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杨玄感叛乱平定后,杨广说:“现在才知道天下百姓不能多”

娱乐新流派 2023-09-20 16:50:35

隋末发动第一次大叛乱的杨玄感被平定后,樊子盖和裴蕴得到了隋炀帝的旨意,开始胡乱牵连跟杨玄感有关的人,一共杀了3万多人,把他们的家族全部抄家,流放的也有6千多人,大部分都是无辜者。

此外,杨玄感围困东都的时候,曾经开仓赈济百姓,那些得到过杨玄感救济的百姓,也都被全部抓捕,然后在洛阳城南集中活埋。

《资治通鉴 隋纪》“玄感之围东都也,开仓赈给百姓。凡受米者,皆坑之于都城之南。”

隋炀帝为什么如此痛恨杨玄感叛乱?以至于做出这样反人类的暴行?

一、杨玄感的父亲杨素乃是帮助杨广夺嫡的佐命功臣

当年,杨素参与平定江南、北驱突厥,成为隋文帝杨坚最为信任的大臣。杨广一开始并不是储君,为了扳倒太子杨勇,就开始巴结杨素的弟弟杨约,然后通过杨悦跟杨素搞好了关系。

杨素为了自身地位的稳固,不断在文帝面前诋毁太子,称赞晋王杨广,在废立太子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杨坚病重期间,杨素又帮助杨广弑杀杨坚,扶着杨广登上帝位。

杨广做了皇帝以后,对于杨素也是投桃报李,高官厚禄,杨氏一门都是位高权重,杨玄感寸功未立,也因为老爹的缘故,一跃成为国家重臣。

二、杨玄感叛乱导致杨广功败垂成

第二次亲征高句丽,杨广自认为已经准备充分,自言要“拔海移山”将高句丽一举诛灭。

在辽东城外围,隋炀帝命令建造上百万个布袋子,装满泥土,准备填土上城,建造鱼梁大道,“阔三十步,高与城齐,使战士登而攻之。”又建造八轮楼车,高出于城,即将发起总攻,将辽东城一举拿下。当时辽东城的高句丽人也知道城池即将陷落,纷纷准备后事。

就在这个时候,却传来了杨玄感叛乱的消息。

当时,杨玄感担任的职务是从黎阳仓为隋炀帝的大军运粮食。

后勤总管都叛乱了,标志着后方已经出现大乱,杨广只好放弃进攻,回国平叛,“攘外先安内”。

因为他知道杨玄感势力强大,杨素有很多儿子,杨玄感有很多兄弟遍布朝野,迫使杨广不得不放弃攻打高句丽的大好形势。

杨广撤退匆忙,由于举国征伐高句丽,全国的物资都运往辽东,隋军遗留丢弃在辽东城下的粮食、器械等各类物资堆积如山,够高句丽用好几十年。

你说杨广是有多恨?

三是杨玄感一呼百应差点把东都洛阳拿下

杨玄感一开始只是胁迫黎阳城里5000个负责运输的丁夫和南方3000个漕运的船夫起义。人数虽然不多,但发展很快。

尤其是杨玄感善于演说鼓动,对百姓们说,“我身为上柱国,家资巨万,对于富贵没有什么追求了。今天之所以不顾灭族的危险,带领大家起事,是为了解救天下的黎民百姓!”

一番话说得大义凛然,大受百姓欢迎,出现了百姓争着犒劳军队、参加军队的大好局面。

“父老争献牛酒,子弟诣军门请自效者,日以千数。”

由于民心所向,一开始杨玄感的部队势如破竹,隋将纷纷投诚,很快打到了洛阳城下。

洛阳城当时由忠于隋炀帝的将领樊子盖坚守,这樊子盖心狠手辣,先后斩杀了几个同僚,通过恐怖手段让守城将官都听命于他,这才挡住了杨玄感。

随着各路勤王部队纷纷前来,杨玄感只好撤除洛阳之围,往关中进军,可惜在弘农城下耽误了宝贵的几天时间,导致被隋朝大军追上,杨玄感终于兵败身亡。

杨玄感围困洛阳的时候,很多人以为大势已去,连很多高官显贵的儿子如韩擒虎儿子韩世咢、虞世基儿子虞柔、来护儿的儿子来渊等40多人都投奔了杨玄感。

所以,杨玄感叛乱被平定后,隋炀帝杨广长舒了一口气,对大臣裴蕴说道:“杨玄感随便一招呼,就有十万人跟着他作乱,我现在才知道天下百姓不能多,一多就会聚集起来搞乱子,应该把这些乱臣贼子都杀光,以儆效尤。”

