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秦朝“奋六世之余烈”,然后二世而终。
反观其他封建朝代,周文王、周武王两代人就实现了兴周灭纣的壮举;汉代刘邦、唐代李渊、明代朱元璋,甚至于一代人就完成了改朝换代。
我们翻阅史书,发现越是接力棒式的封建王朝,后期发展越是困难、问题越多,甚至于秦王朝的二世而终:最具实力的曹魏集团,离统一越来越远;晋朝通过三代人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很快就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被网友评为“最不待见”的封建王朝;隋朝(北周静帝禅让于杨坚)37年草草收场;宋代(后周禅让)重蹈覆辙,落了个“靖康之耻”的悲剧;清朝经历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代君主才进入山海关,更是到了康熙中后期才彻底实现真正的统一(剿灭三藩之乱),加上1840年之后的种种耻辱,成为了网友口诛笔伐的“清朝鞑子”。
真的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吗?
“奋六世之余烈”的背后,其实夹杂着太多历史的偶然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奋六世之余烈”,哪六位君王?
第一位,秦孝公,他执政期间实行商鞅变法,让秦国逐渐强大,秦国真正开始称霸的起点。
第二位,秦惠文王(秦宣太后芈八子的老公),他执政期间能人无数,张仪、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等人物尽其用,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使得秦王朝进一步变强。
第三位,秦武王,23岁举鼎而死......
第四位,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很长,能排进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TOP10)秦宣太后芈八子的儿子,在位期间通过长平之战彻底击败了与秦国尚有一战之力的赵国。
第五位,秦孝文王嬴柱,在位仅三天。
第六位,秦庄襄王嬴楚,奇货可居的主人公,秦始皇的生父,在位三年。
第三位、第五位、第六位真的起到正向作用了吗?
很有限,甚至于秦武王举鼎而死贻笑大方,让山东六国有了进攻的机会。相对于刘邦、朱元璋那种立场鲜明、目的明确的创世之君,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更像是利用几位文韬武略之君的光辉把王朝隐患遮盖住,凭借着大趋势实现接力棒式的崛起。
刘邦、朱元璋他们的问题会直接暴露出来,没解决好立马就打败仗,就出问题。反而是秦朝这种接力棒式的崛起王朝,他们的问题隐藏得太深了。在虎狼之师不断胜利的麻醉下,其他方面的缺失反而更不容易暴露出来。但这些问题一直是有的,等到了一统六国之后,没有了敌人立马被放大,把秦朝推向深渊。
刘邦的崛起之路是怎么样的?
战场上打不过,于是去请韩信当大将军;需要有人扰乱项羽军心,立刻收编彭越去项羽后方捣乱;裂土封王思潮盛行,刘邦立马搞了白马盟誓;白登之围打不过匈奴,立马和亲并积蓄力量准备再战......
他的崛起伴随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观以“秦”为代表“慢崛起”的封建王朝,看似“奋六世之余烈”是各位君王的共同努力,但他们隐藏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甚至没有机会暴露(一直打胜仗,没有人会总结问题,只有失败了才会总结问题),他们的最终胜利取决于前代积累和后世之君的重复性操作,像极了基金的定投,通过时间不断地摊薄成本,获得更大的利益。
相对于一代人就实现改朝换代的汉、唐、明,暴露不出隐藏的问题,是“满崛起”王朝的通病。
从始至终,秦王朝的以战养战就是大问题,他们的补给几乎都是从战场获得,有一天没有了敌人怎么办?职业军人没有了杀敌人获得军功的上升通道,战斗力注定下降。于是被派到长城和安南,却又导致了王朝内部的军力空虚。除此之外,人才培养机制(几乎全是六国人才进口)、文化传播方式等等都是大问题。
但在秦国虎狼之师的一场又一次胜利之下,没有人注意到。
短时间解决不了,注定是有问题,但碍于其绝对的军事(经济、外交......)实力,被隐藏的问题似乎难以被发现。
曹魏与士族的畸形关系、两晋的内忧外患、宋朝在经济和文化上的成就如同巨人,但在其他方面真的乏善可陈......因为其接力式的崛起,问题被隐藏的越来越深,根本没有暴露和解决的机会。
在秦二世而终上表现的更为具体,秦王朝的各种问题被不断放大,最终崩盘。
(欢迎评论区交流,留下您的观点)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11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有那么多“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