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先轸的斥责,晋襄公的颜面,一代战将的陨落

海叔说春秋 2023-09-20 18:01:45

公元前628年的冬天,一代雄主晋文公逝世了。当晋国举国哀丧之时,西方的秦穆公派遣军队私越晋国国境,长途偷袭郑国,半道而上受牧羊人弦高蒙骗,临时改变作战计划,顺道攻灭了晋的邻国滑国而后撤回秦国。晋国的天才军事家先轸意识到这是天赐良机,所谓“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先轸力排众议,伏兵驻扎于崤山之上,对撤兵归国的秦国大军展开歼灭战。《史记》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先轸所俘虏的秦国三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身囚于晋国天牢之中。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晋襄公,居然听从嫡母文赢的意见放走了秦国的三大将军。先轸得知此事而后,可谓是勃然大怒,竟是直接在朝堂之上就责备晋襄公:“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亡无日矣”。这可是诛心之举,先轸即便是在朝堂之中再有话语权,在当面责备国君的问题上是犯了大忌,是绝对的以下犯上。正是先轸的这次行为,可谓是断送了先氏家族在晋国国君的良好印象,更是断送了先轸自己的性命。晋文公称霸于诸侯,承继的是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对“仁义礼信”是相当推崇的,所谓君君臣臣这种原则是不能违背的。先轸在朝堂之上与晋襄公产生冲突,这本身就会让朝臣们暗地里认为先轸坏了规矩。

即便是作为城濮之战、崤山之战的最大功臣,先轸也不能违反晋国的规则。朝臣们不能在明面上反对先轸,可是背后决然是给予了先氏家族众多压力。舆论对先轸造成了巨大影响,晋文公时代的权臣赵衰曾经评价“先轸有谋”,就是先轸有谋略,这种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仅在战场上有想法,在朝堂政治上也多半是有想法的。晋文公时代的“朝中有狐偃、军中有先轸”格局在文公死后即是打破,而且对先轸而言,狐偃先死,文公随后,作为老人的先轸似乎不太能与新任国君晋襄公达成共识,先轸还是太过于武将脾性,面对晋襄公的错误决定,不惜破坏“君臣之礼”,跟更懂得婉转的赵衰相比,晋襄公显然更愿意选择赵衰作为依靠,所谓忠言终究是逆耳,先轸在新的内阁中已经在斥责国君时自我断送了。

先轸作为军事家的判断当然是准确的,先轸认为晋襄公放走了秦国的三大主将,是对晋国最大的威胁。《史记》就有:“后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晋,报肴之败,取晋汪以归”。 先轸当然不可能意识不到新任内阁的变化,所以才会“箕之役,先轸不复命”。在对狄人的战役中,先轸的冲锋陷阵很是异常,因为当时是晋国即将全胜之时,先轸不穿盔甲冲进敌阵,这当然就是自杀的行为。先轸说:“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显然关于先轸斥责国君的事情,在朝堂之中已经对先轸造成了困扰,尤其是先轸盛怒之中,对晋襄公还有“不顾而唾”的行为,若非先轸是晋国霸业之最大功臣,是晋襄公的君父晋文公相当尊敬的人物,作为国君的晋襄公或许会为了颜面,直接在朝堂之中就对先轸进行处置。

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春秋有其戒,晋先轸是也。

晋国名将先轸全歼秦国大军,做到战无不胜,为何最终主动赴死?

先轸是晋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先后为晋国赢得了与楚国的城濮之战和与秦国的崤之战,辅佐晋文公成为一代霸主,但因为对晋襄公将秦国的三名将领归还而对晋襄公不敬,自己脱下头盔和铠甲而冲进狄军中战死,舍身尽臣节,这样的死着实震惊了世人。

先轸是晋文公的最早追随者之一,晋献公晚年为了让小儿子成为太子和防止曲沃代翼事件再次发生,对太子申生、夷吾和重耳展开追杀,太子申生自杀,而夷吾与重耳逃往他国,开始了流亡之路。

尤其是重耳,离开晋国之后开始了长达十九年之久的流亡生涯,当然,他并非是一个人,身边还是至少五人之上的一个小团队,他们都是重耳的追随者,都希望将来有一日重耳能够回到晋国成就一番事业。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重耳才撑过了十九年,一度想在齐国生活一辈子的重耳也不得不不忘初心的继续流浪,最终等来了机会被秦穆公护送回了晋国,这就是后来的春秋霸主晋文公。

