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0月1日,这是毛泽东度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
这一天,毛泽东没有登上到天安门检阅人民的军队,而是躺在病床上回忆这一生的过往。
此刻,尽管耳边少了人民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也没能亲眼再检阅自己一手缔造的共和国军队,但是他知道,人民的心一直都与他在一起。
是啊,伟人毛泽东,是每一位中国人心中的太阳,正如多年以前,他带给中国无边的希望!
毛泽东此刻的身体已经老迈,想要从病床上坐起来,也要勉强支撑着身体才行。
国庆节这一天,让他又想起多年前自己搞革命时的事情,他支撑起身子,对身边陪护的护士讲起了当年他年轻时的革命事迹,讲到了那一年的秋收起义,也讲到了那个年仅22岁就牺牲的战士,为了掩护部队撤退,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他知道消息那一刻,失声痛呼:“还我总指挥!”
毛泽东提到的这名战友,牺牲在秋收起义时期,他正是当时担任秋收起义总指挥的卢德铭,当时的革命陷入艰难境地,毛泽东组织的秋收起义正是因为得到卢德铭的大力支持,才能够顺利进行,在队伍撤退遭到伏击的时候,卢德铭主动带人去承担断后的责任,却因此一去不回。
有人说,卢德铭如果不是过早地将星陨落,建国后必然会是一位元帅级别的人物,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不过卢德铭的能力却是有目共睹。
卢德铭牺牲以后,毛泽东对他给予高度评价:“德铭同志为革命保留了火种,他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在毛泽东的盛赞之中,不难看出他对卢德铭的高度肯定,作为秋收起义总指挥的卢德铭,本可以不去断后,却在最危险的时刻,选择“为革命保留了火种”。
叶挺作为一名军事造诣极高的军事家,也曾对卢德铭发出过盛赞,他说:“德铭身先士卒,有勇有谋,实为我军栋梁之才。”
孙中山先生,早在卢德铭还是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的时候,就已经看出卢德铭的不凡之处,对他不吝惜赞誉之词,当着全校师生的面,直言赞扬他:“革命需要大批有为青年,大家要以卢德铭为楷模。”
无独有偶,何应钦视察黄埔军校时,卢德铭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虽然接触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何应钦还是给出一个很高的评价和预期,他看到卢德铭后,感慨道:“这个卢德铭,文武兼备,将来会是一个将才。”
卢德铭牺牲,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毛泽东当时不仅痛惜的高呼“还我总指挥”,更惋惜的说道:“给我3个师也不换。”
卢德铭的牺牲对毛泽东打击很大,除了因为卢德铭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外,更因为卢德铭是一个可以完全领悟毛泽东想法的人。
众所周知,毛泽东具备高瞻远瞩的决策能力,放眼全球也绝对是顶级水准,很多关键时期,他的决策都只是得到少数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决策基本上都是正确决策,称其为高瞻远瞩绝不为过。
正因如此,伟人毛泽东的很多看法,真正能够领会其中深意的人不多,卢德铭算是其中一个。
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对这次起义做了周密计划和安排,更多次召开省委会议,研究秋收起义的可行性。
经过深度讨论以后,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发动秋收起义,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要得到一支军队的支持才行,如果能够得到一到两个团的兵力支持,起义就能干成。
毛泽东与杨开慧分别前,杨开慧就问过毛泽东这个问题,毛泽东将情况如实相告,并且告诉杨开慧,他已经寻找到一支可靠的重要军事力量——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
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当时的团长就是卢德铭,这支队伍成立于1927年6月,其成员主要是来自叶挺独立团,所以,这支队伍与党的渊源很深。
