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治水工程“劳”而无功 只因康熙冤枉了一人

粤西观察 2023-09-21 07:05:29

《黄流巨津图黄流巨津图》》页,明,陈洪绶绘

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春,皇帝率大军离京,亲至西北,准备给负隅顽抗的准噶尔军队最后一击。三月二十五日,大军抵达宁夏境内的横城堡。横城堡是明朝兴建的军事要塞,西临黄河,离渡口只有三里地。康熙帝遥望滔滔河水,百感交集,禁不住作诗一首: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去劳疏筑,惟此分渠利赖多。

他这一生之中,当真是危机四伏,屡逢劲敌。擒拿鳌拜,削平三藩,收复台湾,对抗沙俄……虽然磕磕绊绊,所幸皆有惊无险。唯独眼前这一道黄河,自康熙十六年(1676年)决定治水以来,整整用去二十年了,却始终没有解决。诗中的“汤汤南去劳疏筑”一句,用个“劳”字,正显出康熙帝对本朝治水工程的反思与自嘲。

择用靳辅 支持他放手一搏

据《清圣祖实录》载:“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康熙帝所忧虑的三件事,从短期来看,其实是同一件事。河务,目的是解决水患,便利漕运。漕运,目的是充实国库,储备好军资粮饷,俾得以剿灭三藩。但是从长远来看,三藩尚可尽灭,河务和漕运却年年不免,所以后两者才是真真正正的大问题。

漕运要走水路,京杭大运河自然是重中之重。因此吴三桂举兵以后,康熙帝急命堂兄康亲王率军南下,救援浙江。至康熙十六年(1676年)三月,清军重新控制住福建、江西等省,使浙江变作后方,不复有兵灾之虑。康熙帝把握时机,立刻启动了治水工程。

康熙帝所相中的人,是时任安徽巡抚的靳辅。靳辅,字紫垣,隶属八旗汉军中的镶黄旗,根正苗红,兼且用功苦读,康熙九年(1670年)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次年更出任安徽巡抚。他是崇祯六年(1633年)生人,任巡抚时,年龄尚不满四十,却被交予一省之行政事务,其才干可以想见。

靳辅治理安徽的那几年里,特别留意水利问题,尤其是黄河的泛滥问题。原来“靖康之变”以后,宋军受所谓“长江天堑”的启发,曾故意破坏河南的黄河堤防,欲制造一条新的“天堑”以拦阻金兵。黄河本来是从河南向北,流进渤海,至此竟折而往南,取道皖北、江苏,流到了黄海去了。而黄河南下,自然和淮河相撞,二水叠加,河道里水量暴涨,沿岸溢出,就酿成洪灾。安徽省本就被长江和淮河的水灾所苦,这时添了黄河,老百姓可真是倒足大霉。不敢种地,就只好外出经商。所以徽州商帮,赫赫有名,其实是当地的环境使然。

京杭大运河和淮河相交。黄河南下,非但影响淮河,更影响了大运河的漕运。所以康熙帝知道靳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治水经验,便将他调任河道总督,主抓黄河、淮河等河道政务。靳辅果然没让他失望,一上任就递交了八道奏疏,分作八个问题,阐释该怎样治河。概要说来,就是把黄河分流,削弱其对淮河的影响,同时给京杭大运河新挖一段河道,使运河独立出去,不再受黄、淮影响,从根本上解决漕运问题。康熙帝认可他的想法,拨款拨粮,全力支持他放手一搏。

束水攻沙 淹没了明朝祖坟

靳辅以前,明朝中后期有一位潘季驯,曾四次治河,并自创了一套“束水攻沙”之法,取得了一定成效。所谓“束水攻沙”法,其原理说来简单,乃是加固河道,筑坝筑堤,提高水位,使河道里水量加大,水流剧烈,就会把河底沉积的泥沙带走,泥沙不再淤积,水位就不会升高,河水不漫出堤坝,自然就不会再形成水灾。可是说来简单,现实却极费人工。光是潘季驯的最后一次治河,筑堤工程就接近三十万丈,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皆难以计量。

