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朋友的儿子给赵匡胤写了一封感谢信,石守信知道后却惊出一身冷汗

大林笑笑 2023-09-21 01:11:20

赵匡胤在历史上算的上是一个疑心非常重的皇帝,因为他是被手下拥戴才当上皇帝的,所以等他坐上龙椅的时候,特别的担心自己以后会被手下的将领们再拉下龙椅。等到他刚坐稳皇位天下太平了,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将领们的兵权给不动声色的夺了回来。史学家们把这个叫做杯酒释兵权,也有人把这个事件叫鸟尽弓藏。从这个事件中就可以看的出来赵匡胤对手下将领们的提防是有多严格。

宋朝的开国功臣石守信就是被夺取兵权的其中一位,他的兵权被皇帝夺去后,心里反而轻松了下来。因为他为人非常的豁达,相比兵权来说,还是自己的小命比较重要。所以从此他就把心思放在了经营生意上面,钱也是赚的越来越多。赵匡胤也很喜欢这个跟他结拜过的异姓兄弟,所以经常邀请他到宫中陪自己喝酒解闷。

有一天两人喝酒的时候,赵匡胤说自己身边现在缺人,想找个翰林学士给自己当书记官。石守信就问:陛下准备找谁来担任这个重要的职位呢?赵匡胤就笑着说:我听说你朋友的儿子梁周翰就不错。原来赵匡胤打算让梁周翰来担任自己的书记官。石守信心里一听自己朋友的儿子得到皇上的赏识,心里也暗自高兴。就在皇帝面前帮梁周翰也说了不少好话。

石守信出宫后马上就迫不及待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梁周翰,说皇帝特别欣赏你,打算让你给他当书记官。梁周翰听到自己即将得到重用也是非常高兴,对石守信千恩万谢。所以说,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沉得住气,千万不要得意忘形。这个梁周翰回到家后,马上就提笔给皇帝陛下写了一封奏折,在奏折中感谢皇帝陛下对自己的器重和赏识,顺带把石守信也给感谢了一番。梁周翰写完信后就在家里美滋滋的等着皇帝任命他当书记官,岂知赵匡胤看到这封信后可就不高兴了,不但没有任命梁周翰当书记官,还把梁周翰贬出京城外放到穷乡僻壤去了。

石守信听说这件事后,吓得是全身冰凉。他知道皇帝陛下这是起了疑心了啊,虽然他自己问心无愧,但是皇帝不这样想啊。虽然皇帝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肯定怪他插手朝政啊,而且还是皇帝书记官这样重要的职位,这可真是好心办坏事。本来梁周翰好好当他的翰林学士,就因为自己多嘴夸了他几句,惹下这等祸事。想明白这一点后,他赶紧跑去找赵匡胤,让皇帝陛下调他去山东当个地方官,从此远离京城的是是非非。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石守信祖孙累世三代为将,他们有什么妙招吗?

#石守信#公元960年,后周听闻契丹联合北汉进攻国土,安排赵匡胤统率军队北上御敌。行军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发动兵变,众将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并恭迎至京城逼迫周恭帝退位,改国号为“宋”。



由于自己的权力来得太过顺利,宋太祖赵匡胤害怕别人学他一样进行兵变,有一天就宴请众高级将领一起喝酒,其中包括石守信。赵匡胤说:“我虽然是天子,但是却比不上你们做节度使那样快乐,我每天都睡不着觉。”



石守信等人说道:“现在已经尘埃落地了,又有哪个人敢起不臣之心呢?陛下为什么会说这话呢?”赵匡胤说:“谁不想要富贵呢?一旦可以黄袍加身,即使不想要,也可以得到。”然后就劝说这些高级将领多积累财富和房产田产,不要捏着手里的兵权,“ 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哦猜嫌,不亦善乎。

第二天,这些高级将领就都说自己生病,上书请解兵权,太祖都答应了,然后给他们闲职去担任,赏赐很是丰厚。

石守信,开封浚仪人,一开始在后周皇帝的帐下,因为战功在后周时代就已担任殿前都虞侯、都指挥使、洪州防御使,恭帝上位后又加领义成军节度。

在赵匡胤登基后,石守信升任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德军节度。后来又因为斩杀叛将李筠、伪河阳节度范守图、叛将李重进有功,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



