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四、边塞名诗皆反战——在鉴赏音乐之际写下送别诗句的李颀实际是位边塞诗人(3)

细读唐诗品唐史 2023-09-20 22:13:11

四、边塞名诗皆反战

虽然太宗李世民有着“载舟覆舟”的爱民重民的思想,但是有唐一朝,发动的战争非常多。贞观盛世期间,平均每年都会发动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作战对象主要东北方向的突厥和高句丽。经过太宗李世民和高 宗李治两代人的努力,终于灭亡了东突厥,征服了高句丽。到了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天宝年间,平均每两年发动一场较大规模战争,作战对象主要是西方的吐蕃和南方的南诏,这两个方向就不是那么顺利了,形成了持久的拉锯战,彼此胜负参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社会中自然形成了尚武精神,不仅是将士们渴望建立军功,以文弱书生书生形象示人的诗人们也都性格豪放,用各种方式参与到边塞征戍中去。有的投身军旅,作为掌书记一类的军中文官;有的踊跃请命巡边慰军;有的以平民白身漫游边塞砥砺情怀;等等不一而足。这也是唐朝的边塞诗自成一家蓬勃发展的原因,连诗佛王维都有《使至塞上》的诗篇。

李颀也是众多着名边塞诗人中的一员,但是他的边塞诗有一个独特的风格,那就是反对当局发动的战争,这个思想贯穿了他所有边塞诗的创作。这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等表达出来的那种对盛世的歌颂、对边疆将士的敬仰、对朝堂的忠贞、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颀最出色的边塞诗无疑是《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是乐府体裁,这首诗虽然假托汉家边塞军事,但对于穷兵黩武的讽刺和戍边士卒的同情过于明显,加一个“古”字,是为了避免触及当权者的忌讳。

乐府诗歌一般不讲究对仗,李颀的这首诗,头四句却对仗工整,工整到似乎是从七律中拿出来的颔联和颈联。整首诗似乎是一位士卒的倾诉,头两句是记录了自己一天的军旅生活,白日里登上山顶高 处,去观望远方有没有燃起烽火报警,黄昏的时候,牵着战马到河边饮马。其中的“交河”并不是单纯指现在新疆吐鲁番西的名为“交河”的河流,借指边疆的河水。“望”、“傍”两个字既刻画了这位士卒的警惕,又描写了那种对战争隐隐的恐惧。

还好,远方并没有烽火传来,三四句描写了士卒眼中军营夜晚的景象,在弥漫的黄沙中,执行夜巡任务的战友们敲着刁斗报着更次(刁斗是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来煮饭,晚上代替更柝可以敲击),还好,没有敌袭;远处隐约传来如泣如诉的琵琶声,据说是和亲的公主一路洒泪而去弹奏的曲调。

五六句描写了这位士卒眼中这塞外边陲的环境,雨雪纷纷的大漠,远离城郭千万里,军营就这样孤单的矗立,在如此凄凉的地界忍受酷寒。接下来的七八两句,这位士卒并没有说自己如何忍受不了,而是从土生土长在本地的胡雁和胡儿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诗中的胡儿,不仅指那些因为战火焚毁了家园的异族平民,甚至包含了敌人。胡雁和胡儿都哀鸣、落泪,远离故土的征戍行人,更是难以忍受。这种背面敷粉的手法,结合胡雁胡儿“双胡”重复和“夜夜”、“双双”的叠字叠字用法,极大增强了这两句的艺术感染力。

那是不是可以返回故乡呢?下面一句给了一个绝望的答案“闻道玉门犹被遮”。这里的“使遮玉门”是一个典故,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元年,汉军进攻大宛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大怒,派使者在玉门关阻断归途,并且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诗中的一个“犹”字,写出了压抑的悲愤,汉武帝到现在,无论王朝怎么更迭,戍边士卒的命运都是一样。

下一句 “应将性命逐轻车”则更绝望——自己只有无奈地把这条性命献给那些要凭借军功建功立业的将军们。这首诗中的“应”读四声,不是“应该”的意思,而是“接受”,现在的“应约”一词就是这个用法。不过本句中接受,还有一种“不得已”的含义。“逐”字的意思是“跟随”,唐朝的储光羲在《江南曲》中就有“逐流牵荇叶,沿岸摘芦苗”的句子,也是取得“跟随”之意。“轻车”并不是轻型战车,而是一个典故。汉朝名将李广有个堂弟,名为李蔡,他们兄弟二人年轻时候一起投军抗击匈奴,凭借军功,双双升任武骑常侍。但是后来李蔡的发展比他堂兄李广幸运的多,他在汉武帝即位后,先是升任“轻骑将军”,后来又和卫青一同出兵朔方击败匈奴右贤王,李蔡凭借在这次战役中立下的显赫战功,先是被汉武帝封为乐安侯,后来又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最后在接替死去的丞相公孙弘,成为为汉武帝的第二个丞相。本句中的“轻车”就是指希望能复制“轻骑将军”李蔡人生轨迹的将军们。这句诗,有点“一将成名万古枯”表达的意思,只是更含蓄。

玉门关被封,有家难回;将领们贪图军功,战端不断。那给王朝带来了 哪些好处呢?最后两句诗给出了答案: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蒲桃也就是现在的葡萄,这种水果确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但诗中不仅指葡萄,代指从西城虏掠来的少许财物。“入汉家”实质是说的“入皇家”,生灵涂炭的战争,不过获得“葡萄”一类的东西,来进奉给高高在上的皇帝。

唐诗中咏史抒怀诗的最常用手法就是“以汉代唐”,这首诗表面上是讽刺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轻启战端,实际是在映射唐玄宗,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要在题目中加上“古”字。

这首诗艺术感染力极强,每两句为一个层次,层层递进,句句蓄意,直到最后两句,爆出诗眼。在音韵上,头十句一韵到底,音节优美,简 洁明快,最后两句突然转韵,突出主旨思想,显示了李颀的深厚功底。

除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从军行》,李颀还有很多诗篇很是不俗,名句迭出。例如《古意》,其中写到“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塞下曲》中描写一位少年英雄也十分俏皮: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膂力今应尽,将军犹未知。

怀念老朋友的《题卢五旧居》读之使人泪目:

物在人亡无见期,闲庭系马不胜悲。

窗前绿竹生空地,门外青山如旧时。

怅望秋天鸣坠叶,漓岏枯柳宿寒鸱。

忆君泪落东流水,岁岁花开知为谁。

还有慷慨大气的《望秦川》: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还有一首诗跟李颀的风格想比十分另类,读起来满怀悠然和幸福,名字叫《野老曝背》,就是乡下老头光着膀子晒太阳,全诗如下:

百岁老翁不种田,惟知曝背乐残年。

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

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轻骑将军”李蔡,那就争取活成李颀笔下的“曝背野老”吧。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5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