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李宗仁回忆初次与蒋介石见面:印象很不好

大揭秘 2023-09-21 09:57:48

蒋介石以军事起家,他的王牌军自然是由他的嫡系部队组成,陈诚可以说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头子,而非嫡系的军队,如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带领的,自然是他眼中的杂牌军。在蒋介石眼中的杂牌军中,势力最大的,应该是桂系,而桂系首领李宗仁,也与蒋介石有着一言难尽的恩恩怨怨。接下来咱们就说说蒋介石和李宗仁的故事。

蒋介石 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邻,桂系军阀首领。1925年,李宗仁与广西陆军小学堂同窗白崇禧、黄绍竑一起联手打败了旧桂系头目陆荣廷,统一了广西的军政,从此新桂系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桂系三杰:黄绍竑 李宗仁 白崇禧

1926年,新桂系加入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初期,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李宗仁是第七军军长,两人交往日益增多。

为拉拢新桂系,蒋介石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主动拨给李宗仁大批武器弹药和军费,并破格提拔白崇禧为北伐军代总参谋长兼东路军前敌总指挥。为了北伐大业,蒋介石与李宗仁之间度过了一段难得的蜜月期。

右为年轻军官李宗仁

1926年8月,北伐军占领长沙。这天,李宗仁来到蒋介石的办公室,蒋介石亲切地问到:“德邻同志,你今年多大岁数了?” 李宗仁答:“三十七岁。”“我大你四岁”蒋介石边说边打开抽屉,取出一份红纸写成的兰谱递给李宗仁,恳切地说:“我俩换帖吧!结为异姓兄弟!”

由于毫无思想准备,李宗仁一时不知所措,连连摆手说:“我惭愧得很,实在不敢当。”“你不要客气,你人好,又很能干!”蒋介石边说话边抢前两步,把兰谱硬塞在李宗仁军服口袋里,还一再嘱咐李宗仁,也写一份给他。

蒋介石

李宗仁回到自己营中,打开兰谱,只见上面除了有蒋的生辰八字外,还有四句誓词:“谊属同志、情切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之后在蒋介石的再三催促下,李宗仁依葫芦画瓢,也写了一份送了过去。蒋介石高兴之极,郑重表示:“我们从今以后更加上一层亲切关系,势必同生共死,为完成国民革命而奋斗。”说罢,两人也是大哥,老弟的叫着,很是亲热。

李宗仁

1927年,国民革命军一路征战,北伐革命的旗帜几乎席卷半个中国。此时,蒋介石军事独裁的野心开始暴露,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6天后,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在新桂系的全力支持下,蒋介石开始清党反共、此举立即引起武汉国民政府的强烈反对,武汉方面发出通令,宣布开除蒋介石国民党党籍及一切职务,并派出重兵向南京进剿。

李宗仁

这个时候,新桂系部队正驻扎在南京附近,成了夹在宁汉之间的一道必经的屏障。此时蒋介石外要抵御军阀孙传芳,内要对付东征讨蒋军,正当老蒋焦头烂额之际,却接到了李宗仁的一封通电,内容是:宁汉应捐除成见,恢复合作,不宜以个人地位而牺牲党国大计。不久,李宗仁便领衔代表南京方面发出通电,表示愿与武汉合作。

这时的蒋介石自知地位难保,但还不死心,又找李宗仁、白崇禧,试探性的说:“我想趁此休息一下。”白崇禧答道:“总司令如果真需要休息,我也赞成,否则徒然在政治上掀起一个大风浪,那就大可不必了。”李宗仁也没有挽留,让蒋介石“自决出处”。8月14日,蒋介石无奈宣布下野。北伐以来,和蒋介石共同进退的“好兄弟”李宗仁,怎么在关键时刻要弃蒋介石不顾呢?