潘季驯穷尽十几年的光阴,总算把淮河末段的一系列出水口全部闭塞,又兴建了高家堰水坝,使洪泽湖变成储蓄淮水的大水库。倘若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有泛滥之险,危及漕运,便大举放出淮水,冲动泥沙,将泥沙带进黄海。以最轻便的开闸之力,收疏浚之效,可说是“四两拨千斤”的高明策略。

靳辅非常佩服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法,此番治水,正是师其故智。可是黄河的水势往往比淮河要大,淮水若不敌黄水,就会被倒撞回来,使水库附近的地区,沦作泽国。所以潘季驯治水的后期,要不断加高加固高家堰,以求其所蓄的水势足可战胜黄河。靳辅既然是依着他的思路治水,自不免重复这一项操作,不料竟造成意外的恶果。

需知明清时期,国家定都北京,经济上则倚靠东南。这就把中部一带,变作了次要地区。朝廷不肯放黄河北上,又不敢让水势冲击到东南漕运,就只好牺牲掉中部地区,尽量散去黄河水。这是东、南、北三方利益权衡的结果。因之,明清以后的治河方略,都默认放弃了皖北附近的淮安、泗州等地。特别是洪泽湖岸边的泗州城,城郊有朱元璋的祖坟,称作祖陵。潘季驯治河时,淮水曾漫至祖陵的石阶,可是他放任不管,硬撑到水势消退。到了清朝,自然更没人顾念明祖陵了,毋宁说前朝祖坟,没了更好。所以靳辅巩固高家堰以后,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一次黄河水灾之中,淮水倒流,洪泽湖面积拓宽,明祖陵居然永沉湖底,直到1963年水位下降,遗址才露出来重见天日。

庙堂争论 康熙帝执意干扰

靳辅舍弃了一部分地区以后,另一部分地区的水患果然就得到整治,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康熙帝满怀希望,次年九月特地到南方巡视,哪知一看之下,竟大失所望。

康熙帝为何失望?原来靳辅治水,首要的目标是保证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安全。这目标虽然不错,却是上一阶段的“旧目标”了,不符合最新需求。海内升平,普天同庆,康熙帝最着急的不再是国库虚实,而是老百姓踏实生活,千万别揭竿造反。所以这一阶段的治水目标,其实是安民维稳。

康熙帝巡河之后,觉得靳辅虽然解决了黄河下游的淤积问题,对老百姓却非常不利。将淮水集中到水库里面,不但使两岸的灌溉受损,水库附近州县的农田更经常被淹。康熙帝深知朝廷不该和黎民争利,有意斥巨资疏浚海口,使黄河可以顺利下行,避免再利用淮水,干扰农业。正好这时收到安徽按察使于成龙的奏议,他便打算让于成龙主持其事。

康熙一朝,有两个于成龙。年长的那位,是山西永宁人,康熙帝那句“天下廉吏第一”就是称赞他的。年轻的那位,和靳辅一样是八旗汉军的镶黄旗人。两人都以清廉着称,惺惺相惜,老于成龙曾举荐小于成龙担任江宁(南京)知府。康熙帝南巡抵达江宁之时,特地将小于成龙嘉勉一番,擢升他做了安徽按察使。

于成龙当了安徽百姓的父母官,目睹靳辅治水破坏当地农业,自是义愤填膺,立刻上奏朝廷,一则直斥靳辅之恶,一则提议疏浚海口。康熙帝正有此意,便询问靳辅可否更换治河方略,以求两全其美。靳辅的答复则是:依据丈量结果,黄河海口比内陆要高出五尺,倘若疏浚海口,则海水倒灌进河,会引发新的灾难。

可是靳辅虽然据理力争,群臣却看出他有“抗旨”倾向,纷纷落井下石。靳辅因此渐渐失去康熙帝的支持和信任,拖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三月,终归是被革职了。

自叹自嘲 不知道何日功成

靳辅被革职以后,康熙帝的治水大计是不是就一帆风顺了呢?答案是否。靳辅刚刚倒台,康熙帝就接到两个报告。坏的报告,是说漕运阻滞,提议派靳辅解决。好的报告,则是说靳辅主持挖掘的备用运河开通了。两个报告,其实都是肯定靳辅的治河有功。康熙帝思忖再三,唯恐其成果被毁,急忙指示新上任的河道总督,所有建好的水闸、堤坝、引河,皆依照靳辅昔日所定的章程行事,不需要擅自变动。

