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榑是朱元璋第七个儿子,还是个庶子,这个排行出身皇帝宝座根本就没戏了,于是封为藩王就是他一生最大的爵位了。
朱元璋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他压根就没考虑过朱榑,因为皇位继承人的人选朱元璋早已经定下就是长子朱标,而朱榑他决定封为藩王。在洪武三年,朱榑和其他兄弟一位侄子一起被封为藩王。朱榑获封为齐王,封地为青州。
齐王和青州这是不错的配合,对朱榑来说是很好的,毕竟和后来的兄弟境遇相比他都是幸运的,按理说朱榑应该感激父亲,感激命运安排。不过谁也没想到朱榑居然把这一切给玩没了,自己作到最后,落了个被废的结局,而且还是两次,成为明朝少有的两次被废的藩王。
朱元璋册封儿子为藩王并且出镇一方可不是让儿子去享福的,他们每个人都肩负着镇守一方,保证本地区安全,确保朱家天下稳定的重任。
洪武十五年朱榑前往青州就藩,不过鉴于青州地面很是平静,朱榑再次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于是朱元璋大笔一挥给朱榑一个临时任务那就是去打仗。
明朝这个时候虽然将元朝赶出了中原,但是元朝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因此在北方虎视眈眈。朱元璋鉴于这种情况开始布置一条北方防线,先后安排自己九个儿子镇守于此,不过这个时候边境远远没有达到稳定,晋王燕王等人虽然作战勇猛但是势单力孤,为此朱元璋决定调朱榑前往北方,不过他的封地没有改变,他只是临时前往,带着山东的军队协同燕王镇守开平
北方战场激活了朱榑身上好战因子,在随同四哥上战场后,他充分体验到了自己需要什么,于是一场场厮杀换来了他一件件功劳,也使得他越发的骄横,杀人杀到他毫不在乎人命的重要,而正是这种心态的变化造就了他日后的下场。
虽然朱榑工作很卖力,但是他毕竟是个临时的,一旦北方边境平静了,他自然就没有用武之地,于是只能回到青州。
对朱榑来说青州还是个没意思的地方,在这待着哪有去战场的乐趣,而且他这个时候已经养成了杀人的习惯,猛地不杀还不适应,这个怎么办?
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杀,于是朱榑成了杀人魔王,他主管青州故意找茬杀人,而且他不是杀一个人了事,他继承了父亲朱元璋的性格,不干则以要干就要干绝,他往往一开杀戒就要把人灭族,因此成为了朱元璋儿子中胡作非为杀人冠军,当时朱元璋为了了解儿子的情况特意派人前往调查儿子的所作所为,结果他发现朱榑居然前前后后杀了将近五百多人还是有名有兴调查出来的,这让朱元璋十分震惊,为了惩戒自己的儿子,他亲手编制了一本内部参考书籍《御制纪非录》,本着没有警戒,有则改之的意思下发各王府,包括朱榑,让这些儿孙看看自己的所作所。
朱榑看到这些记录也是大吃一惊“听信指挥邾庸等左使,杀死指挥千百户校尉人等并全家,杀死计四百八十二名。” “不观经史亲近好人,却唤生员陈胜教唱词曲,及至朝廷得知差人前去提取陈胜,又令本人自缢身死。”
朱榑虽然“凶狠悖逆”,但是也是怕父亲的,这些罪名,就算死几十次都不为过,可是父亲没有杀自己而是给自己看这些,就说明了父亲对自己的行为了如指掌,这是警告,如果再不改就完了。
于是朱榑只能收起混乱杀人的爱好,转而“做媒”。按理说堂堂齐王当媒婆成全一对对美满姻缘也算是积德行善。但是朱榑的媒婆却和别不一样,他是拉郎配, 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要他看着合适就行,“擅将军妇夫亡者皆强配之。”
朱元璋如果一直活着,朱榑最多受到一些警告,毕竟朱元璋绝不会惩罚自己的儿子,朱榑还会继续他在青州的“快乐生活”,可是朱元璋一死情况就变了。
朱允炆以太孙的身份继承皇位,身为晚辈面对自己的叔叔们,朱允炆感到了不安,他知道自己的叔叔并不服自己,如果任由这种情况下去,自己迟早会被这些叔叔推翻,因此为了自保,他决定削藩。
朱允炆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削藩活动,一时间宗室风声鹤唳,周王、岷王、湘王先后被废,起哄湘王还自杀了。不过对这些朱榑倒是没有什么感觉毕竟这些兄弟都是因为造反被废掉的,自己从来没有造反的企图,朱允炆也没有理由处置自己。可是他想错了,如果这几位真的想造反绝不会等到被抓,朱允炆是故意的找他们的,因为他们身上都有劣迹,而且实力小好对付,而且朱允炆的目标不只是这三位,他的目标是整个宗室。
就在朱榑认为朱允炆绝不会对自己下手的时候,突如其来朝廷使者将他抓走了带到了京城。
