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慈禧曾让外国画师画2幅画像,其中一幅容貌太过真实,不敢给她看

历史无悔 2023-09-21 09:58:17

关注

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国王的画》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瞎了一只眼,瘸了一只腿的国王,他找来了画师给自己画像,并要求顾及到自己的尊严。

第一位画师画了一张国王眼不瞎腿不瘸的肖像,看上去十分英武,但国王立马将他处死了,理由是欺君之罪。

第二位画师吸取了第一位画师的教训,便是老老实实将国王的瞎眼和瘸腿都画了上去,结果这一名画师也被处死,理由是没有顾忌到国王的尊严。

第三位画师就学聪明了,画好之后交给国王一看,国王一看顿时乐了,还给了这名画师一笔丰厚的奖赏,因为这幅画上面的国王:整个人半蹲着腿,眯着一只眼正在射击,恰好就是维护了国王的尊严。

这个故事是突出了第三位画师的机智吗?并不是,相反更是突出了国王的残暴,自己不顺意就要杀人泄愤,这种事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明朝与清朝的文字狱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其实每一位皇帝都有找画师给自己作画,不言而喻,画师肯定有过类似上面那个故事的心路历程。

在晚清期间,慈禧太后就找了一位荷兰籍的画师给自己作画,其中有一张便是因为太过于逼真,最后这位画师都不敢给慈禧看,说来这其中的典故,便就意味深长了。

慈禧太后于1935年出生于北京,17岁便是选秀入宫,这个选秀有些类似于选美,当时的同治皇帝自然是选中了正值豆蔻年华的慈禧,此后的慈禧在清廷中几乎是青云直上,直到最后成为了大清的实际统治者。

当然,每个女人都是爱美的,慈禧也不例外,但清朝那个时候的照相机都还是个新鲜玩意,一般人还根本接触不到这么先进的玩意,不过人们还是会用各种办法记录着自己的仪态,作画便是成为了人们的首选。

在1870年左右,一位姓胡的荷兰籍画家受邀来到清廷给慈禧作画,而他一共画了两幅,有一幅成为了慈禧经典的形象照,但另一幅却是因为太过于真实,根本不敢给慈禧看,那么这张下落不明的肖像画,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首先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如今看到的古代人物肖像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平面版,简单来说就是在课本上最为常见的那一种,这种画像只是抓取到了皇帝皇后们的长相特点,与真人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直白一点来说,那真人跟画像比较的时候,几乎都联想不到这幅画就是皇帝本人。

直到油画被发明之后,有些厉害的画师几乎能将人物肖像画得栩栩如生,这就是大师的功力。

但那一幅下落不明的慈禧肖像画,却是将慈禧脸上的皱纹以及瑕疵都画了出来,但胡画师并不傻,要是这幅画放在慈禧面前,自己定然少不了杀身之祸,在思虑再三之后,便是将那副“美颜过”的肖像递给了慈禧,而慈禧一看也非常喜欢,还重重奖赏了胡画师。

不难想象,对于杀人不手软的慈禧来说,一个不满意就会杀人的事,肯定会发生在她身上,在这关键时刻,机智的胡画师还是救了自己的命,但也凸显了清末时期这种畸形的皇权,连贡献一幅画都得唯唯诺诺,可见这种所谓的皇权,本就是一种逾越人权的存在。

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

绥远城将军衙署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对于一般的游客来说充满了历史的庄重和厚重感,因为这里是古代的军大营,也是一种军政最高长官的驻地,下面给大家分享绥远城将军衙署导游词一览。

各位团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内蒙古××××旅行社的导游×××,大家称我小×好了。

按照旅游合同上的日程安排,今天上午我们要去游览的景区是将军衙署。它位于呼和浩特的新城区,是清代一品封疆大吏绥远城将军的办公住所。于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随绥远城一同兴建,只是将军衙署当年就建成了。这是我国仅存的一座高级武官衙署,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辟为内蒙古自治区将军衙署博物院。那为什么要在呼和浩特这个地方建一座武官的衙署呢?呼和浩特过去又叫归绥,归指的归化城,绥指的是绥远城,也就是今天的新城,为什么又要在这里介绍绥远城呢?因为将军衙署和绥远城是密不可分的,它建在绥远城中轴线中心偏北处,就好比是绥远城的心脏,因此要介绍将军衙署就得先从绥远城说起。