《资治通鉴 隋纪》帝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

结语:

鉴于以上这些原因,杨广不仅对杨玄感切齿痛恨,对于跟随杨玄感叛乱的百姓认为更加不可饶恕。在隋炀帝这样的帝王词典里,根本不存在“反省”一语,于是在事后清算的过程中,隋炀帝嫌普天下的百姓数量太多也就能够理解了,这就是他作为一介独夫的思维方式:“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杨广兴师动众地三征高丽为何都以失败告终?

我对各位读者的爱已经控几不住我记几了

杨广晚年不但贪图享乐,而且先后多次对东边不听话的高丽发起了征伐,接连两次无功而返后,杨广充分发挥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很快整顿兵马,对高丽发起了第三轮军事打击。他的意思很明确,三管齐下,看你高丽能挺多久?然而,杨广的美梦很快就破碎了,原因是后院起火了,击破他梦想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最为信任的礼部尚书杨玄感。

杨玄感的父亲便是朝上重臣杨素。杨坚建立隋朝后,一手打造了杨素和高?这对双子座,后来高?遭猜忌,杨坚对杨素便到了独爱的地步了。

杨玄感是杨素的长子,如果只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长得魁梧高大,还有一副漂亮的须发,有美髯公之称。但他大脑的智力发育显然就要迟钝很多,从小呆头呆脑,常常思维短路,套用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傻蛋」。很多人为此为杨素感到惋惜,认为他「后继无人」。杨素听了这些流言飞语也不恼,淡淡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傻人有傻福,说我的儿子傻的人才是真傻。」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时光一天一天流逝,杨玄感也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到后来竟然成了学识渊博、又善骑射的文武全才。

身为「官二代」,杨玄感的仕途生涯也是青云直上,不久便如坐火箭一样升到了二品官的位置上。大家也许对二品官的概念还不清楚,但是如果我告诉大家杨玄感上朝时可以和父亲杨素并列站在一排,就会明白二品官在朝中的地位之高了。按今天的话说,二品官大约相当于中央的部长、地方的省长。

既是父子,也是同事。引得文武百官对这对特殊的父子侧目不已,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有称赞的、也有暗讽的。总之,不管是敌是友,大家心里还有一种感受是一样的:别扭。这种感觉和男扮女装、女扮男装是一样的,特别归特别,特殊归特殊,但终究觉得不习惯。

都说气氛容易感染人,后来杨坚看着也觉得别扭,于是随便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把杨玄感降了一级,这下上朝父子就不用并排站了。别人都以为杨氏父子肯定会不高兴,但杨玄感却显得很大度,他拜谢道:「多谢陛下对微臣的关照,让臣有机会在公堂之上敬奉我父亲。」

什么叫气度,什么叫气量,什么叫气魄?杨玄感以弱冠之年的强音告诉大家,他的智商非但不低,而且很高。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杨坚死后,尽管杨素对杨广有不可磨灭的拥立之功劳,但无奈他过于位高权重,喜欢猜忌的杨广对杨素自然不放心,他坐稳皇帝的宝座后,开始逐渐对杨素疏远起来,很快,杨素被架空了。眼看不得势,不久,父子俩干脆双双辞职回老家去了。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杨素病了,一是因为年老,二是因为心里郁闷,因此这一病就越来越严重。

杨素病了,杨广急了,他显得很关心的样子,派了一批又一批的御医去嘘寒问暖,嘴里口口声声说要用最好的药,不惜一切代价治好他的病,心里却希望杨素早点断气。

他甚至悄悄地问御医这样一个问题:杨素什么时候会死呢?