卢德铭最初带队出发,并不是直接去找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
1927年8月1日,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接到的命令是去参加南昌起义,卢德铭奉命出发,当时带走了2营、3营,以及武汉的新兵营。
不过,当他们8月8日行军抵达奉新时,忽然又接到前湖南省委书记夏曦的信,要求卢德铭、辛焕文、韩浚三人直接离队,先行前往追赶南昌起义的部队。
卢德铭等三人没有立刻按照信中的指示行动,商讨之后决定,先回武汉汇报情况再做决定。卢德铭、辛焕文、韩浚三人离队,将部队交给余洒度,带到湘赣鄂交界的修水驻扎待命。
卢德铭一行人回到武汉后,请求面见向警予,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十分猖獗,向警予与卢德铭等人会面的位置选择在路枷山下的法华寺中,几人经过密谈之后,得到最新指示,命他们返回部队所在地,率队参加秋收起义。
卢德铭等人返回的路程遥远且艰辛,一路上危机四伏,众多的明岗暗哨,成为他们返回的最大阻碍,尽管他们万分小心,最终还是遭到埋伏和追击,只有卢德铭一人,成功回到部队所在地,辛焕文返回途中牺牲,韩浚则被俘投蒋。
革命的路就是如此危险,仅仅是赶路,也会有性命之虞,正如毛泽东所说:“我干革命,不为做官,不为发财,更不为了养家糊口,只为了天下老百姓能够解放。”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和决心,革命的路很难走到底。
卢德铭回到部队后,他的首要任务便是找到毛泽东,而毛泽东呢?他的目标又何尝不是尽快见到卢德铭。
毛泽东与杨开慧分别以后,径直赶往卢德铭队伍所在地修水,与卢德铭一样的是,他赶来的路上也经历了无数次危机,最危险的一次,差点丢了性命。
毛泽东与杨开慧分别时,走的是水路,临别之际,杨开慧凑了20块大洋塞到毛泽东怀里,饱含深情地说道:“润芝 , 你还是多带点钱在身上吧 ! ”毛泽东推脱不掉,最终将大洋拿在手中,登上客轮逐渐远去,远远地只能望见杨开慧单薄身影立在岸边。
毛泽东此去湘赣边界的消息,早已被敌人的特务侦知,张国钧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准备抓捕毛泽东,他对下面的命令是,“带严密设卡……一律就地枪决 , 勿使一人漏网 。”
一边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一边是星罗密布的阻击,在这场碰撞当中,毛泽东虽然打起十二分精神,却还是意外被两个团丁捉住。
毛泽东打算将二十个大洋给他们,让他们放了自己,他们却不敢拿,坚持要押送毛泽东去张家坊民团总部,一路上充满荆棘,毛泽东双脚早已布满鲜血,无论他如何想办法拖延,张家坊民团总部还是出现在眼前。
毛泽东知道,一旦进入张家坊民团总部,后果不堪设想,越是危险的时候,他越是沉着冷静,就在两个团丁放松警惕时,他忽然扔出二十个大洋到地上,大喊:“我不要了,给你们了。”二人赶紧去抢地上的大洋,毛泽东却趁此机会迅速离开了。
两个团丁抢完钱,发现毛泽东不见了,赶紧大喊:“快来人啊!”张家坊民团总部内,赶出来几个人,迅速开始追击搜捕。
最终,毛泽东藏在水草间,躲过追兵的搜捕,成功抵达卢德铭所在地。两个人都经历了生死危机,才走到一起,当他们商讨秋收起义相关事宜,成为相见恨晚的军事搭档。卢德铭率警卫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任总指挥。
秋收起义受挫后,部队开始转移,9月19日在文家市召开会议,毛泽东以极高的战略眼光,提出将义军向农村山区转移。但是他的提议却遭到师长余洒渡的反对,他认为去往农村山区,不如直接“取浏阳直攻长沙”。
双方的意见几乎是背道而驰,一时间相持不下,就在这个时候,卢德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认为毛泽东的想法非常正确,而余洒渡的想法过于激进,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卢德铭坚决支持毛泽东。
卢德铭支持下,双方的激烈争论才逐渐停止,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才得以实施。这就是前文提到的,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决定,能看懂并坚定支持的人并不多,卢德铭绝对是其中一位。
会后,毛泽东来到小溪边的石头旁吸烟,卢德铭正好也到小溪旁洗脸,毛泽东因为卢德铭会上的支持而充满感激,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油然而生。