归化城是建于明代的,它是由著名土默特部的蒙古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和他的妻子钟金哈屯(人称三娘子)亲自督建的,建好后起名叫“库库和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这也就是今天呼和浩特名字译音的来历;明政府取“归附朝廷、接受教化”之意(显然带有有民族歧视色彩)赐名为归化城,归化城当时是一座繁荣的城市。到了清代,清廷与漠西蒙古准葛尔部经常发生战争,西北边疆的这种动荡局势,促使清廷决定要加强北部的军事防卫,以巩固其在西北的统治。经过反复权衡,清廷决定在原归化城东北五里处新建一座军事防御城,使新、旧两城成犄角之势,便于防卫。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时,开始了新城(绥远城)筑城的筹备工作,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正式开始筑城,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新城建成,历时两年四个月,这种建城的速度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乾隆二年,清廷从山西右卫(今右玉)调来建威将军王昌(又作“王常”)就任第一任正一品绥远城将军。绥远,是绥靖远方、也就是安抚边远地区的意思。

这里要强调一下,将军衙署的主人是绥远城将军,不能随意将绥远城将军简称为绥远将军,因为清廷任命的是绥远城将军,而不是绥远将军。清代就有78任将军在174年间先后在此任职(据《清实录》记载),民国时期先后又有二位署将军、十三任都统、五位绥远特别行政区与绥远省政府主席在此办公,其中著名将领有傅作义,董其武等。可以说2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绥远地区的政治中心,可谓“漠南第一府”——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的题匾挂在大门门头上。

〔大门前及第一进院实地导游讲解〕

我们现在衙署对面看到的“一”字型照壁,上面正中石匾上刻写着“屏藩朔漠”四个大字,意味着保卫边疆,是光绪十六年第70任绥远城将军克蒙额所题,为绥远城三件珍贵石刻文物之一。衙署原有六进院,现保留有四进院。我们沿着甬道往里面走,来到仪门前。这正中的大门为什么叫作仪门呢?仪取礼节、仪式之意,是礼仪之门。当年的绥远城将军就在这里迎送贵客的。那时只有和将军品级相当的官员才可以走仪门,其他的官员要走两边的旁门,又分为文东武西,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大门内是第一进院,院内北边东西两侧有两只__(bì
xì)各驮一块大石碑,这是近年建造的;南边一溜房屋,现为书画、纪念品商店和古玩店。大家进来和我走过仪门一同细细游览吧!

〔第二进院实地讲解〕

朋友们,请大家看院内的这4株青城名木——紫花丁香树,它们均植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每到春夏之交,花满枝头,香溢远近,沁人心脾。近两年每逢“五一”节前后,这里都要举办“将军衙署丁香节”。届时,游者如云,堪称嘉会盛况。朋友们可能不知道,丁香花是呼和浩特市的市花呢。

第一展厅折房

大家现在参观是东边第一展厅——过去叫折房,折房是衙署下级官吏上堂前议事和休息的地方。现在,这里介绍的是呼和浩特新旧两城,主要是新城——绥远城建城的历史。历史途中已经介绍过,请大家结合实物,听讲解员讲解。

〔以下各展厅内容主要由将军衙署讲解员讲述〕

好,下面我们先看模型吧!大家看到的这个归化城和绥远城复原模型就是呼和浩特旧新两城在清代时的样子。绥远城总面积为285万平方米,合4275亩,是一座正方形的城池,城墙上有炮位44座,城墙高2丈9尺5寸,城墙顶宽2丈5尺,城外还有一条环绕四周的护城河。绥远城有4座城门:东门——迎旭门,南门——承薰门,西门——阜安门,北门——镇宁门,都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的。在将军衙署东南面的是绥远城的钟鼓楼(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阻碍交通”被拆除)。城内西南角设有“小校场”。西城门外设有36万平方米的“大校场”和演武厅,原为驻防军平时检阅和操练3900多八旗兵的大操场。而在战时系将军出征点将,开拔军旅的出发站。

下面来看这张清代地图,这粉色的区域就是绥远城将军的管辖范围,它看起来就象一个屏障,守护着中原的北大门,从此可以看出绥远城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这是绥远城的建城图。建城动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银130余万两,动用10万民工,仅木材就用了30余万根木料。因负责建城的官员通智等人偷工减料、谎报实情、贪污公款,被“宰相刘锣锅”之父刘统勋奉旨斩首了。看来反腐败问题是历来要抓紧解决的。这张图是绥远城的驻防分布图。这两个城门石匾,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三件珍贵石刻文物之二,是由乾隆皇帝亲自命名,并亲笔题写的蒙汉满三种文字的绥远城北城门和南城门——即镇宁门和承薰门的石匾。由天子亲自命名并题写城门石匾,全国仅此一处。这几门大炮是仿制当年绥远城驻军使用的红衣大炮,是当时从国外进口回来的先进武器,进口的炮是头大尾小,后坐力大。国产的炮头尾一样粗。因为这里是军事重镇,所以当时配有二十四门重型大炮。

