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时期,蒙古与南宋的战事进入相持阶段。蒙古铁骑纵横于陆地之上,但在丘陵及水泽地区,却始终无法发挥战力。加之南宋擅长守城,凭借天险,蒙古大军迟迟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蒙哥率领大军对南宋猛攻却无功而返,蒙古大军损失惨重,元朝一度丧失了吞灭南宋的信心。就在这时,一位叫做刘整的人向忽必烈提出了建议,并力陈元朝可以一鼓作气灭亡南宋,元世祖这才坚定了决心,继续发兵攻打南宋,最终将南宋灭亡。而这位在元灭南宋之战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刘整,却是一位南宋降将。
刘整是南宋北人,他沉稳机智,富有胆略,是一位骁勇悍将,他的上司赵方临死前对儿子赵葵说:“刘整才气横溢,汝辈不能用,宜杀之,勿留为异日患。”赵葵认为刘整是一位悍将,杀之可惜,于是没有听从父亲的话。
入蜀以后,刘整屡立战功,他以功勋获得升迁,军中的许多将领都出于他的门下。可是,当时的南宋对从北地来的汉人很歧视,作为北人,却得到重用的刘整自然也就成了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同样作为南宋名将的吕文德就很看不惯刘整,他凭借和权臣贾似道的关系,处处针对刘整,只要是刘整提出的计策,不论正确与否,他都立刻否定,哪怕刘整立了战功,他也隐瞒不报。而且,吕文德还准备和任四川制置使俞兴联合陷害刘整。
刘整得知消息以后,十分惧怕,他派人到临安上诉,但是由于刘整曾经的靠山江万载已经失势,刘整上诉无门。当时的很多大将都被贾似道整死,刘整自然也有兔死狐悲的感觉,他担心下一个被整死的就会是自己,为了自保,刘整暗中与蒙古联络,最终投降了蒙古人。
刘整降元后,被委以重任。宋理宗勃然大怒,命人讨伐刘整,但刘整散尽家财,鼓励将士,击退了前来讨伐自己的俞兴,然后投奔了元朝。入朝以后,刘整发现由于水战的缘故,蒙古人已经逐渐放弃了吞并南宋的想法。这时的刘整已经没有了任何民族大义,他所要的,维自保和荣华富贵而已,所以熟悉南宋军事的他向元朝提出了许多建议。刘整一手制定了灭亡南宋的计策,并帮助元朝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
在刘整的帮助下,元军取得了襄阳战役的胜利,南宋最后一座重城陷落,大势已去。攻占襄阳后,刘整建议乘胜追击,他一心想渡河追击南宋残余势力,建功立业,但却被伯颜阻拦,失去了这个机会。当刘整听闻伯颜的捷报以后,他愤慨不已,于当夜愤郁而死。
就这样,这位曾经的南宋名将,元朝灭南宋的头号功臣,最终以这样的方式草草收场。至于他的功与过,是与非,便只能留与后人评说了。
1、姜才
姜才出生于濠州,乃是南宋末年名将;在公元1275年时,元世祖忽必烈集中全国兵力,以伯颜为统帅,大举南侵,姜才率部迎战,因寡不敌众,退守扬州。
元军尾随而至,姜才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先战三里沟,战败元军,再战扬子桥,又获胜。激战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挥刀,所向披靡。
但此时由于谢太皇太后向元军投降,临安被破;故而陆秀夫、张世杰等于福州拥立赵昱即位,称端宗,并任命姜才为保康军承宣使,后与李庭芝率七千兵南下福建,阿术带领元军追击。
宋军入泰州,元军四面围住,使使者招降之,姜才不从。阿术下令攻城,昼夜不辍,这时姜才恰值背疽发作,动弹不得。加上部将叛变,导致姜才被擒,实在可惜。
2、杜杲
杜杲出身官宦之家,宋宁宗嘉定年间以荫补起家,后入江、淮制置使幕府。在公元1219年时率军往援滁州,解金人之围,因此累官知安丰军。
后于安丰之战及庐州之战中大败南下蒙古军。历任淮西制置副使兼转运使、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权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晚年以宝文阁学士致仕。
在对抗蒙古入侵时,杜杲设计了一种专用的平底船,来往于壕沟上,击杀蒙军的填壕沟士兵。除此之外,根据史料的记载,杜杲还发明了鹅梨炮、三弓弩炮等武器帮助守城,杜杲的儿子杜庶也发明了一种排杈木帮助守城。