晋文公成为晋国国君之后,这些曾经的追随者就成为晋文公身边最受宠爱的卿大夫,很多都被编入三军六卿中。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文公求救。这对晋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但楚国实力强大,晋文公实际上没有信心和楚国一战,但宋国求救,如果置之不理,那以后就很难取信于诸侯了。

所以就这件事,晋文公召开了一次会议,有人不建议去救宋,山高路远而楚军又太强,但也有人建议救宋,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先轸。

先轸对晋文公分析了晋国必须救援宋国的原因,即“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意思是:一来晋文公在外流亡的时候,宋襄公曾好好接待过晋文公,这恩惠不能不报;二来宋国在晋楚之间选择了晋国,如果晋国出兵救援了宋国,就会在列国间树立威信,这对晋国的霸业只有好处。

狐偃也认为应该救宋,并且还提出了可以攻打楚国的小弟曹国和卫国来救援宋国,于是晋文公决定出兵救宋。

晋文公将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实行三军六卿制。每军有将、佐两卿,而中军将是老大,即正卿,后来更是成为晋国的执政卿,掌握军政大权。

晋文公原本想让赵衰为中军将,但赵衰拒绝并推荐了郤縠,所以三军六卿的第一任期内的六卿是这样的:郤縠为中军将、郤溱为中军佐;狐毛为上军将、狐偃为上军佐;栾枝为下军将、先轸为下军佐。

这也是晋国攻打曹卫而救宋的三军设置,在战争中,先轸很快就立了大功,晋国开始进攻曹国和卫国之后,晋国按照先轸的谋划,很快就攻下了卫国的五鹿。

不久之后,中军将郤縠去世,晋文公提拔先轸做了中将军,成为晋军的老大,指挥这次大战。当晋军攻进曹国都城之后,宋国也支撑不住了,再次求助于晋国,对于晋楚之战是否要一战,晋文公是有犹豫的,他怕秦国和齐国会趁机出兵攻打晋国。

这个时候先轸再次提出建议:先让宋国去贿赂齐国和秦国,说服两国做和事佬,为宋国劝说楚国退兵,另一面,晋国控制住曹国的国君,逼着曹国和卫国将部分土地划给宋国,以此激怒楚国,让楚国拒绝秦国和齐国的调停,到时候,齐国和秦国必然会和晋国站在一边,晋文公同意了先轸的建议。

虽然后期楚国也曾有过谋划,但都被先轸识破,于是很快晋楚城濮之战就开始了。

城濮之战虽然发生了春秋初期,但已经掺杂上了阴谋,比如,战场上,晋军用虎皮蒙在马身上,让楚军产生了惧怕的心理,而且晋上军和下军都佯装不敌而撤退,引楚军追击,而先轸领中军拦腰袭击楚左军,很快子玉所率领的楚军就现出败绩,不得不撤军,城濮之战以晋军获胜而结束。

而城濮之战的胜利,成为晋文公取得霸主地位的重要一战,这一战,先轸功不可没,其在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谋略是相当先进的。

这是先轸的成名战,此后他还领导了对秦国的崤之战。崤之战发生的时候,晋文公刚刚去世,实际上,正是晋文公的去世,让秦穆公看到了机会,试图东进争夺霸主地位。晋襄公刚继位,秦穆公就发兵攻打郑国,后来虽然郑国没有被攻下,但秦军在回军的过程中,还是灭掉了晋国的小邻居滑国,这让晋襄公很是生气。

先轸也决定给秦军一个教训,决定出兵阻击秦军,他力排众议出兵,在崤埋下伏兵,将秦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秦军几乎全军覆没,就连秦国的三位将军也都被晋国俘虏。

先轸的这一战,粉碎了秦国东进图霸的意图,战后,晋襄公想要杀死秦国的三位将军,但晋襄公的嫡母也就是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怀嬴站出来说服晋襄公将这三人放回了秦国。她对晋襄公表示,这三个人战败后回到秦国肯定会被秦穆公除掉,让他们自己杀自己人不是很好吗?

