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包拯担任河北转运使期间,因政绩显赫、清正廉洁深受沧州人民爱戴,在沧州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4月26日,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中共肥东县委、安徽包公研究中心主办,新安晚报、中共肥东县委宣传部承办的“我从包公家乡来”2021大型融媒体采访团走进河北沧州。沧州文庙名宦祠、包公祠碑、包公轿等与包拯相关的故事,给采访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观文庙寻访包公遗迹
4月26日下午,“我从包公家乡来”采访团第一站来到位于沧州市运河区的沧州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四柱三间七楼牌坊,正中牌匾上刻有“沧海文明”四个大字。据介绍,沧州文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是一座有着650余年历史的明代古建筑。
记者看到,文庙内名宦祠展示着自西汉至清代在沧州担任过重要职位的官员,包括汉朝的龚遂,宋朝的包拯,明代的贾忠,清代的于成龙等。讲解员告诉记者,沧州的历代官员有很多,但包拯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清官形象,最受民众爱戴。因此,在宋代只选了包拯一位名臣供后人祭拜。
据史料记载,公元1052年的3月,53岁的包拯由天章阁待制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同时被任命为河北转运使,7月,改任高阳关路都部兼安抚使,知瀛州(今河间)。从此,包拯与沧州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现运河区所在地原为长芦县治所,也是包公衙门所在地。包拯为官期间执法严明,政绩显赫,清正廉洁,是位清官,深得百姓敬仰。”沧州市文旅局工作人员孙建告诉记者,在沧州流传着许多有关包公的动人传说,有“包拯罢免监酒官”“包公轿”等故事。
孙建介绍,明代钱塘散人安遇时编纂的《包公传》记载了包拯上任之初,惩治当地监务徐温的一则故事。书中说,包拯轻车简从,来到瀛州,从一店主那里得知,当地的监酒加价卖酒,贪赃坏法,遂乔装买酒人,查明徐温罪行,并罢了他的官职。包拯惩治了奸商,体现了他的勤政爱民。
包公家乡人曾在沧州重修包公祠并立碑
采访团还发现,在沧州文庙大成殿的西侧,有一块“清光绪重修包公祠碑”,石碑长约1米,宽约0.8米,厚约0.3米。虽然石碑顶部的一部分已缺失不见,但碑面上的近200个字仍依稀可辨。
据介绍,这块包公祠碑原立于沧州包公祠内,由于包公祠后来损毁,包公祠碑也不知所踪。2011年,沧州市华西小区有居民在绿化带中发现了这块石碑,就捐给了文物部门,于是包公祠碑就移放至沧州文庙。
孙建告诉记者,光绪二年乐军统领记名提督丁德昌到沧州时发现当地有包公祠,作为包公家乡人,他重修了包公祠,并立有纪念碑,碑文记载了重修包公祠的经过。“当时包公祠内展示的碑一共有三块,目前世人能看到的仅有两块。乾隆7年的碑已经不在了,除了这块包公祠碑,还有一块宪示碑现陈列在宪示碑园。”
包公轿曾保存到清乾隆年间
包拯在沧州为官仅一年有余,却给沧州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清官,建了包公祠,并将他主政期间所乘坐的轿子供奉在包公祠内,警示后任官员为官要清廉。河间府志、县志记载了有关包公在沧州为官的传说。
“包公祠曾经历了多次修建和变迁。”孙建说。据民国《沧县志》上记载:“包公祠在小南门内,为宋朝河北转运使包拯所建(一说长芦郡盐运使),原本在南关,后移至朗吟楼下(在南川楼运河东畔)。清乾隆七年运判史尚廉又移至分司署大门内左方,光绪二年乐军统领记名提督丁德昌重修。”
历代沧州人对包公祠满含敬意,写下了盛赞它的诗篇。清末民初的书画家、诗人隋恩湛的诗《谒包公祠》,深刻表达了后人对包公的敬仰。诗云:“长芦留惠政,笑乃比河清。关节无从到,阎罗此得名。至今新庙貌,隔世重乡情。故物肩舆在,甘棠一例评。”
孙建告诉记者,在包公祠内,曾经放着一顶轿子,是包拯在沧州期间乘坐的。据《沧县志》记载:“包公轿在包公祠东土地祠中,宋包孝肃公所乘,吏民爱而存之,近为驻军毁以作薪。”包公轿,是包拯在沧州期间留下的一件宝贵的文物,在他离任之后,本地的官吏和百姓为了怀念他,将这顶轿舆珍存在土地祠中。
“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包公轿成为清官的象征物,至清乾隆时仍完好无损。”孙建说。
1742年,沧州运判史尚廉主持重建了包公祠之后,又对包公轿进行了维修。之后,包公轿被移放到包公祠中东壁之下。从此以后,沧州凡是有新官上任,都要先坐一次包公轿,以表示对包公的敬仰与效仿。“遗憾的是如今包公祠和包公轿都损毁了,只有包公祠碑保留下来。”
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包公在沧州主政的一年多时间,担任着军政财务要职,为沧州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做了很大贡献,也为减轻当地百姓负担做了很多好事实事。
昨天,在采访考察现场,来自安徽省内乃至全国的多家媒体记者、专家在了解包公为官事迹之后,都纷纷表示获益良多,了解了更多侧面的包公形象。
“来沧州所到之处,看到包公事迹在这里弘扬,包公的廉政清明在这里弘扬,真有‘他乡遇故知,他乡遇先贤’之感。”文史专家、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戴健感慨道,这也印证了包公不仅是属于肥东的、合肥的、沧州的,也是属于中国的、世界的。
这次活动也让肥东县融媒体中心采编部副主任顾雯鑫感受很深。她说,通过这次采风,包公在我们心中不仅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形象,还是一个重视军事情报工作的“谍战包公”,会算细账、过日子的“理财包公”,奉公也爱家的“温情包公”。“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定能促进两地文化的交流传播,将包公文化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文余康生/图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4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今年贼便宜的龙泉剑,正是入手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