第二展厅回事处

我们再来参观西边第二个展厅回事处。这里原来是衙署文官办案整理资料、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现在是陈列衙署的概况和变迁史。

这是衙署恢复原貌的沙盘。衙署是严格按照一品封疆大吏格式建筑的。它以主体建筑为中轴线,两边配有厢房,耳房和东西跨院,是取八卦之意,四平八稳的意思。原整体布局分前后二组,五进套院。前组为公务厅院,后组为将军的内宅,现在只保存了中间四进院,五进院和后增的六进院在民国和解放后及文革的时候被毁掉了。接下来看展柜中的展品。这一张是绥远城管理等级图,从将军到士兵等级森严,待遇差别极大,比方说将军一年俸银两千多两,协领就四百多两,到步甲就只有十八两了。这些刺绣图案是清代的补子,在官服的胸前,背后各有一块。它是用来区分官品等级的。文武官各分九品,文官的是飞禽,武官的是走兽。将军连体衣帽箱是将军出行携带官服和帽子用的,这种设计非常方便合理。

第三展厅官房

院内西北角上的官房是将军的下级官吏协助将军处理军政大事的地方,官房的规格仅在大堂、二堂之下。将军的幕僚在此审阅从回事处送过来的公文,查阅后送折房行文,最后到大堂印房盖印,然后用快马送至京城,报于皇上,因此官房也是很重要的。这些官吏比将军品级略低,一般在三、四品左右,房内陈设虽比不上将军的大堂、二堂,但也比其他管理办公地方讲究。首先请看北炕,由于北方冬季较冷,所以明清两代北方官吏办公室一般都有火炕,取暖的方式很像现在的地暖。冬季,官吏们坐在炕上,炕上有炕桌,桌旁有坐垫,靠炕墙处有踏板,官员踩踏板上炕,踏板旁陈设有痰盂。房间若大,还有火盆,北京的故宫军机处的陈设就是如此。官吏们坐在炕上看文件,写公文。炕桌上有笔、砚等文房四宝。正面北墙上挂有清代十二位皇帝的画像,我们依次做个简单的了解。第一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后迁都盛京(今沈阳)。1636年其子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清朝对全国统治了268年,这一阶段共有十个皇帝,他们分别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宣统即末代皇帝溥仪,3岁登基,在位仅三年零两个月,到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1912年2月就被迫退位。宣统退位标志着清朝的彻底灭亡,也标志着中国永远取消了帝制。至于1917年张勋导演的溥仪复辟闹剧,仅11天便在举国唾骂中收场了。

第四展厅大堂

院内正北的大堂,门前是13米见方的露台,是官员举行礼仪活动的地方。大堂又称正堂,是衙署的主体建筑,平常是闲置不用的,是将军接圣旨或有重大活动时才启用的。大堂为五开间,瓦顶悬山式建筑,长20米,进深10米,高9米。大厅内有屏风一座,屏风的图案就是象征当朝武一品的海水麒麟,屏风前端坐在太师椅上这个形态逼真、威风凛凛的一品武官就是第一位绥远城将军王昌的蜡像。他右边这个穿长衫的文弱书生就是我们熟知的师爷或机要秘书;他左边是带刀侍卫,两人都是六品或六品待遇。下边站着的这个弯腰屈膝,穿着二品文职官服的是当时的山西巡抚。这四尊蜡像讲的是一个“将军权力大,气死一巡抚”的故事。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绥远城将军位尊权重,非一般封疆大吏可比。所以王昌上任时,乾隆皇帝亲题一块牌匾送给他,请大家抬头看上方,写的是“泽敷遐迩”。“泽”是恩泽,“敷”是覆盖,“遐”是远,“迩”是近。意为皇恩浩荡,泽及远近。那绥远城将军这官到底有多大呢?拿现在话来说相当于上将衔的大军区司令员。您看公案桌上摆有八支令牌,红色是派兵遣将用的,黑色是审案子用的,他审的可是重大军事案件。桌上还摆放有1个签筒,是将军行军打仗或做重大决定时占卜用的。这边有二顶万民拥戴伞,上边签满了黎民百姓的名字。在历史记载中这是百姓签名以表示拥戴王昌将军的廉正爱民功德。

花架上摆放的这对景泰蓝器物叫天鹭,俗名朝天吼,您看它眼睛向上望很形象吧!它的实用价值其实是作香薰之用。您可别小瞧这器物,这样的东西都是皇上御赐的,可不是谁都可以随便买来摆在这的。摆在这有“威震四方”的意思。