接替靳辅担任河道总督的人,是八旗汉军镶蓝旗的王新命。此人当了四年的河道总督,直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二月,被揭发贪污公款数万两,革职查办。康熙帝因此更思念靳辅,敦请他再次出山。可是靳辅年近六旬,体衰屡病,劳碌之下,当年十一月就累死了。

靳辅死后,尚有谁人可用?康熙帝思来想去,只有于成龙比较可靠,因此宣布由于成龙继任河道总督。以前,于成龙曾弹劾靳辅无缘无故开凿河道,疲敝百姓。但是他欠缺治水的经验,无法推翻靳辅之论。后来他遍阅诸书,推究古人的治水方略,这才懂得了谁是谁非。他上任以后,完全按靳辅的方案执行,面对康熙帝的疑问,坦然答道:“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

于成龙担任河道总督,鞠躬尽瘁,八年后因劳累过度,死在任上(其间,于成龙回家奔丧,由董安国做了三年,后再由于成龙继任)。两江总督张鹏翮调任河道总督,继续治理三年,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取得显着成效。同年,康熙帝第四次南巡,乘船观堤,欣然说道:“朕此番南巡,遍阅河工,大约已成功矣!”

统计康熙帝治理黄河,共用去二十六年。本文开篇,康熙帝亲征准噶尔之际,河道总督是董安国。董安国不得其法,次年便因无能而被罢职。康熙帝看着滔滔河水,回想二十年来的治水历史,倘若不是他横加干预,靳辅一定卓然有成,又何苦将此麻烦之事,留给后面的那些“半吊子”呢?

诗中的“疏筑”二字,分指疏浚河道、筑堤筑坝,两件事都是经年累月,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迟迟不见奏功。如此疏筑,究竟是不是“劳”而无功?康熙帝当时是没把握的,他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甚至此生能不能目睹河务竣工。他唯一确信的是,他将会督率群臣,毅然决然,把靳辅的方案验证到底。 (据《北京晚报》渠诚/文)

有没有关于古代像海瑞这样,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的官吏的故事?

我可以提供两个例子,上这课的时候我用过,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

现代:

焦裕禄

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于贫农家庭,1946年1月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本县区武装部工作。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河南尉氏县工作。1953年到1962年,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担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12月,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他上任之后带领全县人民进行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踏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区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古代:

(夜航船》卷七“清廉类”中,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找出40位清官。物以稀为贵,况人乎!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如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欢送他,说:“您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高攸很感动,但也仅吃一口,不愿占百姓的便宜。又如隋朝赵轨在齐州做官,后入京,父老送别,说:“公清如水,请饮一杯水,以代替我们献钱。”赵轨愉快地一饮而尽。上世纪80年代,有一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徐九经是确有其人的。他在江南句容当县令,任满后调走,百姓恋恋不舍,说:“公幸训我!”徐九经答道:“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他曾经在大堂上画了一棵菜,上题“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徐九经走后,百姓将他画的菜刻在石上,并写下“俭、勤、忍”三字,称为“徐公三字经”。这三个字,在中国政治史上实在是可圈可点的。不能甘于清贫淡泊,就当不了清官。

战国时魏国的邺令西门豹,“清克洁懿,秋毫之端无私利”(《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真是难得。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妇”恶俗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批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编》)这是明代苏州人朱良写的歌颂海瑞的诗,与一般颂诗,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因为: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74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他的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之:“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朱良亲睹海瑞如此简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凑钱为海瑞买棺的情景,感慨万分,惟恐后世人不相信有这等事,特地写下这首吊海瑞诗,以期与山河作证,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事实上,海瑞生前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以至有道学家攻击他作“伪”,这无疑是对海瑞的污蔑,这种人是无法理解海瑞的。

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难过家庭关。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清·余怀:《东山谈苑》卷三)难得的是,张玮家人都理解他、支持他。张玮病死于京师后,其棺运抵毗陵(今常州),因无钱下葬,只能停于荒寺。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其妻患病,无钱抓药,后竟饥寒而死,令人无限感慨!显然,清官赖以生存的小环境至为重要,亦即妻儿、部下是否贪心。若老婆、孩子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银,并与他人比较,说某某仅为七品小官,现已置下绸缎铺、木材行;部下动辄说有权不用,过时作废,过了这村,便无此店,赶紧能捞则捞,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虽大,毕竟多漏。试想,在这样的小环境下,为官欲冰清玉洁,又谈何容易!张玮说的“为清官甚难”,实在是肺腑之言。

