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注意到,讲民国时期的电视里,主角花钱都说是“现大洋”多少多少。这个“现大洋”到底是啥意思呢?为啥钱被称为“大洋”?原来,古代中国是不用银币的,但是后来欧洲的银币传到国内,这些银币就被称洋钱,也就是大洋,大洋就成了银币的代称。后来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中国本地也开始铸造银币,为了区分,本地的银币就被叫做”现洋“,这就是现大洋的来由。
中国最着名的”大洋“莫过于”袁大头“,袁大头就是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发行的银币的俗称,学名叫做”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是袁世凯政府为了统一货币,同时筹集军费,于1914年开始发行的一套银币。这系列的银币甚至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袁世凯都去世35年之后的1951年依旧在铸造,总发行量超过7亿多枚,算是中国近代影响力最大的银币了。
那一元的袁大头又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这就要对比当时的生活花销和工资了。1912年到1919年,1银元大约可以买到将30斤大米,8斤猪肉,10尺棉布,如果对比物价来折算,当时一银元,相当于现在90-100元。当时的《中小学教职员待遇暂行规程》显示,1914年,河北省会保定规定中学、师范专任教师月薪70-100元;兼职教师每小时3-8元;校长月薪100-160元;教务主任、训育主任80-90元;事务主任60元以下。当时的知识分子还算高级人才,所以算来,一枚袁大头等一百人民币并没有问题。
袁大头毕竟是已经不流通的货币,一枚的价值又要怎么算呢?因为发行量大,许多的袁大头收藏价值比较低,小编小时候就见到过家里放着好几块,这种常见的大约只能按银价来折算了。就算如此,每块大约也要几十到百元不等。不过,毕竟“袁大头”是近代中国币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货币收藏界也称它为银元之宝,一些发行量比较少的版式还是非常有收藏价值的,而且交易价格也非常的高昂。
比如上面所说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由新中国铸造的袁大头。因为新中国刚成立,陲少数民族居聚的地区只认可信誉高的“袁大头”银元,为了稳定边疆地区政治与经济,不得已就发行了一版袁大头,以“O”版和“三角圆”为暗记。后来该币被人民银行收兑,民间所剩不多,就成为了收藏的珍贵品种,一枚的价值大约在80到100万元。
除了这版之外,还有粗发版,开口贝版,加铸”甘肃“版等等都是稀有版本,每枚都在一百到两百多万之间,特别是带有铸币专家意大利雕刻师鲁尔治乔"签名缩写英文字母"L.GioRGi"的一版,更是高达400万人民币,可谓是相当值钱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5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