大堂两侧摆放有回避、肃静牌,职衔牌,仪仗车轿等。职衔牌又称云牌鸾驾,数量不等,将军出行时排在轿前显赫扬名用的,平时放在大堂内两侧。作为一品职衔的绥远城大将军出巡时的仪仗是:杏黄伞两柄,金黄棍一对,扇两把,兵器一对,赝翎刀一对,枪两对,兽箭一付,回避、肃静牌各一对。出行时,队伍前面还要打开道锣,将军在后边坐绿呢大轿。这墨绿色也是只有一品职衔才配用的。那边的勒勒车可是件文物,是将军家属远行时坐的,前后都有刻花铁装饰,那么精致,可见非同一般。

大堂墙上是嘉庆皇帝为教育八旗子弟写的《圣训》,又称《八旗箴言》。其大意为清代祖先历尽艰难险阻打下了江山,期望后代子孙发扬优良传统,保卫好这来之不易的社稷疆土。这其中的许多内容于今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比如其中提到的尊敬长辈、勤俭节约等等。看完大堂的陈设,您还可以欣赏一下梁上的彩绘图案和大堂的建筑风格。这大堂梁上是旋紫,门头上有双龙合禧,仪门上有苏式彩绘,一会儿大家还可以再欣赏一下。整个大堂屋顶是完全的木制卯榫结构,270年了,依然这么坚固,可见当时不时兴豆腐渣工程,也说明王昌首长极有可能没吃回扣。

第五展厅印房

院内东北角的印房是存放将军印玺及重要档案的机密之处。印房后墙上张贴着乾隆御题关于诸葛亮“淡泊明志”的一段感悟文字,下边陈放着两个高大的印箱罩和两个小印盒。东南窗下陈放着将军虎钮银印。西炕上摆放着精美的供案。东墙供奉有武圣关公铜像,因为满族是个尚武的民族,认为关云长助其入主中原,对关公更是倍加推崇。关公自古因忠孝节义、品德高尚而为人敬仰,早已超出了世人的境界,被历代奉为神灵,明朝以后被尊称为关帝。〔第三进院实地讲解〕

第六展厅箭亭

院内西北的箭亭原是将军下属武官在此负责驻防官兵武备军需及军事演练等事宜的地方。现作为归绥驻节将军专题展览之处。这是将军年表铜牌,清廷授封绥远城将军的经过较为复杂和频繁。从乾隆二年第一任绥远城将军王昌开始到宣统三年最后一任将军为止,历时174年,这一期间清廷共委派了78任绥远城将军。
第一任绥远城将军王昌之前,归化城将军是抚远大将军费扬古。这边有他的半身画像。他平定噶尔丹叛乱战功卓著,朝野共敬。这78任绥远城将军中有一位在任期间最长,共任职11年,他是第70任将军克蒙额。民国后,从1912年10月张绍曾任了新体制的绥远城署将军,到新中国成立前共有l8位20任署将军、都统和特别行政区、省主席在此任职,其中商震,李培基都是两次连任,最后是董其武任绥远省政府主席时,于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通电全国,宣布和平起义了。亭前广场上陈列着古代作战用的刀、枪、斧、钺等十八般兵器。兵器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工具,特别是狩猎工具,后来生产工具转变为主要用于战斗和杀人的工具,于是兵器就诞生了。到了战国晚期,钢铁开始用于兵器,铁制兵器结构紧密,成分均匀、坚韧、锋利,质地更加精良。

第七展厅二堂

院内正北是二堂,这里是将军日常办公的场所,现在陈列了将军的蜡像及相应实物,再现了将军昔日办公的情景。过去,有人认为这个二堂的别称是“退思堂”。其实,后院的三堂才又名“退思堂”。步入二堂我们看到的是照满族习惯布置的一明两暗的格局。中间是海水波涛的屏风,前面摆放着将军办公时的大条案,条案上放有笔墨纸砚等办公用品。二堂西屋这尊蜡像是第71任绥远城将军永德。他于光绪二十年十二月调任绥远城将军,二十一年六月初六到任,任期六年之久,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因英帝国主义迫害,被撤职后自杀。永德虽已身死,但仍然被帝国主义和清廷列入惩办“祸首”名单之中。端坐在东屋的这尊蜡像是第76任绥远城将军贻谷。贻谷(吉林满洲镶黄旗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至三十四年(1908年)任“钦差督办西蒙垦务大臣”,“理藩院尚书衔”,兼任绥远城将军,在呼和浩特任职七年。他居住在旧城垦务大臣行辕,又坚持到新城将军衙署上班。他一面积极推行清廷的垦务政策,为清廷不遗余力地搜刮到大量银两,一方面他也预料到清王朝的统治已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地步,因此他十分关心新城满族同胞的未来生计,办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因追查前任将军信恪调任后一批补修军械巨款经归化城副都统文哲珲处理后下落不明的问题,而反被文哲珲状告其贪污,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下狱。辛亥后,贻谷旧僚岑春值上书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为贻谷翻案。徐世昌派马福祥调查后,给贻谷平了反,并赐给一面“耆英望重”大匾,以示表彰。民国十五年(1926年)贻谷病死在河北易县。