面对年轻的侄子皇帝,昔日杀人不眨眼的朱榑一下子蒙了,他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侄子的猎物,他知道自己干的那些缺德事,随便一条拿出来都是死罪,于是恐惧一下子涌上心头,他知道此刻说什么都没用了,于是只能不停地磕头求侄子饶自己一命。
朱允炆并不想杀叔叔,他只是要消除叔叔的威胁,于是他表示网开一面,将七叔废为庶人,然后关了起来。
朱榑此刻万念俱灰,他没想到自己会落个这样的结局,作为堂堂皇子亲王居然会以囚犯封身份在暗无天日的监狱里度过余生,但是后悔已经没用了。
不过朱榑也不用后悔,因为他没想到上天还会给他一次机会,只是他最后没遇珍惜。
就在朱榑蹲监狱的时候,他的四哥发动了靖难之役,并且弱小的朱棣战胜了强大的侄子,夺去了皇位。
朱棣打入南京后,马上派人前往监狱释放自己的兄弟。当皇帝使者到达监狱的时候,对外界一无所知的朱榑和五哥朱橚以为是朱允炆派人来赐死自己吓得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希望侄子饶命,弄得使者哭笑不得。
在使者耐心解释之下,朱榑兄弟二人才知道四哥胜利了,大喜过望。
朱棣亲切接见了两位老弟,看到老弟吃苦也不忍心,马上宣布恢复弟弟的爵位,因此朱榑重新成为齐王。
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知道了死亡的可怕后,按理说应该老实了,可是朱榑却不这么认为,他被释放回到青州后,认为自己是上天保佑的,要不怎么会转危为安又成为王爷,而且现在是四哥当皇帝,四哥是自己人,自己想怎么作就怎么作,没有人敢再管自己了。因此他在青州又开始了自己的“快意”人生胡作非为。
朱棣虽然是以反对朱允炆削藩起兵的,但是当了皇帝后对藩王十分忌讳,他可不想再出一个靖难,于是秘密开始了削藩。
齐王在青州胡作非为,朱棣很是不满,可是他现在不方便处理朱榑,于是他给朱榑写了一封信,畅叙兄弟友情,尤其是提到了当初被建文帝监禁迫害的事,想通过这段悲痛历史委婉告诉朱榑要记得当初的苦珍惜现在的甜,否则的话我也不会饶了你。
朱棣已经够仁义的了,没想到朱榑毫不在意,他认为四哥管的太宽了,你当你的皇帝,我在青州当我的齐王咱们互不相干。并且由于这封信,朱榑认为朱棣对自己有意见,于是开始招揽能人异士进行诅咒等活动,还养了一帮刺客以备不时之需。后来发展到让自己的护卫接管青州城的防务,把自己王府的墙和城墙连在一起,以王府不能随便出入为名隔断青州与外界的联系不让青州官吏巡城。
这是要把青州占为己有,要知道明朝藩王虽然有封地,但是只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藩王是不能管理封地的,朱榑占据青州城这就是有造反的迹象啊。于是青州的官员李拱等连忙上书说明情况。结果朱榑发现了,这是什么意思,敢告我的黑状,于是朱榑马上抓了李拱等人准备杀人灭口。可是没想到举报信已经送到了朱棣面前,朱棣看了勃然大怒,朱榑这小子真是给脸不要脸,于是他马上下令朱榑把李拱等人交出来,此时朱棣已经有了处理朱榑的意思,不过朱棣还是不想这么快处理兄弟,毕竟这样名声不好,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他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将周王的谢罪书送给朱榑,让他改过。
不过朱榑没有丝毫改过的意思,如果这个时候他马上服软也就相安无事了,但是他的胡作性格没有让他低头。迫于无奈,朱棣下旨让朱榑来南京。到了南京朱榑马上陷入了百官包围之中,众人纷纷指责朱榑罪行,一时间朱榑的罪行罄竹难书。面对大臣们的指控,朱榑没有丝毫怯阵,相反此时的他颇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气魄。
这次舌战群儒朱榑并没有说太多话只说了一句就彻底把自己作死了“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时耶!会尽斩此辈。”
这些都是奸臣,就知道喋喋不休,又想效仿建文帝陷害我,我一定要把这些人都杀了。
这些人都是朱棣的大臣,你说他们是奸臣,那任用他们的朱棣不就是昏君吗?你说他们效仿建文帝陷害你,那不就是说朱棣是建文帝?你要杀了他们,这不就是造反?
朱棣忍无可忍,朱榑绝对不能留了,于是朱棣马上抓了朱榑,然后开始了解除朱榑在青州的实力,抓捕朱榑的儿子,等到干的差不多了,他宣布废掉朱榑,直接废为庶人,至此朱榑第二次被废。
这一次被废后,朱榑再也没有机会复起了,没有人再来救他了,他这次真的去监狱度过自己的下半生了。
不过朱榑的厄运还没完,在监狱渡过二十多年后,福建出了一个楼涟号称“七府小齐王”,结果被诛杀,这件事本来和朱榑没由联系,但是巧合的是不久朱榑和他的三个儿子都“暴卒”,一起全都死了,只有一个儿子还活着延续他的血脉,据说朱榑的后代虽然被废但是绝大多数都继承了朱榑胡作非为的性格,成了欺行霸市的恶霸,之后随着明朝灭亡而全部消失。
