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这些“缺笔字”,原来很有讲究

书法屋 2023-09-21 01:10:51

避讳是古代封建社会

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古代帝王及其祖辈的名讳

臣民百姓在文书中是不可以提及的

在书写过程中

他们必须避开这个字

于是就有了各种避讳方法

在传世的碑帖中

最早可见于唐代

唐宋时期的避讳相当严格

不仅本字要避讳

连同音字(嫌名)也不能直接写

元代因为统治者属于蒙古族

方言不同

名字属于音译

所以没有严格避讳要求

直到明代又恢复避讳制度

但并不严格

清代为满族

他们不介意汉字讳

但从康熙时

又恢复了严格的避讳制度

总的来说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 缺笔

这在法书碑帖中很常见

二是 改同义词

如"匡”改为“辅”(宋太祖赵匡胤讳)

三是 改同音字

这个方法仅限于明清

因为此时不避嫌名(同音)讳

如改“弘”为“宏”(清高宗乾隆讳)

一起来看一些经典碑帖中的

缺笔避讳字

“世”

出自唐·柳公权楷书《大唐回元观钟楼铭》

唐太宗李世民讳

中间少一“丨”

“民”

出自唐·颜真卿楷书《东方画赞碑》

唐太宗李世民讳

少写最后一笔斜钩

“渊”

出自唐·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唐高宗李渊讳

省略了中间的“米”

“渊”

出自唐·陆谏之行书《文赋》

唐高宗李渊讳

直接省略了右边“丿米丨”

“殷”

出自北宋·米芾行书《蜀素帖》

宋太祖赵匡胤讳

少写最后一笔“㇏”

“桓”

出自南宋·赵构楷书《养生论》

宋钦宗赵桓讳

缺写中部与最下两“一”

“玄”

出自清·姚孟起楷书

《临欧阳询》

清圣祖康熙(玄烨)讳

缺写最后一“丶”

……

法书碑帖中

还有其他缺笔避讳的吗?

欢迎在评论下发留言讨论

- end -

—版权声明—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墨池艺术

总监丨冯错

主编 | 凌晨

编辑 | 土曾 小君 晓宇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9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