杯酒释兵权后,石守信并没有就此隐退,反而步步高升。开宝六年,石守信任侍中,太平兴国初,任中书令,二年,除了中书令以外,还兼河南尹,负责西京的保卫工作。九年,石守信去世,追封尚书令、威武郡王。

石守信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保兴,一个叫保吉。这两人也颇有战功。

保兴曾经以不到两千人的士兵半渡而击西夏数千骑,斩首几百人,追击几十里。至道二年,保兴担任延州都巡检使兼州衙事务,改任本路副部都署,和范重吾等五路讨伐贼人。



有岌伽罗数族率领兵众抗拒,保兴选拔了几百个勇士连夜追击,歼灭了他们,于是吴移、越移几个族群都投降归顺。

咸平二年,保兴统领威虏军,西夏军队入侵,保兴将国库里面几万缗钱分发给战士,有的人说这不符合规矩。保兴说:“ 城危如此,安暇中覆,事定,覆而不允,愿以家财偿之。 ”意思是现在这么危急,没有时间上报了,要是事后真的不允许我就自己拿家财赔偿吧,可见保兴家中的富有。

保吉则参与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战役。景德初年冬天,宋真宗到澶渊,命令保吉和李继隆率领军队列阵于北门之外,辽国几万骑兵很快就来到城下,保吉还没有给战马披甲就身先士卒向辽军冲锋。李继隆后来向真宗称赞他:“ 宣力用心,躬率将士,臣不及保吉。



保兴的儿子叫元孙,即石守信的孙子。他一开始担任东头供奉官、阁门袛候,后来做了澶州巡检,又改为治理莫州、保州、廉州等,在地方上也颇有政绩。再后来元孙升为侍卫亲军步军殿前都虞侯、鄜廷副都总管、缘边安抚使、邕州观察使。

康定初年,西夏进攻延州,元孙在三川口和西夏军队作战,被打败俘虏了。大家都以为他死了,皇帝还赠他忠正军节度使兼太傅,并录用他子孙七人。没想到,后来元孙被放回来了,有谏官上书兵败辱国应该斩首,只有贾昌朝说不应该诛杀。于是,皇帝也没有把他杀了,安置在全州。

首先,不得不说石守信和赵匡胤的关系,石守信是“义社十兄弟”中的最核心人物之一。他们俩关系非常好,所以石守信仍保留军职,但 “ 其实兵权不在也 ”。或许是出于补偿心理,《宋史·石守信传》记载,石守信一去世,儿子保兴、保吉就“ 起复 ”,重新任用,孙子元孙一开始的官职也是“ 以守信荫 ”,即因为石守信的功劳而得以任官。



因此,这也是赵匡胤、石守信哥俩的默契,用权力交换荣华富贵和子孙后代重用的特权。

《梦见自己头发白了》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的陨落“黑心”收钱只为保命?



在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背后,有几个人一直在默默支持他,石守信就是其中之一。


据史书记载,赵匡胤身穿黄袍,释迦牟尼是“戴一六祖”之首。这位年轻的开国元勋接下来的政治生涯会怎样?


创始人


赵匡胤能称帝,石守信堪称第一功臣


石守信是北宋开国大将,祖籍旬邑。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童说,《宋史》记载石守信与周末关系密切,是“一社十兄弟”成员。


赵匡胤在后周殿前把关,与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共同掌握军权。


公元960年,盛传契丹军队将南下攻打周朝。当时后周的巩只有7岁,太后不得不向大臣求援。范雎授权赵匡胤出兵抵抗契丹军队。


赵匡胤带兵来到陈桥驿,部下给他穿上黄袍。


赵匡胤领兵回京,守城的石守信和王审琦在开城相遇,权力斗争顺利进行。


童说,宋朝建立后,“言而有信,审时度势的人,永远忠于毛”。由此可见,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实际上是赵匡胤的有力支柱。由于在陈桥兵变中表现突出,石守信被列为六大开国元勋之一。


