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曾经战无不胜的孙传庭,却败给了李自成,他一死明朝其实就亡了

老张聊史 2023-09-20 12:08:01

孙传庭是进士出身,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孙传庭有能力,也有魄力扮演郭子仪得角色,可惜遇到了崇祯。当时的局势,孙传庭手握十几万陕军,占据西安,扼守潼关,控制着整个关中。孙传庭,哪怕只要有一点点歪心思,就可以扮演割据一方的军阀角色。我倒希望,历史能重来,孙传庭不听崇祯的,坚决不出关,走左良玉的路线。如果孙传庭当皇帝,可以挽救大明,如果皇帝完全信任鼎力支持孙传庭,可以挽救大明,大明朝内外交困,崇祯并不能从善如流、亦不能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举、其夙夜勤政只不过是个守成之君,当此乱局危局,一不能革新、二不能去弊,孙传庭一个缺兵缺饷缺支持的人如何扭转乾坤?大明朝积弊已久,倾覆只是早个几年或晚个几年的问题。

崇祯逼迫孙传庭出战李自成,孙传庭奉命救援开封,但只率领五千精锐便进驻潼关,而且这5000人马还是大明朝最后的精锐,加上潼关粮草不足,军械荒废,又受到瘟疫感染,明军战斗力直线下降,最后仅仅在部队刚刚恢复元气,粮草军械刚刚到位的情况下就率部出击李自成,结果全军覆没。孙传庭败的不是自己,而是大明,明末风雨飘摇,根基已烂,否则也不可能起义不断,只要这种造反根子没解决,就会一波接一波,孙传庭就算这次宰了李自成,还会有张自成王自成,孙传庭早晚一死,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成功,失败也不是一个人的失败。

李自成击败孙传庭后,此时已经建立大顺朝,和明朝已经成了敌国,从法理上来说,只有和谈,没有招安。如果说李自成打了胜仗还要降级,这未免不合理。其次,李自成走到山西的时候,发了一道诏书给崇祯,要崇祯“如杞如宋”,就是说让崇祯投降大顺,他保全明朝的宗庙,没道理到了北京城下反而颠倒过来。最后就是,李自成如果放弃攻打北京,回到西北,情况可能会很不利。李自成当时控制陕西、河南、山西三省和湖广的四个府,这些地方全都刚刚经历过饥荒和战乱,能提供的钱粮很有限,但李自成刚刚收编了明朝除关宁军外的所有边防部队,这些部队原来都是由明朝的中央财政供养的。

李自成到了北京城下的时候,已经没有别的路走了,要么统一全国,要么部队瓦解。所以裂土封王的记载很可能是讹传。《国榷》中提到,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监杜勋去谈判,要求崇祯逊位,《平寇志》也采此说,《再生纪略》则说李自成想“中分天下”,《怀陵流寇始终录》提到了两种说法,一种也是中分天下,另一种是李自成担任大将军,接管明朝朝政。李自成请封西北王的说法出自《明季北略》,但是《明季北略》是这几本书中最不靠谱的,作者计六奇一辈子没离开江南,而且在康熙二年才开始着手搜集资料。甲申之变已经过去二十年,当时的亲历者几乎死绝了,谁也不知道计六奇的史料是哪里来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李自成请封西北王的说法是李过和高一功在联明抗清时期编造的,目的是淡化逼死崇祯一事,把李自成进北京、崇祯自尽归结成“误会”。

崇祯招安了很多农民军,但是招安之后要拿出大笔军饷去安置他们,这个崇祯有点负担不起。而且招安的农民军很多都不愿意遵守官场规矩,受了招安之后和同僚冲突不断。比如说张献忠,招安之后熊文灿向他索贿,这在明末是官场惯例,但是张献忠不仅不给还嘲笑熊文灿。还有就是李自成是一个异数,他从来不谈招安,除了渡黄河那次他跟着高迎祥等其他六十营反王一起诈降之外,李自成不论被打到多惨都坚持不谈招安。

李自成可以输个十次八次,但孙传庭一次也输不起。李自成常常几乎全军覆没,但又能马上卷土重来。那是因为明朝因剿匪不断的加税,使得农民军根本不缺兵员。很多老百姓因负担不起税而加入农民军,加上战乱得很多老百姓家毁人亡。当时就有人反对只是一味的加税剿匪,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剿匪很难成功的,治标不治本。

只有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才是重要的,只要能解决这个。解决农民军是迟早的。《武状元苏乞儿》中皇帝对苏乞儿讲:你丐帮弟子上千万一天一解散,我一天心不安。苏乞儿讲丐帮有多少弟子不是由我决定,而是由皇帝你决定。如果皇帝英明神武让国泰民安,人人有饱饭吃,谁愿意当乞丐。例如三国时曹操任兖州刺史,青州百万黄巾军入兖州。曹操收以壮丁为青州兵,剩下的发给牛分给田地耕种,好像是租金四六分。一来解决了黄巾军吃饭问题,政府又有增加财政收入。