御医吓得一个劲地点头:很快的,很快的,在我们的努力下,他应该很快就会死的。

事实证明,杨素其实更懂杨广的心,他没有等御医们在药里下手脚,就选择了绝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歹活不如好死,杨素是洒脱的,是明智的,更是聪明的。

事后,杨广为杨素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光是悼词就长达4893字之多。众人无不为杨广的悼词所感动,纷纷以一场「及时雨」来回应杨广的良苦用心。然而,众人皆哭,却独有一人大笑,这个人便是杨玄感。他冷笑数声,道:「总有一天我会让你血债血还。」

也许是出于补偿心理,杨广随后重新起用杨玄感,任用他为鸿胪卿,并且继承了父亲杨素的爵位,后来,又提升他为礼部尚书,对他可谓仁至义尽了。

然而,杨玄感却对杨广深恶痛绝,在他心里,仇恨的种子一旦埋下就像春天的小草一样,开始疯长,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

这一天并没有让杨玄感等多久,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玄感跟随杨广出征「不安分」的吐谷浑。强大的隋军很快就平定了叛乱,灭了吐谷浑。返回时,杨广哼起了凯旋的歌曲,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而在杨玄感眼里却如针在刺,不共戴天的父仇使他的心中热血沸腾。行到大斗拔谷时,道路怪石嶙峋,崎岖险峻,全军到了这里秩序大乱。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杨玄感感觉到正是下手的好时机,于是准备偷袭杨广的行宫,出其不意地发动政变,杀掉杨广立秦王杨浩。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的叔叔杨慎只凭一句话就成功阻止了这一次「冒险活动」:隋朝现在民心统一,国内又没有出什么大乱子,还没有到下手的最佳时机啊。

杨慎果然对得起他名字里的「慎」字,杨玄感听后也觉得有道理,于是放弃了叛逆行动。

第一次谋反未遂,杨玄感并没有灰心,也没有气馁,相反他时刻准备着,以待天时。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不假,五年后,也就是公元613年,杨广第二次讨伐高丽,这次杨广依然起用最为器重的原班人马披挂上阵,宇文述和来护儿以垂暮之年出战,也许是考虑到新老结合,战场上用的是「老将」,后方家园起用的都是「新人」,留守大兴和洛阳的是杨广两个不满十岁的孙子。而杨玄感被授以督运粮食这一至关重大的任务。

机会再次摆在面前,杨玄感再度陷入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反还是不反。这一次杨玄感没有迟疑多久,他很快就决定。原因有二:一是大隋在杨广的肆意挥霍下,杨坚当年累积下来的财富和粮草几乎殆尽,今天搞建筑,明天搞出巡,有多少金银财宝可以挥霍呢?二是一意孤行地劳师动众讨伐高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光是百万大军就引起了强烈的民愤,君不见那些为了避免上战场的人自断双手双脚,以「福手福脚」的残酷方式来保全自己苟活于世幺?

短短几年光景,强大的隋朝已经从他叔叔杨慎所言的「士心尚一,国未有衅」,变成了「士心不一、国已大衅。」既然如此,此时手握军粮的杨玄感自然不会再选择沉默。

他首先利用职务之便克扣东征军的军粮,该发的不发,该给的不给,他抱定的态度是:饿死一个保本,饿死一双盈利。

粮食关系到战争的胜败,面对这样缺粮断粮的现象,杨广派出的使者该上场了。面对使者质问,杨玄感选择的是「忽悠」:路上有强贼,不能连贯地运粮啊,且等等哦。

杨广可不管这一套,他给杨玄感下达了死命令:不管什么情况,粮草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风雨无阻地运到,否则军法从事。

狗逼急了要跳墙,更何况人呢?杨玄感本来就想,这下给杨广一逼更加坚定了决心:将进行到底。

不过,在前,他还想忽悠杨广一次:风雨无阻就风雨无阻,没问题。但你得给我两个帮手。

杨广拍拍胸脯,大手一挥,也不问是要谁,要人没问题,快点运粮来啊。

杨玄感要的两个人正是和杨广一起上前线的亲弟弟杨玄纵和杨万硕。既然我要,把你们两个留在杨广身边那不是让你们死吗?杨广哪里会猜到个中缘由,高高兴兴地让杨玄纵和杨万硕回去协助杨玄感了。