1. 求,读完《庖丁解牛》《渔父》《沧浪之水》写一篇500字短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我是在去年从微信读书里读的这本书,小说也不算太长,我夜以继日地把它读完,那颗压抑的心才得以释放。我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样写出的这么一本书,可以把一个人的经历写的这么深刻。
书的后面,有许多评论,都说是仿佛是自己曾经的经历。写的真是入骨三分,我想每个在职场混的人都对此毫不陌生,不想计较那些说不出口的闲气,你就只能忍着,如果不忍,计较起来,你就不是成了和小人一样的小人了吗?小说的前半部分,可以说写的很真实,是每个初入职场的人的切肤之痛。
后半部分,主要是写池大为彻底黑化以后,如何平步官场,写的有点太顺当了,太理想化了。不是哪个人想转变就能转变的了,机会也不是想要就能来的。
我想说的是,现实生活,远比小时中残酷的多,池大为是幸运的,那几次关键的机会,都来到他的面前。而那些没有这种机会的人,比如丁小槐,把脑袋削尖了,才爬到了处长的位子上,还有那些做尽了猪人狗人做的事,很多还在原地踏步的人。
这就是生活,我们每个人都离不了生活,只能适者生存。如果不能适应,就只能像屈原一样,沧浪之水,只可以濯吾缨的人,在沧浪之水浑浊的时候,只能投江自杀。
池大为的性格是有渊源的,首先来自于他的父亲——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一个不屑违背内心的人!父亲池永昶为了一句不违背内心的话,搭上了几代人的牺牲。就连那个求他说一句公道话的朱道夫最后也把他当做了留城的踏脚石,背叛了他。
当他站在世界的对立面,家人的牺牲与埋怨,父亲池永昶心里也是痛苦的,“是他错了?还是这个世界错了?”他经常在煤油灯下,吸着喇叭筒,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本《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是父亲思想坚持的倚仗,翻看图。
2. 译文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 《沧浪歌》并不单单是“劝人出世避祸,独善其身”的,而是强调人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
屈原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沧浪歌却说:“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说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屈原)你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应该豁然地面对这种世态。
而沧浪歌的前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则很明显是劝人积极进取的,“水清”是喻治世,而“濯我缨”,缨指代帽子,古代男子的帽子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濯我缨”当然就是比喻做官了。“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字面意思好解,实质上含有隐喻,用水清濯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濯足比喻昏世则隐,意思是劝屈原大夫随波逐流,不必过于执着,不过屈原最终没有采纳。
3. 文言文渔父原文 原文
渔父(fǔ)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
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
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
自
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
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
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
尘埃乎?”
