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管鲍之交传颂数千年,管仲改革造就齐桓公霸业|经典中国通史56

双子坐 2023-09-20 16:51:00

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他是齐僖公(前685—前698在位)的庶子,名叫小白。僖公死后按宗法制度,由其兄诸儿继位,即齐襄公(前697—前686在位)。

齐襄公是一个很昏乱的人,饮酒作乐,诛杀无度,他的兄弟和大臣们纷纷外逃避难。管仲和召忽跟着公子纠到鲁国,鲍叔牙护卫着公子小白避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而自立为君,不久又被渠丘大夫雍廪所杀。齐国无君,大夫高傒就派人到莒迎接小白回国,准备立为国君。

鲁国听到无知被杀,就派大军护送公子纠回国争位,并派管仲领着一支军队埋伏在莒至齐的半路上,拦截从莒国回来的小白。当小白人马到时,管仲朝小白腰间射出一箭,此箭恰好射在小白的铜带钩上,并未伤着小白,但小白却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上。管仲以为得手,公子纠一群人就不慌不忙地向齐国进发。等他们到齐国国都时,“死”而复活抄捷径赶到齐国的小白早已成了齐国的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女,鲁军对外甥未夺到君位当然不肯罢休,于是把军队驻扎在临淄以东的乾时(今山东桓台县南),威逼齐国。齐国内乱甫定,桓公刚立,鲁国以为齐人不能战,先向齐军发起攻击,结果却被齐军打得大败,鲁庄公乘坐的车子成了齐人的战利品,他自己差点做了阶下囚。

齐国在乾时大败鲁军,接着威逼鲁人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召忽。管仲和鲍叔牙相交很深,鲍叔牙定计,照会鲁国:可以处死召忽,一定要把管仲活着交给齐国。召忽自杀,管仲回齐,鲍叔牙劝说桓公宽恕了管仲的一箭之恨。桓公采纳了鲍氏的建议,隆重欢迎管仲,并任用其为卿,逐渐委之以重任。

鲁国支持公子纠同齐桓公最对,桓公怀恨在心,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前684,鲁庄公十年)就派大军进攻鲁国。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摆开战场,齐是东方大国,仗着人多势众,首先向鲁军发起冲击,企图一举歼灭。齐军呐喊叫战,鲁庄公本想擂鼓迎击,被自愿前来参战的普通国人曹刿阻止。

曹刿是一位头脑冷静的指挥员,他等到齐军向鲁军发起第三次冲锋后,才让鲁庄公击鼓下令向齐军反击。鲁军一个冲锋反击就把齐军打垮了。齐军败逃,庄公急着反击,又被曹刿拦住,他下车查看齐军退走的路径,登车了望败逃的齐军阵容,然后才让庄公下令追击,鲁军一直把齐军赶出国境。这就是着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询问曹刿两次延缓出击、追击时反而获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战争是要靠勇气,但鼓勇气要适时。当击第一通鼓时,勇气最胜;击第二通鼓时,勇气就弱了些;等到击第三通鼓时,士兵 勇气也就用完了,这就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齐军的勇气竭尽,我军士气正旺时出击便能取得胜利。齐国是个大国,其军力情况很难掌握,当他逃跑时,很难看出他们是真的败了还是佯装败退而引我进入其埋伏地区。我下车察看,见其车辙零乱,登车观望,见其军旗不整,兵士队列混乱,知道他们是真的败退了,故能放心大胆地追击。

曹刿适时掌握战机,准确掌握敌情,是这次战争胜利的关键。鲁国反击齐国的进犯,是为保卫自己国家而战,因而士兵士气旺盛,是这次战胜齐军的基础。这次战争虽然不大,从军事角度讲却很有意义,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打了败仗后,齐桓公自知力量还不足,于是把重点转入整顿内政,同时征服周围弱小国家。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谭国(今山东龙山镇附近)对他不礼貌而将其灭掉。公元前681年(鲁庄公十三年),齐桓公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境)召集诸侯商讨平定宋国内乱,遂国(今山东肥城县境)不到会,桓公以此为口实把它灭掉。

还在襄公时齐就灭了东边的纪国(今山东寿光县),桓公又灭谭、遂,地盘扩大不少,原来以泰山山脉为齐鲁分界,现在齐的国土就越过泰山而到达汶水北岸。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他的霸业全赖管仲的辅佐。管仲之所以能在齐国施展其才能,是由于鲍叔牙的知人善举。

管仲名夷吾,字仲或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困,同鲍叔牙一起,经商于南阳(齐邑,今山东邹县)一带。在两人共分利益时,他总是占便宜多拿些,鲍叔牙知他家贫,要养活老母,从不计较。他曾给鲍叔牙出过主意,都失败了,鲍叔牙认为不是他的主意不好,而是时机不当。管仲做过三次小官都被辞退,鲍叔牙知道是国君不知其才而不是管仲不能干。管仲曾打过仗,但总是中途逃回家,鲍叔牙知道他不是胆小怕死,而是不愿为那些贵族间的争权而白白送死。