两位弟弟的加盟,不但解除了杨玄感的后顾之忧,更增加了他的必胜信心。接下来,杨玄感开始来实的了,他让家奴装扮成朝廷使者,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打出的宣传口号是:来护儿了。

利用来护儿吸引世人的目光后,杨玄感来到黎阳城,然后以御敌为由关起城门,做了以下三件事:

1.扩充军队:拉壮士为兵,取帆布为甲。很快招到运输民夫五千多人,水手三千多人,这些人因为长期受杨广的欺压,所以心甘情愿为杨玄感效力。

2.设立官署:废除杨广时的新政,按隋文帝杨坚时的旧制度设置属下官吏。当即立了三个州的州长:元务本为黎阳刺史,赵怀义为卫州(今河南新乡)刺史,唐?为怀州(今河南沁阳)刺史。

3.发布公告:以「讨伐来护儿」为名,徵调各地军马到黎阳听候调遣,并且喊出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的极富吸引力的口号。取得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各地从者如流。

也不知是与杨玄感本来就出生贵族有关,还是各大贵族本来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总之,大量贵族子弟涌向黎阳,纷纷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杨玄感的行动。其中包括:杨雄的儿子杨恭道、韩擒虎的儿子韩世谔、虞世基的儿子虞柔、裴蕴的儿子裴爽、周罗?的儿子周仲??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人之后。