第八展厅客厅

参观完二堂您可以信步来到二堂东边的客厅,也就是第八展厅。您可知道这里原本就是将军接待客人的客厅呢?现在,这里辟为“归绥老照片”展厅,展出“城市建设”、“历史纪事”、“历史人物”、“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共5个篇章近200幅珍贵照片。请大家逐一过目,以加深对呼和浩特重要历史的认识。

〔第四进院实地讲解〕

第九展厅西厢

(慈禧少女时期在呼历程)呼市新城有条出名的街叫落凤街,从历史上看,这里并没有出生过皇后,怎么会有落凤一说?其实这条街是因慈禧太后少年时住过而得名的。下面我们参观的这个展厅原为将军家属及侍卫活动的地方,现在陈列的是慈禧15-18岁时在归绥生活的场景。慈禧,叶赫那拉氏,乳名兰儿。她的祖先原是蒙古族。姓土默特。其祖垦垦达尔灭了库伦那拉后,占据了人家的地盘,就改称那拉,后又迁居到叶赫河畔,因此号称叶赫那拉。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镶黄旗满洲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惠征由安徽的修补道员升任归绥兵备道台(全衔是“山西分巡归绥兵备道”),是文职、正四品地方行政长官;又因他有“兵备”职衔,所以除管民政外,还有整治地方兵务之责,但只管汉军绿营兵,不管归绥地区的满洲八旗兵和蒙古土默特旗兵。他上任时带着十五岁的女儿及全家来到归绥,可人已经来了,道台衙门还没有整修好,归化城副都统只好把他们全家人安排到绥远城内一座协领衙门里寄居(这协领衙门就在今新城区东落凤街)。不久道台衙门修葺好了,惠征一家才搬进道台内宅(今天呼市一中校址)居住。四年任满后举家赴京,兰儿经选秀而入宫。后来到光绪时,这两处都被奉为慈禧皇太后的圣迹,慈禧住过的那条街,从而更名为东落凤街,与其西边的西落凤街街名一并沿用至今。
这两件衣服是慈禧一生最喜爱的便服,上面绣有兰花,是因慈禧小名叫兰儿,而且兰花又很清新素雅。顺西墙几个玻璃橱展箱里陈列的是与兰儿少女时期在呼和浩特生活有关的各种展品。这一幅立体模型图是慈禧跟随父亲来绥远上任时的情景。从小长在安徽的兰儿从未见过这样的鹅毛大雪,新奇地撩开窗帘向外张望,茫茫白雪笼罩着的绥远城显得更加威武、壮观。少女时代的慈禧天生丽质自然也爱打扮,慈禧的容貌虽然比不上古代的四大美女,但也非同一般,有野史描绘她“一出游,旁观者喃喃作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过是也”,可见她年少时确实漂亮。

这是一幅草原秋猎的场景,慈禧在归绥时练就了骑马射箭的本领,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入宫以后。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去承德骑马。墙上的这张照片是慈禧60大寿时照的,您看她长方脸、长鼻梁、大耳朵、高颧骨,目透威严,而且双手保养得多么好。她每天早晨洗脸前,先用毛巾把手包起来,放入盆中温水浸泡,一直泡到柔和为止。这幅照片是慈禧坐在莲花座上扮观音菩萨,我们从电视上总看到当时慈禧又称老佛爷,那慈禧为什么叫老佛爷呢?慈禧垂帘听政后,仍贪心不足,她想圣祖康熙被人们叫做老佛爷,说他是文殊菩萨转世的活佛,那我就是观音菩萨转世的活佛。她为暗示别人,在宫里多次扮观音演戏。一日,慈禧传旨让宫中画师在5尺长的宣纸上画9尺高的观音,只有一位女画师画出了一幅观音坐像脸面和慈禧一模一样。于是,慈禧就把画像挂在大堂,天天拜,边拜边看如醉如痴。天长日久,大家都看出了这西太后想当观音的化身,叫她老佛爷肯定特别高兴。从那以后,宫内宫外就叫开“老佛爷”了。下边这张是慈禧和宫女皇妃的照片,这个瘦的是光绪的皇后,胖的那位是光绪的瑾妃。当时的审美观与现在差距很大吧!这双是元宝底鞋,是清代妇女穿的旗鞋中的一种,旗鞋也称“寸子”,有“马蹄底”、“花盆底”等等。这种鞋的特点是平空增高三四寸,妇女穿上显得身材修长,高挑挺直,甚是优美。在这里顺便提一句旗人和汉族女人最大的区别,旗人是天足,汉人是缠足。

