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白居易:情商高的人,说话都比较直

易简读书 2023-09-20 14:15:32

易简读书·生活家 第三期

文|扎扎

公元806年,关中地区,五月小满前后,正是麦子收割的农忙季节。

麦田一望无垠,正午时分,裸露的黄土地蒸腾出暑气。家家户户的壮年男子倾巢出动,右手镰刀,左手麦秆,争分夺秒,赶在下一场雨到来之前,把这一片繁盛的金黄,归于荒芜。

土地、麦垛和裸露的皮肤,三种层次的黄融为一体,使得不远处田垄上的浅青色身影,显得格格不入。

35岁的白居易,到任周至县尉不足半年,已走遍各处体察民情。入田方知农桑苦,百姓的生计,都系在这一方土地上。

割麦者有地有粮,多少有个指望。

在他们身后,跟着捡拾漏网麦穗的贫苦妇女,为了缴纳沉重赋税,她们家的田地接连变卖,而今只能靠拾穗充饥。

征收捐税,本是县尉白居易的职责所在,无可厚非,要换了贪官污吏,说不定还会额外敲诈百姓。

遇上此情此景,他竟愧疚难当: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这种设身处地的共情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特别是两方身份地位悬殊时。

居高而不临下,同情却不施舍。透过现象,直指时弊,是内化于心的慈悲。

01

一个人的家庭出身

是他一生不变的站位

为官者,存有对底层民众的同理心,并不稀奇。

前有疾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还有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

拥有同理心,是高情商的表现。可放在白居易身上,就显得古怪。

白居易的母亲陈氏,15岁时嫁给了自己的舅舅白季庚,两个人相差26岁。老夫少妻 + 近亲结婚,竟然生下一个旷世奇才。

白居易六七个月大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呢,有人指着屏风上的字给他看:“这是‘无’,这是‘之’。”下次别人再考他的时候,他就能听声辨形,准确指认出对应的字来。

他五六岁开始学习写诗,九岁已经掌握了诗词格律。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天才。天才,是具有特殊创造力的一群人,尤其是艺术创作,讲求独一无二的个性。

想要追求个性,就不能过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种创造力才显得有独特的生命力。

所以,智商高的天才,往往情商极低。

智商是娘胎里带来的,情商却可以靠后天培养。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决定了他的处世态度和看问题的眼光。

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河南,这片广阔的中原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仓。靠天吃饭,就得看天脸色,水旱灾害一来,老百姓只能以树皮草根充饥。

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地方小官,家庭环境贴近社会下层,才能对民间疾苦有近距离的观察。

真正和民众站在一起的人,会想他们所想,悲他们所悲。

02

理想丰满

然而现实骨感

自幼熟读经史子集的白居易,16岁便已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传世佳句。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一个人满腹经纶,又有救民于水火之心,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底层读书人想进入体制内,唯一途径就是科举考试。在唐代,想考个进士,少年熬到白头都未必能中。

我们的天才青年白居易,29岁便已傲视群雄,成为当年十七名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个。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中了进士已是不易,还是当中最年轻的,这春风得意的姿态,跃然诗上。

后来,他又接连通过了吏部的科目试和制科考试,一路狂飙,大踏步迈向仕途。

本以为马上要实现人生理想,登上大明宫之巅。没想到,35岁的白居易,第一份正式官职是——周至县尉。

一为趋走吏,尘土不开颜。

周至县是当时首都长安的郊县,放到现在来说,白居易相当于北京市郊密云县的基层公务员,主管治安和税收事宜。攘攘尘世中趋走服役的小吏,距离他的人生理想实在差得太远。

然而,他在这里,亲眼目睹,农民因重税失去田地的惨况。京郊尚且如此,整个国家的人民生活,都不会好到哪儿去。

满腔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白居易急啊!人到中年,功业未成,少年得志的傲气纵横,在岁月蹉跎中,渐渐消失殆尽。

所幸周至山盘水曲,是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常有美景相伴,不得志的愁绪总能有所疏解。且此地距离马嵬驿只有五十里,杨贵妃香消马嵬坡,着实一段传奇。

03

用不得罪人的方法

写骂人的话

周至这个小地方,没能让白居易建功立业,却让他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长恨歌》。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传奇故事,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大节点,这个事件也就成为了中唐、晚唐诗人诗作中的经典主题。

唐杨的爱情故事的确动人,可对于皇家而言,却是一则丑闻。公公看上儿媳妇,还把她占为己有,无疑是一种乱伦行为,杨贵妃更是被当做“亡国祸水”。

杜甫的《丽人行》一诗,通篇都在讽刺杨氏一族的骄奢淫逸。罗隐的《马嵬坡》,骂人更是直接:

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

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

朝代兴,是君主励精图治;朝代亡,是红颜祸国乱政。

批判杨贵妃,已成当时社会的一种“政治正确”,可白居易偏要逆流而动,给这两位“亡国罪人”洗白。

其实他的心里也是想骂的,看着大唐盛世一步步衰落下来,谁又能心平气和呢?