有兵有将,有粮有草,「傻蛋」杨玄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之旅。

给个评论,让我知道你看完后的感受

隋炀帝是如何被政绩工程拖垮的

可以说,隋炀帝杨广的一生,就是在活给别人看。史料中可以见到这样的记录:“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 在隋文帝面前,杨广总是伪装成不好声色、勤俭好德的样子,在当时被人称为仁孝。外出打猎碰到下雨,手下人给他献上雨衣,他却说:“士兵们都湿透了,我怎么可以独自穿这件衣服呢?” 为了能够得到王位,他将真实的自己伪装起来。等到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外在的压力和约束都已经消失,天性中那长期压抑着的“激进因子”不可阻挡地活跃了起来。没有任何约束的权力强化了他的政治虚荣心,也同时助长了他内心的浮躁感。这么大的舞台,他演戏的欲望更加强烈。他继续扮演着一个虚假的自我,一个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自我,只不过这个时候的观众由区区“二圣”两个人扩展为全世界的人。路旁的树木都用丝绸缠起来,而有的百姓却没有衣服穿 在杨广登基之初,大隋王朝各项经济指标和人口数量的增长都呈递增之势。杨广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既然能够成为天下人的领袖,才能自然居于众生之上。 他曾经自负地说:“天下的人都认为我是因为生在皇家才能继承皇位,拥有四海。但是如果让我和那些知识分子搞一次以文治武功来竞选皇帝之位,我也是当仁不让的天子。” 没有做过皇帝的人,想象不到登上皇帝宝座是什么感觉,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话改变一座城池的命运。权力越来越大,需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登上皇位的杨广体会到了权力所带来的眩晕感。 隋朝的财政体制是藏富于国,这就导致了官僚资本的大量积累,而老百姓的日子却过得异常艰难。据史料记载,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十五,杨广在东都洛阳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那些随他西巡入京的诸国使节、商人都有幸见识了帝国的强盛与富足。来自全国各地的5万多名乐工集中于东都皇城外的定鼎门大街,足足闹腾了半个月。 除了炫耀自己的精神文明,杨广还将自己的物质文明展示了一番。东都的市场被整饬一新,供各国商人参观。就连那些成本低廉、收入微薄的菜贩子都要在店铺里铺上地毯。各国客商路过酒店,都会被连拉带拽进去喝几杯,喝完后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不用付钱。那些老板们说:“我中原大国富足,老百姓到酒店吃饭都是不要钱的。” 喝了酒的胡人们,满脸写着狐疑之色,他们踉踉跄跄出了酒店,一头就撞在了路旁的树干上,可丝毫没有感觉到疼。半醉半醒之间,抬眼上瞧,路旁的树木都用丝绸缠起来,极尽奢华。对于杨广所展示出来的大国奢华之风,胡商们很不理解。他们转脸问身边的中原朋友:“你们这里有人连衣服都穿不起,为什么不把这些裹在树上的丝绸拿去给他们做衣服呢?”这句话极尽讽刺意味。杨广在形象工程建设方面下了血本,苦了百姓 即位后的杨广,急于要用最短的时间来成就自己的“圣王之业”。他认为如果一个帝王能够在他所统治的时代里,迎来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盛大景象,就能说明这个皇帝够得上一个圣君的标准。杨广一方面向高丽发动进攻,以实现“四夷宾服”的霸主地位;另一方面,又建东都、凿运河、筑长城、开驰道,在形象工程建设方面不惜下血本。 按照中国人评判历史的标准,杨广的这几个大手笔并不是一个安于享受的帝王愿意去做的。不管出于怎样的一番考虑,中华帝国以一种另类的姿态趋向杨广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一颗浮躁而澎湃的霸主之心,也由此得到了空前的满足。对于诗人杨广来说,他要构建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世界;可是对于皇帝杨广来说,这又是一项宏大而艰难的命题,而他又没有能力处理好个人英雄主义与千秋功业、人民的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营建东都,为了证明自己是权力正统的核心;修建长城,是为中华帝国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修筑运河,是为了贯通南北漕运的血管;征伐高丽,是“圣王之业”弈局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棋,也是杨广运作帝王权力的胜负手。 在天下承平、国力强盛之时,用这种大工程来装点盛世的繁华是掌权者通常会采用的方式。如此集中、如此大规模地将这些形象工程连续上马,全国老百姓在短时间内几乎都被集中到劳动工地上。 杨广从即位那一刻起,就在倾力打造一个庞大的劳动生产线。中华版图宛如一个巨型的劳动竞赛场,他让自己的帝国陷入无休无止的大役之中,老百姓在生命难以承受的重压之下苦苦挣扎。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时期最著名的三大工程是,大业元年修东都洛阳,总计用十个月的时间,每月用工两百万;大业三年修长城,发丁百余万;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修大运河,累计用工三百万以上。 那么,大业年间老百姓的负担到底有多重呢?史学家胡如雷先生曾经做过一项估算。从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即位,到大业八年(612年)第一次东征高丽,在这八年的时间里,隋王朝一共上马了22项大的工程,总共动用的人力达到三千多万人次。