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三国时期的武将,以其勇猛过人忠义无双着称,后来不断地被人抬高和神话,最终关羽成了中国的武圣人,而且其忠义的形象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并立庙供养,全国各地到处都有的关帝庙就是关帝信仰的最佳体现。
关羽的形象有很多,其中最经典的形象就是夜读《春秋》,荆州春秋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下联是“着《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就这样因为一部《春秋》联系在了一起。
《春秋》是什么呢,《春秋》其实就是孔子为鲁国写的,非常简短的历史记录,前后二百四十二年,这段时间就因为这部《春秋》而被称为“春秋时代”。
在古代书写不容易,但是孔子的春秋记载历史有多简单呢,春秋所有的内容都是,某年某月,某国领导来我国访问;某年某月,我国领导到某国访问;某年某月,某国攻打某国,赢了;某年某月,某国攻打某国,输了;然后,一年就这么结束了。
可以说是非常的简单,完全没有任何细节的描绘,是一本极其枯燥的书,跟《史记》那种精彩的写作手法,完全不是一种书。
但因为孔子他老人家崇高的地位,所以这本《春秋》,一直被封为历代的经典,属于四书五经的范畴,是读书人的必读科目。
小说里突出关于夜读《春秋》,主要是为了突出关羽个人忠义无双,文武双全的形象,但这里面其实还有个很现实的的问题,关羽读的很可能和孔夫子读的不是一本《春秋》。
明明是书名都一样,为什么说读的不是一本呢?
这就是说道《春秋》这本书的变化了,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经典了,是孔子亲自编修的,所以非常的重要,但是他过于简略,把孔子封为圣贤的儒生们,完全无法从《春秋》里读出来什么,于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春秋,出现了三本解释春秋的书,分别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这三本书合成春秋三传,因为是对春秋做的注释,所以注释文本里,已经附带了春秋的原文,所以这三本书流行之后,纯粹单行本的《春秋》已经很难见到了,因为就算你有你也读不懂。
这里面三本书都曾经显赫一时,最后胜出的就是《左传》,他成了《春秋》的代名词,因为他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所以你如果是在读《左传》,你实际上也可以说实在读《春秋》。
关羽读的其实就是《左传》,为什么会这么说的,因为《左传》在当时可不简单的是一本历史书,他其实可以被看做是一本兵书战策。
假如说你要穿越回古代做将军,《孙子兵法》和《左传》如果你只能选一本带上的话,千万不要选《孙子兵法》,因为他虽然是一本军事着作,但是理论性极强,你就算把书翻烂都不知道怎么打仗。
《左传》就不一样了,他可以给你提供许多鲜活的战争案例供你参考,有点像上学的时候,公式与例题的关系。
传统学术很讲师承,师承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前程,所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并不是一句场面话,师承在今天的相声圈还是可以看到他的巨大影响力。
汉代官学权威刘向梳理过《左传》在汉朝以前的师承脉络:左丘明传曾申,曾申传吴起,吴起传给儿子吴期,等等等等。
这里面吴起的名字非常引人瞩目,吴起是非常伟大的军事家和改革家,经过他统筹编撰的《左传》,里面有很浓郁的兵书战策的味道。
历史上的名人爱好《左传》的名人非常多,汉开国名将冯异和南朝名将羊侃都是兼爱《左传》和《孙子兵法》的,因为打败侯景而名动天下的王僧辩也是着名的《左传》爱好者。最着名的人物要数西晋名将杜预,他是灭蜀平吴、结束三分天下的重要功臣。
杜预人称杜武库,这是形容他学识渊博、干练多能,胸中就像武器库或储藏器物的仓库一样无所不备,是一位机器猫式的奇才。今天的《大学语文》收录有王勃名文《滕王阁序》,其中有“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这是恭维当时在座的王将军,很巧妙地把他比作杜预。
杜预平生最爱《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这当然比烟瘾、酒瘾高级多了。他还精心为《左传》作注,写成一部《春秋左传集解》,这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左传》注本。唐朝官修科举教科书,《左传》部分用的底本就是杜预的注本。所以诗圣杜甫在当时很是得意,常常炫耀自己是杜预的十三世孙。只不过今天环境变了,介绍杜预的时候反而要说他是杜甫的十三世祖了。
历朝历代都有这么多人喜欢《左传》,尤其是这些人作为武将,他们喜欢《左传》更是为这本书添加了许多兵书的味道。
据说当年多尔衮就非常喜欢《三国演义》,总能从中领悟到兵法的奥妙和各种阴谋诡异,战争策略等等,可见兵法这个东西,都是活学活用的,并不一定是拘泥于纯粹的兵书。
由此可见,关羽夜读《春秋》,其实他是在读《左传》,是武将的一种修养,从一定程度上说,读《左传》也就是读《春秋》,所以关于夜读春秋这话说的也没错,只不过他读的《春秋》跟孔老夫子读的《春秋》可不一样。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挥师东征刘备,在徐州一举告捷,并将关羽和二位皇嫂俘获。曹操心想,关云长如能归降,曹某必能早日一统天下。曹操求贤心切,对关羽一天三宴,盛情款待,还拜他为偏将军,赐宅地建造楼阁。可是不失大节的关羽仍然身在曹营心在汉,盼望二位皇嫂能早日与结义兄长刘备团聚。曹操见恩赐不行,便又使出以*情相逼的新招。他把关羽与二位皇嫂同关一室,图谋以后将此事宣扬出去,以绝关羽回汉之念。夜幕降临,关羽面对二位皇嫂满脸羞红,心中怨恨曹孟德用心奸险。他略一思忖,依然起身来到室外,开始秉烛奋读孔子所著的《春秋》。关羽时而朗声念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曹操隔墙侧耳**,轻声叹到:“关云长乃真英雄也!”他见归降无望,便将关羽3人放回。临别时关羽将所画的并蒂诗竹赠予曹操,疏密相交的竹叶组成4句诗,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借以表达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坚强信念。关羽夜读《春秋》的高尚情操一直激励着后人。
