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二月初八,李世民亲帅大军讨伐高丽国,路过魏武帝龙兴之地邺城,亲自祭拜了曹操墓,还写了一封祭魏太祖文,大意是说,当皇帝这种事,不可智取,不可力争,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想当年汉室倾颓,群雄林立,百姓流离,急需出现伊尹霍光这样的忠勇之臣,魏武帝当仁不让扛起这幅重担,匡正之功有目共睹,只可惜后来他欺君罔上飞扬跋扈,最终没有完成天下统一的大业而导致三足鼎立,这难道能全怪天意吗?我看人事的因素也很大。所以曹操这人: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万乘之才不足。就是说曹操只适合做一员大将,当皇帝能力还差点。换言之,搞军事行,搞政治不行。
那么李世民为何要这么评价曹操呢,他有这个资格吗,评价到位吗。其实李世民和曹操开始差不多,都是靠打仗起家,麾下战将如云谋臣如雨,都有自己的行政班子,能跟皇帝分庭抗礼,皇帝对他们又恨又爱又无奈,用一句网络语,我就喜欢看你讨厌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但是李世民最终喋血玄武门弑兄杀弟逼父退位荣登大宝,开创了贞观盛世,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自己是个卓越的万乘之主。可是曹操却最终止步在丞相的位置上,当了周公伊尹霍光萧何,没有当皇帝,所以他的成就也没有李世民大。更严重在于,他并没有统一天下,赤壁战败后屡次征伐吴蜀无功,没有当皇帝的实力。
那么一员大将和一个皇帝的区别在哪里呢。西汉刘邦和韩信论兵,韩信说刘邦,你最多能率领二十万人打仗,再多你就玩不转了。刘邦问,你能带多少呢。韩信说,我多多益善,百万雄师照样玩的顺溜。刘邦很生气,那你这么牛逼为啥还在我手下混呢。韩信说,我擅长带兵,你擅长带将啊。所以皇帝和将军的区别就在这里。李世民意思,曹操虽然也有自己一套班子,文臣武将无数,可他并不大会领导,所以才有赤壁惨败西凉割须,因为泡妞差点被张绣剁成肉酱,但是李世民却能把手下这帮骄兵悍将治的服服帖帖,指哪儿打哪儿。
讨论这个问题,还得看李世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抛开一切条件谈定理统统属于耍流氓。李世民这话说在征讨高丽国的路上,此时他已经混出天可汗的名号,南蛮北狄西戎都被他一一讨平,只剩下东夷强项不服。李世民此次东征,有谋臣建议,你没必要亲自去,随便派个大将完全可以搞定。当年隋炀帝就是因为东征高丽亡了国。但是李世民此时已经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唯一敢于犯言直谏的魏征也死了。现在路过邺城,他表面上是祭拜曹操,其实是给自己张目,我亲征高丽比派一大将去效果要好得多。曹操南征孙吴折戬沉沙,我李世民比他强。
但是事实赤裸裸将李世民老脸打的啪啪直响,这次东征高丽正是由于他的御驾亲征导致所有将士投鼠忌器放不开手脚,李道宗的正确建议被他否决,李积的主要精力放在确保他的安全上,最终高丽国在安市城负隅顽抗拖到了冬天,唐军损伤惨重无功而返。李世民回去没几年就病死了,比曹操赤壁之败还要惨。又过了十几年,唐高宗李治派李积东征高丽国,也想御驾亲征,武后说你爸都玩不转你确定自己能行。李治于是放弃了亲征的想法,李积麻利把高丽国灭了。如果李治御驾亲征,能不能赢还真不一定。
所以这次李世民贬低魏武帝的这句话是错误的,他用自己惨痛的失败为这句不公正的评语作了注脚。
你觉得李世民的评价怎么样?