李宗仁 蒋介石 白崇禧

其实早在1925年蒋、李首次见面时,李宗仁对蒋介石的印象就很不好。李宗仁后来对白崇禧说:“古人有句话,叫做‘共患难易,共安乐难’,像蒋先生这样的人,恐怕共患难也不易!”果然,北伐还没结束,蒋介石就对李宗仁的新桂系部队动了心思。

蒋介石曾经让何应钦对新桂系新发展的部队缴械,当时何应钦没干,但是李、白二人马上就知道了。得知蒋介石的算盘竟是这样打的,二人感到非常寒心。因此,当蒋介石有难,自然也不会再听调遣。

李宗仁白崇禧

1927年8月15日,蒋介石正式发表下野通电。当日,李宗仁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民国史上第一次出现蒋去李来之局,蒋李二人之间的梁子也就此结下。之后,李宗仁被蒋介石明升暗降,坐了三年冷板凳,但民众支持率却高过蒋介石,这是怎么回事呢?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明天的大揭秘微信号!

评价一下李宗仁的一生

本人感想:李宗仁李宗仁开始作为国民党的地方军阀,对统一广西、建设广西是有贡献的。后来和蒋介石进行中原大战,造成生灵涂炭。抗日时期作为五战区司令,创造了台儿庄大捷,歼灭日军两万人(中共承认1万人),是抗日名将,中国的英雄。晚年回国,承认一个中国,拒绝与蒋介石合作。一生功过,我认为可以28开。

过:
他曾经是个军阀,地地道道的军阀,在宁汉战争、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等内战中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在湖北,他的桂军在占领武汉的时候无恶不作,被湖北人民称为虎狼之兵。
他在大革命失败后,命令广西部队大肆残杀工农群众,桂系成为反共的极先锋。
他的部队参加围剿红军,湘江之战中给红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他在30年代在广西实行全省皆兵的民团制度,与中央对抗,使广西被外人称为“斯巴达式”的广西,而且他统治下的广西成为半独立于中央的省份。
抗日战争中后期,他的桂系部队也参与了与我八路军、新四军的摩擦。
解放战争初期,他的那些广西部队在华东中原战场给解放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功:
他率领精锐的广西第7军加入北伐军行列,参加了北伐战争,第7军称为北伐最精锐的主力之一,被誉为北伐“钢七军”。
他在抗日战争时提出了“焦土抗战”,号召全国军民誓死与日军血战到底,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的气节。
他的桂系部队是全国第一支主动接受改编成中央军的地方军阀部队,他起家的那桂系十万老兵几乎全部在上海、徐州、武汉与当时最凶猛的日军撕杀中报销掉了。
他指挥了台儿庄大战,名扬四海。指挥一只由杂牌组成的哀军与倭寇最精锐的师团血战,予敌重创,功彪青史。但军事专家一致认为,战役后,李面队日军合围,指挥所部几十万人巧妙摆脱敌人,成功突围,为国家保存抗日血脉的功德甚至比台儿庄战役更有意义。 日军战史里曾评价道:“桂系钢七军是中国军队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军队”。
他开放了以前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广西,同意中央政府在广西征兵,在抗战时期,全省人口总共才1200多万的广西,由于此前实行的“寓兵于农”的民团制度,大部分青年都接受过比较系统的训练,兵员比较优秀,所以有130多万广西青年应征入伍,差不多近8个广西人中就有1个出省当兵抗战(这还不包括那些留在广西后来参加游击和修铁路的人),其中大部分被老蒋编入他的中央军。
他在流亡美国的时候,提出国共应该和谈,海峡两岸应该统一,中国应该统一,最后顶住了巨大的压力,毅然回国,给台湾国民党政府以巨大的心理打击。

伟人评价:

周总理曾经这样评价他:李将军一生做过三件大好事,第一是北伐,第二是台儿庄大战(我觉得应该说是抗日),第三是回归祖国。

毛泽东评李宗仁:请多保重身体,共产党不会忘记你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毛泽东会见李宗仁的特使刘仲容时说“广西这几年跟蒋介石闹独立。名气很大啊!广西是个有名的穷省份,闹起饥荒来,灾民常逃到湖南来。湖南的农民讨不到老婆的,就娶广西的妹子。李先生凭什么闹独立?据说,这几年,没有南京政府的财政支持,不仅撑得住局面,还被人称赞为全国的模范省。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
1965年7月李宗仁偕妻回国。毛泽东于7月26日李宗仁先生和夫人。 毛泽东说:“你们回来了,很好,欢迎你们。德邻先生,你这一次归国,是误上‘贼船’了。台湾当局口口声声叫我们做‘匪’,还叫大陆为‘匪区’,你不是误上‘贼船’是什么呢?!” 李宗仁答:“我们搭上的这一条船,已登彼岸。”