这是慈禧画的牡丹和写的“福禄寿”三全,可见真实的慈禧真的是才华横溢。

第十展厅东厢(佛堂)

大家现在参观的展厅是佛堂,这里原为将军及其眷属求神拜佛的地方。如今这里又恢复其原貌,供游人参观礼拜。我们先从左手看起。这个石雕叫转轮,是寺庙中用的,上面用满蒙藏三种文字刻着藏传佛教中的六字真言(_、嘛、呢、叭、咪、_hōng)。据说这石转轮每转动一周,就代表您诵了
三千六百八十遍,那您念的经越多,就会离佛越近,天长日久就会深结佛缘了。接着我们看到的这尊坐东面西的石质佛像是药师佛,这是在整块青石上采用高浮雕手法刻制的。制作的年代约明末清初时期。他的全称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佛。他左手持钵盛甘露,右手持药草。相传他在成佛时曾立下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的疾苦。人们认为信奉药师佛能消灾延寿,医治百病。墙上的这张图片,表现的是初唐时期的彩塑佛,中间为释迦牟尼成道像,他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右手作神法印,左手作与愿印,身边是他的两个弟子左面是迦叶,右为阿难,这种组合是一佛二比丘,比丘是弟子的意思。在人们供奉的各种佛中,只有释迦牟尼才是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个叫石经幢(chuánɡ),这是佛教中的用品,上面记载着一些佛教中发生的事件。这幅彩图最上边为一佛二菩萨,释迦牟尼和他的左、右胁侍菩萨文殊和普贤。彩图的中部为五百罗汉,这里出现有济公的形象,因为他不守佛规,又喝酒又吃肉,所以,一般在五百罗汉中把他放在角落里面。彩图的下部为一佛众菩萨:弥勒佛和观世音、虚空藏、普贤、金刚手、妙吉祥、除盖障和地藏菩萨等。

第十一展厅三堂

院内正北的一溜正房,居中的面阔五间、较为高大宏伟的建筑就是“三堂”。这是针对大堂、二堂而言的。三堂又称官邸,亦名“退思堂”。中间为过厅,设有书案、彩绘木质屏风和木框书画玻璃钟堂(现场指说实物);东侧两间为“内签押房”,是将军平日批阅公文及处理日常公务的处所;西侧两间为将军的书房,是将军平时(主要是_暇时)温经习字、读书作画之处。总之,三堂是将军在大堂、二堂工作之余,退至此处思考军政大事兼之休闲、娱乐的地方。游人可以在此通过实物鉴赏并充分运用联想,尽情体味将军平日的工作、生活场景。

〔结束语〕

末了还要说一句,清代的绥远城将军衙署,民国初年曾一度改称将军府,其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又改称绥远都统署;之后,国民政府又将它变作绥远省政府(即省主席衙门),先后200多年,历经沧桑。现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旅游景区,它又焕发出青春,吸引着无数游览者。将军衙署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历史遗存,1984年即被文博界评为内蒙古十大古建筑之一。它不仅是呼和浩特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直接见证之一,也是研究清代军事、政治、八旗制度、民族关系以及官衙建筑的实物资料。将军衙署为繁荣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文博事业、旅游市场作出了积极的令人欣慰的贡献。最后,愿将军衙署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祝大家知识增进、旅途快乐、身心俱健!欢迎大家再次做客呼和浩特,再次光临将军衙署。谢谢大家的真诚配合,再见!

西太后慈禧的少女时代是怎样的?