失去军事力量


赵匡胤喝了一杯酒,获得了石守信的军事力量。


赵匡胤成功改朝换代,建立了北宋王朝。当时中原处于长达几十年的战乱状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缓冲区被分割。赵匡胤知道,如果他想保持长治久安,他必须把世界的军事力量据为己有。


据史书记载,公元962年的一天,赵匡胤邀请石守信等高级将领喝酒。酒喝到一半,赵匡胤说:“没有你,我当不成皇帝。”虽然我是天子,但在我们这个时代,我最好是幸福的。自从我成为皇帝以来,我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皇帝的这番话让石守信等人大吃一惊。赵匡胤接着说,“总有一天,有人会给你穿上黄袍。就算你不想反抗,你还会有吗?”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要求辞职,赵匡胤一一打了他们。童说,据史书记载,石守信等人并不认为会被解除军权。


所谓“除兵饮酒权”,是赵匡胤自编自导的一出“戏”。在他的带领下,石守信等将领提升了军事实力。”他说。


投降后,时年34岁的石守信在云州为田平君效力。


不要问政治。


一次经历使他远离了政治。


后来,石守信意识到,皇帝对他的怀疑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石守信有个朋友姓梁,他的儿子梁出类拔萃,很得石守信的喜爱。梁也很有能力,想让他留在身边当“秘书”。


在一次宴会上,赵匡胤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石守信。石守信回家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梁。梁连忙写了一封信向皇帝致谢。没想到,收到“感谢信”的我怒不可遏,不仅撤销了我的任命,还把梁赶出了北京。


石守信得知他被贬为梁,暗中指责他插手政治,干涉人事任免。认识到这一点,石守信从不过问政治。在我们的岗位上,他致力于“艰苦奋斗”、“独家敛财”、“践行享乐主义价值观”。


保持理智。


一代著名球员成了吝啬鬼。


赵光义之后,宋太宗继位,各州直接隶属中央政府,我们的时间就成了一个空缺的职位。石守信被调到洛阳,留在西京。


崇德寺建于洛阳,石守信,但h


公元979年,赵光义亲征收复了曾经被契丹控制的十六个郡。他又起用石守信,命他为前军都督。后来,当宋军遭遇惨败时,赵光义责怪石守信并将其降级,但很快他就被任命为魏王以示安抚。


无论是降职还是绥靖,石守信都一一接受,没有任何借口,体现了他完全服从和维护自己的态度,也维持了他的繁华。


石守信财富积累的原因是什么?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是石守信主动选择的结果,是他为了不让功过凌驾于主子之上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政治态度。


公元984年,石守信“成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是怎样的一个人?

石守信,是五代时期到北宋时著名将领,为北宋开国元勋,在诸位元勋之中位列首位。后来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石守信富足奢侈的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石守信生于公元928年,去世于公元984年,为河南开封人,后汉之时在枢密使郭威帐下效命。后汉破后周立,在后周时期,累官至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

石守信虽然是石守信是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中,继李继勋、赵匡胤之后第三个建节的,但是因为他长期与赵匡胤 共事,期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赵匡胤手下为部署之时,又尽心辅佐,所以可以说石守信在十人中与赵匡胤关系最亲,最受赵匡胤信任。

黄袍加身,陈桥兵变之时,石守信并没有在赵匡胤身边,为什么?因为赵匡胤对他最信任,所以将他留下,作为内应。一旦赵匡胤有变,石守信能够立即应对。果然陈桥兵变,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之后,第一时间派人通知了石守信。

石守信也不含糊,接到赵匡胤的信件之后,立马点将清兵,“将士环列待旦”。正是因为有石守信指挥的殿前司禁军策应,赵匡胤才能迅速进入皇城,进而夺位成功。

赵匡胤建立宋朝,登基为帝,石守信因功迁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德军节度。在一干功臣之中,石守信成为开国元勋之首。由此可见石守信在宋太祖兵变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宋太祖是多么的信任他。