一、关羽夜读《春秋》以言志
关羽秉烛奋读孔子所著的《春秋》,旨在向曹操表明自己的心迹: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把关羽围困在屯土山上,在张辽极力劝说下,关羽和曹操订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约":一、降汉不降曹;二、赡养刘备两个夫人;三、一旦知道刘备消息,无论千里万里赴汤蹈火也要投奔兄长。曹操最后答应了苛刻的条件。身在曹营的关羽还几次提醒曹操,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故主刘备。后来又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关羽忠于刘备,忠于桃园结义的拳拳之心,在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国志》里关羽投降变节之说也就被巧妙地化解,反而留下一个著名典故,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将关羽讲义气的形象推向极致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一幕,更令无数人荡气回肠。
关羽夜读《春秋》,是做给曹操看的,关羽时而朗声念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曹操隔墙侧耳**,轻声叹到:“关云长乃真英雄也!”他见归降无望,便将关羽3人放回。
二、关羽夜读《春秋》是研究历史吗
《春秋》是一本什么书?《春秋》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因它是用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写成的,所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读史书,与一个武夫有没有关系。据《三国志》裴注引《江表传》记载说:关羽平时十分喜爱《左氏传》,而且“讽诵略皆上口”。在汉代,诵经读经现象十分普遍,《春秋》是时人必读之书。如《魏书-李典传》裴注引《魏书》曰:“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应该说,关羽读《春秋》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关羽夜读《春秋》是研究历史吗?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所有事的一种记录和评价。每个人带着不同的感情立场去看待历史和一些历史人物,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就会产生疑问:到底孰对孰错呢?带着这样的质疑,人们就会寻找不同的史书版本比较鉴别,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发生的某件事,或被历史记录的某个人,这样,一步步就走近了真实。就像我们认识自己所在的位置,只看到前面或后面,我们就无法真确做出判断,只有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都全面的了解了,甚至找出一个参照物去定位,我们才会对自己的位置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读史也同其理。在比较古今发生的事情时,历史会慢慢地告诉我们,它在现实中烙下的那么多痕迹,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慢慢在头脑中产生一系列疑问,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就会研究和推理,最终形成一个趋近客观的判断,这就是明智的由来。疑问的产生、解答、比对和萃取的过程,赋予了我们对公正客观史实的执着追求。这所有的过程,也让我们养成了对史书记载真伪的质疑批判,也逐渐形成了我们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关羽夜读《春秋》,他也试图在历史中找是非曲直。他在思考一个问题:义。《春秋》可以为他找到答案。《春秋左氏传》中记录了许多义士,义举,这些人,这些事,引起了关羽的诸多思考,他成就了关羽的忠义思想,关羽后来成为忠义的化身。
关羽的忠义思想确实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有着相当复杂的内容。这种忠义思想,有如下特点:
第一,好汉不从二主。
关羽一旦跟了刘备,便铁了心,万变不改,万死不辞。关羽的“义”,是信义,义气。关羽追随刘备,在三方争斗中,屑弱势的一方,尤其是早期,屡屡兵败,没有立足之地,但他意志坚定,决不动摇。为了保全刘备妻小,他一度暂附曹营,曹操为了收买他,三天小宴,五天大宴,达到无所不予的地步,但他毫不动心,一旦打听到刘备的去处,任何力量都不能阻他前行。关羽的重义,达到了对其他一切都看轻的程度。这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言行为义而动。