后来他们两人从政,到了齐国,鲍叔牙追随小白,管仲追随公子纠。小白当了国君(即桓公),鲍叔牙有大功,桓公要任命他为相,鲍叔牙却把管仲推荐给桓公,并向桓公说:“若其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而自己只是“君之庸臣”,不是治国的材料,并列举五个方面不如管仲之处。他说:用宽厚感化民众,掌握治国政策的根本点,用忠信团结人民,制定四方可以效法的礼义(制度),治军可使人人奋勇当先。这五点,我都不如管仲。劝桓公不要失掉这个人才。齐桓公欣然采纳了鲍叔牙的意见,任命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为齐国大夫。

鲍叔牙比管仲先死,管仲在悼念鲍叔牙时回顾了他们几十年的交情,深切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有这样的好朋友,确实是他一生的大幸。当时的人都很推重鲍叔牙谦让而能知人的品德。后世就用“管鲍之交”来说明朋友之间的纯真情谊并表彰鲍叔牙这种举贤才的高洁品格。

管仲很有才干,桓公也推诚相待,君臣相得益彰,加上有鲍叔牙这样重臣的支持,管仲在齐国大展其治国本领,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经济上,管仲实行“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据《管子·乘马》记载,这一制度包括了两个内容:一是“均地分民”,一是与民“分货”。

“均地”就是把土地分给各农户,国家和贵族不再保留公田直接经营。农户分到土地后,由一家一户独立进行生产,不再集体大规模耕种公田,叫做“分民”。“分货”就是征收租税。农户不再耕公田出劳役,就变为向国家或邑主纳租税。

“相地衰征”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在西周奴隶主社会中,实行“国”“野”分治,住在国都和近郊的称为“国人”,他们基本上是统治族,住在鄙野的称为“野人”,他们基本上是农业奴隶。“野人”没有人身自由,更没有土地所有权。他们被强迫在奴隶制的国家或贵族的土地上劳动。为他人劳动,生产积极性很低。到西周末期以来,奴隶主的土地上已是杂草丛生,奴隶制已无法维持下去。来自社会下层的管仲了解民情,实行这一改革,使耕者由被动变主动,较大地激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也使奴隶“野人”逐渐变成封建制下的农民。

在政治上,实行“参国伍鄙”制。“参国”就是把国都划分为士(农)、工、商三种居民区,使各类人聚居一处不相混杂。野鄙以30家为一邑,10邑为一卒,10卒为一乡,3乡为县,10县为属,一属9万家。在野中各级设行政长官管理,还规定对官吏的考核制度,优升劣黜。治理“五属”的官吏,管仲还要他们随时向上级报告本辖区内的优秀人物和不良分子。若隐而不报,要受到惩罚。

在军事上,实行“作内政以寄军令”的制度,实行兵民合一,把行政组织和军事编制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管仲对土地、租税、政治和军事制度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为齐桓公向外争霸打好了物质基础。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春秋史话》。《春秋史话》作者为王贵民、应永深、杨升南,三位先生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17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管鲍之交注音版带拼音

管鲍之交注音版为Guǎn bào zhī jiāo。

1.管仲和鲍叔牙的背景介绍:

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一。他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政治才能,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帮助齐国成为强大的国家。

鲍叔牙(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00年)是夏国的贤相,在鲁桓公时期担任宰相,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了鲁国的发展。

2.相识和朝见鲁桓公:

据传,管仲和鲍叔牙在春秋时期相识并成为朋友是因为他们都曾共同前往鲁国朝见当时的鲁桓公。管仲受到鲁国王室的赏识,被鲁桓公任命为宰相,而鲍叔牙则在郊外向管仲敬献了一束自己亲手采摘的鲜花,以表达对管仲的尊敬和友情。

3.忠诚和互相信任: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建立在彼此之间的忠诚和互相信任之上。他们在各自的政治职位上,始终以国家和君主的利益为重,秉持着忠诚的态度,不图私利,坚守原则。他们互相推崇和钦佩彼此的才能和品德,认为彼此是可以充分信赖的盟友。

4.彼此帮助和合作: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不仅有深厚的友谊,还展现了卓越的合作和互相帮助。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宰相后,他积极推行一系列政策,包括农业发展、税制改革、军事改革等,帮助齐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巨大的进步。

鲍叔牙在鲁国也因其智慧和能力而得到重用,他提出的许多政策促进了鲁国的发展。两人互相启迪、交流政策,为各自的国家谋求利益。

总结段落:

管鲍之交典故展示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坚固的友谊、忠诚和互相支持的关系。他们通过彼此的帮助和合作,在各自的国家中实现了重大的改革和进步。

这一典故教育人们珍视真诚的友谊、保持忠诚和信任,同时也鼓励人们在社会中相互帮助、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和使命奋斗,达到国家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管鲍之交也成为友谊和忠诚的象征,被后人广泛传颂和效仿。



管鲍之交文言文

1、原文: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2、翻译: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鲍之交》文言文和翻译是什么?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

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殉难,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介绍

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

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约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是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8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