赵匡胤虽然建立了宋朝,但是中原却并没有统一。此后再宋太祖兴兵各地,开启统一中原道路之时,石守信又为宋太祖赵匡胤开疆辟土,南征北战,贡献颇大。

建隆元年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反宋,石守信作为主帅率军征讨,后在长平关和泽州击败叛军,迫使李筠自焚而死,石守信因此加同平章事为使相。

李筠反宋过了五个月后,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反宋,石守信被宋太祖封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再次作为主帅率军平叛。十一月,石守信顺利战神李重进,攻占扬州城,李重进自焚而死。

建隆二年,石守信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但命其离京就镇。

也是在建隆二年,著名的历史事件发生。宋太祖将与自已一道征战天下的兄弟将领召来,酒酣饭饱之后,对他们哭诉说自己这个皇帝不好当呀!坐在这个位置上整日里胆战心惊,心里不安。天下那么多有才能的人,谁不想做皇帝啊!虽然我对你们是挺放心的,对你们非常信任,可是我对你们的部下不放心啊。要是哪一天,你们的部下也对你们黄袍加身,到了那一天你们该如何自处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宋太宗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说了那么多,实际上就一个意思,你们现在权利太大了,要是哪天被部下撺掇反了我,我就吃西北风去啦!兄弟伙要是讲义气,就将你们的兵权多交给我吧!

宴后石守信升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但命其离京就镇。明升实贬,后又改任天平军节度使,虽保留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军职,“其实兵权不在也”。

建隆三年,已经升同平章事为使相石守信明白赵匡胤的心意,最终主动交出兵权,成为了一名闲散将军。此后石守信便在自己的任上老老实实的过日子,不时聚敛钱财,生活富庶奢侈,以安赵匡胤的心。

太平兴四年,辽圣宗继位,宋太宗认为主少国疑,正是攻打辽国的好时机,于是亲征灭北汉,进攻辽国。石守信被重新启用以督前军,此次作战在初时获取了一些胜利,但是随后便遭到辽国的反扑。宋太宗将战败的责任推给诸将,“守中书令、西京留守石守信从征范阳,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后不久却又晋封石守信为卫国公,可见宋太宗的心虚。

太平兴国九年,石守信梦,享年57岁,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依照他死亡的年岁,应当是正常的自然死亡。

介绍一下赵匡胤

个人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够称的上一代名帝,与其伟大功绩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

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呈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来路不正,从人家孤儿寡母中强夺而来,所以深怕有朝一日,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强化巩固尚在襁褓中的赵宋王朝,加强王权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通过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产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制度为宋朝对外军事上的软弱埋下了祸患。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进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在谈了宋太祖的文治武功之后,我将着重谈谈宋太祖赵匡胤的个人人格魅力:

1,仁德之君。赵匡胤为什么要定国号为“宋”?有人说是因赵匡胤曾出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河南商丘)。这是一个原因,但不仅如此。赵匡胤定国号为宋,还含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良好愿望。宋朝的汴梁和商丘一带是成汤的发源地,成汤是以仁义治天下的,四方诸侯都因成汤仁德归顺商。后来商纣无道,武王灭商,但是听说纣王的庶兄微子仁德兼备,就让他在他们祖宗汤的发源地商丘一带建立宋国。鉴于五代时期礼崩乐坏,动荡不安,赵匡胤以兵变夺政权,特以“宋”为国号,意思就是要在宋国的故地建立一个崇尚仁义的国家,兼取成汤之仁,微子之德。事实上在赵匡胤坐天下的十多年里,这位仁德之君,仁治天下,既体现在他作为开国之君所奠定的民为邦本的治国方针上,又充分在他所颁布的一系列爱民,恤民,惜民的诏令之中。具体事例可以表现出来:(1),历来开国皇帝打天下无不是建立在大规模的军事打斗中,而赵匡胤在篡夺后周政权后,对后周的皇室以及旧臣,并没有展开血腥的杀戮,基本上都安置的比较好。(2),赵匡胤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对其他政权的兼并,基本上是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例如在攻打南唐的过程中,宋军对南唐国都是用1年多的时间围而不打,劝降无效的情况下,才发动总攻,赵匡胤多次下令曹彬“切勿杀害金陵城中百姓,”并要曹彬及其部下将官“焚香为誓”承诺不乱杀无辜后,才下令攻城的,宋军攻入城中果然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为城中百姓赞叹。