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4. 文言文翻译高手来 儿童唱到:“沧浪之水清啊,可以洗我帽子上的红缨,沧浪之水浊啊,不也可以摆我的泥脚吗? ”孔子听了,就对他的弟子们说:“水清就洗头 水脏就洗脚 要怎么样自己看着办”
我这才是翻译:
儿童唱到:“沧浪之水清啊,可以洗我帽子上的红缨,沧浪之水浊啊,不也可以摆我的泥脚吗? ”孔子听了,就对他的弟子们说:“水清就洗头 水脏就洗脚 要怎么样自己看着办”
--------
孔子曰:小子听之。其实是对他弟子说的,
5. 屈原投江 的课外文言文阅读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1.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2.淈(gu3古):搅混。
3.哺(bu1补):吃。歠(chuo4啜):饮。
醨(li2离):薄酒。 4.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5.察察:洁净。 6.汶(men2门)汶:玷辱。
7.鼓枻(yi4义):打桨。 8.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按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 、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是以见放 全文结构(略) 2 、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3、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编辑本段]【古文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 *** 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6. 沧浪亭记 文言文翻译 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不像在城里。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去,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为已经超脱了。
7. 暗度陈仓文言文原文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事主要发生在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项羽灭秦军主力部队后自称西楚霸王,分封诸王,刘邦被封汉王。但是项羽并不放心刘邦,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烧绝栈道以示不归之心迷惑项羽,又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三十六计之一),大败楚军,建立楚汉之争的坚实基础。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事主要集中在“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一段。此事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文如下: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项羽使人还报怀王。
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赵将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赵王歇徙王代。
赵相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九江王,都六。
怀王柱国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番君吴芮为衡山王,都邾。
燕将臧荼为燕王,都蓟。故燕王韩广徙王辽东。
广不听,臧荼攻杀之无终。封成安君陈馀河间三县,居南皮。
封梅鋗十万户。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韩信说汉王曰:“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
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
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项羽怨田荣,立齐将田都为齐王。田荣怒,因自立为齐王,杀田都而反楚;予彭越将军印,令反梁地。
楚令萧公角击彭越,彭越大破之。陈馀怨项羽之弗王己也,令夏说说田荣,请兵击张耳。
齐予陈馀兵,击破常山王张耳,张耳亡归汉。迎赵王歇於代,复立为赵王。
赵王因立陈馀为代王。项羽大怒,北击齐。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
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南阳,以迎太公、吕后於沛。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
令故吴令郑昌为韩王,距汉兵。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
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之。於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
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
缮治河上塞。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正月,虏雍王弟章平。
大赦罪人。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
二月,令除秦社稷,更立汉社稷。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