隋炀帝时期全国人口才四千六百万,而八年时间就动用了三千多万人,每年平均征用四百万左右的劳动力,将近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几乎是全国男丁的总数。那些罪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在当时看来完全是劳命伤财之举。 杨广为了成就自己的圣王之业,让整个帝国陷入到这种全民皆兵、全民皆役的疯狂状态中。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山东、河南一带,水灾成患。自然灾害对中国农耕社会经济的破坏,往往是一道无可挽回的致命伤。 中国的季风性气候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气候,广袤的中华大地局部灾害是无年不有。更何况当时的情形已是“丁男不供,始役妇人”,男丁被抓去参与对外战争或者直接送到帝国大工地上当民工,由此造成“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也就是说,老百姓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很多人被逼沦为匪盗,冒着生命危险用非法手段来获取血酬以维系自己生存的底线。 民间沸腾如此,那些稍稍有点民本思想的帝王,应该会有所警醒。他们往往会通过调整政治策略,来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为紧绷的帝国神经做暂时性的舒缓。可是对于自视甚高、一心只想着早日成就圣王霸业的杨广来说,不但没有丝毫的收敛迹象,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其实他并不是要存心折腾天下百姓,在他的利益计算里,那些挣扎于底层的百姓的生与死与他的千秋大业放在一起称量,根本算不了什么,不过是有血有肉的服劳役的工具和服兵役的兵器而已。 老百姓挣扎于死亡线上,各地的局势已呈烈火烹油之势,揭竿而起者比比皆是。可是杨广依旧沉迷于自己的英雄大梦中无法清醒过来。叛乱,在杨广看来,那不过是疏通民怨的一条管道,成不了气候的叛乱,根本经不起帝国军队的轻轻弹压。君臣之间无信任,官员之间非友即敌 小民不足畏,那些寄生于权力机器的官僚才是最难伺候的人。 杨广生性自负而多疑,尤其对于朝廷里那些和自己政见不统一的人更是倍加警惕。他曾经对大臣虞世基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也就是说,我生性最讨厌别人进谏,如果你已经身居高位,居然还想着靠进谏这种方式来博取美名,我尤其容不下你,当场就会杀了你。如果你是一个卑微之士来向我谏言,我可能会稍微地宽待,但是终究不会让你长久地站在这个地面之上的,终究还是会杀了你。 尽管在此之前,隋炀帝已经本着千古不易的兔死狗烹的帝王法则,将所有能够收拾的政敌都诛除干净。可是随着东征高丽的一败再败,国内矛盾日趋紧张,权力结构内部本就不够稳定的利益链也呈现出松懈与断裂的迹象。 君臣之间无信任,官员之间非友即敌,谁又能挽帝国狂澜于既倒? 隋王朝在国内外形势的急剧恶化中,与即将崩溃的权力体系来了一个火星撞地球似的碰撞。在零星不断的骚乱和劫掠之后,不满于帝国权力倾轧的杨玄感起兵于河南北部的黎阳。此人是隋帝国的社会精英人物,并且与皇室有着远亲关系。其父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元勋,也是隋文帝杨坚最为信任的大臣之一。杨玄感官至礼部尚书,在杨广远征高丽之初,他在隋军的主要供应基地黎阳督运军需。 公元613年初期,在今天的山东地带连续爆发农民暴动。杨玄感利用朝野上下对高丽之役的普遍反对和对隋炀帝本人的极端不满,纠集叛军向东都洛阳进发,并将其围困起来。杨玄感喊出“为天下解倒悬之急”的口号,极具吸引力,一时间从者如流,队伍迅速扩张。 这场叛乱来得快,去得也快,前后只延续了不足两个月时间就宣告失败。杨玄感也落得抄家灭族、身首异处的下场。火已经点燃干柴,想要自动熄灭已不可能。中华帝国烽烟四起,而权力系统内部和民间流传着各种未经证实的流言和带有目的性的谶语,成为泼洒于干柴上的助燃汽油。在隋文帝时期,已经被炒作过的“李氏当为天子”的神秘谶语再度甚嚣尘上。这条神秘谶语,令隋炀帝和他的权力拥趸者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尤其是那些李姓中人,更是人人自危,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李渊,一个站在帝国角落里沉默隐忍了半辈子的贵族官员。 隋炀帝大兴土木和对高丽的战争,将一个澎湃的帝国生生拖入死亡的泥沼。 各地叛乱风起云涌,大大小小有上百只起义军投身于帝国利益重新分配的格局中。而这些起义军有一个共同的行动纲领,那就是以反对繁重徭役和兵役为号召。中国历史几千年来,并无新事可言。新体制的萌芽往往是建立在反对繁重徭役的基础上,当新体制变为旧体制,繁重的徭役又会成为压弯旧体制的最后一根稻草。 山东地区的王薄起义军军歌《无向辽东浪死歌》里提出“譬如辽东死,斩头何作伤”。歌词一经唱出,“避征役者,多往归之”。也就是说,他们反对杨广到高丽去打仗,拿他们这些贫民当炮灰。 李密的瓦岗军在讨杨广的战斗檄文中,开列了杨广不死无以谢天下的诸多罪状,其中有“广立池台,多营宫观,金铺玉户,青琐丹墀”。为了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杨广倾全国之力,耗天下之财。由此可见,在反隋的队伍里,为了逃避征役而投身反政府行列的,主要是那些挣扎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隋书》中记载:“彼山东之群盗,多出厮役之中,无尺土之资,十家之产,岂有陈涉亡秦之志,张角乱汉之谋哉!皆苦于上欲无厌,下不堪命,饥寒交切,救死萑蒲。”其实隋王朝的国库并不空虚,穷得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维系的还是老百姓。 (作者为历史畅销书作家)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8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