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一声千年古笛音将唐俑化身的“唐宫小姐姐”惊醒,她们“复活”后好奇的眼睛在沉睡的文物间逡巡,目光掠过武则天金简、三彩马及牵马俑、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舞步在四神云气图、云纹铜禁、青铜神兽间挪移,在彩绘陶百花灯、白虎星座画像石前驻足观赏,与彩绘陶幞头胡俑、莲鹤方壶互动逗乐……一支《唐宫夜宴》舞蹈让“唐宫小姐姐”火遍全国,而在“元宵奇妙夜”里“唐宫小姐姐”更是在博物院里来了个古今穿越,让人忍不住想去博物院来个“探秘”。《唐宫夜宴》的成功既依托了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彰显了中原“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魅力。在中华文明深邃的时光隧道中,河南博物院就像一把开启中原古今对话之门的钥匙,而其珍藏的文物则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中原地区从远古走向文明的逶迤之路。文物不会说话,我们为它代言。鹿鸣新闻特推出“藏珍拾遗·回望中原”栏目,带大家去探寻博物院文物背后的故事。
《周礼·考工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
“有以小为贵者。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记·礼器》中有这样的记载。
“实二爵四觯一角一散。”《仪礼·特牲馈食礼》中描述。
这是古文献中一些关于角的记载,内容涉及礼仪、容量和使用配列组合等方面。青铜角仅流行在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较少。父乙角作为目前已知角器中尺寸最大、纹饰最美、铭文较多的角,在文物界和考古界都十分珍贵。
于网络
洪水冲来的“宝贝”
1986年的8月,河南省信阳市浉河港乡的农民在乡政府前的浉河滩主航道上修筑水坝,由于河滩之上到处都是鹅卵石,挖掘坝基异常困难。一尺深的鹅卵石挖开了,下面却全是黑淤泥,比鹅卵石还难挖,但修坝的工作却不能停,
突然一个农民“呀”了一声,就在他低头看刚挖的地方时,疲倦的身体明显振奋了一下,紧接着又“呀”了一声并说道,还真是挖到宝了。这个农民手里捧着一个泥糊糊的东西,不像是石头。他用手紧紧地抓着,直奔河水边跑去。没过多久,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展现在大家眼前。随后,施工人员又陆续挖出了一些铜器。
河滩修坝挖出宝贝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市地区文化部门的耳朵里,信阳地区文管会和信阳市文管会经过和公安部门协商,迅速赶到出土青铜器的现场调查,走访附近百姓。在得悉挖宝人员的名单后,通过对当地百姓开展思想教育,并宣读文物法,阐明利害,最终收集青铜器14件。
通过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实地勘察以及询问当时发现青铜器的修坝农民获知,14件文物全部出土于河滩鹅卵石下的厚度达50厘米的黑色淤泥之中,发现地点位于古河道深水回流的弯道。根据现场情况,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这批铜器很有可能是很久以前由于洪水冲刷,将上游高地墓葬中的器物冲带到河床黑色淤泥之中。由于器物在洪水中翻滚,和水中石头碰撞,导致部分器物破损,部分破损的碎块被洪水冲走。
收集回来的出土于浉河港河滩的14件青铜器,信阳地区文管会和信阳市文管会根据器物的铭文和质地,将其分为了“父乙”和“父丁”两个铜器组。
“父乙”组包括铜簋1件、铜卣1件、铜觚1件、铜尊2件、铜角2件、彝盖1件、觥盖1件和铜勺1件等10件器物;“父丁”组包括铜簋2件、铜卣1件和铜觯1件等4件器物。经整理研究之后,于1987年将这批器物保存在了信阳地区文管会库房之中。
其中,“父乙”组铜器中有两件精美的父乙角,不仅造型优美,而且比已知定名为角的器物体量要大很多。因而从出土伊始,它便是商周青铜器中的精品。