晋襄公觉得有道理就将他们放了回去,先轸知道后,对着晋襄公发了大火,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说完还不解恨,更是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才离开,先轸这么一说,晋襄公也反应过来,赶紧让人去追,结果那三人已经渡了河,追是追不回来了。

晋襄公为此事还向先轸道歉,后来先轸消了气,觉得自己的行为不是一个合格的臣子的表现。

虽然晋襄公没有责怪他, 但他自己原谅不了自己,他自己说:“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所以当北狄攻打晋国,被晋军打败之后,先轸脱下自己的头盔和铠甲,直接拿兵器冲进了狄军中,主动赴死,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杀,是他对自己不敬国君的惩罚。

晋国名将先轸全歼秦国大军,做到战无不胜,为何最终主动赴死

先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在兵家历史上,先轸的出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先轸之前,战争最高也就曹刿论战的水平,而先轸之后,歼灭战、各种兵法战术的运用,使得战争变成了一种“艺术”。

先轸,又称原轸,春秋时期晋国上卿。先轸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

这一场战争确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楚国这个老牌的霸主失败了。先轸作为元帅,带领士兵们作战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战术不说,各种计策之间连贯性极强。

前627年,在晋秦的肴之战中,先轸打了春秋时代以来的首个歼灭战,追击敌军。生俘秦国将军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文嬴请求她儿子晋襄公释放秦国统帅,晋襄公答应了。先轸大怒,出言不逊,直言进谏,而且当着晋襄公的面往地上吐了一口口水。晋襄公派阳处父追孟明视等人,没能追上。

春秋时期,打仗规则中有一条即追击敌人只能追击50步,肴之战以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才逐渐演变成了歼灭战。

先轸虽然是功高盖世,但另一面也是功高盖主。他的功绩越大,他的处境也越危险,在这个敏感时刻,他应该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才对。可惜,他的冲动与热血最终彻底的害了他,让晋国这一颗最璀璨的将星,在其人生的最高点,遽然陨落。

晋国与另一支“蛮夷”白狄(犬戎别族,散居在黄河西岸)开战。先轸的军队又一次大获全胜,晋国的将坛新秀郤缺还俘虏了白翟的国君。眼看胜利在望,先轸突然独自一人单骑驰入狄军,搏杀数十名狄军士兵后,脱去重铠,以身受箭,最后被狄军乱箭射死。

 最终,先轸用世界上最壮烈的自杀式攻击执行了对自己的刑罚。

 作为一个将军,他要死也要选择战死疆场这个最光荣最有尊严的死法。

 先轸在遗书中写道:“一个普通人在国君面前放肆而没有受惩罚,怎么敢不自己惩罚自己?所以我借翟人之手自裁,代替君讨。”白狄人敬重于先轸的忠勇,于是将他的头颅恭恭敬敬地送回了军营,只见他的头颅面色红润,就如未死一般。

 天下无敌的一代战神先轸就这样壮烈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总结他的一生,只有热血二字,成也热血,败也热血,就连自杀,都要让热血洒满疆场,哀哉,壮哉,痛哉,惜哉!

先轸以死明志,这是坚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风,是他高尚精神的体现.

先轸死后,其子先且居继任中军将,成为晋国主帅。

前596年,也即先轸死后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孙先榖因惧罪而逃奔狄国,并且阴谋伐晋,最终被灭族。先氏家族从此退出了晋国政坛。

纵虎归山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纵虎归山的典故

1、纵虎归山应该是放虎归山。放虎归山,汉语成语,拼音是fàng hǔ guī shān,意思是指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出自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2、成语典故:

故事一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故事二

秦穆公三十三年,秦国大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被晋军军师先轸俘虏,准备将这三人献于太庙以表战功。晋襄公的后母文羸听说娘家的大将被俘,她找晋襄公极力劝说,最后终于把这三人放走了。先轸听到这个消息的时侯正在吃饭,气愤得把刚吃到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他怒不可遏地找到晋襄公问道:“秦国的囚犯呢?”晋襄公回答说:“遵照母亲之命把他们放走了。”先轸愤怒地吐了晋襄公一脸口水说道:“他竟然如此不懂事,我们费尽心思才把他们捉住,你却听信妇人之言轻而易举的把他们放了,这叫放虎归山,到时侯你后悔都来不及。”晋襄公这时才醒悟过来,再叫人去捉的时侯人早就不见了。孟明视等人跑回国后,并没有受到责怪,仍然掌握着兵权,三年过后孟明视等人带兵把晋国打败了,秦国终于成了新的霸主。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00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