近日对外开放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代绥远大将军署衙内展出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一部分陈列讲述的是慈禧太后少女时代在绥远城(现呼和浩特市)生活的情况,这一情况至今鲜为人知。 将军署衙大堂西侧原为官房,是将军以外的官吏处理公务或休息的场所,目前这里辟为慈禧太后少女时代家庭生活的展室,展出慈禧手绘的两幅国画及家庭生活用品铜盆、铜壶、银锭等。 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镶黄旗人,惠征由安徽的后补道台升任归绥兵备道台,便带着15岁的女儿兰儿(慈禧小名)及全家来到绥远城,先后在庆丰街(呼和浩特现有东落凤、西落凤街)等三处生活居住。 从一些历史资料上看,少女时代在绥远城居住的慈禧对文学、书画和历史非常有兴趣,她在此读书、学画、下棋、弹琴,且经常骑马射箭。对于少女慈禧的长相史书中并无记载,野史中描绘她:“每一出游,旁观者皆喃喃做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过是也”。 慈禧书画及代笔人 慈禧(1835——1908),民间百姓俗称“西太后”,是位妇孺皆知的人物。慈禧除善弄权术、热衷政治外,生活中喜爱书画,尤其爱以“自己所作的”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笼络人心。实际上慈禧本无艺术才华,其书画多由人代笔,钤上慈禧专用的印章即成了慈禧本人的作品,所以,严格地说,将慈禧的书画称为慈禧款的书画更准确一些。 那么,慈禧亲手所作的书法与绘画是什么样子呢?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慈禧于光绪30年(1904年)7月2日用朱砂墨书写的《磐若波罗蜜多心经》,由此可窥慈禧亲书的真实面目。此经文其字结构呆滞松散,笔力孱弱稚嫩,毫无生气,属于初学墨书的水平。至于慈禧亲笔绘画,可见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的慈禧“蓼花螳螂”画稿,画上有老师所作的批语,其中不乏“板墨甚有佳处”、“好”、“有笔意”等阿谀之词。然而细审其画,同样属于初学者的水平;蓼花几如断枝枯叶,枝与枝之间杂陈不接,叶与花零乱,其用笔畏缩迟疑,全无功力;一只螳螂也画得离骨岔气不合章法。由此可见,慈禧的绘画能力还远没有达到独立成画的水平。 为慈禧代笔的画家叫缪素筠(1841年——1918)名嘉蕙,云南昆明人,是慈禧绘画的最重要代笔者。缪素筠入宫后,因惯于官场世故,又加之她唯喏承上、和气对下,故博得上至后妃、下至宫监的一致赞赏,尊称她为“女画师”、“缪先生”。 慈禧对她优礼有加,赏三品服色,月俸二百金,免其跪礼,常令缪素筠位居其左右,随时教她画画,或为她代笔作画。而清末宫廷画家屈兆麟则为慈禧代笔画松、鹤、灵芝等。 慈禧本人艺术鉴赏力、表现力的低劣,导致了她执政期间宫廷绘画以平庸著称。这期间既没有培养出有创造力的画家,又没有创作出对当时的画坛,或对未来的画坛有影响力的作品。晚清的宫廷绘画在来自民间的、艺术上生机勃发的“海派”绘画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苍白无力,以致常使人们忽略了它的存在。 慈禧后裔揭谜慈禧身世 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芳嘉园11号,有一座青砖灰瓦,朱漆大门的漂亮院落,门内建有照壁、水池,院内的两架长势旺劲的紫藤萝,以及一株尚在结果的秋海棠,和闲置在墙边的抱石门墩,废弃在屋角的剥落砖雕,似乎还能让人寻觅到这里昔日作为公爵府邸的遗迹。在这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套院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由爱新觉罗·毓垣所书“桂公府”三个大字的匾额。当年,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两位大清皇后,即慈禧和隆裕。一门两皇后,两世皇国丈的特殊身份,也使居住在这座“桂公府”里的叶赫那拉家族,门庭显赫,后世清史专家也将这座“桂公府”誉为“清末两代皇后的凤凰窝”。 近日,笔者特意去了这座北京城里的“凤凰窝”,并有幸见到了从这个“凤凰窝”走出来的一位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后人——慈禧的四世曾孙叶赫那拉·根正。 叶赫纳拉氏的起源与大清第一位皇后 据叶赫那拉·根正说:“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元末明初时,已在叶赫河建立了叶赫城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氏族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垦达尔汉,原姓土默特。叶赫那拉氏的始祖,原来是蒙古人到扈伦部,他招赘在那里,那拉的意思就是爱,他领有其地,并成为一国,因为他的国是在叶赫的河边建立的城市,所以叫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后出过许多文豪武将,如历来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的满族杰出文人纳兰性德就姓叶赫那拉。但真正使叶赫那拉扬名天下的,当属叶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那根正(叶赫那拉·根正现用名)先生告诉笔者:“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都是血统之亲,努尔哈赤就是叶赫那拉氏所生,也是叶赫那拉氏家的姑爷,他的皇帝儿子皇太极也是叶赫那拉氏所生,在大清朝时有一个世代说法,叫叶赫那拉家世代出美女。” 这里那根正所说的努尔哈赤的皇后,也就是皇太极的母亲,就是大清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孝慈是叶赫部长杨吉努之女,在明万历十六年,她14岁时是作为建州女真与叶赫女真结军盟的条件嫁与努尔哈赤的,她与努尔哈赤生活了15年,仅生下皇太极一子。她于29岁便病逝,于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极追谥为太祖高皇后。 在孝慈与努尔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间,正是努尔哈赤积极向外扩张,统一女真各部,并收降一部纳娶一妃的辉煌时期。
满意请采纳