白崇禧暴毙台湾:睡衣被撕毁成片,尸体周身发绿,床头还有半杯酒

1966年12月2日,75岁的白崇禧被家人发现死在台北松江路公馆的卧室地板上。现场睡衣和床单被撕毁成片,尸体也出现多处抓伤并且周身发绿,床头还有半杯尚未喝完的酒。

这种种奇怪的迹象,对于当时身处极为复杂政治形势的白崇禧来说,他的死到底是死于疾病,还是遭人陷害,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一、

白崇禧,字健生,1893年出生于 广西 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回族人,不过其祖先据说是迁徙而来的阿拉伯人。

临桂白家,原本是书香门第,但是到了其父白志书这一代开始弃文从商,开了一家经营日杂百货的店铺。起初,该店铺的生意非常红火,但是在白志书因病去世,账房先生卷走白家所有资产后,店铺也就倒闭了。白家也就此倾家荡产,生计尚且堪忧。

白崇禧的母亲马氏共生了七男四女,但是相继夭折7个男孩、1个女孩,白崇禧在家里男孩中排行老三。虽然说这时白家已经落寞,但是在母亲的支持下,白崇禧依然得到了十分宝贵的求学机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时,在广西省立初级师范读书的白崇禧加入了广西学生军,随后又进入了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6年,白崇禧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之后,于广西陆军第一师任营长。

1921年,白崇禧代表当时已经是旅长的同学黄绍竑,到广州见孙中山,要求参加革命。据说,当时白崇禧还要求孙中山支持自己统一广西的革命。不过,孙中山最后听从了廖仲恺、朱培德的建议,委任黄绍竑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

那时,白崇禧与李宗仁领军的桂系部队被称为“钢军”,他们骁勇善战,又军纪严明。也正是在和李宗仁联手之后,白崇禧等人成功打败了广西军阀陆荣廷、沈鸿英,又逐出了唐继尧。在广西统一中,白崇禧可谓是功不可没,他之后的美名“小诸葛”,也是从此而来。

1926年2月,白崇禧以全权代表的身份前往广州,同国民政府洽谈,并达成了两广统一。同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李宗仁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同时,白崇禧也在这个时候加入了国民党,他和李宗仁毕生的友谊也从此开始了。

在当时桂系军阀的势力中,白崇禧的地位仅次于李宗仁,二人也常被人称为“李白”。从北伐到抗战,李、白二人始终合作,屡有胜果。

至于白崇禧的军事天赋如何?程思远曾这么说过:“他所指挥的部队,与他个人从无 历史 渊源,竟能运用自如,如臂使指。对此,充分显示出他的指挥天才。”

值得一提的是,白崇禧还是蒋介石的重要谋士之一。

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白崇禧任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谋士之一。1938年,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之后,白崇禧曾提出“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甚至还专门编著了《游击战纲要》一书发放到了各战区。

至于白崇禧的《游击战纲要》有没有借鉴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笔者也弄不太懂,这里便不再多提了。不过,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倒是说,他父亲提出这个说法,是受俄国人的启发。俄国人曾把拿破仑拖进俄罗斯腹地,最后把他们拖垮。那白先勇的这个说法可不可信呢?各位读者也就见仁见智吧。

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从海南岛追随在大陆败势已不可扭转的蒋介石奔赴台湾。

按照李宗仁的说法,白崇禧是受蒋介石承诺委以“国防部长”职务而赴台。可真是如此吗?笔者认为,白崇禧的选择绝不仅是出于权力的考虑,而是要向 历史 交代。

“要向 历史 交代”一词,出自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之口。他说:

虽然白崇禧无论如何都算为蒋介石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蒋介石却始终把他视为自己丢失大陆的败军之将,对他冷漠处理,白崇禧在台湾也再没有获得过蒋介石的信任。