与其他角相比较,父乙角在尺寸上是角器中最大的,比大多数角要高出约10厘米;在纹饰上是目前已知极少数使用三层花工艺的角之一,突出的扉棱在其他角器上也十分少见;在铭文上是角、爵类器物中拥有10字以上铭文的极少数器物之一;在总体特征上父乙角腹部近直,颇似商晚期角腹的特征,但其三足又与西周早期角足相同,而且12字的铭文也和西周早期部分器物上的铭文特点近似。
因此,父乙角应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是目前已知角器中尺寸最大、纹饰最美、铭文较多的角,是青铜角中的翘楚。
出土的两件父乙角在形制、纹饰、尺寸上与铭文基本相同,现在一件藏于信阳博物馆,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
于网络
独特的“三层花”
父乙角通体乌黑发亮,专家称此为“黑漆古”。
“铜器表面呈黑色,犹如烤黑漆般光亮。黑漆古铜器含锡、铅较高,硬度强,不发薄锈。”这种现象在商周青铜器中较为少见,但呈现出来的观赏效果极佳。
作为酒器中的一员,传世和出土的青铜角数量很少,此器的出土不仅增加了角器的数量,而且其精美的纹饰、独特的造型更加重了角在商周青铜器中的分量,父乙角器内的铭文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正因如此,父乙角才被众多书籍所收录,如《中国青铜器全集》《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和《商州金文资料通鉴》等。这足以说明父乙角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绝世珍品。
就造型上来看,父乙角分为盖和身两部分。盖呈屋脊状,子口有内折边,盖顶部正中有一半环形纽,为了不使纹饰因为过于集中在器盖中间而有失衡感,特意在两组兽面纹外侧两翼部位各增设一组三角纹。器身侈口、口中部呈下凹的弧形,两翼上扬,颈部向下收缩,腹部比较直,圆形底,底部接有3个像三棱锥状一样的足,其中一足上部有一个半环形兽首鋬(鋬下的一足出土时残失,现有的为后配)。为了增加器物的对称性,不使器体有偏向一侧的失重感,特在兽首鋬对面的颈部也装饰了一个凸起的兽首。
腹部虽为两组近似的兽面纹,但因为鋬和扉棱的宽度不一样,导致以两翼为线对分的器腹两部分纹饰的布局空间发生了变化,为了使纹饰布局既对称又合理,特在腹部鋬对面的扉棱部兽面的两侧各增饰了一条竖向的龙纹。这些细微之处的设计布局,无不显示了作器者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掌控能力。
从纹饰上欣赏,整个器物的纹饰可以分为盖部、颈部、腹部和足部等4个部分。盖上有扉棱4条,将盖部的纹饰分成了两组4个部分,每个部分的纹饰基本相同——半个兽面和半个三角纹。与盖纽垂直方向上的两条扉棱将盖部纹饰分成了左右两个完整的兽面纹和三角纹。
兽面纹由较粗的线条勾勒出兽面的眼睛、眉毛、兽角、鼻子和口腔的轮廓,而较粗的线条上又用较细的阴线刻画出兽的骨脊,较粗线条之外的部分则填满云雷地纹。
父乙角的颈部有扉棱两条,均在口部两翼部位像钩子一样弯了出去。每条扉棱两侧的纹饰共同组成了一个大的三角纹,在鋬的兽首部位的两侧又装饰了两个小的三角纹,鋬所在颈部的对面装饰了一个凸起的兽首,其两侧也有两个小的三角纹。
除了这些主体的纹饰以外,器身的最底层装饰了细密的云雷地纹。
“三层花”的装饰手法不仅布局巧妙,而且使父乙角看上去更加华丽精美。
“三层花”是以纹饰的层数对某种雕刻装饰工艺的简单命名。“三层”指地纹、主纹和装饰纹,“花”指花纹即纹饰。这种工艺多运用于青铜器、玉器和木雕等类工艺品之上。“三层花”工艺在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的青铜容器上较为常见。
第一层纹饰为地纹,多用阴刻减地的方式刻画出呈细阳纹效果的云雷纹、三角纹和回纹等纹饰。而第二层纹饰是主纹,用凸雕或微凸雕的粗线条勾勒出整体纹饰的框架,呈现出来的多为兽面纹、龙纹、凤鸟纹以及其他的一些动物纹、几何纹等。第三层纹饰则是装饰纹,用细阴线在主纹上刻画出婉转扭曲的几何线条,起到引导主纹的走势、描绘主纹的细部特征的作用。
“三层花”工艺在艺术品上的运用,不仅能增强艺术品本身的立体感,而且主次有序、层位分明的纹饰也能增加艺术品的艺术价值。
于网络
4000年的“光泽”
虽然说父乙角被深藏在地下4000多年,其中还在淤泥底下埋了那么多年,但是它在被发现的时候却没有变得锈迹斑斑,反而很是光滑有亮泽,考古学家认为,这一点多亏了信阳湿润的气候,以及酸性的土壤,因为这些对于青铜器来说都是良好的储存环境,器物表面在淤泥里形成的氧化层,隔绝了氧气,进而减缓了它的氧化过程,才使青铜器的色泽又亮又黑。