然而,“为尊者讳”,是封建时代的言论准则。指着皇帝的鼻子骂,是不可能的,情商高如白居易,自然要想点迂回策略。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虚构情节,将唐杨乱伦的事实一笔带过。从极尽荣宠到生死相许,白居易将两人缠绵悱恻的爱情升华到天上人间。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白居易的笔下,唐玄宗是个为了美人不早朝的昏君,却也是个用情至深的痴情男子。他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个好夫君,无形中拔高了唐玄宗的形象。

妙就妙在,这样的写法,让普通的读者能理解其中的讽喻之意,却也让当权者生不起气来。

唐玄宗的七代孙唐宣宗,在白居易逝世后,还写诗悼念,把《长恨歌》看做他的代表作。

既表达出讽喻之意,又不得罪当事人,白居易的高情商,兼顾了诗歌的艺术高度和皇室的尊严威望。

04

挚爱

只因曾拥有

能写出如此千古爱情绝唱,光有高情商是不够的,如果自己没有深刻的感情经历,很难以情动人。

可白居易写下《长恨歌》时,尚未娶妻,甚至寂寞到把院子里栽的蔷薇花,当作夫人:

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

以花为妻甚是浪漫,可白居易的感情经历并非空白,他在年少时,曾有过一段苦涩的初恋。

父亲是安徽符离的地方官,白居易少年时,在符离住过几年。白家的邻居,有位叫做湘灵的姑娘,容颜姣好,性格温柔,与白居易两心相许,共度年少时光。

湘灵曾亲手做了一双鞋,送给白居易,作为定情信物。鞋面是用锦缎制成的,连看不见的鞋里子,她都精心绣上花纹,一针一线,满是少女的浓情蜜意。

两人私定终身,却因门第差距,不能结为夫妇。离开符离后,白居易写了不少怀念湘灵的诗: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离开你以后,我每到一个高处,都会回头眺望,想象着没我的日子,你是不是正倚着栏杆,独自发愁。

爱情的刻骨铭心,失去了才能懂。

唐明皇与杨妃死别,正如白居易同湘灵生离。但凡曾拥有,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

直到46岁,早已结婚生子,经历了官场浮沉的白居易,偶然拿出那双定情之鞋,翻来覆去地看,可惜物是人已非,不能见,不敢忘。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永失吾爱”的经历,给了白居易源源不绝的灵感,斐然文采总会发光。很快,他便被调入首都长安,担任“左拾遗”。

05

高情商

不是没有原则的世故圆滑

拾遗的主要职责,是指出国家大事或朝廷措施的遗漏之处,说白了就是专门挑刺儿的言官,自由度高,官位却小。

官位小,好歹也升了官,不再是尘土小吏了。37岁的白居易,理想未死,自然想要大展拳脚。

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

在“兼济天下”的理想面前,那个八面玲珑的白居易,瞬间化身“白怼怼”。

贪赃枉法的权贵重臣,怼。

把持朝政的宦官阉党,怼。

苛待人民的垃圾政策,怼。

只有他不想怼,没有他不敢怼。三年的言官生涯,白居易奋发有为,不顾得罪权贵可能带来的杀身之祸,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朝廷积极献策。

情商高,不代表曲意逢迎,更不是没有原则的世故圆滑。朝廷大事,关系着国计民生,不是写诗讲故事,没有转圜余地。

正当白居易在朝廷大展拳脚之时,家庭变故突然降临,他的母亲去世了。

唐代制度规定,父母亲如果去世,子女要放下一切工作,守丧三年。

等白居易守丧期满回朝,时局已变,他被免去言官的职位,转而做了“太子左赞善大夫”的闲职。

有人不想让他开口,他偏要越级言事。

一次,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在上朝路上被刺身亡,连刺客都没抓住,这简直是朝廷的奇耻大辱。

白居易当天中午立刻上书,要求朝廷捉拿刺客。他虽是越级言事,但身为臣子,心系朝廷,无可厚非。

可他在言官的任上,树敌不少,便有权臣造谣说,白母是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写了《赏花》和《新井》二诗,如此不孝之人,怎配教导太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白居易因此被贬江州,壮志难酬。

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

功业未成,去国离家,可悲可叹!

