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准备进一步减税,以促进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不管实际上有没有用,减税本身肯定是有利于经济的,西汉“文景之治”的一个重要措施不就是从十五税一减到三十税一吗?
明朝张居正搞的一条鞭法,把原先的粮食等实物税统统变成了货币税,大大减少了官吏们上下其手的环节,使百姓的税负变轻,同时却增加了国库收入,这是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
可张居正一死,很快就有人提出,一条鞭法不但没有使国用充足、百姓富裕,反而使物力日益凋弊,导致一条鞭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停止。
而反对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条鞭法给百姓减了税,百姓手里有了钱便乱用,不肯好好种田,粮食越来越少。社会风气日益奢靡,拉大了贫富差距,最终使明朝被农民起义拖垮。所以,百姓头上的税不能太轻。
这种理论现代人肯定不能接受,有谁嫌自己交税太少的?国家减税是为了促进消费,消费增长后,国家可以从中收取更多的税,反而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社会财富,这正是减税促经济的基本原理。可为什么这一套到了明朝就行不通呢?
其实不是行不通,而是反对者只看到了粮食减少的一面,而忽略了社会财富增加的另一面。首先我们来看粮食为什么会减少?原本朝廷收实物税,农民只能种粮食,留下口粮和种子外,其余可以用来交税。
现在改成货币税交银子,农民就有了选择的余地,不一定只种粮食,可以用一部分田地种桑树、水果或其他经济作物,卖掉后赚的钱比单纯种粮更多,交完税还有剩余,农民的生活实际上是改善了。
而明朝由于实行极低的工商税,城市工商业非常发达,从很多明代小说和笔记里,就可以看出明朝商人的富裕程度。西门庆的起步条件并不算很好,但靠着做生意成为阳谷县的顶级富豪,生活极其奢华,可见明朝商人的营商环境很是优越。
工商业的发展也给了农民更多的选择,可以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甚至弃农务工,成为城市人口。明末江南的资产主义萌芽正是这样兴起的,小农经济正在被打破,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末农民起义频发的北方地区,除了自然灾害外,明朝不断加税才是激化矛盾的重要因素。北方地区的工商业远不如江南,农民只能以种粮食为主,一遇灾年,朝廷不但不减税,反而不断加征辽饷、剿饷、练饷,哪怕不按一条鞭法收银子,农民也活不下去,只好造反。
所以,明朝的灭亡不应该怪在张居正和一条鞭法头上,再好的政策,后来的皇帝和官吏不好好执行,也救不了明朝的命。奇怪的是,反对一条鞭法的人从来没有抱怨商税太低,因为他们大多数是读书人兼商人。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4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与你我他有关,今年5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