2,心怀大度。这一点可以表现在对后周旧臣的怀柔政策上,张永德原本是后周皇亲,是位权臣,赵匡胤当皇帝后,在张永德面前,从不以皇帝自居,仍然象从前那样尊称张永德为驸马,而不呼唤他大名,加封他为侍中,授武胜节度使。即使对企图阻挡自己篡位的大将韩通,在其被杀后也追封中书令,下令厚葬,并经常对旁人提起韩通对后周忠心可嘉。早年赵匡胤投奔随州刺使董宗本,可是其子董撙诲经常欺负他,赵匡胤不久又不得不踏上坎坷潦倒的流浪生涯,但是赵匡胤发迹以后,并没有报复董遵诲,反而不记前嫌重用了他。

3,有过必改。人生在世,谁能无过,而知过能改,却并不容易,更何况是在封建年代的一国之君?赵匡胤闻过必改的例子很多,在此仅举一例赵匡胤出身行伍,喜欢打猎,一次打猎从马上摔下来,就恼羞成怒的把马给杀了,回到宫中十分后悔自己的举动,认为马是没有错的,错的是自己,自己贪图一时快活,不应该杀马,从此就不再出去打猎。

4,勇于纳谏。世人皆知唐太宗李世民勇于纳谏,其实宋太祖在这一点上堪与唐太宗相比。在此,举一例说明,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某人为官,宋太祖不同意,第二天,赵普又推荐此人,宋太祖还是不同意,如此三次,宋太祖把赵普的奏折撕碎,赵普不慌不忙把奏折拼装好,还是来推荐此人,宋太祖见赵普如此不达目的不罢休,突然感到也许此人确实有才能,马上采纳赵普的建议,后来此人确实德才兼备。想想看,如果宋太祖不是个勇于纳谏的人,赵普敢在他面前这么“放肆”吗?

5,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深居内宫,几乎与外部的世界隔绝,为了兼听则明,他常常微服私访,深入市井了解民情,这样使得宋太祖能够及时掌握大量民情民意,从而指定出一系列的良好政策,为宋初强盛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智去清流关”,“先南后北”等一些战术战略方针也是他去部下家里夜访的时候确定的。

6,崇尚节俭,杜绝奢侈。一次,宋太祖17岁的的女儿穿了件华丽的衣服,宋太祖对女儿的奢华打扮十分反感,就训诫她“以后不要穿这种华丽的衣服,皇家子弟要注意自己的影响,不要引领这股奢华的风气,”公主听了以后很惭愧,连忙跪拜致歉。想想看吧,堂堂大宋帝国的公主难道连一件高贵点的衣服都穿不起吗?不是,因为出身中下阶层的赵匡胤了解体恤民间的疾苦。

7,百善孝为先。说到这里,我们要谈谈宋朝的“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度。宋太祖赵匡胤是个出名的大孝子,平时对母亲是百依百顺,其母杜太后是一个母仪天下明理达事的女政治家,这对母子正所谓“母慈,儿孝敬”。因赵匡胤是从后周幼主手中夺的天下,杜太后临终时候,为防止后周悲剧重演,便与赵匡胤立下誓约“使周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有?汝百年后当传位于汝弟”,这就是“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就是说杜太后设计的皇位继承制度是:赵匡胤——赵光义〈赵匡胤二弟〉——赵廷美〈赵匡胤三弟〉——赵德昭〈赵匡胤长子〉……这样无论谁当皇帝,一般都不会出现幼主临天下的局面)。后来赵匡胤谨遵母命,真的就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儿子,可见在其心目中母亲的命令真的可以超过自己亲生儿子本应得到的皇位。可惜的是赵光义是个卑鄙的家伙,当皇帝后,害死了赵廷美,逼死了赵德昭,打破了杜太后的遗言。直到200年后高宗赵构无后,皇位才又回到赵匡胤的后代手中——这是后话。