关羽的言行,始终与“义”连在一起,为了“义”,他可以快马飞刀,令人头落地,也可以勒转马头,让敌首逃跑;可以勇斩强敌,转瞬取胜,也可以心头不忍,刀下留人;可以不睬军师,自行其事,也可以俯首听命,忠心效力。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受“义”的牵制,为“义”而动。“义”高于一切。
第三,重义不惜废公。
关羽的“义”,有浓厚的个人义气的成份,华容道放走曹操,是因义害公之举,不足为训。《三国演义》写到此处,多次提到“义”,如借曹操之口说:“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庚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又偌作者之口说“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年曹操许多恿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这真是把害义写成了善义,这样的“义”,实不足取。
关羽为孙权所害,《三国演义》颂之曰:“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褒扬之重,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关羽亡后,在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建庙,四时致祭。这恐怕是最早的关庙了。
随着关羽忠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关羽从历史上的忠臣形象成为万众效仿的偶像,他的地位也从臣到帝。在明清两朝,对关羽的崇拜达到高潮。到处修建关帝庙,长年烟火不断,成为民间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学生喜欢数学奥林匹克,男性渣痴迷于色情,从前在美国,最喜欢读的是春天和秋天。关二爷之所以喜欢看春秋,汉默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认识春秋的大义,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是以春秋为军事教科书,汲取古代战争的军事经验。关羽是中国古代?忠?的代表人物,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还是独行千里,体现了一句话,曹操给了他各种名利,一听到刘备的消息,关羽就回到了他哥哥身边。关羽很忠心,很多中国商人都喜欢在家里拜他。为什么关天朗会变成蔡慎?因为根据中国人的说法,正义者和奸商聚集在一起。不仅如此,即使是在街头混社会的人,也想通过二爷作为他们的精神偶像,因为,?大家出来混,是一个正义的字。?.这是第一点,关羽爱《春秋》 ,第一点是一个图解的语义词。其次,关羽读春秋,其实是为了提高职场自学行为的竞争力。就拿今天来说。关羽也是终身学习者。如果他还活着,他会付钱给罗振宇的成员,让他们每天读一本书。关羽是一名战士,他的职场竞争力是力量的价值,而是军事指挥能力。力量值这个东西靠的是勤奋和天赋,关羽文久切花雄,力量值一定要上岗。然而,提高军事指挥能力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学习过去的经验,阅读军事战略和研究。也许有人会问,《春秋》是一部史书,怎么能像战争策略一样去研究它呢?《春秋》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我们都知道,有成百上千个封建国家,大大小小,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联合起来,决斗,就像罗马角斗场上的残酷混战,只有最后一个人才有生存的机会。最终,成百上千的小国家被消灭,留下了一些霸权层面的大国。有许多精彩的战役都详细记载在这段历史的?春秋?中。例如城濮之战、鄢陵之战、晋楚南京保卫战。中学教科书中关于曹桂的争论和朱之武从秦始皇那里撤退的说法,也来自《春桂秋》。关羽读春秋时,一定会从这些古战役中学到战争的秘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史学家吴起深深卷入了《左传》的春秋,即《左传》在写作过程中,在《左传》中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谁是《左传》的作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清代,姚鼐是第一个将《左传》与吴起联系起来的人。他认为左丘明是第一个写《左传》的人,吴起是最后的大师。著名史学家钱穆、郭沫若认为《左传》是吴起所写。青铜时代,郭沫若说: 「武齐到魏楚地方担任要职时,可能已经研究过国史,学者时,可能在山东读过春秋,卫士时,可能在曹魏研究晋城,而所谓左春秋或左语,可能是吴起编纂过各国历史的。
」吴起是一位军事家,他年轻时曾率鲁国军队对抗齐国,打败齐国军队。他后来被诽谤所伤,离开了魏国,打了很多仗。吴起的军事战术是兵家的必读书目。吴起是一个儒家和法家学者,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后来吴起在魏国统治了西江二十多年,给了他大量的时间写历史,除了战斗。春秋有《左传》、《谷梁传》和《公羊传》三部传记。钱穆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所载各国史料极少,而《左传》则极为丰富。如果你看看 jin 的历史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292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