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在国内一向被许多人尊重,一度被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他写的几本书,不但是个人一生的写照,还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正是因为这些,在世人眼中,他是被奉在文坛上膜拜的大师。然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季羡林的儿子季承,对父亲的看法便与世人完全不同。
在季承眼里,父亲只是人生的失败者,孤独寂寞且无情的文人。其实看过季承的经历,便知道他为何这么说,父亲又为何在他的心里是这么个形象。季承生于1935年,母亲彭德华是季羡林的原配夫人,她比季羡林大四岁。与季羡林的满腹诗书很不同,彭德华只念过小学,可以说是识的字并不是很多。
两人也并非自由恋爱,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929年彭德华嫁给了季羡林。季羡林当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压根无力反对这桩包办婚姻,在他眼中彭德华只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上对公婆做到了孝道,下对子女做到了慈母,中对丈夫绝对爱护。可以说十分难得,可从一开始,季羡林就感到既无爱情可言,也缺少共同语言。
不过两人没有爱情好歹也有亲情,季羡林与季承这对父子,关系却冷淡得一点儿也不像父子。面对外界的时候,季承称呼父亲总是季先生,这可不是表面的疏离。源自于内心,一方面是父母在那个时代下不理想的婚姻,一方面是长时间分离造成的陌生感。季承出生两个月后,季羡林就去了德国留学,一走就是十二年。
他所在的德国是二战的中心,战火连绵之下连书信都没法传回,生死不明。年幼的季承只在照片上,以及母亲的嘴里知道还有这么个人,除此之外毫无印象。1946年,留洋归来的季羡林忽然出现在他面前,他忽然就有了父亲。父亲还给他和姐姐每人送了一支钢笔,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物件,可还没等新鲜劲儿过去。
季羡林又走了,他回到北大教书,只有寒暑假才会回来。季羡林从未尽过父亲该尽的责任,他缺席了儿女成长的最关键时期,长大之后的季承自然也不会将心事说与父亲听。读大学期间,17岁的他也没有跟父亲住在一起,住进了学校。1962年,母亲与姐姐的到来令这对父子关系有所进展,这也是他的家庭最美好的时光。
没成想还没团聚多久,季羡林被关进了牛棚,季承不敢去见父亲。等季羡林出来,父子关系已无法弥补,甚至还产生了矛盾。矛盾起因没人知道,外界传言是季承与保姆关系暧昧,不被季羡林接受。季承的解释是因为别的原因,不是因为保姆的关系,但何原因他并未说。也有可能是因为彭德华,这个贤惠的女人操劳了一辈子,时常因为见不到丈夫落泪。
季羡林对她虽偶有感激,却也到此为止,归国后便一心扑在工作上。连彭德华去世前夕,他也只在送别的时候才来,其余时候都慢忙于学问。所以季承说,父亲的心是有国无家的,他作为父亲和丈夫都很失败。他只有学问和书籍,除此之外一无所有,何其孤独寂寞。而在很长时间中,彭德华都是两父子联系的纽带,忽然有一天这纽带断了。
此前种种隐藏起来的矛盾一夕之间爆发,从1995年之后,父子两十三年未见。十三年后才冰释前嫌,不过在2002年受到过一些阻扰,到2008年才重新相见。季承陪着父亲走完了最后的人生,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去世,享年98岁。子欲养而亲不待,从前因为一些事闹翻了父子情,等回头再后悔却是已经来不及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1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