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至雒阳。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
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
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是时项王北击齐,田荣与战城阳。
田荣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齐皆降楚。
楚因焚烧其城郭,系虏其子女。齐人叛之。
田荣弟横立荣子广为齐王,齐王反楚城阳。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
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
乃取汉王父母妻子於沛,置之军中以为质。当是时,诸侯见楚强汉败,还皆去汉复为楚。
塞王欣亡入楚。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
汉王从之,稍收士卒,军砀。汉王乃西过梁地,至虞。
使谒者随何之九江王布所,曰:“公能令布举兵叛楚,项羽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
随何往说九江王布,布果背楚。楚使龙且往击之。
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败后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
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
更名废丘为槐里。於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祀之。
兴关内卒乘塞。是时九江王布与龙且战,不胜,与随何间行归汉。
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间。【译文】 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灭的。
秦地的人们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项羽派人回去向怀王报告并请示。
8. 文言文自作孽,不可活的翻译 原文: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 孟子。 离娄上
原文: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翻译:孟子说:“不仁的人可以与他交谈吗?他们见死不救而且从别人的不幸中获利,以他人的衰亡为乐。若与不仁的人都可以商讨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亡国的事情?曾有个孩子唱到:沧浪的河水清澈可以洗头发,沧浪的河水浑浊可以洗脚。孔子听到后对弟子说:“你们听着!若清澈则洗头发,若浑浊则洗脚,都是水本身决定的。” 所以,人是先有了自贱的行为,才会有人侮辱他,家是首先自身存在毁掉的因素,才会被人毁去,国家内部有了败亡的根源,才会被人攻伐。太甲上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观点:明清两个王朝相比,明朝昏君较多,嘉靖痴迷于求仙炼丹,万历几十年不登朝堂,还有大字不识的木匠皇帝朱由校;而清代则不同,不管入关前还是入关后,基本没有哪位皇帝称得上昏庸。虽然笔者对此不太赞同,但无可否认的是,清朝皇子普遍都很努力。
清朝帝王当中,康熙当皇帝的时间最长,从他在位期间所作所为来看,配得上明君之称号。一开始,康熙对次子胤礽最为疼爱,明确册立为皇太子,给予极高的期望,这也表明其他阿哥失去继承大统的机会。谁也没想到,胤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导致太子之位被废。
尽管如此,康熙依旧未放弃胤礽,毕竟在他身上耗费大量心血,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并于一年后恢复胤礽太子身份。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胤礽在康熙五十一年时,彻底令父亲心寒,康熙愤怒地说道:“皇太子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
通过胤礽废立风波,康熙做出一重要决定,以后不会再册立太子,大臣们不许再提此事,从侧面也暗示各位阿哥,继承人的位置空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于是,众皇子无不努力提高自身才能,尽可能在父亲面前表现自己,私下里争取大臣支持,目的都非常单纯,就是冲着皇位去。
对于儿子之间相互竞争,康熙心如明镜,如此才有可能发现最佳人选。一年夏天,京城天气十分炎热,康熙到承德避暑山庄小住一段时间,那里相当于第二个皇宫,所需物品、设施以应具备,丝毫不耽误处理朝政,不仅文武百官跟随,众皇子皇孙也都没有缺席。
月明星稀的晚上,康熙命人把皇子们叫来,微笑着说:“听所你们读书都很用功,不知有没有真的学到东西,朕决定出题考考你们。”太监赶紧端上御用笔墨,康熙写下一个“墨”字,随后悠哉游哉地品茶,意思很明显,看谁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理解他的意图,并且回答上来。
有时候越简单越让人不知如何下手,皇子纷纷埋头思考,从他们面部表情能够看出,每个人都想第一个开口作答,奈何才华有限,只能大眼瞪小眼。又过了一会,一位阿哥激动地说:皇阿玛,我的答案为‘赤’,您是想告诉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对吗?
康熙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表示这不是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年仅7岁的皇孙弘历,用稚嫩的声音喊出“泉”,并解释道:墨可拆分为黑和土,而泉分开则是白与水,黑、白相反,从五行角度来看,土又克水,康熙龙颜大悦,称赞答案太完美。据说,就因为康熙太宠爱孙子弘历,才传位于弘历的老爸胤禛(即雍正)。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9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