8,廉政建设,打击腐败。宋太祖十分痛恨官员的腐败,宋初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如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和查院,可以弹劾任何一级别的官员,(应该相当于今天的香港廉正公署吧),分权制衡(老美就是笨,几百年后才悟出这个道理——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人家宋太祖1000多年前就这样实施了),实行高薪养廉,有效的防止了腐败问题,并且也调动了官员的工作热情,根据宋初的民间传说,当时一些官员看私人信件都不敢用公家的蜡烛,以至有了“灭蜡看家书”的说法,这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宋初的政治是比较清明的。在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宋初的政治清明与明初的政治清明是不同的,明初的清明是建立在朱元章的对吏制的血腥高压统治之上的。

9,大力发展水运事业。由于以开封为中心的汴河航运系统,事关赵宋王朝的存亡,因而对水利事业很是重视,下令疏通河道,重修运河,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经济的发展,也有效的调节了水量,使“民无水患”,为开封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奠定了基础。

10,环保主义者。古代帝王大多比较关注军政大事,很少有人能顾及环境保护的问题,而宋太祖却是其中极其罕见的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患灾害,宋太祖采取切实措施,保护生态平衡,下令官员劝百姓多种树木,禁止乱砍滥伐,并根据树木种植的品种很数目,奖励地方官员和百姓。而且还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禁止捕猎奇珍异兽,将保护野生动物归入国家永久制度中。写到这里,我感慨:看看今天的人类为了一点点私利,把地球糟蹋成什么样了?宋太祖在1000多年前就能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实在是个睿智英明的举措。

11,历代帝王中的功夫魁首。在我国历史上,开国皇帝大多能横刀立马征杀疆场,但是根据历史文献,官史,野史记载。真正能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赫赫大名的只有宋太祖赵匡胤,可谓历代帝王中的第一武林高手。赵匡胤出身武将世家,其父赵弘殷精于骑射,赵匡胤小的时候就随父学武,年轻时出来闯荡江湖,访名师,拜高人,见识和武艺都有了很大提高,后来投军郭威帐下,屡建奇功,成为后周第一流的大将。相传赵匡胤的盖世武功主要集中在拳术和棍术,其武功已在多年的实战中发展成自己的独特体系和套路,其拳术被尊称“太祖拳”,也称“赵家拳”。身为武林高手的赵匡胤还擅长棍术,创立了“腾蛇棒”有36路棍法,被成为棒术的开山鼻祖,,人称宋太祖“一条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军州都姓赵”。种种记载都表明,宋太祖赵匡胤是历代帝王中武功之魁首。

12,准“一夫一妻”制。历代帝王中,对待女色,有的荒淫无道,有的纵欲过度,有的风流多情……宋太祖是其中难得的几个懂得修身养性节欲自爱的皇帝,一生中从来没有沉迷于女色,只立皇后不封嫔妃,成为和隋文帝和明孝宗类似的奉行“一夫一妻”制度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经历过三次婚姻,第一位夫人是贺氏,可惜早亡,赵匡胤结发情深,当皇帝后,为纪念相濡以沫的原配夫人,便追封为皇后,溢号:孝惠。第二位皇后是王氏,夫妻恩爱4年,不幸在22岁时病逝,宋太祖伤痛欲绝,封王氏为:孝明,并鳏居4年以示怀念。第三位是宋氏,这是对典型的老夫少妻,但是他们夫妻感情也很好,宋皇后每天把宋太祖照顾的无微不至,太祖退朝必然整衣相迎,深的太祖欢心,(他们的夫妻感情之好,甚至引起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嫉妒)。后太祖死,宋太宗赵光义逼宋太后迁居洛阳,几年后忧郁中病逝,溢号:孝章。

在这里我要谈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美丽故事——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传为一代佳话。
其实历史上并不真有其事,不过是百姓的一个美丽杜撰,但是我们就是愿意相信。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人们把这个美丽故事杜撰在赵匡胤身上,而不是刘邦,朱温,朱元璋,洪秀全等这批无赖皇帝身上?也不是西门庆,矮脚虎王英等市井流氓身上,不能不说这与宋太祖赵匡胤的个人人格品质是有关系的,你想我现在假如说千里送京娘的是刘邦,朱温,朱元璋,洪秀全,西门庆,矮脚虎王英这帮家伙,有人相信马?他们摊上这种事情,恐怕早就把京娘给××了,还送什么送?