正是因为借着这样天然的保护环境,父乙角才会比其他地方出土的青铜器更具有观赏性,而作为中国西周早期青铜器作品中的上等精品被称为国宝级文物。
父乙角是青铜角的一种,青铜角是古时候人们用来饮酒的一种酒器,它的盛行时间大约在商末周初,故而它的出土数量较少。
角的造型和爵有些类似,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经过研究调查以后,有专家认为,角是在爵的基础上进化来的。青铜角的口沿处虽然是没有柱的,但却有和爵尾相同的尖形角。大多的角是有盖子的,它们中大多数被做成了飞鸟展翅的形状,看起来十分美观。根据史典文献可以得知,青铜角的消失时间大约是在西周中期以后,而有盖的青铜角是在商代和西周早期使用。
现在流传在世的角中有一件有一个管状的流,它的形制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陶角比较相似,被专家学者认定为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早的角。
西周之前的青铜器是被普遍使用的一种器物,除了作为酒器的父乙角之外,青铜器还被应用到炊器、水器、乐器、食器等器物中,在当时的社会中,青铜器可以说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日用品。
作为一种世界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世界各地都出现过,根据考古情况与文物资料记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距今约6000年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而早期青铜器的代表器物是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铜刀。中国的青铜器虽然出现得比世界上有些地方晚,但却一直以其精美的制作而闻名于世,并且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的青铜冶炼技艺和青铜器文明发展。
从尧、舜、禹时期的食器开始,人们已经发现并开始冶炼和铸造青铜器,这一时期主要出现的是小型工具和装饰品。到了夏朝,青铜合金被用来冶炼容器以及兵器,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可以说是冶铸得最为精美的,不仅品种丰富,而且还刻有铭文和细腻精美的花纹。商代末期至西周初期,青铜器发展到顶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形式多样,神韵浑厚,铭文渐长,花纹逐渐繁杂富丽。
在这之后,青铜器的胎体逐渐变薄,纹饰也开始趋于简单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铜质器物因其烦琐的制作工序和较高的成本渐渐被减少使用。直至秦汉时期,又因有了陶器和漆器的出现,青铜器的品种更少了,存留下来的也多为薄胎少纹饰的素面青铜器。随着历史的发展,辉煌一时的青铜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深埋在了土壤之中。
虽然说在青铜器的冶炼时间上,中国晚于其他一些国家或者地区,但是青铜器在中国的使用规模之大,冶炼铸造工艺之高,造型艺术之华丽以及品种之繁多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所无法比拟的,这正是中国国古代青铜器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不仅拥有独特地位而且享誉世界的原因。
藏珍:父乙角
入藏地:河南博物院
制造年代:西周早期
外形参数:通高29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9.8厘米
出土时间:1986年河南省信阳市河港出土
(来源: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2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