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丰乐亭记》丨欧阳修

大雅 2023-09-21 03:37:46

李綦周按,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庆历新政”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

欧阳修到任后,在《滁州谢上表》中,犹愤愤不平地辩解:“谤谗始作,大喧群口而可惊;诬阁终明,幸赖圣君之在上。”究其根源,实乃“尝列谏坦,论议多及于贵权”,因之“若臣身不翻,则攻者不休······必欲措臣少安,莫若里之闲处,使其脱风波而远去,避陷阱之危机。”

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疲惫,希图摆脱世俗纷扰,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正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闲处”,山高水清,风景宜人。这里地处偏僻,民风淳厚。欧阳修被贬至此,倒也悠闲自在。

在这里,清山绿水涤除他心头的烦恼,大自然触发了他无拘无束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情。他几乎陶醉于山水之乐中。由于他把“与民同乐”看成是“刺史之事也”,虽然是“载评流徙”,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陈时弊了,其心倒也安然,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丰乐亭记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我(欧阳修)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泉源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兵家必争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李景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太长久了。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赵匡胤)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百姓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北宋·欧阳修 文

延伸阅读:欧阳修与滁州

欧阳修 (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站在革新派范仲淹一边,遇事仗义执言、不顾个人得失要求改革弊政,因而屡遭贬谪。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因受守旧派的诬陷而入狱,同年十月出狱后,被贬以左迁知制诰知滁州。

时值江淮之间百年不见干戈,人民安居乐业,因其地僻事简,民俗敦厚,兼有山水之美,故转忧为乐。到滁州的第二年,住持僧智仙为欧阳修在琅琊山麓建造了一座游亭,欧阳修自号“醉翁”,亭命为“醉翁亭”,并作《醉翁亭记》。同年夏日,欧阳修“偶得一泉于州城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与韩忠献王书》),以与州人往游其间。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名亭为“丰乐亭”,并作记。

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使二亭闻名于世。为了美化丰乐亭的环境,欧阳修常率僚属来此广植花木,并作出精心安排:“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谢判官幽谷种花》)。在这些花木中,还有来自广陵(今扬州市)的名花,供人观赏。在《与梅圣俞》书中说:“广陵韩公闻之,以细芍药十株见赠,亦植于其侧。其它花竹,不可胜记”。一到春来,亭前繁花似锦,游人络绎不绝。“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丰乐亭游春》)。为了点缀亭上风光,还特地派人从东乡菱溪塘边移“怪石”立于亭侧,引来观者不绝。

继丰乐亭之后,欧阳修又于此筑“醒心亭”,其门人曾巩来游,为之作记。在政事之余,欧阳修常同宾客优游琅琊山。琅琊山中的归云洞、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庶子泉和琅琊寺,都是他经常游息之所。他在《班春亭》诗中说:“信马寻春踏雪泥,醉中山水弄清辉。野僧不用相迎送,乘兴闲来兴尽归”。有时夜宿山中,领略林壑幽趣:“石屏自倚浮云外,石路久无人迹行。我来携酒醉其下,卧看千峰秋月明”(《石屏路》)。

欧阳修还在寺僧惠觉的指点下,在苍苔密布的崖壁上,找到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于大历六年(771年)所作《庶子泉铭》的石刻篆文。当时他高兴得“徘徊其下,久之不能去”。他在京都馆阁任职时,就曾征集海内古碑石之文,并见过李阳冰《庶子泉铭》的篆刻拓本,他“常欲求其本而不得,于今十年矣”。如今意外发现这一珍贵文物,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于是,他写下《石篆诗并序》,赞赏这一“世罕传焉”的艺术珍品:“寒岩飞流落青苔,旁斫石篆何奇哉!……山祗不欲人屡见,每吐云雾深藏埋。群仙飞空欲下读,常借海月清光来”。并转请梅尧臣、苏舜卿二人作诗刻于石,以纪此胜事。

欧阳修谪居滁州两年间,讴歌滁州风物的诗文,存世的有100多首(篇)。“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一时成为梅尧臣、苏舜卿、曾巩等名家不断吟咏的题材,为琅琊山水增添了光彩。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古诗赏析

其一
绿树交加山鸟啼, 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其二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其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欧阳修

丰乐亭在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丰山北麓,琅琊山幽谷泉上。此亭为欧阳修任知州时所建,时在庆历六年(1046)。他写了一篇《丰乐亭记》,记叙了亭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建亭的经过,由苏轼书后刻石。美景,美文,美书,三美兼具,从此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但这组诗则撷取四时景色中最典型的春景先加描绘。第一首写惜春之意,第二首写醉春之态,第三首写恋春之情。

先看第一首。头两句说: 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交加”,意为树木枝叶繁茂,种植紧密,所以枝叶交叉重叠,形成一片绿阴。“荡漾”两字写出春风在青山幽谷、林间草坪飘扬的神理,也写出游人在撩人春景中的愉快心境。明媚春光,令人心醉。诗人呢,野鸟啁啾,杂花乱飞,他一概不闻不见,他也进入了醉乡。次日酒醒,春无踪迹,原来已悄然归去了。第四句“明日酒醒春已归”,表面说醉了一天,实际是醉了整整一个春天。此句用夸张的语言反衬春景的迷人和春日短暂,带有浓厚的惋惜之意。

第二首前两句说: 天上是淡云旭日,晴空万里;地上则是春草茂盛,蓬勃生长,碰到了游人的衣襟;而飞舞着的杨花、柳絮洒落在游人的春衣上,“拂了一身还满”。一个“惹”字写出了春草欣欣向荣之势,春草主动来“惹”人,又表现了春意的撩人;配上一个“拂”字,更传神地描绘了春色的依依。此句与白居易的名篇《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相比,功力悉敌,简直把春景写活了!

第三四句写游人兴之所至,来到丰乐亭,在亭西碰上了欧阳太守。太守在干什么呢?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了花卉,坐在竹轿上大醉而归。篮舆,是竹轿。他不乘一本正经的官轿,而坐悠悠晃动、吱嘎作响的竹轿,显示出洒脱不羁的性格。因为坐的是敞篷的竹轿,故而人们得以一睹这位太守倜傥的丰采。

第三首写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依旧踏着落花,来往于丰乐亭前,欣赏这暮春的美景。有的本子“老”字作“尽”,两字义近,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这首诗把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既缠绵又酣畅。在这批惜春的游人队伍中,当然有诗人自己在内。欧阳修是写惜春之情的高手,他在一首《蝶恋花》词中有句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真是令人肠断;而本诗“来往亭前踏落花”的多情游客,也令读者惆怅不已。

综观三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多姿多彩;抒情,明朗活泼而又含意深厚。三诗的结句都是情致缠绵,余音袅袅。欧阳修深于情,他的古文也是以阴柔胜,具一唱三叹之致。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来欣赏本诗,更能相映成趣。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