在当时,还有一种新发明的用木头撑开网罩在城墙上,以抵挡抛石器的进攻;可以说安丰之战集合了当时南宋守城技术、战法之大成,堪称经典。
3、张钰
张钰出生于凤州,18岁到合州新驻地钓鱼城参军,因多次建立战功,升为中军都统制,被人称为“四川虓将”。在公元1258年时,元兵攻入四川,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到了钓鱼城下;在公元1259年,保卫合州的战役正式打响,元合各道军队围攻合州,凡是攻城器具,无不精良。
张珏作为副将与主将王坚协守钓鱼城前后有九个月,多次打败蒙古军的进攻,最终蒙古大汗蒙哥受伤死在钓鱼山下后退兵;后王坚离开合州,因而张珏成为合州知州。
张珏魁伟雄勇有谋略,善于用兵打仗,出奇兵设立埋伏,算谋从没有失策。在此后的时间里,张珏不仅严守钓鱼城,而且还屡派军队奇袭元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惜也是后来由于部将叛变,导致张钰被擒,在被押送的过程中,张珏解下弓弦在厕所中自缢,自尽殉国。
4、吕文德
吕文德出身平民,乃是淮南西路安丰军霍丘县人,早年被赵葵收入麾下,以抗击蒙古起家。他转战江淮、荆湖、四川各地前线达30多年,多次击退蒙军,取得骄人战绩,主要有寿春之战、解泗州之围、援鄂之勋、收复泸州等。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家族和同乡也得到提携。
但吕文德却与权臣贾似道相勾结,形成庞大的军事集团;但由于吕文德的能力卓绝,故而南宋朝廷对吕文德极为倚重,不仅让他建节两镇(保康军、宁武军),还封他为崇国公、卫国公。
虽然吕文德有能力,但却非常贪婪,据说岳飞镇守京湖时定额30万兵力,贾似道镇守京湖时还剩20万,吕文德上任后,将这20万京湖兵力裁至7万,从而将30万定额的朝廷养兵之赋中的大部分攫为己有。就这样,吕文德死后还谥号“武忠”,关键是后来吕文德的家族除吕文信外集体投降蒙古,真是讽刺。
5、王坚
为南阳邓州彭桥人,在公元1219年时,金国侵略军统帅完颜讹可入侵唐州、枣阳,宋荆鄂统孟宗政招募唐,邓,蔡三州壮士两万余人,号忠顺军,王坚即由此招募入忠顺军;后秘密潜入蒙古军造船之地,烧毁其船支二千余。
自此崭露头角,成为南宋名将孟珙部下得力将领。蒙古军攻四川,王坚随孟珙入川御敌。
后在抗蒙总指挥余玠的率领下和曹世雄等在合州、广安等地击败蒙古军。升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公元1258年,蒙哥汗亲率大军围攻合州,王坚与副将张珏坚守钓鱼城,多次击退蒙军。蒙哥派晋国宝入钓鱼城招降,为王坚所杀。蒙军攻打九月不下,蒙哥为旋风火炮受创而死。
蒙军被迫撤退,史称钓鱼城之战。以功封宁远军节度使。后调任湖北安抚使等职,因遭贾似道排斥,改任和州知州兼管内安使,没过多久便郁愤而卒,死后谥“忠壮”。
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开国皇帝,即元世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第四子。忽必烈既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他的卓越的军事谋略思想常为后人所称道。 第一,善于实施远程奔袭,战略迁回作战。长途奔袭乃是蒙古骑兵长期征战的一大特长。忽必烈卓越的军事才能之一就是充分发扬和利用蒙古骑兵部队的这种特长。
1252年蒙哥汗(皇帝)任命忽必烈主管漠南(蒙古以南地区)军国大事,要他统帅10万蒙古军出征攻宋。鉴于蒙古军只善野战、不适水战的特点,要从正面突破南宋防线是困难的,于是他提出采取绕道吐蓄、避开长江天险,先灭云南大理国,从侧背后包抄长江中下游和南宋的方略。
大理国是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少数民族白蛮首领段思平所建,辖今云南全境和四川西南部等地区。当时虽是独立的割据政权,但与南宋关系密切,是供应南宋粮食、马匹的基地。蒙哥汗采纳了他的用兵方略。忽必烈自同年9月途经内蒙白城子、陕西定边、宁夏同心县出发,于1253年八月抵达甘肃临涨。
然后兵分三路南下:一路经康定摩沙(今云南丽江境);一路经泸定,向当时割据云南、贵州西部和四川南部的大理国进军,忽必烈自率中路军力排艰险,跨过崛江;大渡河,穿过崛山、大雪山,行经山谷2000余里,经四川西昌、云南宁装,至金沙江边.
