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昌与李如松伪报战功,虚构火烧龙山仓
历经碧蹄馆之战、幸州山城之战、熊川海战后,无论明军还是朝鲜军,短时间内都难以击败日军,打破僵局。明军乏粮,死伤颇多,士气十分消沉。提督李如松从一开始一意主战的强硬姿态,逐渐转变成了谋求讲和的退缩姿态。(《明史稿 ·李如松传》《明史稿 ·宋应昌传》)
与明军的情况相同,此时日军也存在严重匮乏兵粮的境况,已经撑不下去了,同样有与明军议和的需求。日军的后方补给路线,早已被朝鲜义兵切断,因此前线日军无法及时得到兵粮补充。早在碧蹄馆之战爆发前几天,石田三成等奉行众就已经写信给名护屋,报告王京的兵粮严重不足,只够日军再撑两个月。
另据《再造藩邦志》记载,日军不仅缺乏粮食,而且很多士兵因为水土不服,皮肤都肿烂溃疡了。他们听说明军出动战车,在临津江边放虎蹲炮等各种火炮,声势浩大,场面壮观,都对此感到畏惧。同时,他们对在平壤败北耿耿于怀,认为应当吸取教训。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之下,日军流露出了撤兵的意愿。
对于日军缺粮的原因,李如松、宋应昌在公文报告中有一套自己的解释,认为是由他们主导造成的。据《事大文轨》记载,李如松在二月下旬向宋应昌报告:“本月二十日,密遣哨丁金子贵等同朝鲜通事,潜夜前去倭贼屯扎处所,将龙山馆积贮粮草二十三处,乘西北风,用明火、毒火、火箭齐发,飞射仓房草垛,尽行焚烧。贼见火箭飞空,不知我兵虚实,伏不敢救。次日,放火自烧南关房屋。”
根据李如松的说法,二月二十日,他偷偷派哨丁金子贵等人带上一个朝鲜翻译,去夜袭王京日军的粮仓龙山馆(在王京南面,由小西行长、宗义智等人率领的日军第一军团戍守),将龙山仓的粮食焚烧一空。
而宋应昌在收到了李如松的来函后,居然在三月三日的《报王、赵、张三相公书》里,将李如松的报告全部揽为己功,说是自己命令李如松派人去放火烧了龙山仓:“倭奴远栖异国,所恃惟在粮饷。彼龙山堆积一十三仓,某命李提督遣将士带取明火等箭烧之。二十日,往彼举箭烧尽无遗,倭奴虽列营分守,不敢来救。”
三月五日,宋应昌又在发往兵部的报告《报三相公并石司马书》中表示:“至如龙山仓粮已烧,倭奴或难久驻,然倭谋叵测,未可必也。”
后世成书的史料,如《皇明从信录》《两朝平攘录》《明史》等接受了李如松、宋应昌的说法,又结合后来日军撤出王京的事实,认为火烧龙山仓以后,日军粮草断绝,不敢与明军为敌,只好退遁朝鲜沿海。然而,如此重要的事情,日本史料里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记载。在朝鲜史料里,甚至还出现了完全相反的记载。
在李如松的报告里,金子贵等人火烧龙山仓的时间是在二月二十日,并且将日军粮仓“尽行焚烧”。但事实上,根据朝鲜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记载,就在8天后的二月二十八日,同样意识到烧毁日军粮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朝鲜军,开始制订火攻龙山仓的计划,全然没有明军已经将之焚毁的迹象。当时,明军与朝鲜军一直有联络,并不存在通信不畅的可能。如果明军已经将龙山仓焚毁,朝鲜军完全没有必要再去重复做这件事情。
又根据《惩毖录》的记载,到了三月五日,也就是宋应昌正式向明朝兵部报告“龙山粮仓已烧”的那天,作为朝鲜三道都体察使的柳成龙,再次制订了火烧龙山仓的计划,还是没有龙山仓已经被明军焚毁的迹象。
柳成龙指出,实施火攻龙山仓的计划在现实层面上有很大困难:“今贼既屯据京邑,凭恃险阻,而龙山等仓尚有余谷,主客劳逸之形,悬然不同。如非天兵大势进剿,则我兵难以轻进也……龙山仓火攻一策,臣亦料理已久。故忠清水使丁杰近日率舟师,往来于龙山之下者有日。又令京畿水使李苹及倡议使金千镒各率舟师以助声势。又借火箭数十于天将,送于丁杰,使之相机善处。但龙山地势,江面有断垄,仓在其内,我军若容易下陆,为贼所掩,则必至奔败。故臣令丁杰等逐日耀兵,使之牵制贼兵。而别令陆军乘夜从后以进,以试火策。而将帅军卒必须精练敢进、素谙地形之人,然后乃可,故至今未试。”
简单地说,柳成龙虽然制订了焚烧龙山仓的计划,但他认为朝鲜军实力尚且不足,因此并不敢贸然行动。柳成龙提出这一计划是在三月五日,但李如松却声称在二月二十日就已经焚毁了龙山仓。如果真的像李如松所说的那样,柳成龙又何必事后诸葛亮,多此一举呢?