东汉末年分三国,我们说一说三国曹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曹操失败原因”。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
曹操失败原因
李世民五十岁时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以 天可汗 之雄风,岂能没有说服力?刘邦和刘秀不认同,朱重八也不会认同。曹操的确有平定乱世的才能,起兵于四战之地,无数次凭借机智摧破强敌,可这只是作为将领的能力,不是统御天下和匡扶宇宙的才能。统治天下又不单指靠权术和军事力量,政治强人再厉害也不能够凭自己能力解决所有问题,曹操就是太能干才没得天下。
赤壁之败不是必然之事,曹操选错了战略。得到荆州的曹操已经控制了长江上游,他的部队就是沿着长江进军,曹操水军第一个抵达的地点是巴丘,就是现在的巴陵山,如果曹操不进军赤壁的话,他就已经控制了洞庭、湘江,这时候的曹操还需要渡江吗?怎么会有人把赤壁之败的原因归咎到长江天堑。
依照贾诩的战略,曹操只需要在荆州好好经营,不需要主动进攻,孙权受到长江上游威胁,加上曹操挟天子传号令的压力,再派人劝说离间孙权内部人员,鹰派和鸽派必然分裂,到时候孙权除了投降真没有什么办法。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然而,曹操为什么要打东吴?他别的可能还不够一流,自认为在战场上没敌手。曹操自从灭了袁尚又轻易得到荆州,已经轻飘飘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兵锋所向攻无不克。周瑜在赤壁之战摧毁了曹操这种自信也令江东、关中、蜀地以及朝中还未臣服曹操之人都了解到原来大魔王曹操能够被打败,可知赤壁之战的关键多么重要,这场战争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曹操是统一天下还是三足鼎立。
这么看来李世民说曹操智略不足是合理的,尽管李世民也有失策的时候,不过战略、外交等手段的确比曹操强太多。曹操平定河北花了八年时间,大多数都不是用强攻之法就是用谋略诈之,搞思想征服的手段太少。早年起兵时也是一味攻伐,屠城事迹过多。不过说来曹操很成功从军阀首领转型为真正的政治家,这令他有别于袁术、孙策、董卓、公孙瓒等人。
尽管曹操算得上真正的政治家,但是用武力征服的核心思想并没有改变,这是曹操最优秀也是最大障碍一点,他亲自带兵比一般将领强,可是已经成为天下之主的曹操应该去下大棋,不应该一直在前线作战。曹操一手组建出自己的精锐部队,但没能尽快发展好适应征服天下的军事制度,曹操执政时代培养不出韩信、徐达那样的将领。晚年被孙权、刘备东西牵制,忙碌奔波,曹操居然都是自己带着主力一直跑,这样的劳碌令曹操折减了寿命。你看曹操这么优秀,可是你看看曹操麾下的将领真的能够跟韩信、徐达、常十万、徐茂公、李靖、邓禹、岑彭那些怪物相比吗?李世民、刘秀、刘邦、朱重八都不是自己势力最强将领,偏生曹操阵营里还真找不出一个比曹操更强的将领。
曹操一方面唯才是举,一方面把兵权抓得太牢,因为他要把控朝政就不会放心把最强硬的力量交付外人,这种思路令曹操晚年过于被动。后来曹丕正式确立下都督制度,培养出司马懿、郭淮、陈泰、邓艾这些与夏侯渊、于禁、张辽等截然不同将领,优势远远大于曹操时期。曹操多活几年的话都督制度也会成型,不过那已经是曹操累垮后才意识到的改变。
曹操人生最后一场亲临战场的战争是与刘备的汉中之战,当时曹操还兴致勃勃招来曹彰对付刘封,分明就是为了斗一口气。如果换做早年的曹操必然跟刘备在汉中死斗一年半载,结果却是交战两个月匆匆撤退,第二年春天曹操就病逝了,英雄暮年,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一名乱世的天下主不仅要个人能力强,还务必要把行政、教育、军事、外交、经济等等,整个江山一切事情都要结合起来思考,曹操的本质还是军事家那一套,这一点他跟拿破仑很相似。当势力扩大以后思路没法跟着领土扩张,最终反而变得缚手缚脚。有人常常疑惑为什么项羽能力如此强悍会败给刘邦,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