然后挥军以羊皮囊和木筏渡江,接受摩沙蛮主的迎降,直抵大理国首府,经军事打击和政治招抚,原大理国国王被归顺,至次年春就灭亡了割据云、川数百年的大理王国,并使之一反成为包围南宋的重要战略基地。第二,善于处理两线作战和水陆并进的进攻问题。
忽必烈即位以后,曾多次出现南北同时需要用兵的危局。对此,他总是以一部兵力牵制一方面,而集中大部兵力解决主要方面,然后回师聚歼次要方面敌人,始终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1287年,忽必烈的侄儿东北宗王乃颜,与西北宗王海都联兵反叛,合兵30万欲从东西两线进攻夹击忽必烈。面对这种危局,忽必烈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措施,先发制人。他根据叛军的成分、所处的位置等情况,确定把乃颜作为主要的打击对象。
为此,他适重兵驻守漠北要地,断绝海都与乃颜的联系;采纳部将阿花不沙的建议,派人说极从叛诸王纳牙等人归顺,分化、瓦解叛军联盟;通令北京(今内蒙宁城西)等地宜慰司,抑制乃颜的行动,从而使“自持为君”的乃颜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
当时忽必烈的正规部队大多在中原和西北地区,距上都(今内蒙正蓝旗东北)均有30日至40日行程,若从远处调兵,势必打草惊蛇,致使乃颜有可能抢占要地与海都连兵,而置已于被动地位。所以,忽必烈就近从养鹰人和牧民中征调号称30余万骑兵,且令大将李庭率汉军10万人同往。
是年五月,忽必烈率军从上都出发,日夜兼程,连续骑行25天,提前占据哈拉哈河畔乃颜营地外围有利地形,休息士兵战马。忽必烈选择拂晓,叛军尚在酣睡之际,隐蔽接敌,对乃颜部突然攻击,叛军溃败,乃颜被擒处死。尔后,忽必烈转兵西北,迅速击败叛军海都部,控制了阿尔泰山南北广大地区。
1274年,忽必烈下诏,水陆并进,大举灭宋。他令左丞相伯颜统兵20万,分两路进军:一路由伯颜、阿术为指挥,以降将吕文焕的水军为前锋,由襄阳沿汉水入长江,进攻鄂州,顺流东下,直取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一路由右丞相博罗懂、刘整统率,自东路进攻两淮。
至1275年二月,元军主力水陆并进,很快突破沿江宋军阻拦,进占建康(今南京),冲破了宋军长期固守的江涯防线。同时,忽必烈还传令所属部队沿途严禁屠杀,并不得侵犯和掠夺群众财物。因此,使元军诸路大军南下伐宋势如破竹,长驱直入,沿途制置大使和守臣相继开城投降。
1276年春,伯颜所属部队逼近临安,南宋朝廷除二王赵星、赵昌等人南逃福州支撑残局外,宣告投降,结束了赵宋王朝300余年的统治。第三,重视攻心战术的招抚政策。忽必烈即位后,改变其祖父、诸兄的屠掠政策,强调以攻心为上。早在治理漠南时,他就严禁妄杀,“去污以清政”,得到当地民众的拥护。
攻宋战争中,他“每有征战,必渝以不杀”。当丞相伯颜受命统军从襄阳出发攻宋时,忽必烈特地嘱咐:“昔曹彬以不嗜杀平江南,汝其体学心,为吾曹彬可也”。正是由于他采取一系列攻心为上招抚政策,投诚者接距而至,连有影响的南宋将领刘整、吕文焕等人也倒戈降元,并为忽必烈出谋划策,冲锋陷阵第四,广集能工巧匠,重视吸收先进技术以提高部队战斗力。