毛泽东问卢德铭:“听你口音是四川人?”卢德铭:“我老家是四川自流井。”毛泽东:“你们四川人也喜欢吃辣子吗?”卢德铭:“我们四川人爱吃辣子,爱说直话。”毛泽东:“好,我们俩合得来。” 经过这样一番交谈,二人直接的距离被迅速拉近,在革命陷入艰难的时刻,身边有一个懂自己的战友,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
可惜,他们的革命友谊刚刚建立不久,就再也没能延续下去,卢德铭为了掩护部队撤退,没能与毛泽东一起走下去。
他们的队伍在撤退时,中了敌人的埋伏,卢德铭亲自查看了四周敌人的情况,对军事了解极深的他,知道这一次队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而这支队伍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绝对不能全军覆没。
卢德铭主动要求自己带一队人断后,让毛泽东带着队伍进行突围,毛泽东却如何也不愿意让卢德铭独自留下断后,他要与卢德铭一起留下。
卢德铭急了,苦苦劝毛泽东赶紧带着队伍突围,双方争执再三,毛泽东才放开紧紧抓着卢德铭的手,带着队伍向前方突围。临别前,毛泽东对卢德铭说:“德铭,我在前方等你。”
毛泽东顶着枪林弹雨,带着队伍一往无前地进行突围,卢德铭则带一队人马,加入到断后的战斗之中,在激烈的战斗过程中,卢德铭为掩护后续部队进入山口岩上罗霄山,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2岁。
毛泽东得知卢德铭牺牲的消息,极为痛惜地高喊“还我总指挥”,然而,卢德铭却再也不会回来了。毛泽东悲痛欲绝,因为党失去了一位军事将领,他失去了一位知己。
毛泽东度过他最后一个国庆节时,回忆起当年秋收起义的一幕幕,也回忆起这位年仅22岁就牺牲的战友。
卢德铭,又名继雄,字邦鼎, 号又新。
1905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仲权镇,自幼聪颖,少年爱学,还是中学学生的卢德铭,就已经拥有一颗爱国之心,因为看到帝国主义的瓜分和军阀的混战,少年的卢德铭便立志以武力征服列强。
卢德铭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进步青年,他全身心投入到军事学习当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军事才能,1924年,年仅19岁的卢德铭便已经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 二期的学员。
卢德铭从军的表现虽然十分优异,却与父亲的期望并不相符,其父亲卢安炳对他的希望是,学业有成,入仕或者从商,光耀门楣。
当卢安炳听说卢德铭要投笔从戎时,满脸都是震惊,他实在想不明白,自己这位品学兼优的乖儿子,怎么突然要放下笔杆子,抓起枪杆子。
卢安炳的反对情绪很浓,他不希望卢德铭从军其实有作为父亲的私心,因为当兵不安全,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平安,就算没有出席,回家当个教书先生也好。
卢安炳的想法又何尝不是天下父母的共心,他有什么错呢?卢德铭很理解父亲对自己的爱,但是他也有自己必须从戎报国的理由。
卢德铭耐心地对父亲讲解着中国的现状,说明着想要救国就要以武力击败列强的思想,看着儿子踌躇满志的样子,听着儿子振奋人心的讲话,卢安炳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而且非常了不起。
正是因为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卢德铭顺利考入黄埔军校,开始了他的传奇军旅生涯。
将星早逝,是不由人的悲凉,至今读起卢德铭的事迹,依然忍不住热泪盈眶。曾经年少,埋怨过卢德铭父亲的不理解,如今自己为人父母,才知道卢德铭父亲的伟大。
卢德铭一腔报国之心,令人敬畏!
卢德铭牺牲的噩耗传来之时,留给中国革命的是巨大损失和无尽遗憾,留给毛泽东的是无限悲痛。
卢德铭曾在家书之中直言:“我不是不怀念家庭,其实我也想念父母及兄嫂侄儿等…… 在梦中我曾发呓语,呼喊权一(卢德铭的大侄子)、少南(卢德铭的小侄子)。”
试问,谁不希望守着亲人过甜蜜幸福的日子,谁又愿意冒着枪林弹雨冒着性命危险去闹革命?这正是先烈们最伟大的地方,他们牺牲自己的幸福生活,只为天下百姓谋得解放和自由。
哪有岁月静好,只有负重前行,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牺牲换来的,我们当永远用心铭记,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7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