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这副对联非常生动地形容了南明时期,两位明朝臣子的状况。一位是为了南明的基业而牺牲自己的史可法。还有一位则是早先头像满清的洪承畴。
那么这副对联的作者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叫黄道周,我认为他是明朝最后的忠魂和气节所在。
黄道周其实就是南明的第二个史可法。
这个人跟史可法比起来,可能名气上差了点,因为他出名的时代跟史可法不同。史可法时期清军刚入关不久,一切都还没有稳定。
而黄道周时期,清军已经稳定了大北方,就等着接收南方地盘了。弘光政权覆灭以后,在南方几乎同时建立起了两个政权,一个是鲁王监国政权,代表人是张名振,还有一个就是隆武政权,代表人物便是黄道周了。
当然隆武政权前期,一直都是依靠郑芝龙才起家的。隆武帝包括黄道周在内,没有人是可以调动郑芝龙的军队的。为了能够光复大明,隆武帝终于选择与郑芝龙撕破脸皮,他主动北上前往江西,随行的就有黄道周。
道周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公卿多畏而忌之,乃藉不如鄤语为口实。其冬,择东宫讲官。体仁已罢,张至发当国,摈道周不与。其同官项煜、杨廷麟不平,上疏推让道周。至发言:“鄤杖母,明旨煌煌,道周自谓不如,安可为元良辅导。”道周遂移疾乞休,不许。---《明史》
黄道周为隆武帝安排好了一切,他认为何腾蛟应该会出兵相助,毕竟隆武皇帝是一位立志复国的好皇帝。结果何腾蛟却丝毫不为所动,无奈之下的隆武帝只好仰仗黄道周。
黄道周是一介文人,虽然是隆武帝的兵部尚书,但是他手里没有军队。这件事可把隆武帝给急坏了,最终黄道周选择毁家纾难,把自己的私房钱都拿了出来,全部用来募兵。再加上江西等地的钱粮,也召集了一帮人马。
可惜黄道周只有忠心,却无韬略。在与清军的三次交战中,黄道周没有哪一次是赢的。甚至在兵败的时候,被清军抓获,最终绝食而亡。
黄道周在清军监狱中的态度,足见明朝士大夫的气节。
明朝的许多士大夫还是比较有气节的,比如说史可法,扬州城破后宁死不屈。黄道周也是这样的人,他兵败被抓了以后,并没有投降满清政府。
不管满清答应给他多少高官厚禄,他已经下定决心求死。但是黄道周是个人才啊,为此洪承畴不惜亲自前往监狱,希望黄道周能够幡然醒悟。
结果黄道周便写下了上面那副对联,将洪承畴形容的面红耳赤。投降满清以后,洪承畴的作用其实已经不大了,他只是成了后来投降满清的大明官员们的表率而已。
所以清军在这个时候并没有重用洪承畴,为了能够得到重用,洪承畴主动担当起了劝降的工作。走到哪儿先打一遍,随后洪承畴再出马劝降。
当是时,国势衰,政归郑氏,大帅恃恩观望,不肯一出关募兵。道周请自往江西图恢复。以七月启行,所至远近响应,得义旅九千余人,由广信出衢州。十二月进至婺源,遇大清兵。战败,被执至江宁,幽别室中,囚服着书。临刑,过东华门,坐不起,曰:“此与高皇帝陵寝近,可死矣。”监刑者从之。幕下士中书赖雍、蔡绍谨,兵部主事赵士超等皆死。---《明史》
他们的这种套路,一路上已经成功了无数次,所以洪承畴的脸皮也逐渐厚实了起来。但是这次他被黄道周的一副对联再次搞得难为情,实在是令人想不到。
黄道周在清军的牢房里,一口粮食都没有吃过,结果能够坚持足足12天,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这个时候黄道周的媳妇儿写了封信给黄道周,意思很明确,老爷你捐躯赴国难吧,家里的事情不要你操心。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由此可见黄道周全家人,都是抱着忠君爱国的思想抵抗着满清的侵略。
黄道周不仅忠君爱国,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很多着名的爱国臣子,都是非常有才华的。唐朝的柳宗元、宋朝的苏轼,他们不仅仅是忠君爱国的典型,更是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黄道周也不例外,他也是一名非常着名的书法家,据说黄道周不仅是天文地理的大学者,而且他善于书画。不管是草书、楷书还是隶书,黄道周都有自己的特点,属于自成一派的宗师级人物。
他的行书也独具一格,不仅笔法上刚劲有力,而且整体十分雄壮,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此外,黄道周的楷书是和三国时期的钟繇所学,但是比钟繇来的要更加有韵味,显得更加潇洒自然。
是时,帝忧兵事,谓可属大事者惟嗣昌,破格用之。道周守经,失帝意,及奏对,又不逊。帝怒甚,欲加以重罪,惮其名高,未敢决。会刘同生、赵士春亦劾嗣昌,将予重谴,而部拟道周谴顾轻。嗣昌惧道周轻,则论己者将无已时也,亟购人劾道周者。---《明史》
因为他的学问比较出众,所以跟随他学习文化知识的人非常多,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他在临死前,与他一同殉难的四个人,其实就他门生中的四位佼佼者。
他的弟子跟东林党的那些人不同,东林党人全都头像了满清,可是黄道周的弟子却学不会投降,他们始终都在为抗清事业奋斗着。
所以说黄道周这个人不仅自己有气节,而且培养了一大帮有气节的人才,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这一点他做的比史可法要强,史可法毕竟太年轻,还没有沉淀下来。
黄道周已经达到了老成的地步,他看透了这个世道,却依旧选择忠心耿耿,天底下有几个能做到的呢?其实按理说他要是不问世事,一辈子在书院教书,那活的也能比较逍遥自在,但是他选择出仕,选择帮助隆武帝恢复江山,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能做到的。
反思:黄道周为何壮志未酬?他们缺少了什么?
黄道周有满腔的报国热血,也完全不怕牺牲。而且他的门生非常多,这是一支相当强大的中坚力量。
以黄道周家的财富,压根就募集不了那么多人马,这些人主要还是他的门生召集而来。人有了,忠心也有了,为什么黄道周还是一败涂地呢?
因为黄道周的学问,不适用于乱世。他肚子里是满腹经纶,可是却都是经史子集的治国之论。而当时的南明王朝,所需要的绝对不是治国之论,而是复国之论。
黄道周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当年史可法渡江督军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没底,因为他知道,自己压根就使唤不动四镇军阀,这也是缺少这方面韬略的原因。
南明的文人,大多都是忠心耿耿,但是他们却只有忠心,不知道招揽一些可以帮助他们复国的人才。这才是南明为何不能复国的主要原因。
参考资料:《明史》。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312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几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