张弘范是元朝灭南宋的主要将领,在襄樊之战、进军江南和崖山海战中,张弘范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位汉人长期担任元朝将领,灭掉汉人建立的南宋,在历史上不仅不是汉奸,反而评价很高,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张弘范是河北人,虽然是汉人,却不是宋人,皆因两宋无能,难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张弘范出生时,金国已经灭亡四年,也就是张弘范一出生就是蒙古帝国的子民,汉奸那不存在的。
除此之外,张弘范的汉人作风一直都在影响改变着蒙古。蒙古军队的纪律很差,在张弘范的治理下风清弊绝,耳目一新。后来从顺天府调任大名,赶上当地水灾,他没有请示就免除了灾区的全部租赋,朝廷认定张弘范犯了“专擅之罪”,要给他以处分。
张弘范直接到大都找忽必烈理论:国家把粮食存在小仓库里,不如存在大仓库里好。老百姓因为水灾交不上粮。如果从农民口里夺粮食,政府的小仓库会充实起来,但老百姓就会饿死。明年一粒粮也收不到!要让人民活下来,以后才会年年有收获、家家有余粮。农民有了余粮,那不都是国家的粮食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大仓库!”忽必烈点头称赞,夸奖他懂得治国的道理,不再追究他的专擅之罪。莫说是古代,现在的官员也没有这样的魄力!
元军进入建康后,丞相伯颜决定在建康休整。在隆重的犒军大会上,取出黄金分赐诸将,诸将都到齐之后,张弘范却姗姗来迟。伯颜很不高兴:祖宗传下来的规定,军事集会迟到的有罪!即使是有才能的人也不能宽恕,你连这规矩也不懂吗?在场的都为张弘范捏一把冷汗,张弘范很从容地说:我认为军事集会是指战场上的集会,在战场上我从来没有迟到过。今天的聚会是领受犒赏,犒赏的时候我不敢争先,在道理上有什么不可以呢?丞相伯颜被他所讲的道理折服,连连点头称是。张弘范和伯颜争论的实质是蒙古习惯法和中原儒学礼教的对抗,张弘范用中原传统文化来影响蒙古贵族。
南宋皇帝、皇太后投降之后,但百姓不甘心作元朝的子民,浙东一带发生了叛乱。按照蒙古人的传统,降而复叛、杀了使臣、焚烧了招降书,是要屠城的。但张弘范没有屠城,只杀了几个为首的人,保住了一城人的性命。
元朝水军进攻崖山前,文天祥被软禁在元军船上,张弘范让文天祥给南宋主将张世杰写劝降信,文天祥把《过零丁洋》写下当作回复,张弘范读完肃然起敬!部下劝告他:敌国丞相居心叵测,不可靠近。张弘范则笑着说:他是个忠义之人,决不会居心叵测。张弘范死后被追赠齐国公、淮阳王,谥号武烈、忠武、献武。
历史上为异族服务的汉人有很多,南北朝有王猛、张宾、崔浩,五代有韩延徽、张承业,元朝有郝经、张弘范等。总的来说,在封建皇权时代,史学家比较在意忠君与否,而非民族问题。以现在的视角来看,两宋连燕云十六州都搞不定,这些人从一出生就不是宋人,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
南宋崖山海战比北宋靖康耻还要扎心,比这更扎心的是,张弘范灭宋之后把一句话刻在了石头上:元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一个汉人以“元镇国大将军”的身份灭宋,扎心不!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0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