八国联军抢走一套慈禧的“鬼画”,专家估价6500万,后来怎样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爱好,或对某样东西着迷,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什么控,比如动漫控、美食控、游戏控等。不过这不仅是现代人的“玩法”,大家都知道古人也是有很多小爱好的,就连皇帝、太后也不例外。慈禧就是一个小说控,而令她入迷的小说是《聊斋志异》那一类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她喜欢那些诡秘奇异的故事。她在世时曾收藏过一套自己非常喜欢的“鬼画”,但后来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慈禧在慌乱地逃窜中没能带走,导致鬼画被八国联军抢走。

古人不像现代人,拥有网络和手机,所以在闲暇之际,他们通常会选一些比较文艺的消遣方式,充实空闲的时间。慈禧也不例外,她作为清朝真正意义上的掌权者,不仅不用愁物质,还过着相当奢华的生活。而她个人也相当喜欢铺张浪费,过个60岁大寿所收到奇珍异宝不计其数。

晚年的慈禧还喜欢变相的收贿赂,而那些官员为了讨好她,就搜刮民脂民膏,给她送礼去讨好她。不过讨好一个掌权的太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每一位官员俸禄比较多,有些则比较少,这也决定着他们送礼的能力。另外,哪个官员都希望自己所选的礼物与众不同,最好能脱颖而出,获得慈禧的青睐。

而在慈禧所收到的宝物中,其中有一样东西就令她十分的喜欢,爱不释手,即一套“鬼画”。也许很多人想不通,鬼画哪有奇珍异宝值钱,而且古人是有些迷信的,她不应该离那些东西远一点吗?

其实慈禧所喜欢的那套鬼画,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恐怖,相反比较有趣,放在那个年代是绝无仅有的宝物。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时想讨好慈禧的一些官员俸禄很少,同时不愿去搜刮民脂民膏,于是便想出了一条妙计,在打听到慈禧尤其喜欢看《聊斋志异》后,就决定模仿四大名著,做本插图版的聊斋志异。有插图的书籍放在现代来看毫不稀奇,但古代的书多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读起来相比较枯燥乏味。

为此几个官员找来绘画高手,根据聊斋内容,绘画出了745副图画,同时在每一幅画的旁边用小揩把相应的故事内容摘抄下来,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的枯燥乏味,而是图文并茂。制作完后,这套插图版的聊斋共有48册,相当于是当时的一本漫画或一部电视剧。

这本书果然得到了慈禧的喜爱,内容大多数都是关于鬼灵精怪的故事,所以称它为鬼画,也被誉为皇宫的“御用书”。收到它后,慈禧空闲之际就会拿它来翻一翻,对它相当着迷,可惜后来被联军抢走了。

由于八国联军1900年攻打进了北京,慈禧只能放下她尊贵身份,匆忙逃跑。在这种情况下,她能带走的东西很少,而那套鬼画自然也来不及带走。联军攻入皇宫后,开始大肆搜刮抢掠那些金银珠宝、奇珍异宝。而他们在看到这套鬼画后,图新鲜地翻阅过,之后就觉得没什么意思,就没有在意它。

那套鬼画被联军抢走后,不知不觉时间就过了57年,鬼画在苏俄手中。而几十年中又发生了很多的事,我国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方觉得这套鬼画对中国有着挺重要的价值,最后无偿归还了其中的46册。另外两册哪去了呢?当时八国联军把它抢走时,就只有46册,还有2册不知所踪。不过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也找到了另外2册,使得这套鬼画经过几十年后重归完整。这套鬼画经过专家估价,价值6500万。

结语无论如何,这套鬼画原本就是属于我们的东西,被无偿归还也是情理之中。不过东西被抢了去,对方如果执意不归还,也还需要我们费更大的功夫。想必对方归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也是尊重我国的一种表现,侧面也反应出了我们的实力变化。总而言之,这套鬼画能重归完整令人欣慰。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1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