似虎当关,破树孤云绝壑攀。
昨夜梦中驰铁马,竟凭画手夺天山!
全诗壮怀激烈,豪情犹在,令人感慨万千。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2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