白崇禧刚到台湾的时候住在圆山,后来台湾省政府腾出一些房子给从大陆来台湾的公务人员住,他便从圆山搬到了台北松江路居住,后来又自己买下了那栋房子。

据说白崇禧刚搬到松江路居住时,“国安局”曾突然前来查抄住所,连白崇禧家中的地板也被翻得乱七八糟。这让曾在大陆位高权重的白崇禧不能接受,为此,他曾致电蒋经国。而蒋经国则要他直接问蒋介石,蒋介石对此的回答是:“我知道此事,不仅对你如此,人人都应该这样来一次。”

不仅如此,白崇禧甚至还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由。白公馆曾经多次向台湾当局提出希望前往美国散心,但是始终未能获得批准,甚至连亲生女儿在美国的婚礼,白崇禧都未能前往参加。

三、

对于蒋介石而言,自己的三次下野都和李宗仁、白崇禧有关,所以他对白崇禧始终戒心重重。他之所以力劝白崇禧赴台,很大原因是希望借白崇禧的影响力,来牵制政坛宿敌李宗仁。

然而令蒋介石和白崇禧都没有想到的是:在1965年,李宗仁夫妇竟然回到了北京,且受到了中共领导人很高的礼遇。

毕生密友的回国,给了远在台湾的白崇禧一次致命的打击。白崇禧自己也十分明白,李宗仁一旦回到大陆,那么自己对于蒋介石来说牵制李宗仁的价值就会消失。

据说,在李宗仁回大陆后,蒋介石曾迁怒于白崇禧,命令军统局高层毛人凤对白崇禧施行暗杀,毛人凤又将这一任务交给谷正文办理。

当时,谷正文收买了白崇禧身边的一位副官,并从副官那里得到了白崇禧将去花莲县寿丰半山打猎的消息。也是为了避免外界辨识出这是政治谋杀,谷正文曾密令侦防组暗杀不准用枪,“要把一切制造意外死亡的条件收集起来”。

勘察之后,侦防组发现狩猎区有小型山间铁轨,可使用人力轨道台登山。而白崇禧当时已年逾七十,已不可能徒步上山,必然会坐轨道车。

白崇禧等一行人去打猎的当天早晨,侦防组的行动人员则迅速爬到桥下,将支撑桥面木墩的螺丝钉一一松开。到了下午,打猎归来的白崇禧和随从从高山背面乘坐的轨道台车滑出,白崇禧与两名副官坐在后面一辆车上。当第一辆车滑到已经去掉了螺丝钉的桥中央时,连人带车一起坠入深谷中,白崇禧的一名副官用力将白崇禧推出车外,自己则随车跌入深谷。白崇禧经此大难而不死,彻底明白了自己在台湾的境遇。

或许,曾在过去杀敌无数的白崇禧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命一直在别人的点头和摇头之间,只需要扳机轻轻一扣吧。

四、

上海白公馆,这栋承载过风光 历史 的小洋楼,如今依旧豪华气派,花园里清透的水慢慢流过,仿佛时间也跟着倒流。白先勇曾回忆说,一家人难得在这小花园里照上一张合影,尤其是小弟,过于顽皮,总也不肯站在镜头前乖乖照相,总是站得好好的又忽然跑掉,于是大人就摘下手表给他戴,小孩子稀罕,又觉得好玩,戴了一手的手表,可算乖乖立定,也就有了白崇禧一家12个人唯一的一张合影。

可仅此一次,之后,白崇禧一大家子人就再也凑不齐了。

1925年,白崇禧在桂林与马佩璋结了婚。妻子马佩璋,是桂林当地出了名的美人,据说因为马佩璋的品貌太过出众,又有巾帼之气,从商的父亲对其疼爱有加,不肯让其轻易嫁人,同时由于非教门不通婚的回教规则限制,马佩璋就一直没有婚配。

恰好此时,白崇禧奉命率北伐军攻打广西,打败了广西军阀,两人的婚事一时也传为了佳话。婚后不久,白崇禧在龙潭与孙传芳交火,在上海的马佩璋听到白崇禧阵亡的传言,她居然冲破封锁线,在枪林弹雨中历时多日,奔到前线与白崇禧会和。

马佩璋这样的气魄,实在不是一个普通女人所可以拥有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果敢,马佩璋在白家的地位很高。也许,对于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战场上度过的白崇禧来说,坚强的妻子一直是他心中最为柔软的地方,即使性格如此强悍,白崇禧对马佩璋始终谦让。

