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追源,曹操墓七十二疑冢之说是怎么在坊间流传开的?
还记得演绎中曹操因病故亡时,交代了哪些事儿吗?深知“摸金校尉”厉害的他,临终之际特命人在彰德府讲武城外事先挖好了七十二座疑冢,以防墓贼们的光顾。
而在漳河之畔,有墓冢如小山者陈列两岸,于是,大家自然信以为真,漳水之畔确有曹操墓无疑。
但据魏王遗令,遵循太古薄葬,丧葬从简。选西门豹祠以西的高而贫瘠之地为墓葬点,在墓葬点的附近(包括地面之上)不堆砌任何建筑物(包括坟头),墓葬中不陪葬任何奢华宝器。
在大墓未发掘之前,以上两种观点是史学家们辩论的焦点。
在纠缠了近两千年后,在河南省西高穴村,魏王七十二疑冢之秘终于被专家们拆解,有了一个定论。
在高陵(西门豹祠以西)大墓墓门被打开时,考古学家们无不扼腕叹惜。
因为大墓之中一片狼藉,所到之处尽是被人损坏的玉雕构件,就连墓室大门也被人砸毁。且墓室中凡是书上了“魏武王常用”五字的石碑,也尽皆被人锤烂,除此外毁墓者们还开棺戮尸,捣毁了遗骸。
据考古专家刘庆柱推断,高陵是被曹魏的仇家们给摧毁了而不是被盗了,因为墓中石碑但凡和“魏武王”不沾边的,尽皆完好无损,而被毁的玉龟等等诸多迹象表明,他们并没有盗墓,只单纯的发泄了不满,且在时间上不会超脱曹操入葬百年。
自此,七十二疑冢被盖棺定论,子虚乌有之事。而史学家们在推敲完文献也给了它一个说法:纯属小说家们的臆想。
尽管曹操生前做了人神共愤的事情,设立了摸金校尉以聚敛钱财,但他入葬的高陵,也确实佐证了他生前的主张,以薄葬将他入殓,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墓中除了日常用度品外,没有金玉等贵金属的陪葬。
而为了防止人寻其墓葬点,高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于是没有坟头,就连个标志性的大树也没有的高陵。在不被记录在册的情况下成了一个谜一样的存在,被小说家们写进了演绎丛书。
而今我们再翻回来评价摸金校尉制度的合理性,尽管不合乎人道,但他提倡的“生前尽孝厚养,死后文明薄葬”这个在两千年前因他而兴起的思想,其先进性不言而喻。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9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自作孽不可活两次被废的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