很多人对我评价曹操制度不完善不服,我简单解释一下。曹操用人唯才的策略只推行到了建安十五年左右,主要力量还控制曹、夏侯手中。人们熟知的谋士程昱原来是一位将军,负责都督兖州事务。赤壁之战后程昱莫名其妙就交出了兵权,成为曹丕的参知军事,按照正常晋升他成为要成为重要将领才对。另一位荀攸随曹操征战多年,论水平完全能够担任大将,但是曹操后来把他放到了尚书台。贾诩本身也是带兵出身,他在董卓麾下时担任校尉,转入曹操麾下时担任执金吾,更是统领禁军。后来就变成了没有兵权的太中大夫。
贾诩、荀攸的情况可以参考司马懿、诸葛亮、钟会、邓艾,像这种常年在军中担任参谋的人最适合成为大将,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足够。东汉末年的军师和参军的职位与后世理解只是出谋划策不同,同时也负责调兵遣将,在军中有资历有威望才能够担任军师,比如魏延就是诸葛亮的军师,马谡、杨仪以参军身份替诸葛亮领兵。认为战略家不适合领兵只是伪命题,诸葛亮就是战略家领兵的经典例子,西汉的张良只是因为身体不好才不领兵。
看看熬到都督制度成形时的郭淮、王凌、贾逵、王基、王昶,他们早期有五子良将那样一刀一枪杀出来的战功吗?为什么能成为比五子良将职权还大的将领?郭淮、王凌都是曹操麾下谋士出身,王凌熬到曹丕时期才领兵,在那以前从来没领过兵。王基、王昶都是在担任散职时陈述了一些军事策略才被选任为将领。司马懿更不用说,常年随曹操征战,通晓军事,曹丕临死前才授予了司马懿五千兵权。孙吴那边并非士卒出身的将领就更多,这一切都取决了军事制度,人物有了发挥空间才能确认其实力。
人的能力没有游戏数值那边大区别,也不是用文臣武将就能把人物能力定位了。从军事战略、战术、治军等方面来分析,贾诩、荀攸、程昱、张郃、徐晃都适合作为大将人选。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都用试用制度,就是让这些人物担任军事或行政相关的闲职,考察其能力再具体转为适合的职位。有些人明明是文官出身忽然就被任命为将军,肯定是献过什么策略得到了重视。
如果这么解释还不明白,我也没有办法。大概有人会说张郃、徐晃就是没有大将之才,而硬生生被曹操从将领改变成文官的贾诩、荀攸、程昱又变成了文弱不适合领兵?这里不是比较人物能力的优劣,我是指出用人制度不同才导致了这些人定位不同。
你能从曹操手下找出来几个能一个顶十万的将领?
没有
曹操的短板在哪呢?如果去看曹操半生征战的历史,会发现,曹操的“作战半径”非常短,请原谅我用了一个现代战斗机的名词,因为我想不到还有比这更贴切的描述。从曹操在兖州讨伐陶谦开始,无论是陶谦这样的对手,还是袁绍这样的巨无霸,曹操没有一次能一口吃下的,他每次能够持续的作战周期都非常短。
什么原因呢?因为曹操一直在遭遇背叛,只要他一离开自己的根据地,立刻就有叛乱。在他一生,董承、严才、耿纪、候音魏讽相继叛乱,其中耿纪叛乱发生在曹操平定汉中之后,此时成都的刘备政权一日三警,只要曹操南下,就是一鼓而下的局势,但曹操还是机智选择了回师,果然马上就有叛乱,然后第二年就传来了刘备占据汉中的消息。
曹操太缺一个强势的儿子帮他坐镇后方了。
先主不分兵则以,分兵则用关羽。
反观刘备,刘备比他幸运,刘备有一个可以无限信任的关羽独当一面。
再简单来讲
曹操为什么被这样评价,因为他心胸不宽广
曹操一辈人生活在被人背叛的日子里,为什么?
第一点他不适合做主公的料,他的心眼太小,瑕疵必报
第二他活了一辈子,兵权始终没放出来,永远捏在自己手上,因为他经历过太多的背叛,不敢去相信身边任何一个人
知道为什么曹操特别中意刘备手下的猛将,关羽吗?