到了三月十五日,朝鲜忠清道水使丁杰依照柳成龙的计划,率领水军北上,准备火烧龙山仓,结果一波三折,没有成功。据丁杰驰报,他率领水军直抵龙山仓下,与结阵在江边的日军放炮相战,只是没有想到对方人数竟然达到2万人之多。(《惩毖录 ·驰启京城贼势速请提督进剿状(三月二十日)》)
从丁杰的驰报可以看出,日军在龙山仓附近防守严密,配置了相当多的兵力,因此使丁杰火攻龙山仓的计划以失败告终。从朝鲜水军制订、实施火烧龙山仓计划的时间来看,宋应昌、李如松二人声称的火烧龙山仓是相当值得怀疑的。
再从其他记载来看,火烧龙山仓也大有可疑之处,甚至我们可以断定这件事并不存在。根据朝鲜史料《乱中杂录》《再造藩邦志》的记载,三月,宋应昌、李如松二人派遣沈惟敬前往王京与日方议和,要求日军撤走,日方同意并许诺将龙山仓剩下的2万石米粮全部留下。四月十九日,日军撤出王京,并遵守之前的约定,将2万石粮食交给了李如松的差官沈思贤。由此可见,龙山仓的粮食不仅没有被明军焚毁,日军在撤退时甚至还将剩余的粮食留给了明军。
而小西行长的说辞,也可以佐证《乱中杂录》《再造藩邦志》的记载,证明龙山仓的军粮没有被明军偷袭焚烧,而是日军将余粮留给了明军。据《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小西行长撤出王京以后,致信沈惟敬,信中提到“从麾下之言,引兵退王京,遗二十余万粮物,不烧灭之”。
不过,无论是《乱中杂录》《再造藩邦志》提及日军剩下2万余石兵粮,还是《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提及日军剩下20余万粮食,这两个说法都有所夸大。根据石田三成等奉行众在一月二十日写给名护屋的书信,王京日军的兵粮仅剩下1.4万石(此为日本标准,相当于明朝的2.4万石),只够他们再撑两个月。又根据柳成龙的《惩毖录》记载,日军于四月十九日撤出王京后,他清点了龙山仓的余粮,发现还有2000余石。
虽然一些朝鲜史料将日军留在龙山仓的余粮进行了夸大,但也可以看出,火烧龙山仓一事并不存在,相反,日军在撤兵后将余粮留了下来。事实上,直到日军四月十九日撤出王京前,柳成龙还在制订火烧龙山仓的计划,但因为顾虑到沈惟敬身在倭营而未敢动手。(《惩毖录 ·驰启军功状(四月十九日)》)甚至,在朝鲜史料《燃藜室记述》一书中出现了“上驾幸龙山仓,出食谷散给坊民”这样的记载。也就是说,日军撤走后,回銮王京的朝鲜国王李昖,将龙山仓的余粮赐给了附近的百姓。这一条记载,同样可以佐证明军并没有焚烧龙山仓。
后来,从朝鲜回国的宋应昌,编写了一部名为《经略复国要编》的书,此书主要是夸耀他为朝鲜复国做出的功绩,书中多次提到他派人火烧龙山仓,导致日军粮饷断绝这件事。但《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指出,宋应昌这一说法完全是不实之词:“应昌着成一书,名曰《复国要编》……应昌曰,“王京城子险峻,未易攻拔,故使查大受焚龙山仓。倭贼无粮饷,宵遁” 云。当时城中粮米狼戾(堆积散乱之意),何得云无粮饷乎?此则欺天矣。”
近代日本实证主义史家星野恒也指出,在柳成龙的《惩毖录》当中不仅没有出现明军火烧龙山仓的记载,反而有王京回到朝鲜人手里后,柳成龙让人看守龙山仓的记载,足见龙山仓没被焚烧。星野恒据此进一步指出,明朝史料虚构了火烧龙山仓一事,追根溯源,主要是李如松等人因耻于无功而捏造了这件事。
不过笔者认为,虽然并不存在“火烧龙山仓”这件事情,但李如松在二月二十日,应该确实是派金子贵、金善庆等人去龙山仓了。
本文摘自《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收藏
举报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5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