惟其如此,明代清官江一麟夫妇相规的事迹,很值得称道。江一麟是婺源人,在地方做官有廉声,被调至京中任部郎。将北行,他取出俸银十两,令州民赵锷修船。及登舟,见修理一新,问花了多少银子?赵锷说10两。江一麟不信,认为10两银子不够,便暗查各色工匠费,实际上花了20多两银子。于是又取银6两,扇子30把,墨2斤,折银4两多偿还。赵锷不肯收,但因江公坚持,只好收下。江夫人一向贤惠,谓公曰:“既知10两,即当如数偿之,而则以扇墨酬其劳可也,何必又用这些折银?”江公不禁脸红,赶紧又补了4两银子,赵锷更加不敢收下。江公生气地说:“乃使我不如一妇人耶?”清初作家龚炜对此评曰:“予以公之偿锷已足,夫人犹以为歉,公以夫人之语,而犹以不如妇人为嫌。其平日之善善相规,施德于民者尽哉!”(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二)笔者认为,这个评论是公允、深刻的,因感慨于此也写过一首打油诗:妻贤淡泊在陋巷,居家严分公私账;后院倘若有贪婆,清官肯定无指望!

正因为此,不甘沉沦于腐败泥淖的清官,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抚子女。明代前期陕西山原人王恕,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掌权50余年,寿至93岁。他为人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他的儿子见他两手空空,面露难色。王恕对他说:“你怕穷是不?咱家历来有积蓄,不需要做官时像粮仓里的老鼠那样。”他引其子到后宅,指一处说:“这里是藏金的地方,有一窖金。”指另一处说:“这里是藏银的地方,有一窑银。”他死后,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王恕为保持清廉品节,可谓煞费苦心。事实上,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其妻、子无一不是甘于清贫者。

清官的精神风貌,还不止于清廉自守。他们不惜丢掉乌纱帽,毁了所谓锦绣前程,甚至不惜牺牲身家性命,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抗争;更有甚者,则敢于犯颜直谏,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这又多么需要无私无畏的勇气啊!如宋代的包拯,在仁宗提拔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时,上殿直谏,“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溅了仁宗皇帝一脸唾沫星,直到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包拯如此刚正不阿,难怪当时京师吏民畏服,称颂“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又如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皇帝被进一步神化,导致君臣隔阂,大臣见皇帝,竟以召对为可怪,一逢召对,便手足无措,只知道连呼万岁,赶紧磕头。而至明中叶后,某些大臣觐见时简直如坐针毡,甚至吓得当场昏死过去,大小便失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但是,偏有不怕死的清官,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批所谓龙(皇帝也)身上的逆鳞。海瑞骂了嘉靖皇帝后,备好棺木,诀别妻子,准备慷慨赴死,已为人们熟知;天启二年(1622)四月,御史帅众在奏疏中竟然敢于说“内外朝万岁呼声聒耳,乃巫祝之忠”,这又需要何等的胆识!果然,皇帝阅疏后大怒,说“帅众不许呼朕万岁,无人臣礼!”(明·叶向高:《蘧编》卷十二)幸亏首辅叶向高多方保护,帅众才幸免于难。这种大无畏的气概,是“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动表现。封建社会的官吏,几乎无官不贪,枉法者不可胜数。海瑞等人能不贪赃枉法,仅此一条,已堪称出污泥而不染,足可流芳百世了。

大力治水是哪位皇帝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包括 汉武帝刘彻、 汉明帝刘庄、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帝) 等,都曾大力治水。其中康熙帝治水力度最大。 另外, 大禹虽然也是治水,但他并不是皇帝。
希望采纳

大禹治水,其位置到底在哪里?

大禹治水的位置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

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扩展资料:

治水遗迹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文献记载

1、《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2、《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 女娇”、“ 女趫”。

3、《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4、《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5、《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6、《华阳国志·巴志》:“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7、《庄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和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

参考资料: -大禹治水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7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