因为关羽这辈子跟以后被人歌颂的,就是两个字,忠义
第三你从曹操的手下找带兵打仗的将领,你会发现,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没有曹操自己带兵的能力强
说白了曹操带兵打仗是跟常遇春,韩信一个档次,甚至比他两个还高
但为什么他做主公?因为他看不起别人,没有任何一个主公能值得曹操他追随
他一辈子的愿望是做个什么?
不是万人之上的帝王!
而是征西将军,他的墓碑上刻得就是
“汉故征西将军曹操之墓”!
他一开始就告诫了世人!我曹操就只想当个将军!为国家戎马一生!
而曹操这一辈子没遇到一个能让他为之赴汤蹈火的君主
没办法,便自己成为了雄霸一方的霸主
你能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这种情怀吗?虽然孙权常被嘲讽是“孙十万”,可曹操要是有一个能在十六岁就能坐断东南的儿子,这天下怎么会三分?
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也是以成败论英雄。
作为将帅,李世民很是会打仗,他先后取得了进军长安的胜利,打败杜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又打败突厥,他的武功可以说是很大。而曹操也是打败吕布、袁术、袁绍、马超、辽东等势力,平定了北方。但是李世民怎么没有看到曹操在赤壁却遭遇大败呢。可见李世民说曹操为将智有余地,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说到做至尊万乘不足。这被李世民说对了。曹操当时的情况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不是万乘,实际却是万乘,只是没有明目张胆地登基做皇帝。这是因为汉家并没有对不起天下百姓,是因为汉末的地方豪强割据造成的。而李世民岁反对的隋朝,他认为是隋朝的暴政造成了百姓生活困苦,各地起义的矛头是直接对准朝廷的,目标是要截杀昏君杨广。隋朝无德,则衰。李世民代之,或其他人代之是必然和合理的。不存在曹操的篡汉自立的问题。他李氏集团是吊民伐罪,进行的是国家政策的革命,有正义性。李世民的唐朝建立后,实行的是减负税,均田制度。均田制度是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这个制度不就是一般农民起义的口号吗。而李世民把这个口号变为了现实。
曹操是一方军阀,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豪族势力,他即使掌权了,也还是维护自己一方豪族的利益,就是他老家许昌那一块人的利益。土地财产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不能成为天下之共主。我们看到,晋朝代替短暂的魏国后,这个豪强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晋朝还是战乱不止。被迫南渡,称东晋。进入南北朝时期,这个时候的人民生活是困苦和不安定。一直到隋朝才又统一全国,不久唐朝又代替隋朝。只有到了唐朝,土地问题才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好的解决。正是如此,李世民才开创了大唐盛世。
在这个意义上李世民的确是伟大的君王,比曹操高明。
三国争斗近百年,最终却被司马懿摘了桃子。这个结果对曹操、刘备和孙权来言,意味着讽刺,其中讽刺味道最大的,莫过于曹操!
自公元190年曹操陈留起兵,到公元220年他去世,整整30年时间,曹操拼尽所有才能,也未能一统天下——哪怕这个目标曾触手可及,却被一场赤壁大火烧得干干净净!
那么曹操为何如此结局?其实,只需通过同样的三件事,对比下刘邦,就能看出曹操差距太大了!
其一:分杯羹和屠徐州
刘邦又被项羽打败了,只不过这次更惨,连老婆、孩子和老爸,都被项羽给活捉了!
项羽为了摧毁刘邦意志,便用刘邦老爸刘太公的性命,威胁刘邦:你若是不投降,那我就把你老爸,扔进油锅烹了他。
哪料输得只剩一条内裤的刘邦,却神奇的说了一句:好啊,咱哥俩曾结拜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想要烹了咱爸,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项羽计谋失败,只得放过了刘太公。因为这手段实在不光彩,且真烹了刘太公,只会激起天下人的愤怒。
曹操也遇到过同样的事。在他统领兖州时,老爸被人杀死在了徐州。当时的徐州牧是陶谦,给吓坏了,一个劲向曹操解释。可曹操却不管不顾,为了给老爸报仇,不分男女老幼,来了个屠徐州!