通过以上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简单评述,我想大家对宋太祖的功绩和个人品德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宋太祖也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个英武皇帝,纵然他也有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更何况是1000年前的一个封建帝王,要评价一个人功过得失,要用历史的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客观。显然,暇不掩瑜,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睿智英名的好皇帝。

在张元徽的强攻之下,樊爱能和何徽不领兵迎战,反而先行败退,张元徽斩杀后周一名监军使,一千后周士兵缴械投降,向刘崇大呼万岁。后周的右翼军队由此被冲垮,影响得全军几乎动摇。柴荣看形势万分危急,亲自率侍卫亲军冒着箭石冲锋督战。

后来的北宋太祖赵匡胤当时就在后周军中,是柴荣的宿卫将,他对大家喊道:“我主处境危急,我们怎么能不死战保护呢!”他又对张永德说:“敌人士气骄横,但力战可以破敌!你率领的部队有很多善于从左侧射击,就请率军从左翼高处出击,我率军从右翼进击。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啦!”张永德听从了赵匡胤的计划,他们于是各率军两千强攻北汉军队。赵匡胤和柴荣一样身先士卒,飞马冲进敌阵,士卒见主将英勇,无不以一当百,拼死与敌决战,北汉兵无法抵挡后周军队将士如此猛烈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大将对士兵说:“让陛下和敌人交战,还要我们干什么!”于是上马拉弓射敌,接连射死数十人,士气更加振奋。在他们的带领下,众将纷纷领兵杀入敌阵,后周将士在柴荣的鼓舞下,万众一心将后汉军队杀得大败。

刘崇这时才知道柴荣亲征,就在阵前,就嘉奖张元徽,让他进兵,张元徽出战时战马倒地,将他摔到马下,被后周兵所杀。张元徽本是北汉的一员虎将,他一死,后汉军的士气立即丧尽。而南风这时刮得更猛了,后周兵奋勇争先,北汉军纷纷败退,刘崇亲自举起红旗收兵也无法将溃退的将士遏止。杨衮畏惧后周军的强大实力,也不敢救刘崇,而且还在怨恨刘崇刚才说的大话,于是也率军队退走了。

樊爱能和何徽这两个贪生怕死的将领,率领数千骑兵向南撤退,竟敢拉弓持刀抢掠自己军队的辎重部队,役夫们吓得逃走了很多。柴荣派近臣和亲军将领追上劝阻,都不肯听命回来,有的使者还被士兵杀死,四处扬言:“契丹大军以到,官军大败,其他部队都已经投降了。”援军在刘词的率领下赶到了,路上遇到樊爱能,樊爱能竟劝他别去,刘词不相信他的话,继续北上。

刘崇战败后,仍有万余部队,隔着山涧列阵和后周军对抗,在黄昏的时候,刘词的援兵到达,会师后,后周军士气更旺,又一同出击,北汉军队又被杀得大败,王延嗣也被杀死。后周军猛追到了高平城,北汉军的尸体满山谷都是,丢弃的辎重、器械和杂畜不计其数。

柴荣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但这一战也暴露了后周军队中的致命弱点,战斗结束后,柴荣严厉整顿了后周军队,先奖赏立功的将士,然后将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险些导致全军败北的将校七十多人全部斩首,此外被斩杀的还有溃退军中军使以上和监押使臣,从此,不用心作战的将士无不畏惧,军纪得到初步整顿。后来,柴荣又从根本上改革了后周军队,下令各地节度使将战斗力最强的士兵输送到京城,柴荣建立了精锐的禁军,在此后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禁军在战斗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9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