赴台之后,蒋介石复行视事,白崇禧也只剩“战略顾问”的闲差了,英雄至此早已无用武之地。对此,白崇禧的侍从参谋吴祖堂曾回忆,自国民党改造以后,白崇禧甚至连一个评议委员的身份都没有,可是即使如此,蒋介石召开的每月一次的小组会,白崇禧依旧是每会必到,不过蒋介石并不怎么搭理他。

过去三星上将的熠熠光芒,在政治舞台上已逐渐淡去,此时的白崇禧不但有职无权,甚至连举动都遭到严密的监控。据谷正文回忆,那时,白崇禧每天去了哪里,和谁同行,谁看他,他看了谁,都有着详实的记录。大概每一个礼拜前后就去和蒋介石汇报一次。

相较于白崇禧晚年在台湾的苦闷岁月,以前一身军戎打扮的他显得十分风光,当时“二二八”事件才刚发生,他以“国防部长”的身份赴台宣慰,让许多台湾人十分感念。

他允许本省人控诉,有冤屈的可以控诉,陈存恭回忆起当时前去白崇禧面前控诉的李建兴,“他抱怨说自己是开煤矿的,今天开到这里说是军事要塞,明天开到另外一处也说不能开。白崇禧听罢,说哪有这回事?准他开!遂下了准许令给李建兴”。

后来白崇禧回到台湾时,李建兴曾将仁爱路一栋独门独院的日本房子围好,欲送予白崇禧,让他居住,以表他作为一个“煤矿大王”对当年的一丝回谢。不过,白崇禧并没有接受这份“谢礼”,依旧住在自己松江路的宅子中。

令白家的后辈们记忆犹新的是,白崇禧特别为那片园地取了一个名字,叫“退思园”,即所谓“丢掉大陆,匹夫有责”,作为曾经身居高位的军事将领,当然“责无旁贷”。或许,这亦是他对 历史 的交代。失去大陆江山后,白崇禧便是在这“退思园”中度过了自己人生的最低潮,生活清苦却甘之如饴。

五、

1962年12月,马佩璋在手术开刀过程中过世的消息,犹如一道惊雷劈到了毫无准备的白崇禧头上,令其悲痛万分。

按照回教的惯例,马佩璋过世三天就要葬下了,而后从过世起开始“走坟”,即从下葬开始后每天去墓前“走坟”。当时已经69岁的白崇禧每日清晨都会率子女到妻子墓前诵经祈祷,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持续了整整49日。

也许,对彼时的白崇禧来说,妻子的离去带走了过往生活留给他最后的美好。

1966年的那个冬天,73岁的白崇禧在清晨被发现暴毙身亡,死因众说纷纭。一说心脏病发,一说每天喝药酒的他遭人下毒。可真相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

那一天,时任白崇禧侍从参谋的吴祖堂当时是第一个爬上窗户的,只见白崇禧睡在那里纹丝不动,惊觉情况不对,遂破门而入,发现已然身亡,直至幺儿白先敬到家的时候,父亲也依旧保持着“离去时”的模样。“我到家的时候我父亲还在床上,是仰躺在床上的,可是旁边那个床单有拉过的痕迹。”

人生舞台匆匆谢幕的白崇禧,身后突然勾起了人们的怀念。此时,最像父亲的白先敬在蒋介石面前吐了一口怨气。

“早上6点多我们在灵堂的时候,就有人来通知说蒋先生马上就到,我们就整理整理等他。等到三鞠躬礼完了以后,他就把我们每一个小孩子那样子看了一下,那时大哥站在第一个,我是最小的,在最后。他就用江浙话讲了一句:‘有什么困难?有困难来官邸找我!’”即刻,最小的幺儿白先敬脱口就冲出了一句:“白家子弟没有困难!”

就这样,随着一抔化作粉末的骨灰,蒋白之间的恩怨一笔勾销。只是,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抗日名将既没有获得“国葬”,也没有褒扬令。他生前亲笔题的“忠肝义胆”,仿佛是为自己立的墓志铭,戎马一生,却落得晚景凄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21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