曹操是痛快了,却引发了三个灾难性后果。
其一,年仅十几岁的诸葛亮,恰好定居在徐州地界,不得不跟着叔父逃难到了荆州。目睹了曹操暴行的诸葛亮,后来成了曹魏最大的梦魇!
其二,陈宫引吕布进徐州,差点打爆了曹操。并出现了曹操为了筹集军粮,而“食人肉”的记载。
其三,刘备趁这个机会进驻徐州,不但成了一方诸侯,且最可怕的是刘备仁义名声,自此飞速传播。日后,刘备成了曹操最强悍的对手!
同样是亲情危机,曹操和刘邦的差距在哪?刘邦的处理,虽看似不近人情,却深谋远虑,着眼未来,本来是自己的包袱,却巧妙甩给了项羽。
曹操的处理,虽看着痛快解气,却残忍短视,落下了弑杀屠城恶名,且还给自己培养出来了两大对手!结论只能是,刘邦甩曹操几条街,犹如一个大人跟一个孩童对比!
其二:双核并进和一将之智
刘邦能战胜项羽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重用的大将军韩信!由此,刘邦实施了双核并进模式——他统领自己的老部下跟项羽对峙。而韩信则自谋发展,并征讨齐国,后来一举吞掉齐国后,还封了齐王。
所以刘邦的对手,并非仅有项羽一人,他也要面对诸雄纷争的局面。只不过刘邦敢用人,敢信任人,采取了双核并进。这才在最后,韩信干掉齐国后,跟刘邦合兵一处,一个十面埋伏,解决问题。
再看曹操,总是他统领大军四处征讨。哪怕授权也只给诸曹并夏侯。而五子良将几乎从来没独立领兵行动过,附属于诸曹和夏侯。如连刘备和诸葛亮都忌惮的张郃,就是夏侯渊的副手,在夏侯渊被斩后,才得到了一次独自领兵的机会,但曹操一来,立刻交权。
曹操虽喊着唯才是举,但实则却是分三六九等的。这就说明了他对谁也信不过,只信任自己。除了他之外,没有真正的统军人物!这种情况,就让曹操再雄厚的兵力和实力,也没法如刘邦重用韩信一般,得到有效配置。也难怪李世民评价曹操是“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同样的放权这件事,曹操跟刘邦一比,难看得太多了。说来说去就是八个字:刘邦自信,曹操自卑(自卑导致多疑,不信任人)。自信者,格局之大,堪称气吞天地,恢弘大气,根本不是曹操可比的。
其三:我命在天和谁敢谋害我
刘邦得了重病,吕后请一位良医来诊治,结果刘邦却说:“我命在天,就是扁鹊重生又能怎样?不治!”重点是后面,刘邦并没有这么粗暴赶走良医,而是赏给其五十斤黄金!
曹操头风病犯了,疼得死去活来,神医华佗诊治后,要进行开颅,曹操顿时大怒:你敢谋害我?杀!华佗被冤杀而死!
这事怎么说?已经没法说了,因为依然是对比不了!刘邦再粗鲁但尊重人!当然你也可以说,刘邦善良,或是老于世故,哪怕不治疗,也不让人家白跑一趟。
反观曹操这已经不算疑心病了,而是狂妄自大!因为后来荀彧来劝,说华佗杀不得。但曹操却说,我杀了又怎样?结果,没几年曹冲病危,曹操哭着喊:要是当年没杀华佗该多好,我儿子也就有救了!
刘邦虽喊着“我命在天”,可却一直冷静、清醒,拥有一份慈悲!曹操则是“天狂有雨,人狂有祸”,毫无慈悲胸怀,最终自取其祸。
其四:总论分析
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曹操和刘邦的对比,显然能得到一个结论:曹操奋斗30年,为何没能一统天下?主因就在他自己身上,他缺乏一统天下的格局气度、自信坚韧和慈悲胸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7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毛泽民:在天津有他的“红色印刷”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