06

过刚易折

转而中隐

过刚易折,过柔则靡,刚柔并济,才是成事之道。

被贬江州后,白居易想明白了:人生短短几十年,我已44岁,馀年无多,何必再自讨苦吃!

“出仕”和“退隐”是古代读书人的两难。

“出仕”,可以报效国家、光宗耀祖,可是汹涌宦海,危机四伏;“退隐”,倒是远离风波、洁身自好,却永无出头之日。

面对两难,白居易创造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既不在朝廷做大官,又不退隐山林,在京城之外的地方当个闲官,不会过于忙碌,也不至于无所事事,这样的生活状态几乎完美。

白居易深知,过刚易折,却又不肯随波逐流,只好远离权力纷争的政治中心,过些舒心的日子。

“中隐”的智慧,让白居易退而休养生息。朝中的朝官与宦官相斗,宦官控制局势后,便对朝官大开杀戒,长安城里尸山血海,是为“甘露之变”。

朝廷,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朝廷了。白居易的“中隐”之策,使他躲过了“甘露之变”。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他似乎早有预感,急流勇退,虽功业无望,至少保全自身,以待来日。

07

人生在世

为乐而已

白居易,字乐天,人如其名,乐天知命。

熬过了贬谪、政变,58岁的白居易,在洛阳任“太子宾客”的闲职。64岁又升官,做了“太子少傅”,虽是二品大员,却依然是个闲职。

晚年的白居易,不愁吃穿,不图名利,知足常乐。

生活过得好不好,无关年龄,无关贫富,只在于心态。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紧盯那些可遇不可求、可望不可即的东西。

庸碌者总是“比上不足”,聪明人只看“比下有余”。

年虽老,犹少于韦长史。

命虽薄,犹胜于郑长水。

眼虽病,犹明于徐郎中。

家虽贫,犹富于郭庶子。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上”是永远比不完的,所以白居易坚持向下看,虽然年老、命苦、眼花、家贫,比起其他遭遇不幸的人来说,还是好一点的。

比来比去,总是比别人过得好,怎么能不知足、不快乐呢?

白居易的另一重快乐源泉,是一群明艳动人的家妓。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樊素精于歌曲,小蛮善于舞蹈。白居易虽已年迈,却时时有美人侍候在侧,其乐无穷啊!

曾有研究显示,男性多看美女,可以延年益寿。白居易享年75岁,在古代算是长寿了,可以给这一研究,再添论据。

08

最美不过夕阳红

人生能得三五好友,一二知己,足矣。

白居易与生平好友元稹,青年时各地任职,聚少离多。到晚年,两人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写诗唱和。“元白”之名,不仅是他们才力匹敌的美谈,更是真挚友谊的见证。

可惜,元稹短寿,53岁就去世了。白居易亲手为他撰写祭文:

“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

你是形,我是影;你是皮,我是毛,我们的生命是合二为一的。你已不能体味这人间悲欢,就让我替你潇洒活一回吧。

前有“元白”,后有“刘白”。元稹与白居易,年少相识;刘禹锡与白居易,年老常伴。

74岁的白居易,在当时已是高寿。暮春时节,他邀请了六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到他家聚会,称为“七老会”。

七人五百七十岁,拖紫纡朱垂白须。

七个人加起来有570岁了,依然可以和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宴饮、赋诗、谈笑,老年生活精彩充实。

晚年的他,特别热衷为自己编纂文集,把自己所有的诗文集合到一起,使得作品可以长久地流传下来。

09

人生赢家

醉吟先生

少年时,他天生奇才,醉心诗书,无双名句流传千古。

青年时,他体恤民苦,壮志满怀,奈何位卑人微言轻。

中年时,他奋发有为,直陈时弊,却遭陷害贬斥江州。

老年时,他乐天随性,比下有余,呼朋唤友夕阳红遍。

人生的境遇不可控,自己的心态却可以调整。对于能改变的,用尽全力;对于抓不住的,及时放手。

不怨天,不尤人,安时顺命,知足常乐。

平头百姓也好,千古伟人也罢,于浩渺宇宙间不过沧海一粟。

现在的人,那么多时间悲叹时运不济、天道不公,不如学学白居易,乘兴而来,醉吟而归。

放下执念,求得自由,浩然江湖,从此任君悠游。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5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