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忠臣只能冤死 看被冤枉千年的名将潘仁美,让说书的瞎编成这样

白茶讲古今 2023-09-20 15:20:18

不论是各种戏剧、还是现代的电视剧之中,杨家将都是流芳千古的大忠臣,各朝各代的赞誉都不少,杨家人为了保家卫国,浴血沙场,可以说是千古忠臣。但和无敌将军杨业同一个时代,明明官职、功劳都高于杨业的潘美,却成了大奸臣,被人痛骂了上千年。

历史上的潘美(即是戏剧中的潘仁美)同样也是一个名将忠臣,和杨业的私交也不错的,但就因为一些原因被编故事的人骂了上千年,使得忠臣含冤。

功高盖世的潘美潘美出生于公元925年,年轻时长得风流调傥,同时家世显赫,父亲潘璘是一位后汉的军官。年少的时候,潘美曾经对朋友说过:

“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富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宋史·潘美列传》 意思是“后汉朝即将结束,朝廷上奸臣肆虐,改朝换代的征兆已经出现了,男子汉大丈夫如果不趁着这个时候建立功名,获取富贵,反而碌碌无为,真是值得羞愧!”。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来,潘美年少时就已经有了巨大的野心,试图建立功名了。

公元954年,此时后汉已经灭亡,后周建立。当时周世宗柴荣正在和辽国作战,潘美作为柴荣麾下的将领参加了战争,率领数千士兵抵挡住了数倍于自己的敌军,获得了大量的战功。后来柴荣甚至让潘美总领整个西部的战事。

宋太祖赵匡胤对于潘美也很是优容。公元959年,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命令潘美去各地宣旨,表示自己已经登基。当时的陕州主将袁彦凶狠贪财,赵匡胤担心他叛变。但是潘美到了陕州,通过宣旨,居然让袁彦乖乖臣服,这让赵匡胤大喜。

“先是,太祖遇美素厚,及受禅,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缮甲兵,太祖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图之。美单骑往谕,以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宋史·潘美列传》

赵匡胤能够让潘美作为特使去各地宣旨,就已经能够看出潘美在他心中的地位。要知道宣旨这种事绝对得要是皇帝的心腹才能做的事情,更何况当时赵匡胤刚刚继位不久,宣旨的人说不得还得平定叛乱,这能充分地说明赵匡胤对潘美能力的信任。

开宝3年(公元970年),潘美又奉命攻占南唐,将那位写出《玉树后庭花》的南唐李后主抓了回来。有了灭国之功,让潘美直接晋升广州知州。

后来到了宋太宗时期,潘美奉命灭掉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但在这一战之中,潘美有些不太光彩,虽然战争最后胜利了,但是麾下的部队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才攻下北汉的晋阳城。

攻下晋阳之后,宋太宗赵光义认为晋阳出过太多皇帝,底下有龙脉,便传旨让赵光义将晋阳城毁掉。按照赵光义的旨意,潘美应该将晋阳城的百姓迁到并州城再进行焚城。

但潘美麾下的士兵在攻击晋阳城时遭受了太严重的损失,因此在迁移百姓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执行潘美的命令,在百姓尚未迁移完毕的情况下就纵火焚城,随后又掘开河堤灌城,在潘美手下,晋阳这座有着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名城就此彻底消失。

真的是潘美坑死了无敌将军杨业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朝兵分三路北伐,潘美领兵西路军。西路军连战连捷,连拔数座城池,但是由于曹彬率领的东路军战败回撤,潘美的西路军也只能无奈回撤。就在回撤的途中,发生了后来在各种戏剧、小说中大书特书的逼死杨业的情节。

“雍熙三年,诏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诏内徙其民。会辽兵奄至,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死之。美坐削秩三等,责授检校太保。”——《宋史·潘美列传》 在小说中,潘美是因为嫉妒杨业的功劳,因此逼迫杨业断后,好让自己安然离开,顺便坑死杨业。但事实上潘美和杨业并没有什么冲突。很多人不知道,杨业其实是个降将。

他曾经效忠于北汉,潘美灭北汉之后还特意让被俘的北汉国主写信劝降杨业,杨业这才降于宋军。虽然后来杨业在宋朝取得了一些战功,但是他由潘美劝降、曾经效忠于北汉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潘美可是一路跟着宋太祖、太宗打江山的近臣,两人的身份从根基上就有区别,你一个开国功臣,跑去嫉妒一个降将?不嫌跌份么?而且当时撤军的时候,潘美的西路军可是保护着四个州的平民南下,要是他的部队去支援杨业了,谁来保护这些平民不会被突然窜出来的辽国骑兵给杀死?

历史上到底是谁坑死了杨业?既然不是潘美坑死了杨业,那么历史上到底是谁逼迫杨业去应必死之战呢?其实是潘美的监军王侁。宋太宗由于得位不正,一直担心带兵在外的将领造反,特意设置了一个监军的职位,这个职位有着莫大的权利。

潘美虽然为一军主将也不敢得罪,偏偏他的监军王侁还是个文官,根本不懂军事。当时杨业断后时守着一处关隘,正常打的话本不至于兵败被俘。但王侁胆小惜命,怕被敌军追上,逼迫杨业出关作战。

“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侁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赞成之。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宋史·杨业列传》

我们可以看到,史书记载上,杨业全程都在和监军王侁辩论。而且王侁见杨业想要守关,甚至说出了“得非有他志乎?”这种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难道你有别的志向?”,暗示杨业想要造反,监军权利巨大,王侁说出这种话,杨业只能出关作战。

也就是说,逼迫杨业断后的人仅仅只是王侁,潘美全程没有插入对话。甚至在杨业领兵出关时,还和潘美泣别,说明两位将领的关系其实不错才对: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宋史·杨业列传》

然后杨业就率领自己的部队在山谷外阻拦敌军部队。按照原计划,当时潘美和王侁要领军在山谷口接应杨业撤退,但是王侁远远望见杨业的部队打得不错,就想要争功,率领部队出了谷,潘美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监军。

到了半路上,王侁又听说杨业战败了,居然带着兵就跑了,完全放弃了接应杨业,这才害得杨业被俘,最后绝食而死。

“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宋史·杨业列传》

小结王侁坑死杨业,潘美却背负了上千年的骂名,后代甚至不得不改姓来避免被骂,只能说是太冤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各朝各代的小说作者并没有详细地考证历史,而是靠着自己的想象便乱写一气,而小说传播范围必然比正史更广,导致了潘美这样一位功勋卓着的将领背负了千年骂名。若是潘美泉下有知,估计也会大呼冤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6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