一个王朝到气数将近的时候,就要有一个明智之主,就像一个即将咽气的病人,必须找一个高明的医生,对症下药,才能挽救他的生命,就像康熙把皇位交给雍正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被雍正一一化解,在用人方面,雍正大胆之处无人可及,用的两个能臣,都不是科甲出身,却为他的一系列改革,实行的坚决彻底而且成功。这一点崇祯差的太远了,但也怪不得崇祯,年纪比较轻,没有社会经验,又碰到这么个乱摊子,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崇祯执政17年,政治水平没有一点提高,大明江山能在他手里坚持17年,说明大明还是有能臣悍将的。

那为何大厦倾倒,他用人上有问题,他用人都是别人举荐,或自荐,没有自己对这位官员的了解,和考察,而且刻薄寡恩,只要没完成任务就是杀头,下狱。偏听偏信。在农民起义军被镇压一波,又起一波,就没认识到其真正原因,只是一味地镇压,同时为了军费,还不断的加重百姓赋税。使得百姓政府产生更大矛盾。对朝政应整肃吏治,多释放亲民政策,以肃贪的方式充盈国库。巩固宁锦防线,不卑不亢的态度,与满清洽谈互不侵犯的条件。这样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如果能开放海上贸易,再创大明辉煌,不是神话。

明朝灭亡是系统性崩溃,迟早要完。只是如果崇祯操作只要稍微正常点,那明朝大概率不会砸在他手上,君不见唐僖宗,军阀、宦祸、党争、农民军、游牧等等,五毒俱全,人家不还是寿终正寝,唐朝硬是没砸在他手上,何况崇祯上来基本盘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而且正是因为崇祯一顿操作猛如虎,使得晚明提前爆炸,农民军、地方豪强都没有完成进化,边军也惨,只能依附外族,而且发育程度最高的游牧渔猎势力的后金,其实也没有进化成完全体。

也先的瓦剌其实一点也不比后金差,最终都没能打败明朝,后金自身的问题也很多,要不是崇祯的操作,怎么能入关将蛋糕做大?正常皇帝当政下的发展,最先自爆的一定是后金,他们只配在山海关等地方啃墙。主观上崇祯没有帝王之道、御人之术。不过客观上大明气数也尽了,经济层面来看,土地越来越把持在地主、大家族手中,和明政府县官员沆瀣一气,大明财政越来越捉襟见肘,中央搞钱越来越难了。崇祯算是催化剂,加速了其亡国进程。

无一败绩的孙传庭,为啥会败给屡战屡败的闯王?

明史载:“传庭死而明亡矣”。当时辽东松锦之战后,大明最后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大明已无兵可用。崇祯重新提拔入狱三年的孙传庭,孙传庭临危受命,无论是整顿军备、编练新军还是整顿地方、治疗疫疾都是竭尽全力。

但是形势已变,当年被他打得只剩十八骑的李自成已经有了几十万大军,而且初步建立了政权,关键他有粮有兵员,而孙传庭东拼西凑都难。李自成凭那歌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靠旱灾兵祸,大明内外交困的形势就有无穷无尽的兵源。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李自成再围开封,末代周王朱恭枵告急,崇祯不顾孙传庭所说的新军未练成,急令救援,孙传庭领兵出潼关,初战连续胜利,但是因为河南连续阴雨天和闯军袭扰,后勤补给困难,士兵饥饿,以青柿子充饥,军心不稳,在闯军的反攻中溃败。之后南阳之战火车营在白广恩的带领下攻破闯军三重阵营,但是粮草缺乏,后劲不足,最终在闯军的反击中火车营、骑兵接连溃败,最终全军大败,孙传庭败走潼关。


闯军追击攻破潼关后,孙传庭在乱军中战死,部队溃散。

最后用电影《大明劫》的台词,总结孙传庭失败的原因。孙传庭问:“又可兄,你觉得大明朝气数已尽了吗?”


吴又可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历朝历代,皆是始兴终衰,其中道理,皆是重驭世之术而轻经世之道,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孙传庭诛杀侵吞军田的乡绅时)孙传庭道:“你们都是害国之贼。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


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们知道什么是人心吗?人心,就是粮食,就是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这就是为什么他李自成可以输个十回八回,而我孙传庭连一回都输不起!”军队训练不够,皇帝瞎指挥,没钱没粮,打再多胜仗,也是聚沙成塔,水一来,最终还是会是功亏一篑。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2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